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35岁时,担任普鲁士国会的代议士,这一年是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当时奥地利是德国南方强大的邻国,曾经威胁德国如果企图统一,奥地利就要出兵干预。
俾斯麦一生都在狂热地追求普鲁士的强盛,他梦想打败奥地利,统一德国。他是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和热爱军事的好战分子。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要解决这个时代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依靠演说和决心,而是依赖铁和血。”
但是令所有人惊异的是,这样一个好战分子居然在国会上主张和平。其实这并不是他的真实意图,他连做梦都想着统一德国。
他说:“没有对于战争的后果清醒的认识,却执意发动战争,这样的政客,请自己去赶死吧!战争结束后,你们是否有勇气承担农民面对农田化为灰烬的痛苦?是否有勇气承受身体残废、妻离子散的悲伤?”
在国会上,他盛赞奥地利,为奥地利的行动辩护,这与他一向的立场简直是背道而驰。俾斯麦反对这场战争有别的企图吗?那些期待战争的议员迷惑了,其中好多人改变了主意,最后,因为俾斯麦的坚持,终于避免了战争。
几个星期后,国王感谢俾斯麦为和平发言,委任他为内阁大臣。几年之后,俾斯麦成了普鲁士首相,这时他对奥地利宣战,摧毁了原来的帝国,统一了德国。
为什么当初俾斯麦赞成和平,而后来却主张战争呢?因为他意识到普鲁土的军力赶不上其他欧洲强权的实力,并不适合发动战争。如果战争失利,他的政治生涯就岌岌可危了。他渴望权力,对策就是持和自己意愿相反的主张,发表那些违背自己意愿的言论,瞒骗众人。正是因为俾斯麦这席谈话,软弱的国王才任命他为大臣,他才得以迅速爬升为宰相。一旦他获得了权力,就用武力统一了德国。
俾斯麦是有史以来最聪明的政治家之一,他善于权谋。在主张和平这件事上,没有人怀疑他的居心。如果他宣示了自己真正的意图,就不会有日后德国的统一。
利用言不由衷放出误导的讯息,从而成功地隐瞒了自己真实的目的,得到了自己希望的一切。这就是掩藏真实意图产生的巨大威力。
坦露之心犹如一封在众人面前摊开的信。而潜藏隐秘的城府,无论巨大的还是微小的沟壑均可在其中沉淀深藏。含蓄来自于自我控制,能够保持缄默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明慎行事的关键在于内心的节制,要做的事不要讲出来,讲出来的事不要照做。
许多人只要有机会就把自己暴露在别人的面前,把自己的计划与意图全盘托出。他们这样做有两个原因:首先,他们认为谈论个人感受与未来计划是自然而轻松的事,因而控制不了自己。其次,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展现自己的美好本质,其实这并没有错,但是要考虑到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对象。诚实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是一把钝器,只能让你受尽折磨,你的诚实对别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冒犯。
若想获得人们的好感和敬重,就需要注意你的言辞,委婉地说出自己的意图,而不是直截了当地讲出自己的感受甚至揭露别人的真相。
隐藏自己的意图,能让你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容易掌握主动权。人性中有一项简单的事实——人类的第一直觉永远来自外表。表象常常被人们当成事实,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表象比事实更重要。
表面上支持一项违背个人意愿的主张会让对手理不清头绪因而在算计中犯错。这是一种声东击西的有效策略。
运用这套策略要讲究方法,不要闭紧嘴巴隐藏你的意图,这样就会显得鬼鬼祟祟,让人心生怀疑。相反的,你还要不断谈论自己的渴望和目标——当然不是真正的目标,如此一来,不但显得友善、开放和信任别人,也隐瞒了意图,从而让对手疲于奔命,做无用功。
如果你的社会地位让你无法为自己的行为穿上一层密不透风的神秘外衣,那么至少也应该学会不要那么清澈见底,还要不时露一手,其行为方式要出乎人们的意料。这么一来周围的人就会对你刮目相看,并开始关注你。
如果你发现在某些场合自己落人陷讲受到围困,或是只有防守之势,试试用一项别人无法轻易理解或捉摸的行动来摆脱困境。
战略要简单,方式要复杂,行事要有多种不同的诠释。然而不要只是令人捉摸不定,要让你的行动没有单一的解释。这将会让你的对手茫然不知所措,产生错误的判断。吐露真言需要极高的技巧,运用得好,可以成就你的一生美名,反之。有可能毁掉所有的计划。
不要和上司争风头
财政大臣富凯为了博得路易十四的欢心,决定策划一场前所未有的最壮观的宴会。他邀请了拉芳田、拉罗什富科和赛维尼夫人等当时欧洲最显赫的贵族和最伟大的学者。著名剧作家莫里哀还为这次盛会写了一部剧本,在晚宴时粉墨登场。
宴会非常奢华,有许多人从未尝过的东方食物及其他创新食品。庭园和喷泉以及烟火和莫里哀的戏剧表演都让嘉宾们兴奋不已。他们都认为这是自己参加过的最令人赞叹不已的宴会。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天一早,国王就逮捕了富凯。三个月后富凯被控窃占国家财富罪并进了监牢,他在单人囚房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20年。
路易十四傲慢自负,号称“太阳王”,希望自己永远是众人注目的焦点,他怎能容许财政大臣抢占自己的风头呢?
富凯本以为国王观看了他精心安排的表演会感动于他的忠诚与奉献,还能让国王明白他的高雅品位和受人民欢迎的程度,对他产生好感,从而任命他为宰相。然而事与愿违,每一个新颖壮观的场面,每一位宾客给予的赞赏和微笑,都让路易十四感觉富凯的魅力超过了自己,身为国王却不能让朋友和子民为自己的风度和创意更加心悦诚服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富凯万万没想到这样会触犯国王的虚荣心。当然,路易十四不会向任何人承认这点的,他只是找了个借口除掉这位令他感到不安的大臣。有“太阳王”之称的路易十四怎么会让别人夺去他的光辉呢?富凯这些举动让国王感到不平衡,国王尚且没有这样的奢侈,财政部长怎么能有呢?
正如著名作家伏尔泰描述的那样:“当夜幕开启,富凯攀上了世界的顶峰。等到夜晚结束,他跌落了谷底。”
每个人都有不安全感,当你在世人面前展现自己,显露才华时常常会激起各式各样的怨恨和嫉妒。因此,对于那些居你之上的人,更应该采取不同的对应方式。如果想要获得成功和领导的赏识,抢夺上司的风头或许是最严重的错误。
因此,永远让位居你上的人觉得他比你优越。如果你渴望取悦他们、令他们印象深刻,不要过分展现你的才华。否则,有可能达到相反的效果——激起他的畏惧和不安。
己不如人是一件令人恼恨的事情,一旦超过上司,就可能引起他对你的怨恨,这是十分不利的事。不要总是自以为是,那样只能为你带来更多的麻烦,招惹上司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让领导在一切重大的事情上作决定吧!除非领导把这种权力赋予了你。
同时。自以为优越总是让人讨厌的。因此,对寻常的优点可以小心加以掩盖,例如,相貌长得太好就不要过分显露和招摇。大多数人对于运气、性格和气质方面被超过并不太在意,但却没有谁喜欢在智力上被人超过,领导尤其如此。当领导的总是要显示出在一切重大的事情上都比他人高明。
把荣耀的桂冠戴在别人头上
利用别人的喜好,观察他的性格弱点,然后把荣耀的桂冠戴在他的头上,你就可以从他那里得到你想要的好处,这是一个双赢的策略,在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
16世纪初,有很多科学家都面临着困难的处境,意大利天文学家及数学家伽利略也面临同样的困难。有时候,他把自己的发现和发明当做礼物送给当时最重要的赞助者,从他们那里得到资助从事研究。然而,不管发现多么伟大,这些赞助人通常都是送他礼物,而不是赠与现金,因此他常常没有安定的生活。
1610年,他发现了木星周围的卫星。这一次他把这个发现集中呈献给麦迪西家族。他在寇西默二世登基的同时宣布,从望远镜中看见一颗明亮的星星(木星)出现在夜空上。他表示,卫星有4颗,代表了寇西默二世与其三个兄弟;而卫星环绕木星运行,就如同这4名儿子围绕着王朝的创建者寇西默一世一样。将这项发现呈献给麦迪西家族之后,伽利略委托他人制作一枚图案——天神朱比特坐在云端之上,四颗星星围绕着他。徽章献给寇西默二世,象征他和天上所有星星的关系。
1610年,寇西默二世任命伽利略为其宫廷哲学家和数学家,并给予全薪。对一名科学家而言,这是人生中最辉煌的岁月,伽利略四处乞求赞助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咖利略仅靠一个简单的举动就摆脱了以前四处求乞的日子。理由很简单:贵族们实际上并不关心科学和真理,他们在意的是名声与荣耀。人们都希望自己看起来比其他人更为显赫出众,伽利略就将他们的名字联结上宇宙的力量来满足他们的虚荣。能和宇宙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荣耀有谁不想得到呢?
伽利略的策略让这些贵族们觉得自己不只是在做提供财源这样简单的工作,而是让他们觉得自己富有创造力并权倾一世,甚至比以前创造的伟业更崇高。
因此可见,你不能让他人感到不安,尤其是位居己上的人,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他们荣耀会给自己带来许多便利。伽利略不但没有以自己的发现挑战寇西默二世的权威,或者让他们在某一方面感觉自己有不足之处,反而把他们比拟为行星,让整个家族在意大利的王室之间璀璨夺目。他没有抢资助者的风头。把荣耀的桂冠戴在别人头上。
不论什么时候,位居高位的人总是希望自己的地位安稳,并在智力、机敏度及魅力方面优于其他人。那些认为展露并吹嘘自己的天赋和才华可以赢得上司欢心的想法,是绝对致命而又愚蠢的观点。你的上司很可能会假装欣赏你,等到一有机会就用聪明才智、吸引力及威胁性都比不上你的人来取代你。
也许有人会认为伽利略过于奉迎这些贵族,而失去了作为一名科学家应具有的品质。但是,科学家也不能逃避生活的反复无常,他们也需要有足够的经济支撑。如果仅仅用一个小策略就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又何乐而不为呢?
处事不要太“认真"
有位智者说,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都不回,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
做人是一门学问,甚至是用毕生精力也未必能勘破个中因果的大学问,多少不甘寂寞的人求原委,试图领悟到人生真谛,塑造出自己辉煌的人生。然而人生的复杂性使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洞明人生的全部内涵,但人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又总是局限在事件的启迪上。比如:做人不能太较真便是其中一理,这正是有人活得潇洒,有人活得累的原因之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得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那家伙罪不容诛、不可救药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明察秋毫”,眼里不揉半粒沙子,过分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人家也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极有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目光如豆,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伟人。
不过,要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也不是简单的事,需要有良好的修养,需要有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需要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比如,有些人一旦做了官,便容不得下属出半点毛病,动辄捶胸顿足,横眉立目,属下畏之如虎,时间久了,必积怨成仇。想一想天下的事并不是你一人所能包揽的,何必因一点点毛病便与人斗气呢?可如若调换一下位置,挨训的人也许就理解了上司的急躁情绪。
有位同事总抱怨他们家附近副食店卖酱油的售货员态度不好,像谁欠了她二百吊钱似的。后来同事的妻子打听到了女售货员的身世:丈夫有外遇离了婚,老母瘫痪在床,上小学的女儿患哮喘病,每月只能开二三百元工资,一间12平米的平房。难怪她一天到晚愁眉不展。这位同事从此再不计较她的态度了,甚至还想帮她一把,为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公共场所遇到不顺心的事,实在不值得生气。素不相识的人冒犯你肯定是别有原因的,不知哪一种烦心事使他这一天情绪恶劣,行为失控,正巧让你赶上了,只要不是侮辱了你的人格,我们就应宽大为怀,不以为意,或以柔克刚,晓之以理。总之,不能与这位与你原本无仇无怨的人瞪着眼睛较劲。假如较起真来,大动肝火,刀对刀、枪对枪地干起来,酿出个什么后果。那就犯不上了。跟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较真,实在不是聪明人做的事。假如对方没有文化,一较真就等于把自己降低到对方的水平,很没面子。另外,对方的触犯从某种程度上是发泄和转嫁痛苦,虽说我们没有分摊他痛苦的义务,但客观上确实帮助了他,无形之中做了件善事。这样一想,也就容过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