书城宗教禅:悟人生-用禅释译生活中的放下
8838200000107

第107章 从容是一种人生智慧

盘邦禅师说禅时,各宗各派以及各个阶层的人都欣然受教。他说的法既不引经据典,也不沉迷于学术讨论,他的话是从心底流出的。

盘邦禅师的听众愈来愈多,结果激怒了日莲宗的一位法师,因为这位法师的信徒全都跑到盘邦这儿来听禅了。

这位法师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心里很不服气,决定到盘邦的寺院找他辩论,一决雌雄。

“盘邦禅师,听说来这儿听法的无人不崇拜你,服从你,而像我这样的人就不服你,你能使我服从吗?”

“到我旁边来,我可做给你看。”盘邦不动声色地答道。

这位法师昂然推开众人,走向前去。

“到我左边来。”盘邦微笑着说道。

法师走到了他的左边。

“你最好到右边来,我们也许可以靠得更近一些。”

法师傲然地向前跨了一步,又走到了盘邦的右边。

盘邦平静地说道:“你瞧,你已在服从我了,因此我想你是一位非常随和的人。”

无论遇到什么事,我们都可以采取两种截然相反的方法处理。一种是寸步不让,据理力争;另一种是开怀一笑,从容面对。前者看似精明,后者实则大气。

有一对夫妇在吃饭时闲谈,妻子兴致所至,不小心冒出一句不太顺耳的话。不料丈夫细细地分析了一番,于是心中非常不快,与妻子争吵起来,直至掀翻了饭桌,拂袖而去。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细细想来,当然是以小失大,得不偿失的。我们不得不说,他们实在有点小心眼,太在意身边那些琐事了。其实,许多人的烦恼,并非是由多么大的事情引起的,而恰恰是来自对身边一些琐事的过分在意、计较,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叫真”。

比如,在有些人那里,别人说的话,他们喜欢句句琢磨,对别人的过错更是加倍抱怨;对自己的得失喜欢耿耿于怀,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易于敏感,而且总是曲解和夸张外来信息。这种人其实是在用一种狭隘、幼稚的认知方式,为自己营造着可怕的心灵监狱,这是十足的自寻烦恼。他们不仅使自己活得很累,而且也使周围的人活得很无奈,于是他们给自己编织了一个痛苦的人生。

要知道,人生中这种过于在意和计较的毛病一旦养成,天长日久,许多小烦恼就会铸成大烦恼。古代的智者们对此早已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两千多年前,雅典的政治家伯里克利斯就向人们发出发聋振聩的警告:“注意啊,先生们,我们太多地纠缠小事了!”以后,法国作家莫鲁瓦更是深刻地指出:“我们常常为一些应当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扰而失去理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几十个年头,然而我们却为纠缠无聊琐事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时光。”这话实在发人深省。过于在意琐事的毛病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使生活失去光彩。显然,这是一种最愚蠢的选择。

从台湾归来的111岁老人陈椿有一句话说得极妙:“一件事,想通了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狱。既然活着,就要活好。”其实,有些事是否能引来麻烦和烦恼,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如何看待和处理它。所谓事在人为,结果就大相径庭。因此,美国的心理学家戴维·伯恩斯提出了消除烦恼的“认知疗法”——通过改变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方式和反应方式来避免烦恼和疾病。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学会从容,换一种思维方式来面对眼前的一切。

从容就是别总拿什么都当回事,别去钻牛角尖,别太要面子,别事事“叫真”、小心眼;别把那些微不足道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放在心上;别过于看重名与利的得失;别为一点小事而着急上火,动辄大喊大叫,以至因小失大,后悔莫及;别那么多疑敏感,总是曲解别人的意思;别夸大事实,制造假想敌;别把与你爱人说话的异性都打人“第三者”之列;也别像林黛玉那样见花落泪、听曲伤心、多愁善感,总是顾影自怜。要知道,人生有时真的需要一点大气。

从容也是在给自己设一道心理保护防线。不仅不去主动制造烦恼的信息来自我刺激,而且即使面对一些真正的负面信息、不愉快的事情,也要处之泰然,置若罔闻,不屑一顾,做到“身稳如山岳,心静似止水”,“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从容既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妙法,也是一种坚守目标、排除干扰的妙策。我们的精力毕竟有限,假如处处纠缠琐事,被小事所累,我们一生必将一事无成。

从容也是一种豁达、大量与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宽广的胸怀和气度,是很容易告别琐屑与平庸的。而当你实现豁达与宽容,自然会产生轻松幽默,从而洋溢出一种性格的魅力。

从容最终体现的是一种修养,一种高贵的人格,一种人生大智慧。那些凡事都与人计较、锱铢必争的人,自以为很聪明,其实是以小聪明干大蠢事,占小便宜惹大烦恼;而不在意,乃是不争,无为之为,大智若愚,其乐无穷!

从容面对生活的人,是超越了自我的人,也是活得潇洒的人。因为免了琐事的羁绊和缠绕,也就使自己获得了解放,自有一片自由的天地任你驰骋。

禅悟:人生应该有这样的境界:心胸如海,吸纳百川,潮起潮落,自强不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容面对世间一切荣辱得失、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这样,你就可以进入自由的境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