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曾说过:“巨大的投资机会来自于优秀公司被不寻常的环境所困,这时会导致这些公司的股票被错误地低估。当他们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时,我们就买入。”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的理论是,当某企业因为某些原因而陷入困境时,由于那些热衷于短线操作的投资者从中兴风作浪,从而使得该企业的股价会大幅下跌。虽然这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无疑是火上浇油,但对于独具慧眼的投资者来说,将会是投资获利的大好时机。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针对独具慧眼的投资者来说的。
因为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似乎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当股票市场出现价格下跌时,他们首先想到不是机会,而是恐惧。此时的他们茫然不知所措,然而就是因为他们的犹豫不决,导致赚钱的机遇一个接一个地溜走。
但是这样的事情绝不会发生在巴菲特的身上。要知道他的眼光是无人能敌的。也许是深受他的老师格雷厄姆的熏陶。他认为在某家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陷入困境时将其买入,风险会被降到最低。因为虽然在其他投资者看来,该企业已经病入膏肓,但这只是投资者的一面之词。事实上困境对于这家企业来说只是短期的,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不会因为暂时的困境而受到重大影响。但是在股票市场经常会发生的情况是,一旦发现某企业的股票价格出现下滑,那么绝大多数投资者由于恐惧心理作祟,就会疯狂抛售股票致使公司的股票价值和价格严重失衡,公司价值被严重低估。虽然这样会令企业管理者废寝难安,但是对于具有独到眼光的投资者来说却是进行投资者的大好时机。时间会向所有人证明一切,当企业逐渐走出困境步入佳境时,企业良好的市场盈利能力会促使股价反弹。
所以巴菲特总是对这样的公司偏爱有佳。他知道,股价波动有令人恐惧的一面,但它也并非一无是处,它可以时不时地给投资者发出一个信号,那就是在股市价格的下跌超乎广大投资者的想象时,这时候唯一可以对此做出解释的就是,此时股票价格已经无法反应它的实际价值了。如果选在此时进入市场,那么获利的几率将直线攀升。
所以他每天都会去股票市场上走一走看一看,并不是去散布而是去寻找机会。每天他都会利用他大部分的时间搜寻那些在普通投资者看来已经不值钱的股票,因为他知道被人唾弃的东西不一定是坏东西。当他某家企业进入了他的视野时,他便开始对这个企业进行解剖。
他要对该企业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此来确保他不会出现重大失误。所以当美国广播公司在1990年陷入困境时,巴菲特便对其进行了极大的关注。面对该公司的持续亏损,绝大多数的投资者都失去了信心。但此时的巴菲特却看出了其中的玄机,在他看来,传媒业与其他行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由于这个行业提供的产品是人们每一天都必须了解的信息,如此广阔的市场需求,当然会为它带来丰厚的利润,而它的投资者也必然会从中受益。所以巴菲特便以极低的价格相继将《华盛顿邮报》、美国广播公司等多家媒体揽入怀中,以辉煌的战绩横扫了美国传媒界。
而当威尔斯·法哥银行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于美国经济全面性的不景气而导致股票价格出现大幅下跌时,巴菲特便不失时机的顺势买进了该银行的大量股份。这种大胆的举动并非一时冲动,当然是在巴菲特对它进行了精心的了解之后才做的决定。在他眼里,该银行的股票价格并没有将它的内在价值充分反映出来,它的经营管理是业内一流的,它的金融服务是业内数一数二的,如此良好的基础将会使该公司的损失大大减少,所以经济全面恢复之后,该公司的能量就会充分发挥出来,那时候它的股价就会稳步上升,丰厚的利润便会随之而来。
意犹未尽的他并没有就此停下了脚步,此时的他早已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正处于水生火热中的地毯公司。该地毯公司是美国地毯业界的领头羊,从创建之初就一路高歌猛进,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成为了业内最耀眼的明星。然而令沉浸在一片欢乐气氛中的公司高层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公司在上个世纪末遇到了严重的危机,如坐针毡的公司高层便想到了“股神”巴菲特,他们希望巴菲特能够出手相救。但此时的巴菲特似乎对此毫无兴趣,这让该公司高层倍感失望。就在他们打算接受最坏的打算时,巴菲特一改初衷,以一个十分低廉的价格为条件,决定收购该公司。
巴菲特说过:“我们无需像其他投资者那样对股价大跌诚惶诚恐,我们不应该有任何理由在股价下跌时,在股票市场仓皇逃走。事实上,当你此刻留意一下周围的一切,你会发现别样的风景。股价下跌给聪明的投资者带来的是信心而不是灰心。低廉的价格会让我们在采取行动之后,露出慧心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