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艺术百科-影视文化(科普新课堂)
8821600000003

第3章 20年代中国的电影事业

“五四”运动以后,伴随着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中国也出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但是,20年代的中国电影却没有与无产阶级文化运动相一致,而是游离于中国革命之外,自己走了一条曲折混乱的发展道路。

当时,中国刚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旧势力、旧文化、旧思想占统治地位;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尚无力顾及或领导电影事业。新兴的电影事业主要掌握在买办资产阶级和投机商人手中,参加电影事业和电影创作的知识分子,也尚未接受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影响,他们的影片创作虽然有的表现了一些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和爱国思想,但大多数影片都渗透着封建主义、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特别是1927年后,由于时局的动乱、营业的竞争,中国电影更加脱离现实,先后坠入了古装片和神怪武侠片的逆流,使中国电影向着更加商业化的道路发展。不过从电影自身的发展来说,这时期的电影,它在表现手段的把握及摄影技术技巧的运用等方面,比起初创时期的电影,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并创作了大批无声电影。据统计,1921年至1931年,全国各影片公司摄制故事片共约650部,所以,20年代中国电影所出现的混乱发展、畸形繁荣的局面,也是它自身的一个必然历史发展。

电影的发展,首先要有电影企业(公司)的建立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发展的中国民族工业,又受到帝国主义者的压迫。一些民族资本家不再投资工业生产,而转移到了土地、公债及其他投机事业中去。于是,专营投机买卖的交易所在上海等各大城市相继出现。1920年发展为二百家交易所,然而1921年就倒闭了120家。剩余资本要找出路,这时资本家们便看中了方兴未艾的电影事业,1922年正式成立的明星影片公司,就是大同交易所投机失败后,利用亏蚀剩余资本创办的。1923年“明星”拍摄《孤儿救祖记》影片的成功,更刺激了一些投机商人,于是纷纷投资开办电影公司,一时间,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国产电影运动”。据1927年《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在全国各大城市共开办大小电影公司175家,上海一地即达四五十家。有的是集中了一定资金,开始拍片;但大多数仅虚设一办事处,一片未拍就不知所终了。在开办公司的人中,有买办、流氓、商人,也有资力薄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曾在国外留过学的爱国知识分子。但他们多是为了赚钱而投资电影事业的,故所拍影片除少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拍的一些严肃的爱国的或反封建的影片外,大多是适合小市民趣味。追求票房价值的东西,其内容多为鸳鸯蝴蝶派文学的翻版,或武侠小说的改编,宣传封建的伦理道德、文化思想,形式上也多搬用文明戏的老套。

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公司有明星影片公司、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天一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以及由港迁沪的民新影片公司,还有田汉创办的南国电影剧社和后起的联华影业公司等等。他们提出各种不同的电影主张或制片方针,使电影创作呈现出复杂的倾向和混乱发展的局面。另外,还有英、美、日等国家的投机商人,也在中国成立公司,拍摄故事片,企图垄断中国电影市场,其中以英美烟草公司影片部最为有力。但由于遭到中国人民反帝浪潮的冲击和电影界的反对,英美烟草公司影片部也很快解散了。值得一提的是,1928年明星公司的周剑云和张石川,鉴于电影事业濒临绝境,各电影公司在上映影片时多受影院掣肘,如不团结一致,危机更甚,于是,他们联合了上海规模较大的六家公司,组织了一个联营式的“六合影片营业公司”。该公司专门经办各公司的影片发行业务,同时号召建造影院,提倡放映国片,一时又促进了国产电影的发展。天一影片公司还开发了南洋的发行放映网。

在影戏观念指导下,20年代创作了大量影戏电影,同时开创了外来电影与中国传统戏剧相结合的传统,通过创作实践,初步掌握了电影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段和技巧,这为3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和提高,打下了重要的基础,积累了必要的创作经验。虽然由于工业技术的落后和连年内战,20年代中国电影的技术与技巧,都落后于同期世界电影水平,但经过前辈人的艰苦经营、努力开拓,中国毕竟产生和发展了本民族的电影文化,在我们具有悠久传统的文化土壤上,终于崛起一种新的艺术样式--电影,而且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和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