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公司的创始人雷蒙·A。克罗克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公司的管理方面,我是相信少就是多的道理:你抓得少些,反而收获就多了。”克罗克的“少就是多”就指的是在自己少管的同时让别人多管,只有敢于用人,善于用人,才能把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条。
要知道,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的事情就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找对人才能做对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会有更大胜算。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老板,就必须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且能够让他们在岗位上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这才是克罗克所谓“少就是多”的管理理念的精髓。
陶弗格特是一家私人电脑公司的经理,他每天要处理上百份文件,这还不包括临时海外传真的商业信息。他经常忙得连喝杯咖啡的时间都没有,他不断地抱怨说自己要是有三头六臂就好了。
超负荷地工作让陶弗格特感到疲于应付,每天走进办公大楼,就会在电梯口被职员团团围住,有的要批文件,有的让他在合同上签字。傍晚回到家的时候,才得以擦拭一下额头汗水。
一天,陶弗格特终于忍不住了,他爆发了,在电梯口拒绝了所有的人,在自己的办公室将所有无意义的文件抛出窗外,让他属下拿主意,不必请示自己。他给秘书做了硬性规定,递交上来的报告必须筛选,最终不能超过10份。
刚开始,属下都很不适应,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奉命行事的工作方式,突然让他们对许多事做出定夺,有点茫然失措。不过,没多久,大家就都适应了,公司开始井然有序地运转。
刚开始下属会有一些决策失误,经过磨合和调整后,大多能及时准确做出决策。相反这样做效率却提高了,以前经常性的加班现在也取消了。
陶弗格特似乎寻找到了一个方法,他不断将自己的工作分配给那些适合的属下,而他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公司的发展、年度财政规划、在董事会上的报告、人员的聘任和调动等问题。
事必躬亲,只会累坏自己。每个人都有权力欲,而在掌握了权力之后习惯于相信自己,放心不下他人,经常粗鲁地干预别人的工作过程,更是许多老板的通病。问题是,这会形成一个怪圈:老板喜欢从头管到尾,越管越变得事必躬亲,独断专行,疑神疑鬼。同时,部下就越来越束手束脚,养成依赖、封闭的习惯,把主动性和创造性丢得一干二净,就像陶弗格特那样。而一旦放开手脚,敢于用人,善于用人,整个团队,整个公司却可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柳传志说过:“要做大事的人,必须退下来,让别人去做。如果我一直身先士卒,就没有今天的联想了,我现在已经退到了制片人的角色。现在包括主持策划,都是由年轻人自己搞,杨元庆他们自己的事,由他主持策划,我只是谈谈未来的方向。”柳传志的个人能力毋庸置疑,但为了联想帝国能够“远航”,他选择相信自己的下属,作为一个优秀的老板,他知道找到合适的人,让他们放手去做,这才是让企业取得效益的最好方法。作为普通人,我们不能奢望拥有像柳传志一样的成绩,但却要从他身上学习更多宝贵的经验和管理智慧。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问大臣房玄龄和萧禹说:“你们认为隋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呢?”
两人想了一会儿,回答说:“隋文帝能够很好地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他勤于为政,每次上朝,常常要拖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退朝休息。朝中五品以上的大臣,他都要和他们一起讨论政事;担任宿卫的人,他都要和他们一起吃饭。隋文帝虽然不能说是仁爱英明,也算得上是励精图治的君主了。”
李世民听完,微微笑了笑,说:“公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这个人极其明察,可是心术不正。心术不正就会考虑不周,本性明察又容易多疑。他自己是通过欺凌前朝的孤儿寡母才得到天下的,便认为所有的臣子都不可信任,什么事都要自己决定。这样一来,虽然他费尽了心思,累垮了身体,却仍然做不到事事合理。朝臣既然已经知道了主上的为人,也就不敢再说真话了。从宰相以下,大臣们只是接受命令罢了。朕却不这样想,天下如此之大,怎么能靠一个人的思虑来治理呢?联正在广选天下的贤才,让他们来做天下的事情。朕信任他们,同时督责他们,让他们成功。如果他们能够各尽其才,天下便可以治理好了。”
作为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手中的权力大到无与伦比。但是,相比于抓权,唐太宗显然对用人更感兴趣。正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国家和管理公司在理念上并无本质的差别。一千多年以前的唐太宗就懂得管理者成功的关键是善于用人的道理,难道我们就不能从他的身上学一些放开手脚任用下属的理念吗?
事必躬亲,就算智比天高,强如诸葛亮,最终也要积劳而死。要想成为一个好的老板,我们就必须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懂得敢于用人和善于用人的道理。做到了这一点,既有利于增强下属的责任感,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