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辣椒栽培技术
8826200000012

第12章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3)

(2)发病原因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与黄瓜、番茄灰霉病属同一种病原菌。病菌可在土壤里或病残体上存活,温室条件下可周年发生。病菌发育温限为2℃—31℃,最适发病温度为20℃—28℃,最适相对湿度在95%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始花期至坐果期,低温高湿易发病。主要借气流、水流及农事操作传播蔓延。连阴天、室内湿度高、通风换气不良易发病。连作重茬、排水不良、种植过密、生长过旺、透光差、氮肥施用过多会加重病情。

(3)防治方法(1)加强苗期管理。浇水安排在晴天上午进行,控制浇水量,切忌浇水过量,浇水后及时通风,以降低湿度。(2)加强栽培管理。实行高垄覆膜栽培,防止积水;合理通风,避免高湿;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减少菌源。(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48%福·菌核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800—1000倍液,或50%福·异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喷雾。隔7天左右喷1次,连续喷2—3次。

8.辣椒黑斑病

(1)症状特征主要为害果实,多发生在日灼处。病斑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0—20毫米甚至更大。初时呈淡褐色,稍凹陷;后期病部密生黑色霉层。发病重时,一个果实上生有几个病斑,或病斑连片合成更大的病斑。

(2)发病原因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可以菌丝体的形式随病残体在土壤中存活,条件适宜便为害果实引起发病。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水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病菌多由伤口侵入,果实受日灼产生的伤口是重要的侵入场所。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温度在23℃—26℃、相对湿度在80%以上,有利于发病。果实日烧后最易发病。

(3)防治方法(1)高垄覆膜栽培,注意密度要适宜。(2)加强田间管理。做好肥水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及时通风,降低湿度;发现病果后及时摘除,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3)及时防治其他病虫害,特别是防止日灼病的产生。(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64%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甲霜·锰锌500倍液,或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40%多·福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9.辣椒褐斑病

(1)症状特征褐斑病从苗期就可发生,主要为害辣椒植株中下部叶片,严重发生时也侵害上部叶片,发病叶片初生白色小斑,直径2—3毫米,逐渐扩展为灰褐色的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表面稍隆起,直径10—15毫米,病斑中央有一个浅灰色中心,周围有黑褐色同心环,周缘有黄色晕圈,严重时多个病斑相连,叶片变黄脱落。茎部也会染病,症状与叶片类似。

(2)发病原因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可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的形式在植株病残体上或以菌丝的形式在病叶、病茎上存活,也可在种子上存活。常始于苗床,温室内高温高湿易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3)防治方法(1)合理轮作。与非茄科蔬菜实行两年以上的轮作。(2)种子消毒。播种前用55℃—60℃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0分钟后,冲净催芽。(3)加强管理。控制湿度,浇水后及时放风,将室内的湿气排出去,以降低室内的湿度;控制温度,不宜过高,达到28℃即可放风降温;采收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及落叶,集中烧毁。(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64%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10.辣椒细菌性叶斑病

(1)症状特征细菌性叶斑病可使辣椒大量落叶、落花、落果。该病在田间点片发生,主要为害叶片。成株叶片发病,初呈黄绿色不规则水浸状小斑点,扩大后变为红褐色或深褐色至铁锈色,病斑膜质,大小不等。干燥时,病斑多呈红褐色。该病扩展速度很快,严重时叶片大部分脱落。细菌性叶斑病病部与健康部交界处明显,但不隆起,区别于辣椒疮痂病。

(2)发病原因辣椒细菌性叶斑病是由细菌侵染引起的。病菌可附着在种子及病残体上,借水流、气流、昆虫传播,从辣椒叶片伤口处侵入。病菌生长发育适温为25℃—28℃,高温高湿的条件下,该病发展蔓延快。湿度大、缺肥、生长势弱的植株病害重。

(3)防治方法(1)合理轮作。与非茄科蔬菜轮作2—3年。(2)种子消毒。播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敌磺钠湿粉或0.3%—0.4%的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1%盐酸溶液浸种20—30分钟,再用清水洗净后催芽播种。(3)加强管理。定植前要平整土地,深翻土壤;采用高垄栽培,及时中耕松土和施肥;防止积水,避免大水漫灌,及时通风降温排湿;发现病叶及时清除,带到室外深埋或烧毁,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株残体。(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50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11.辣椒细菌性疮痂病

(1)症状特征辣椒地上部分均可发病。叶片发病初期出现许多小型褪绿的水渍状圆斑,继而病斑变褐,稍凸起,呈疮痂状,严重时,病叶下垂,发黄脱落;茎部染病呈褐色条斑,后病部木栓化,有时纵裂;果实染病,果面出现小的圆形斑,稍隆起,有时病斑连片,表面木栓化,深褐色,疮痂状。

(2)发病原因疮痂病是细菌性病害。病菌可附着在种子及病残体上存活。主要靠种子、水流、气流及昆虫传播蔓延,带菌种子可远距离传播。由气孔、水孔、皮孔、伤口侵入。连作重茬、高温高湿、排水不良、长势衰弱或徒长,都会加重疮痂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1)合理轮作。实行与非茄科作物两年以上的轮作。(2)种子处理。用种子量0.3%—0.4%的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1%盐酸溶液浸种20—30分钟,再用清水洗净后催芽播种。(3)加强管理。采用高垄覆膜栽培,严禁大水漫灌,有积水及时排水;重视室内清洁,及时清除病残组织,深埋或烧毁。(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50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12.辣椒白粉病

(1)症状特征辣椒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一般先从下部老叶开始发病。病叶正面初始为褪绿小黄点,后扩展为边缘不明显的褪绿色病斑,有的病斑中心有黑色细条;病叶背面的病斑表面产生稀疏的白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条件适宜时,病斑密布,白粉迅速增加,叶片发黄大量脱落。

(2)发病原因病原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以闭囊壳的形式在病残体上越冬,温室条件下可周年发生,病菌主要靠气流传播蔓延。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的适温为15℃—30℃,萌发一定要有水滴存在。孢子萌发从寄主叶背气孔侵入,侵入和发病适温为15℃—18℃,一般在25℃—28℃和稍干燥的条件下该病易流行,昼夜湿差大,该病也易发生。

(3)防治方法由于该病病菌为内寄生菌,早期难以发现,因此防治时一定要提早预防:(1)土壤消毒。定植前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或400克/升氟硅唑乳油6000倍液喷洒地表,进行灭菌。(2)生长期加强管理,提高植株抗性。采用高垄覆膜栽培,合理密植,保持相对湿度60%左右,尽量避免忽干忽湿;不要过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将清理的病株残体深埋、烧毁或高温堆沤,消灭菌源。(3)药剂防治。最好在辣椒挂果时,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田间出现病叶时,要使用内吸性杀菌剂,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400—500倍液,或400克/升氟硅唑乳油6000—8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此外,每亩还可用45%百菌清烟剂250克进行熏蒸。

13.辣椒黄萎病

(1)症状特征主要为土传病害。多于成株开花结果期开始发病,叶片自下而上或从植株一侧向全株发展。初发病时近地面的叶片首先下垂,叶缘或叶尖逐渐变黄,发干或变为褐色,脉间的叶肉组织变黄,茎基部导管变为褐色,且沿主茎向上扩展达到数个侧枝,最后致全株萎蔫、叶片枯死脱落。该病扩展较慢,一般多造成病株矮化、节间缩短、生长停滞。

(2)发病原因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可以随病残体在土壤中存活,也可附着在种子上,通过灌溉水、农具、农事操作传播。主要从根部的伤口侵入,也能从幼根的表皮及根毛直接侵入。定植后,气温较低,土壤湿度大,发病早且重;高温干旱发病轻,温度在28℃以上时病害受到抑制。重茬、起苗时伤根多、施未腐熟的带菌农家肥、偏施氮肥也易发病。

(3)防治方法(1)合理轮作。实行与非茄科作物4年以上的轮作。(2)种子消毒。种子用55℃温水浸泡15分钟后,移入冷水中冷却后晾干或催芽播种;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经清水洗净后催芽播种。(3)定植时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蘸根。(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每株0.15—0.25升,隔5天灌1次,连灌2次。也可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350倍液灌根,每株0.5升。

14.辣椒根结线虫病

(1)症状特征仅为害辣椒根部。根部受害后形成肥肿畸形的瘤状结。发病初期,地上部分没有明显的症状。重病植株地上部分生长衰弱、矮化,叶片颜色变淡,结果少而小,在干旱或晴天的中午常出现萎蔫,严重时可枯萎。

(2)发病原因是由根结线虫侵染引起的。温室辣椒栽培面积的迅速扩大,为根结线虫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使得土壤中的根结线虫得以积聚繁殖。根结线虫多分布于20厘米深的土层内,主要以卵或2龄幼虫的形式随根结、残根在土壤中越冬,能存活1—3年。侵入寄主作物后,刺激根部细胞增生,形成根结或瘤,瘤内生活的幼虫经3次蜕皮后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于胶质卵囊中,常露出瘤外。待发育成熟后,离开植株根部到土壤中,进行再侵染或越冬。病土、病苗和水流是根结线虫传播的主要途径。疏松的沙质土、含盐低的壤土宜于根结线虫的生长发育,重茬连作受害重。

(3)防治方法(1)合理轮作。实行与葱蒜类作物或非敏感性寄主作物轮作的方式,减少虫源。(2)无病土育苗或苗床消毒。育苗时用未种过蔬菜的新土做床土育苗,或苗床用1.8%的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每平方米3升喷洒。(3)定植前土壤处理。每亩用1.8%的阿维菌素乳油1000毫升或480克/升毒死蜱乳油500毫升喷洒地表后,立即翻土定植;也可用0.5%阿维菌素颗粒剂每亩3—4千克,定植前穴施。(4)加强管理。及时清除病株,收获后清理病残体,以减少病源;适时灌水施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5)高温灭杀。利用夏季高温季节,每亩施碳铵500千克,深翻、起垄、灌水,覆白色地膜,保持40天左右(若不揭大棚膜,保持20天),可有效杀灭各虫态的线虫。(6)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00—300毫升;也可用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100毫升。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三、虫害及防治方法

日光温室辣椒常见的虫害主要有白粉虱、红蜘蛛、茶黄螨、蚜虫、美洲斑潜蝇、蓟马、野蛞蝓等。豌豆潜叶蝇、棉铃虫、斜纹夜蛾、地下害虫等虫害偶有发生。

1.白粉虱白粉虱是宁夏温室蔬菜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寄主众多,喜害茄料、瓜类、豆类等蔬菜。成虫和若虫群集叶背吸收汁液,使叶片失绿变黄,严重时萎蔫、枯死。成虫排泄的蜡质物会污染叶片和果实,影响植物呼吸作用,易诱发煤污病,使商品菜外观变劣、品质降低。

(1)形态特征属同翅目粉虱科。成虫体长1—1.5毫米,黄色,背有白色蜡粉,翅白色,不透明,前翅有2条脉纹,后翅1条脉纹。幼虫共3龄,长椭圆形,扁平,半透明,黄白色或黄绿色;初龄幼虫有触角及足,复眼红色,能爬行,蜕皮后,触角与足消失,用喙固着于叶背;固定了的幼虫体缘密生蜡质细齿,背面常有弯形蜡刺10对。蛹化于老熟幼虫的皮壳中,长约0.8毫米,白色、淡绿色至黄褐色,前端可透见红色眼点。卵长约0.2毫米,枣核形,表面平滑有光泽,初产时淡黄色,后变为灰褐色,下端有短柄。

(2)生活习性白粉虱在温室中为害并越冬,无滞育和休眠现象,完成1代约需30天。白粉虱多进行有性繁殖,也可进行孤雌生殖,每头雌虫可产卵324粒左右,散产于叶背。若虫孵出后先爬行数小时,选适当场所便固定刺吸危害。成虫有趋嫩性,喜在上部嫩叶上取食产卵,并随寄主生长而转移,形成了成虫、卵、若虫在植株上垂直分布的特点。成虫对黄色有较强的趋性,对白色、银灰色有负趋性。

(3)防治方法(1)收获后彻底清除植株残体和杂草,以减少虫源。(2)培育无虫苗,防止直接将虫源带入温室。(3)秋后栽培种植前要对温室进行灭虫处理,并架设防虫网,防止大田虫源进入。(4)在门口或通风口悬挂白色或银灰色塑料条,拒避成虫进入;或在棚室内设黄色诱虫板(带)诱集成虫。(5)药剂防治。可选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或20%甲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联苯菊酯乳剂1500倍液喷雾,隔6—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也可每亩用22%敌敌畏烟剂250—400克进行熏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