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
8826700000012

第12章 高危老人的生命发现(二)

大脑潮汐

高危老人的生活内容很简单:吃饭、睡觉、晒太阳、看热闹,偶尔与人有交流,还有,与同屋病友的友谊或者争执。

对他(她)们来说,思考与回忆即使有,内容也很少,他(她)们几乎没有思考能力,记忆力越来越差,有时想了一下没有想起来,就彻底不想了。如果再想,会涉及到“自己是否糊涂”的疑问,这种疑问对他(她)们的自信心是种折磨。

他(她)们的大脑简单到极致,偶尔会有些分不清年代的记忆——浮上脑海。那一刻,像潮汐上岸,卷上来一些东西。

下一次潮汐,不知何时会来。于是,想起什么的时候,几乎是他(她)们心灵的节日,有一种新奇感,以及这种新奇带来的慰藉与温暖。

记忆,就是生活

从某种意义说,不是理智与情感在左右脑萎缩老人的生活,而是“记忆”在左右他(她)们的生活,或者说,是记忆引发的情感与理智在左右生活……

记忆中最深刻的东西成为现实生活中每天出现的东西,这些东西比他(她)们的年龄更清晰,他(她)们以某种形式将这些记忆与生活的环境对应,最终构成一幅虚幻的完整的内心世界。

就像“苹果奶奶”,她始终记得她老家的院子以及卖苹果的经历,而面对现在的医院环境,她做了以下独特的“现实组装”:

(她经常对我说):“我现在在这住着,这里是个街道大院,有一些得病的街坊,但我过了这个冬天就要回到山东去,回到我的院子里,我还卖些果子,然后中午饿的时候去不远处买烧饼吃,卖烧饼的是个老头,他有一个胖儿子……

话语免疫

对高龄老人来说,新鲜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非常重要,它是生命力延续的源泉。对此,老天给他(她)们以特殊眷顾,方法就是:让他(她)们总在“失去记忆”。

想不起昨天发生的事,记不起昨天见过的人,想不起来和某个人说过的话,因此,在他(她)们行动受限、视力下降、听力不足、几乎无法从外界接收新鲜内容的情况下,记忆的丧失让他(她)们对这个世界始终保持着新鲜感……

比如,他(她)们再见到我时,又想起一些话要告诉我,实际上这些话已经说过;有时我明明三天没去,但在他(她)们的记忆里我是一个月没去,因此,他(她)们见我时会很惊讶,甚至有惊喜。

对我来说,我唯一不担心的就是与他(她)们交流的话题,同样的话题我可以和他(她)们说上50遍,500遍,他(她)们仍然兴致盎然,唯一担心的是我内心中对这种重复的疲倦,即:

说上多少遍后,确实不愿意再说了,这时,我也不强求自己,那就再换个老人交谈。

一般情况下,再过两三天,这个疲倦期就会过去,我又会兴致盎然地与老人交流那说了几十遍的话。

细想一下,我的内心也被改造了,产生了一些新的心理机制,我惊讶于我在两三天之后就对那些旧话题又有了新鲜感,我成为一个对“说话疲劳”具有免疫力的人,这种免疫力如何产生,我有点说不清,好象一切就那么自然而然发生了。

也许,我早就知道与他(她)们是这样一种交流方式,所以对于“新的交谈内容”始终没有期待;也许,我与这个老人聊的是同样内容,但与其他老人聊,彼此交叉开,也是一种调剂;不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管怎样,我对这种免疫力颇为得意……

老年想象症

这些老人,可以在“脑萎缩”的状态下获得幸福。

我们可以不把脑萎缩老人看做老年痴呆,或者说不叫老年“痴呆”,而只叫做“老年幻想症”,噢,这也不准确,干脆就叫“老年想象症”。

他(她)们想的世界真实发生在他(她)们的记忆中,他(她)们只是分不清现在的具体年代,把记忆中的一切当做真事,念头虽然不真实,但却以真实的姿态进入并影响他(她)们的生活,而这种影响有其内在的逻辑,都有迹可循,在这样的逻辑里都“很讲道理”。

因此,说其“痴呆”,是对他(她)们的不尊重。

这就像一个孩子说以后要长翅膀飞上天,我们只会说他想象力发达,而不说他是“儿童痴呆”;尽管这个孩子真的坚信自己以后能做到这一点。

因此,对这些老人也应换个称谓吧。

这样做的更重要的目的是,当我们说他(她)们老年痴呆时,我们觉得与他(她)们是很难交流的,也就不在意、不重视他(她)们说的话,从而忽略了还在起作用的他们的感受与情感。是的,他(她)们脑中的事情不是真实的,但由此引发的感觉感受以及情感却是百分之百真实的!

而面对“老年想象症”,我们应该会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

最后拥有的东西

从高龄老人身上,能见到人之特殊而又让人感慨的生命特性。

他(她)们会有更本能的情感,好就是好,喜欢你就是喜欢你,讨厌你就是绝对讨厌你,这种情感不再允许理性介入,而就是情感的“纯粹表现”。仿佛情感已经“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它不会听别人的道理,也不允许自己讲道理。

自己就是情感,情感就是自己。

孩子没有长大判断高危老人大脑是否清醒,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问他(她)

们的年龄,她们一般能记住自己的名字,但年龄不一定都能记住,记不住的就是脑萎缩了。

一般来说,记不住自己年龄的人,也记不住子女的年龄。而有意思的是,在说孩子的年龄时,他(她)们一般会说三十岁或者二十岁。我认识的几十个高危老人中,没有一个老人会认为孩子已经超过四十岁!(实际上,孩子年龄都五六十岁了。)

在这些老人心里,孩子都没有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