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省的一偏远山区,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无论男女,出山的很少,婚姻结合也都是当地“自给自足”。某年山村分配来一城里的师范毕业生当教师。小伙子干净整洁的服饰、洒脱活泼的性格、渊博不凡的学识,像一条清亮的河流给沉闷的山村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当然也像一朵艳丽的花招来山里的小姑娘围着他蜂飞蝶舞。可是,时间不长,小伙子竟遭杀害,凶手是当地几个“光棍”。审讯的时候,问他们为什么杀害这个年轻的教师。其回答竞令人瞠目结舌:山里的小姑娘都围着这个教师转,而瞧不起他们。多么简单、荒谬的杀人动机!不用过多思考,造成这一悲惨结果的罪魁祸首就是山里男人的嫉妒,在这个出色人物面前,他们想的不是向他学习,努力调整自己,改造自己向他看齐,与他公开合理的竞争,而是以恶毒的手段铲除对手,满足自己落后的私欲,令人可恨之余又觉得十分可悲。
嫉妒是一条毒蛇,使平庸者变得疯狂而残忍,在渐渐增长的恶妒中无情地伤害别人并成为一种可怕的惯性,无辜者却被摧残得鲜血淋漓。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光彩有意义的?面对别人的辉煌时刻又该如何正视自己的平庸?在大千世界中,每个人都有一个适当的定位。正确地确立自己在生活与事业中的位置,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嫉妒别人,以一颗平常之心善待别人也善待自己,哪怕是一份最平常的人生也自有它的珍贵!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富人区》。写的是他一次旅美的经历。文章是这样的:
在洛杉矶,一位美国朋友开车带我去富人区观光,到那儿一瞧,千姿百态的房子和庭院,幽雅、宁静、舒适,真好比人间大堂。我忽然有个问题问他:“你们看到富人住在这漂亮的房子里,会不会嫉妒?”我这美国朋友惊讶地看着我,说:“嫉妒他们?为什么?他们能住在这里,说明他们遇上了一个好机会。如果我将来也遇到好机会,我会比他们住得还好!”
这便是标准的“老美”式回答。他们很看重机会。
后来在日本,一位日本朋友说他要陪我看看不远处的富人区。日本人的富人区,小巧、幽静、精致,每座房子都像一个首饰盒,也挺美。我又想到上次问过美国朋友的那个问题,便问日本朋友:
“你们看到富人们住着这样漂亮的房子会嫉妒吗?”
这个日本朋友稍想了想。摇摇头说:“不会的。”继而他解释道:“如果一个日本人看到别人比自己强,通常会主动接近,以便把他的长处学到手,再设法超过他。”
噢,日本人真厉害。我想。前不久,一位南方朋友来看我,闲谈之中说到他们城市发展很快,已经出现了国外那种“富人区”了。我饶有兴趣地打听其中的情况,据说有的院子里还有喷水池、车库,门口有保安,还养大狼狗。我无意中想到问过美国朋友和日本朋友的那个问题,便又问他:
“有没有去富人区参观呢?”
“有呀,常有人去看,但不能进去,在门口扒一扒头而己。”这位南方朋友说。
“心理反应怎么样?会不会嫉妒?”
“嫉妒?”他眉毛一扬,笑道:“何止嫉妒,恨不能把那小子宰了!”
我听了怔住。难道嫉妒真是中国人的专利?
瞧瞧,人的心理真是各具千秋,什么样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这种心理也会随着人文环境的变迁和文化层次的提高而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和不同的色彩。
熄灭心中愤怒的火焰
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动怒,愤怒者表现出厌烦或生气,仅是一种外在表情,其核心则是一种惰性。也许会说:“是的,我也明知自己不该发怒,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如果这样,你更得看看心理学家如何替你诊治了。
留心四周,你无不可以找到正在生气发怒的人们。商店里,也许顾客正在和营业员吵架;出租车上,司机也许正因交通堵塞而满脸怒色;公共汽车上,也许两人正在为抢占座位而大打出手……此种情形,不胜枚举。那么你呢?是否动辄勃然大怒?是否让发怒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你是否知道:这种情绪根本无济于事?也许,你会为自己的暴躁脾气大加辩解:“人嘛,总都有生气发火的时候”、“我要不把肚子里的火发出来,非得憋死不可”。在这种借口之下,你不时地自我生气,也冲着他人生气,你似乎成了一个愤怒之人。
其实,并非人人都会不时地表露出自己的愤怒情绪,愤怒这一习惯行为可能连你自己也不喜欢,更不用说他人感觉如何了。因此,你大可不必对它留恋不舍,这不能帮助你解决任何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家们是如何看待“愤怒”的。这里我们所提的愤怒是指当某人在事与愿违时作出的一种惰性反应。它的形式有勃然大怒、敌意情绪、乱摔东西甚至怒目而视、沉默不语。它不仅仅是厌烦或生气。它的核心是惰性。愤怒使人陷入惰性,其起因往往是不切实际地期望大千世界要与自己的意愿相吻合。当事与愿违时,便会怒不可遏。
愤怒情绪对人的心理没有任何好处。
如果你仍然决定保留自己心中愤怒的火种,你可以通过不造成重大损害的方式来发泄愤怒。然而,你不妨想想,你是否可以在沮丧时以新的思维支配自己,用一种更为健康的情感来取代使你人生愤怒的惰性。
美国一位来自伊利诺州的议员康农在初上任时就受到另一位代表的嘲笑:“这位从伊利诺州来的先生口袋里恐怕还装着燕麦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讽刺他还没有挣脱农夫的气息。虽然这种嘲笑使他非常难堪,但也确有其事。这时康农并没有让自己的情绪失控,而是从容不迫地答道:“我不仅在口袋里装有燕麦,而且头发里还藏着草屑。我是西部人,难免有些乡村气,可是我们的燕麦和草屑,却能生长出最好的苗来。”
康农并没有愤羞成怒,而是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并且就对方的话“顺水推舟”,作了绝妙的回答,不仅自身没有受到损失,反而使他从此闻名于全国,被人们恭敬地称为“伊利诺州最好的草屑议员”。
有的人在与别人合作时听不得半点“逆耳之言”,只要别人的言词稍有不恭,不是大发雷霆就是极力辩解,这样的人又怎能成大事呢。这样做是不明智的。这不仅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反而会让人觉得你不易相处。采取虚心、随和的态度将使你与他人的合作更加愉快。
我们在与人相处时,不可能事事都一帆风顺,不可能要每个人都对我们笑脸相迎。有时候,我们也会受到他人的误解,嘲笑甚至轻蔑。这时,如果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将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当我们遇到意外的沟通障碍时,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轻易发怒只会造成相反的效果。
凡是允许其情绪控制其行动的人,都是弱者,真正的强者会迫使自己控制情绪。一个人受了嘲笑或轻蔑,不应该窘态毕露,无地自容。如果对方的嘲笑中确有其事,就应该勇敢地承认,这样对你不仅没有损害反而大有裨益;如果对方只是横加侮辱,且毫无事实根据,那么这些对你也是毫无损失的,你尽可置之不理,这样会益发显现出你的人格魅力。
能否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取决于一个人的气度、涵养、胸怀、毅力。历史上和现实中气度恢弘、心胸博大的人都能做到有事断然,无事超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正如一位诗人所说:忧伤来了又去,唯我内心平静常在。
如何克制吹毛求疵
一个人最大的缺点莫过于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反而对他人吹毛求疵。
请记住,当你说老板刻薄时,恰恰证明你自己是刻薄的;当你说公司管理到处都是问题时,恰恰说明你自己也有问题。
美国前总统林肯有一封写给下属胡克的信,可以引导我们走向这个曾经做过伐木工人的伟大心灵。在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林肯是如何驾驭自己精神的,同时也可以看到一些他驾驭别人的事实。这封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直、慈爱、睿智、老练,具有外交天赋和宽人胸襟的林肯。
胡克曾经粗鲁、不公正地批评自己的总司令——林肯,这使他的上司伯恩赛德感到十分难堪。但林肯却毫不计较,而是充分发挥胡克的优点,为自己所用。林肯提拔胡克,接替了伯恩赛德的职务。换句话说,被冤枉的人提拔了冤枉他的人。事实上,林肯和伯恩赛德之间的私人友谊十分深厚。
但是误会依然存在,因此,林肯认为,有必要让被提拔的胡克得知真相,所以他以一种既不让他出丑也不点燃怒火的方式告诉了胡克,用理智的方法去化解了和胡克间的矛盾。就是这封信的全文:少将:
我已任命你为波托马克军的首领。我这样做当然有自己充分的理由,然而我依然认为你最好知道,我对你依然有很多不太满意的地方。我相信你是一位勇敢又有才华的军人,当然,这是我喜欢的。我也相信你不会把你的职业与政治倾向相混淆,这一点你是正确的。
你有充分的自信心。如果这不是必不可少的优点,至少是有价值的优点。你雄心勃勃,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它利大于弊。但是,我认为你在接受伯恩赛德将军统帅时,这种雄心曾经受到过挑战。在这一点上,你犯了一个大错误,不管是对国家,还是对那位战功卓著和值得尊敬的长官。
最近,我曾听你说过,无论是军队还是政府都需要一位最高统帅,我也相信你的观点。因为这方面的原因,但不仅仅因为如此,我给你下达了任命。只有那些赢得成功的将军才可以成为统帅。我现在要求你的是取得军事上的成功,而我自己也冒着独断专行的危险。
政府将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支持你,不会比以往的多,也不会比以往的少,而且对所有的司令官一视同仁。批评自己长官甚至使他丧失自信心,我担心这些由你带入军队的思想会发生在你自己的身上。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你控制它。无论是你,还是拿破仑(如果他还活着),都无法从一个弥漫着这种情绪的军队里有所收获。
现在,请克服这种轻率,保持旺盛的精力,勇往直前,争取伟大的胜利。
此致
敬礼
林肯
1863年1月26日于华盛顿
信中有一点值得深思。它说明了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从一片有毒的土壤里会滋生出类似龙葵的致命物质——是对那些地位比我们高的人嘲笑、吹毛求疵、抱怨和批判的习惯。
尽管胡克有种种缺点,但他依然得到了提拔,而你的老板可能没有林肯那样宽容大度的胸襟。但即使是林肯也无法永远保护胡克。如果胡克战败了,林肯不得不再起用其他人取而代之——一个更沉着冷静。一个不妄加评论、不吹毛求疵的人。
不要吹毛求疵,这不仅是一个做人的原则,也是一种建立在自然法则基础上的商业习惯。奖赏只会给那些有用的人。如果希望能对老板、对公司有真正的帮助,就应该保持宽容心,以一种温和的态度来告诉自己的老板,他的管理存在一些弊端,而没有必要激起他的不满,更没有必要与之上升到对立的地步。
有一类人专门习惯挑老板和同事的缺点和错误,他们自己无法做到十全十美,却要求其他人尽善尽美。他们有一种用他人的错误来证明自己的聪明的心理,总是希望从挑剔错误中得到满足。
如果你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评论别人和是非上,你自己可用的时间又能剩多少呢?你还有时间去成功吗?提高自己并不需要贬抑别人;获取他人对你的信任,也并不需要中伤其他人。
每个人都有缺点,但除此之外,也有长处和优点。正确的心态应该是看到他人优秀的本质。如一位伟大的企业家所言:“看人应该看到他的优点,必须尽量发掘他人的长处。用三分心思去挑剔缺点。”
如果挑剔能使一部被撞坏的汽车恢复完好如新的话,那将是多么的美好啊!可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过分挑剔,什么也不能挽回。如果我们能改变态度,少些指责,多些赞美,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