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防治方法(1)及时清除田园杂草,破坏其栖息和产卵的场所;耕翻土地,暴露虫体、卵块。(2)采用高畦栽培、地膜覆盖、破膜提苗等方法,以减少为害。(3)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创造不适于野蛞蝓发生和生存的条件。(4)活动期用树叶、杂草或菜叶在田间作物四周堆成小堆,诱集蛞蝓,白天人工集中捕杀。(5)药剂防治。必要时可用6%四聚乙醛颗粒剂或30%甲萘威·四聚乙醛粉剂每亩0.5—0.6千克,于傍晚均匀撒施。
8.豌豆潜叶蝇潜叶蝇食性广泛,对豆科、茄科、十字花科等多种蔬菜均能产生危害。主要以幼虫为害,幼虫在叶内取食叶肉,并形成较宽的不规则白色线状隧道,危害严重时叶片上布满蛀道,尤以植株基部的叶片受害最重,甚至枯萎死亡。成虫还会吸食植物汁液使被吸处成小白点。
(1)形态特征属双翅目潜蝇科,成虫为体长2—3毫米的小型蝇类。头黄色,复眼红色,触角、足黑色。翅透明,有紫色闪光,平衡棍黄色。卵长椭圆形,乳白色,长约0.3毫米。幼虫蛆形,初孵乳白色,后变黄白色,虫体光滑透明,长约3毫米。蛹长扁椭圆形,初为淡黄色,后变为赤褐色。
(2)生活习性潜叶蝇的世代周期长短随温度高低而变化。在13℃—15℃时,一个世代30天左右;23℃—28℃时,仅为14天左右。在温室条件下无越冬现象。成虫活跃,白天吸食花蜜和露水,也能在寄主叶面吸食汁液,有趋化性(甜汁)。雌成虫交尾后产卵,卵多产在嫩叶背面近叶尖处的叶肉里,单粒散产,每个雌虫产卵50—100粒。幼虫孵化后潜入寄主叶片表皮下曲折穿行取食叶肉组织,粪便遗留在叶肉隧道内,严重时一叶内有数十头幼虫。老熟幼虫在隧道末端化蛹。
(3)防治方法(1)加强管理。拔除为害严重的植株,降低虫口基数;收获后彻底清理田园,烧毁或深埋残株败叶,消除虫源。(2)诱杀成虫。在成虫羽化期用甘薯或胡萝卜煮液,加极少量敌百虫可湿性粉剂配成诱杀液,定点喷洒在部分寄主上,每3—5天喷洒1次,连续喷5—6次。(3)药剂防治。在成虫产卵盛期至孵化初期,可选用5%氟虫脲可分散液剂1000倍液,或50克/升氟啶脲乳油2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2000倍液,或5%溴氰菊酯3000倍液喷雾防治;幼虫已在叶内为害,可选用48%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500—3000倍液,或10%灭蝇胺悬浮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喷2—3次。夏季高温时应在早晚喷施。
9.棉铃虫棉铃虫是一种食性庞杂的暴发性害虫,在蔬菜上主要为害茄科、豆类、瓜类、十字花科等蔬菜。以幼虫为害嫩茎、叶和芽,并钻蛀果实。
(1)形态特征属鳞翅目夜蛾科。成虫体长15—20毫米,一般雌蛾黄褐色,雄蛾灰绿色。前翅各线纹清晰,翅中央有环形纹和肾形纹各1个;后翅淡黄色或灰白色,外缘有明显的褐色宽带,中央有两个相连的白斑。老熟幼虫长约40毫米,体色变化大,有绿色、黄色、红色与黑色等,前胸气门前下方有1对刚毛。卵馒头形,自顶端至底部有多条隆起的纵线,瓣饰12—15个。蛹长17—20毫米,纺锤形,蛹初灰绿色、褐绿色或褐色,近羽化时为深褐色,有光泽。
(2)生活习性棉铃虫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栖息在叶背或荫蔽处,傍晚开始活动,吸食花蜜,交尾产卵,对萎蔫的杨树枝和紫外线光有强烈趋性。交尾后2—3天,选择在长势旺盛、现蕾开花早的植株上产卵,产卵时有强烈的趋嫩性,卵散产,多产在顶尖、嫩叶和花蕾的苞叶上。初孵幼虫先吃卵壳,继而吃附近的嫩叶,被害部分的表皮形成小凹点,1—2天后被食叶形成孔洞或缺口。1—2龄幼虫有吐丝下垂转主为害习性,3龄开始蛀果,1头幼虫可蛀果3—5个,4龄以后是暴食阶段。棉铃虫属喜温喜湿的害虫,但湿度过大不利于幼虫化蛹和羽化。
(3)防治方法(1)成虫发生期利用黑光灯诱杀。(2)主要是药剂防治。在成虫产卵盛期用2000国际单位/微升苏云金杆菌悬浮剂200—300倍液防治2次;在幼虫孵化盛期至幼虫2龄前,可选用30%敌百虫乳油5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或50克/升氟啶脲乳油3000—4000倍液,或5%氟虫脲可分散液剂1000—20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注意几种药剂交替施用。
10.斜纹夜蛾斜纹夜蛾又名莲纹夜蛾、莲纹夜盗蛾,是一种食性很杂的暴发性害虫,在蔬菜中主要为害茄科、十字花科、豆类、瓜类以及葱韭等。以幼虫取食寄主植物的叶、花及果实,常将寄主叶片吃光,仅留主脉。在开花及结果期,常有叶、花和果实受害。
(1)形态特征属鳞翅目夜蛾科。成虫体长14—20毫米,翅展33—42毫米。全体暗褐色。前翅灰褐色,内横线和外横线灰白色,呈波浪形,有白色条纹,环状纹不明显,肾状纹前部呈白色,后部呈黑色,环状纹和肾状纹之间有3条白线组成明显的较宽的斜纹,自翅基部向外缘还有1条白纹;后翅白色。卵半球形,集结成3—4层卵块,外覆黄色绒毛。老熟幼虫体长36—48毫米,黄绿色至墨绿色或黑色,从中胸至第9腹节亚背线内侧各有近似半月形或三角形的黑斑一对。其中以第1、第7、第8腹节的黑斑最大。蛹为被蛹,体长18—23毫米,赤褐色至暗褐色。
(2)生活习性斜纹夜蛾成虫昼伏夜出,黄昏后开始飞翔,对黑光灯和糖蜜有强烈的趋性,取食花蜜补充营养,然后才能交尾产卵。通常每头雌蛾可产卵500粒左右,所产卵呈块状,多成堆产于叶丛中或落叶下,上覆盖有灰黄色绒毛。初孵幼虫群集在卵块附近取食寄主叶片表皮成筛网状,不怕光,稍遇惊扰就四处爬散或吐丝飘散。2龄后开始分散为害,4龄后进入暴食期,并有成群迁移的习性。幼虫畏光,白天躲在阴暗处或土缝里,傍晚出来取食。老熟幼虫入土化蛹。
(3)防治方法(1)人工摘除卵块。在盛卵期勤检查,发现卵块和新筛网状被害叶,即摘除并销毁。(2)诱杀成虫。利用成虫趋性,可用糖醋液(糖:酒:醋:水=6:1:3:10)或豆饼发酵液诱成虫,糖醋液中可加少许敌百虫。(3)药剂防治。宜在幼虫低龄期用药,可选用4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或25克/升联苯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0%辛硫磷1000倍液,或20%灭幼脲悬浮剂800倍液,或50克/升氟啶脲乳油2000倍液,或5%氟虫脲可分散液剂20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施药应在傍晚进行。
11.地老虎蔬菜田常见的有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两种,食性极杂,茄果类、瓜类、豆类、葱蒜类及十字花科蔬菜受害较重,主要为害蔬菜幼苗。幼虫将蔬菜幼苗近地面的茎部咬断,使植株整株死亡,常造成缺苗断垄。
(1)形态特征属鳞翅目夜蛾科:(1)小地老虎。成虫体长16—23毫米,翅展40—45毫米,体暗褐色,前翅前缘及中央部分黑褐色,内横线、外横线均为黑色双曲线,中室附近肾形斑、环形斑明显,在肾形斑外侧有3个楔形斑,黑色,尖端相对,后翅灰白色。卵半球形,初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至灰黑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7—47毫米,体黄褐色至暗褐色,体表粗糙,布满龟裂状皱纹和黑色小颗粒,腹部第1—8节背面各有2对黑色毛片,呈梯形排列,前面1对较小,臀板黄褐色,有2条深褐色的纵带。蛹长18—24毫米,赤褐色、有光泽,腹末有1对臀刺,呈分杈状。(2)黄地老虎。成虫体黄褐色,前翅各横线不明显,肾形斑、环形斑和楔形斑清晰,有黑褐色边。幼虫,体表颗粒不明显,腹部背面各节前后2个毛片大小相似,臀板有2块黄褐色斑。
(2)生活习性小地老虎成虫昼伏夜出,在高温、湿度较大时活动尤盛。成虫取食花蜜补充营养,趋光性和趋化性强,对黑光灯、糖醋等带酸甜味的汁液特别喜好。卵散产或成堆产在幼苗叶背和嫩茎或低矮的杂草上,也有的产在田间枯枝上,每头雌虫平均产卵800—1200粒。幼虫共6龄,1—2龄幼虫大多集中在嫩叶或心叶上,咬成小米粒大小的孔洞,留下表皮如窗纸;3龄后昼间潜伏在表土中,夜间出来为害,将叶片吃成缺刻或黄豆大的孔洞,动作敏捷,性残暴,能自相残杀;4龄幼虫可咬断幼苗基部的嫩茎,并可将断苗拖入穴中;5—6龄暴食期,取食量占整个幼虫期的95%。老熟幼虫有假死习性,受惊缩成环形。小地老虎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最适发育温度为13℃—25℃。土质疏松、团粒结构好、保水性强的壤土、黏壤土、沙壤土均适于小地老虎的发生。黄地老虎的生活习性与小地老虎相似。
(3)防治方法(1)结合整地,彻底清除杂草,消灭卵与幼虫。(2)诱杀成虫。用黑光灯、糖醋液(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农药适量)诱杀成虫;或于移栽定植前,用地老虎喜食的鲜菜叶拌药于傍晚撒入田间进行诱杀,或用鲜菜叶等堆集成堆诱捕,于次日清晨检查捕杀。(3)药剂防治。地老虎1—3龄幼虫期抗药性差,且暴露在寄主植物上或地面上,是药剂防治的适期。可选用48%毒死蜱乳油2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30%敌百虫乳油500倍液喷雾或灌根防治;也可每亩用3%毒死蜱颗粒剂3—5千克沟施或撒施防治。
12.蝼蛄蔬菜田常见的有华北蝼蛄与东方蝼蛄两种。蝼蛄食性极杂,为害茄科、豆科、十字花科等多类蔬菜。成虫和若虫均能在土中活动为害,取食播下的种子、幼芽或将幼苗咬断致死,受害作物的根部呈乱麻状。由于蝼蛄的活动使表土层形成许多隧道,使苗根脱离土壤,所以,致使幼苗因失水而枯死,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由于温室气温高,蝼蛄活动早,受害较重。
(1)形态特征属直翅目蝼蛄科:(1)华北蝼蛄。成虫体长36—55毫米,黄褐色或灰色,密生细毛,头小、狭长,触角丝状,前胸背板盾形,中间有一个凹陷不明显的暗红色心脏形斑;前足开掘足,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距1—2个或消失;前翅短,黄褐色,后翅纵卷成筒状,突出腹端;腹部末端近圆筒形,尾须细长。卵椭圆形,黄褐色至暗灰色。若虫初孵时乳白色至黄褐色,随着生长发育色渐变深。(2)东方蝼蛄。外观与华北蝼蛄相似,形体小,浅褐色。前胸背板有明显凹陷的长心脏形斑,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距3—4个,腹末端近纺锤形。卵黄褐色至暗紫色。若虫初孵时白色至黄色,随着生长发育渐变深。
(2)生活习性两种蝼蛄在温室中均有为害。当地温达8℃以上时开始向地面活动,当气温在12℃—25℃,20厘米地温为15℃—20℃时活动最盛,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则潜入土中。蝼蛄以夜出活动为主,21—23时是活动高峰期,特别在湿度大、闷热的夜晚,阴天白天也可外出活动。有趋光性和喜湿性,对香甜食料如煮的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麸皮及马粪、农家肥等有很强的趋性,喜松软潮湿的壤土或沙壤土,20厘米表土层含水量20%以上最适宜,小于15%时活动减弱。因此,温暖湿润、多腐殖质的壤土、施未腐熟厩肥多的地块蝼蛄为害重。
(3)防治方法(1)施肥时不要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2)用黑光灯或马、牛粪诱集捕杀。(3)人工挖窝灭虫灭卵。(4)药剂防治。定植前,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1—1.5千克,与10—15千克细土混匀,撒施于地面上;生长期受害,可用90%晶体敌百虫原粉150克加水30倍,拌煮成5千克半熟的谷子或香的豆饼、麦,制成毒饵,每亩2.0—2.5千克,在傍晚均匀撒施在苗床下或垄间。还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每亩用50—75升药液。
13.蛴螬成虫称金龟甲,幼虫称蛴螬,为害茄果类、豆类、瓜类、叶菜类等多种蔬菜。幼虫在地下啃食萌发的种子,咬食根茎,常咬断根茎部,断口处呈刀切状。为害轻时菜苗发黄、枯萎,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成虫可咬食叶片,形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能吃光全叶。
(1)形态特征蛴螬体肥大弯曲近C形,多白色,有的为黄白色。体壁较柔软,多皱。体表疏生细毛。头大而圆,多为黄褐色或红褐色,生有左右对称的刚毛,常为分种的特征。胸足3对,一般后足较长。腹部10节,第10节称为臀节,其上生有刺毛,其数目和排列也是分种的重要特征。
(2)生活习性成虫昼伏夜出,20—21时为取食、交配活动盛期,有假死性、趋光性、趋粪性和喜湿性,喜在寄主根际周围松软潮湿的土壤内产卵,卵散产,多产于10厘米深的表土层中。幼虫共3龄,1、2龄期较短,第3龄期最长,为暴食期,常转移为害。幼虫终生栖生土中活动为害,因此,土壤的温度、湿度和理化特性影响幼虫的成活、活动和取食。当地温达5℃时开始向地表活动,13℃—18℃时活动最适宜,高于23℃即逐渐向深土层转移。土壤湿润利于活动,含水量20%左右蛴螬活动最盛,为害重。施用未腐熟的肥料受害重。
(3)防治方法(1)深翻地,直接、间接地消灭一部分成虫、幼虫。(2)施用腐熟有机肥,避免使用未发酵的厩肥;合理控制灌溉,促使蛴螬向土层深处转移,避开幼苗最易受害的时期。(3)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和人工捕杀幼虫;定植后发现被害植株要及时挖出根际附近的幼虫。(4)药剂防治。毒土:定植前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150克,加水3千克,细沙土25千克,充分拌匀成药土,穴施或撒施土中,为避免药害在毒土上再覆一层土。灌根: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800倍液灌根,每株用药0.2—0.25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