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颈肩腰腿痛千家妙方
8837000000017

第17章 下肢病证(6)

艾叶、蛇床子30克,川牛膝30克,硫黄15克。加水2500毫升煎沸后熏泡患足,每次半小时,早、晚各1次。然后除去足跟部角质老化的皮肤,再将五灵脂0.3克,置于麝香壮骨膏中心点上,贴在压痛点最明显处,2日1换。

防风、防己、独活、牛膝、木瓜、威灵仙、莪术、桃仁各12克。将上述药物煎水,以旺火将其煮沸10分钟,揭盖将患足跟部置于罐口上方,使蒸汽持续熏蒸足跟部,同时以手反复推、捏、揉、按患足跟部,至足跟部皮肤潮红后,停止熏蒸,再以药渣冲水继续浸泡患足,持续揉捏足跟部。

威灵仙60克,乌梅、石菖蒲各30克,艾叶、独活、羌活、蜀羊泉各20克,红花15克。上药用食醋500毫升浸泡片刻,再加清水2500毫升煎煮,沸后倒入小盆中,趁热以布盖脚熏之,至药水不烫手时,再将足跟浸泡30分钟,拭干后以拇指用力按摩患处1分钟。每日1次,每剂可连用8次。功效:祛湿散寒、温经通络。适用于跟骨骨刺。[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2(1期)]

透骨草、路路通、寻骨风各30克,三棱、苍术、独活各20克,细辛、生川乌、生草乌各15克。将上药装入纱布袋内,置水中煮沸30分钟后,倒入盆中,将患足置于药液上熏蒸。为防蒸气放散,上面可盖以布巾。待药液温度降至约50℃时,再将患足置于盆中浸洗,并用手不停地搓揉30分钟。每日熏洗2次,每剂药可用2日。功效:温经活血止痛。适用于跟骨骨刺、跟骨结节滑囊炎、跟部脂肪垫炎、跖腱膜炎等所致足痛症。[江苏中医,1988(10)]

透骨草12克,红花、白芷、伸筋草各6克,五加皮、川芎、海桐皮、鸡血藤、赤芍各9克。上药放入锅内,加满水煮沸,取药液先熏后洗。待药液温热时泡洗足跟部。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功效:祛风驱湿,舒筋活络。适用于跟骨骨质增生、劳损、肾虚、湿热等所致足跟痛。(武汉市第四医院.医学资料选编,1983)

大黄、黄柏、威灵仙、独活、牛膝、透骨草各30克,芒硝50克,山西陈醋或保宁醋250毫升。将上前6味药物用纱布包好,加冷水约3000毫升,煎沸30分钟后取出药包,把药液倒入盆内,加入芒硝、醋,搅匀。先以热气熏蒸,再用毛巾蘸药液热敷痛处,待液温降至50~60℃时,将患足放入盆内浸洗。若药液变凉可加热再洗。每次洗约1小时,每日1~2次。次日,仍用原药液加热后熏洗。冬天1剂可用5~6日,春、秋可用3~4日,夏天则只可用2日。功效:活血祛瘀、软坚散结、除湿通络、消炎退肿。适用跟骨骨质增生等所致足跟痛症。[刘驰,等.中国骨伤,1991(2):36]

威灵消痛散:威灵仙90克,防风、当归、土鳖虫、川续断、狗脊各45克,乳香、没药、五灵脂各30克,上药共研成粗末。每次取药末135克,加陈醋1500毫升浸泡半日,煎至药液1000毫升左右。局部先用温水洗净,再用药液熏洗、浸泡,每次1小时,每日1次。次日药液加温再洗,连用5日后弃去。若药液因煎熬加温而耗损,不够浸泡足跟者,可续加陈醋适量。本法1个月为1个疗程,间隔10日后再行下1个疗程。1~3个疗程后停药观察,统计疗效。治疗期间不配用任何内服药。[李岩,等.四川中医,1994(10):37]

鞋垫法治跟痛症

当归20克,川芎、乳香、栀子各15克。上述药物研末,撒入棉纱布间,缝制成合适的鞋垫数只,每日1只鞋垫,交替使用,1个月为1个疗程。功效:活血止痛。适用于血瘀型足跟痛。[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88(3):22]

川芎45克。上药研细面,分装在用薄布缝制的布袋内,每袋装15克左右。将药袋放在鞋里,直接与痛处接触,每次用药1袋,每日换药1次,3个药袋交替使用,换下的药袋晒干后仍可使用。一般7日后即可收效,20日后疼痛消失。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适用于跟骨骨刺。[四川中医,1989(3):40]

芥末3~5克,川芎粉30克。将川芎研成极细末,加入芥末,装入布袋内,把小布袋垫入鞋内。每周更换1次,1个月为1个疗程。功能温阳,活血,止痛。

当归、威灵仙各30克,川芎、乳香、没药、栀子各15克。诸药烘干研为极细末,每次取15克药末装入缝好的小布袋内(布袋大小与足跟大小略同),放入足后跟疼痛处,然后再穿好袜子。隔日换药1次,1周为1个疗程,有活血、消肿止痛作用。

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牛膝、地龙、杜仲各2克。准备棉纱布,自制5厘米×5厘米大小的纱袋,将上述药物与适量冰片共研粉末,装入备好的纱布袋内,垫于患足的足跟部位,以活血消瘀、行气散结,达到止痛的目的。

消瘀止痛散:当归20克,川芎、乳香、没药、栀子各15克。共研细末备用。外用,取药散适量放在白纸上,药粉面积根据足跟大小,厚约0.5厘米,然后放在热水杯上加温加压后使药末成片状,置患足跟或将药粉装入布袋内置患处,穿好袜子。功效:消瘀止痛。适用于跟骨骨刺。[白忠仁.中药治疗跟骨骨刺37例临床观察.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88,4(3):22]

川乌散外敷治足跟骨刺痛

川乌30克(以生者为优),白酒适量。将川乌研细末加白酒调成糊状,晚上睡觉前用温水将脚洗净,把药平摊足跟疼痛处,外以塑料纸包好,此为一足跟用量。一般连续用药2~3次,每次用药1整天,疼痛即可消失。但此方重在止痛,病去即止,不可久用。适用于足跟骨刺疼痛。[山东中医杂志,1987(6):42]

草川散外敷治足跟痛

制草乌、川芎各50克。共研细粉,混合后,放置瓶内备用。每晚睡前用白酒调上药粉10克(大约1汤勺)成糊状(以不稀,不流出为度),均匀摊在纱布上贴痛处。每日1次,15日为1个疗程。功效:活血通络。适用于足跟痛。[陕西中医,1987(4):171]

仙人掌外敷治足跟痛

先将仙人掌两面的毛刺用刀刮去,然后剖成两半,用剖开的一面敷于足跟部疼痛处,外用胶布固定,敷12小时后再换半片。冬天可将剖开的一面放在热锅内烘3~4分钟,待烘热后敷于患处,一般于晚上敷贴。在治疗期间穿布底鞋为宜,适当活动,使气血经脉畅通。功效:行气活血,消肿止痛。适用于足跟痛。[张维林.陕西中医,1987(8):365]

草药外敷治足跟痛

鲜苍耳草叶、鲜夏枯草各等量,共捣烂敷患处,每日1次。

鲜川楝叶50克,红糖适量。将楝叶与红糖混合捣绒成膏状,每晚外敷足跟,天明去药或24小时更换1次,连续外敷2~3次。冬季无楝叶时,可取楝树内层皮和红糖捣敷,疗效更佳。功效:益气活血止痛。适用于足跟痛。(《当代中医外治精华》)

透骨草、老鹤草、寻骨风、青蒿、独活、乳香、没药、血竭各20克,上药加水煎煮后过滤药液,趁热浸泡患足跟部,每日2次,每次20分钟。10日为1个疗程。

治足跟骨刺痛外敷精选方

川乌、草乌、独活、红花、桃仁、威灵仙、樟脑各30克,当归尾、生大黄、细辛各20克,白芥子50克。共研细末,取适量以醋调,摊于纱布上,用患足跟部踩擦压摩。每次10分钟,每日数次,1个月为1个疗程。功效:活血化瘀,温经止痛。适用于各型跟骨骨刺。(《常见病简易疗法手册》)

当归20克,川芎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栀子15克。上药共研成细末备用。将药粉放在白纸上,药粉面积按足跟大小,厚约0.5厘米,然后放在热水杯上加温加压后药粉呈片状再放在患足跟,或将药粉装入布袋内放于患处,穿好袜子。功效:活血通络。适用于跟骨骨刺。[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88(3):10]

三生散:生天南星、生半夏、生草乌各等量。共研细末,过筛储瓶密封备用。外用,取三生散适量,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敷患处,每日换药2次,需卧床休息。或用黑膏药(如鱼石脂、金不换膏药、狗皮膏药、凡士林等)在火上烤化,掺入1.5~2.0克三生散于膏药内调匀,趁热贴患处,外加绷带或胶布固定,穿好鞋袜即可行走。每5~7日换药1次,此法较常用。功效:温化寒痰,燥湿散结。适用于足跟痛。[海松筠,新中医,1987(10):34]

跟骨骨刺散:姜黄12克,赤芍12克,穿山甲6克,栀子12克,白芷12克,冰片3克。上药共研细末,储瓶备用。外用,取本散适量,用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外用塑料薄膜包扎固定。夜敷日除,药干加醋润之,每料可连敷3夜,1个月为1个疗程。功效:活血,软坚,止痛。适用于跟骨骨刺。[龙礼华.广西中医药,1985(6):32]

生川乌、生天南星、生半夏、细辛各等份,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敷患处,每日更换1次;亦可将药粉掺入凡士林或烘软的黑膏药中混匀,趁热敷患处,包扎固定,3~5日更换1次。

浸渍法治骨质增生之足跟痛

米醋1000毫升,加热后趁热浸泡患足跟部,每日2次,每次30分钟。一般选择两份交替进行,以保持一定的温度。10日为1个疗程。

透骨草、老鹤草、寻骨风、青蒿、独活、乳香、没药、血竭各20克,上药加水煎煮后过滤药液,趁热浸泡患足跟部,每日2次,每次20分钟。10日为1个疗程。

艾叶、蛇床子、川牛膝各30克,硫黄15克。上药加水煎煮后过滤药液,趁热浸泡患足跟部,每日2次,每次20分钟。10日为1个疗程。

温馨提示足跟痛患者宜穿平跟软底鞋,尽量减少站立及行走时间,走路要注意安全,避免足部受伤,导致病痛加重。跟痛剧烈者,可配制海绵鞋垫,或在鞋垫接触足跟痛点处,将鞋垫挖一圆洞,以减少站立、行走承重时对局部的压力和摩擦,可缓解症状,利于跟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