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寻找绿色的环境
8811500000007

第7章 创造?破坏?(5)

狭义而言,矿产资源是指开发自然界的矿藏所直接获得的产品,它专指有经济价值或工业价值的矿产和岩石,主要呈固态,少数呈液态和气态。从这个意义上说,矿产资源是指天然矿产,而不包括利用天然原料所生产出来的“人造矿产”,这些资源是在地壳元素运动过程中,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和化合物,它们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其中,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如自然金、自然银、金刚石、石墨等,这一类矿物在地壳里分布稀少;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如石英、长石、黄铁矿、黄铜矿、黑钨矿等,这一类矿物在地壳里分布广泛。而岩石则是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按一定比例或规律组成的天然矿物集合体,依其形成原因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这就是说,矿物是由元素组成的,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元素组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这是地质学家对元素、矿物、岩石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的科学说明。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铁矿、铜矿、金矿、银矿、石墨、大理石等说法,其实这都是一些矿种名称。当今世界上已发现的独立矿种达200种,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和水资源四大类。

地球上一切矿产的形成和分布都有它自身的内在规律,既不是处处都有矿,更不是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矿。矿产只生存在它自己的“家”里,即“矿藏”,开发矿业的人们找寻、勘探和开采的基本对象都是矿藏。

矿藏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或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它是可以开采利用的有用矿产堆积体或富集体。自然界中的元素及其化合物在漫长的地球历史进程中,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的,其中表现突出的有分化作用和富集作用。如果某些元素及其化合物富集的程度超过它们在地壳里的平均含量,就可以说矿藏形成了。矿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的形成过程也是复杂的。

矿产资源的现状如何?

矿产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各种矿产资源的需要量将不断增长。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世界各种矿产资源的开采量和消费量平均每年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每隔15年就要翻一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矿产资源的消费量增长更快。

据统计,从1961年-1980年的20年间,全世界共采出铁矿石150亿吨,采出煤炭600亿吨,分别占在此之前的100年中,人类从地壳内采出铁矿石和煤炭的50%和60%。

人类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古代只需要18种化学元素,到17世纪增加到25种,19世纪为47种,至20世纪中期,人类就需要80种元素了。如今,全世界每年要从地下采出各种矿产约几千亿吨。我们在绘制大多数金属资源的消费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时,这个曲线差不多都成了直线,而且接近于垂直线。

由于全世界的地质勘探工作规模不断扩大,各国用于勘探的人力和物力不断增加,地质勘探的科研水平有了根本改变。

所以,人类虽然已从地壳中采出了数量极大的矿产资源,但一些最重要的矿产资源的勘探储量都在不断增加。不过,在地球的一定深度内,矿产资源的埋藏量毕竟有限,而且全世界各地的分布状况又很不均衡,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正日趋严重。

世界矿产资源的地理分布很不均衡,少数工业发达国家消费的矿产原料很大,但本国的资源却有限。例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这五个工业发达国家,它们所需要的各种矿产原料约占全世界所需资源的80%,但没有一个能完全保证满足自己对矿产资源的需要。据统计,全世界已知矿藏储量的地理分布为:西方工业化国家44%,东方国家占23%,第三世界国家占33%。

一般而言,美国的矿产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但美国消费量很大。虽然它的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6%左右,但所消耗的原料和能源却占世界总耗量的1/3,有许多重要原料要依赖进口。

由于很多矿产资源的地理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一些重要有色金属资源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地区,所以保证正常供应和贸易关系便成为各个国家极为关心的问题,也往往因此而引起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许多国家对四类品种所谓的战略矿产品尤为关注,这就是贵金属(金、银、钯、铂);铁和铁合金(铬、铁、锰、铂、镍、钒、钨);非铁金属和稀有金属(铅、铝、铍、锗、镉、铜、镁、钽、钛、锌、锆);核燃料(铣、铀)。

这些金属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尖端技术发展,对一系列新兴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电子、宇航、激光工业以及国防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矿产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吗?

人类空前的繁荣,使许多头脑清醒者担忧:地球上的矿产资源究竟能维持多久?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随着人口的剧增、生产的发展,露出地表或埋藏于地壳浅层的矿产资源已日益减少。因此,人们常说的“地大物博,矿产丰富”这句话是有时间性的,随着岁月推移,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各种矿产资源也有开采尽的一天,至于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要看矿产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日本,它早就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极为缺乏的国家之一,有些矿产早已成为缺口,其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矿源大部分依赖进口。不过,这种进口也是有限度的,地球上不会存在永远的矿产资源出口国,因此依赖进口矿也不一定靠得住。

人们有时也以种种理由来论证自然界的矿产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有人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会有新的矿产资源发现。的确,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新的矿种和矿产资源曾是陆续发现的,今后还会如此。但“新”的矿种或矿产资源也有变旧之时,更何况它们也是“非再生资源”。

加之地球本身是一个早已形成的星球,虽然它时刻都在同其他天体进行物质交换,但它本身的基本物质组成却是固定不变的。无论是老矿种还是新矿种,只要它们是非再生资源,总有采完用尽之时。也有人说,自然界的成矿作用至今仍在进行,有许多新的矿藏正在形成。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一个矿藏的形成所需的时间是漫长的,少则几千年至几万年,多则十几万年至几十万年,这对当今人类文明事业的发展来说,恐怕是等不及的,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今天人类生产的发展对矿产资源消耗的速度已经大大超过自然界新矿形成和增加的速度,当地质历史上形成的矿产消耗殆尽之时,即使有新矿藏补充,恐怕也只是杯水车薪。

矿产资源终究是有限的。当我们考虑开采矿产资源时,应该认真研究合理开发矿产,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做到了这一点,就有可能使有限的资源既满足当前生产发展的需要,又能保证今后人类发展的需要。

五、掺毒的食物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都属于环境污染,然而食物污染也是一大类污染。我们日常食用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乳品、蛋品等,如果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并超过了规定的标准,这样的食物便是被污染的食物。

食物污染与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它比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复杂得多,它是通过生物作用引起的,不单是由一种生物造成的,而是由多种生物的连锁反应造成的,即形成所谓的“食物链”。

农业上广泛施用的有毒农药,是引起食物污染的重要原因。当有毒农药施在粮食作物、蔬菜和果树上时,粮食、蔬菜和水果就会有这种农药的残留。如果用这些粮食、蔬菜、秸秆作为动物饲料,这些残留的农药又会转移到肉类、乳品和蛋品中,造成食物污染。

在施用农药时,部分农药会散发到空气中,引起空气污染。部分农药随着灌溉水排至江河湖海中,引起水域污染。农药到了水域以后,会经过复杂的生物循环,最后在鱼类、鸟类和水禽中富集。

人赶“兄弟”上黄泉

“一切处于异乎寻常的寂静中。小鸟哪里去?房屋后花园里的饲料盆始终空着。尚能瞥见的少量鸟儿也已濒临死亡:它们浑身直抖,不能再飞。那是个听不见声音的春天。从前,在晨曦中回荡着百灵、鸽子、松鸦和无数其他小鸟的合唱声,现在却已销声匿迹……”

这是美国女作家R.卡逊在其1962年出版的一本举世闻名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预言的一个情景。

40年后的今天,卡逊笔下的情景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成为现实,人类对于大自然的威胁和破坏,早已不仅仅是学者笔下的预言和担忧。在工业文明轰鸣的机器声中,原本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却变得越来越沉寂。人类不断向新的高度物质享受迈进,却把自然界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逼向了灭绝的深渊。

科学家指出,现存物种与业已灭绝的物种之比已达1∶6000。

近200年以来,濒临灭绝的鸟类有593种,兽类有400多种,两栖爬行类动物有209种,而濒临灭绝的植物则多达两万多种。这一灭绝速度,比自然淘汰的速度快100倍。

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让选择继续下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基础》也详细列举了一组关于物种灭绝趋势的数据。

这份报告说,在1850~1950年的100年间,平均每年就有一个物种被灭绝。在地球上今天约13000个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物种中,物种灭绝的速度已经达到自然状态下的100到1000倍了。

一项研究表明,如果生态环境面积减少90%,则其物种的半数将灭绝。如果当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在今后20年中,每10年将丧失世界物种的5%~10%,这样的速度是恐龙时代物种大量灭绝以来最高的。对地球约13000个物种来说,每一天潜在性灭绝的物种将达到几十种到一百多种。

另据《世界资源报告》(1987),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到本世纪末,人类已知道的160万种动植物中的20%将会被灭绝;如果环境遭受破坏的速度不变,50年后,这些物种将丧失一半以上。

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的中国,承继了十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自然野生物资源。

资料表明,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多样,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地、荒漠)共有27个大类、460个类型;湿地和淡水水域有5个大类;而海洋生态系统有6个大类30个类型。

就野生生物种类而言,中国有高等植物3、28万种,动物种类10、45万种,并且,由于中国大陆受第四纪冰川(最近一次冰期)影响校小,保存了许多古老的遗属种。

在地球陆地的主要集中分布区——北半球,中国的自然物种多样性堪称首屈一指。

然而,当代中国却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野生物种濒临灭绝的危险。

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动植物种类中已有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在国际公认的640个濒危野生物种中,中国占了156个。

另外,野生自然物种的主要牺息地也在不断遭受侵占和破坏。资料表明,中国的原始森林由于长期受到乱砍滥伐的破坏,每年减少5000平方公里,天然草原由于超载放牧的原因,退化的面积达87万平方公里。

一方面,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兽类近500种,鸟类1189种,爬行类320多种,两栖类210多种,鱼类2200多种,高等植物30000多种,野生动物种类占世界总种数的10%以上,高等植物占世界总数的12%以上;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野生物种却不断地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濒危物种的名单在不断地拉长。

1990年,一名美国豹类研究专家来到青海某雪豹栖息地考察雪豹,当他在野外进行了3个月艰苦、细致的搜寻后,竟没有发现一只雪豹的踪影,最后他不得不失望地离开。

同年6月,青海公安部门却在西宁市中在乡一皮匠家中,一次查获正在加工的雪豹皮40张。雪豹是比大熊猫数量更稀少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994年1月,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委副书记索南达杰等人,在可可西里太阳湖地区,一次就查获盗猎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皮1300余张,更令人震惊的是,在与盗猎分子的激烈搏斗中,索南达杰竟被盗猎分子凶残地枪杀。(后来索南达杰的事迹被拍成电影,索南达杰也被有关部门授予“环保卫士”称号)这两起事件,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中国所面临的野生动物朝不保夕的严峻形势的典型写照。

在两千多年以前,欧洲大陆和北美洲曾广泛分布着多种野马。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地区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同时人类也开始了大规模的肆意捕杀活动,使许多种野马先后绝迹。欧洲野马就是其中的一种。

欧洲野马和今天的家马很是相像,连齿式和牙齿式的构造也是一样的。但欧洲野马身躯不大。

在夏季,欧洲野马十几只结成一群,由一匹雄马率领,在草原上漫游,寻觅野生植物吃。每到傍晚,便去湖边饮水,并在附近休憩。冬季,它们要作季节迁徙,在冰天雪地里以雪解渴,挖掘雪下的枯草和苔藓充饥,它们有着很强的耐饥渴能力。

欧洲野马性情昂扬,在遇到狼群时,它们并不畏惧,而是镇静地等待狼群冲击,有时也会突然发动进攻,向狼群冲去并迅速转过身来扬起后蹄踢。因此,狼也不敢轻易侵犯它。

虽说欧洲野马能在狼群中奋起抗争,最终逃脱噩运,但面对人们在原野上挖下的层层陷阱及几百人拿机器同时围攻,它们的抗争却成了徒劳。强健的欧洲野马数量在急剧减少。可人类并没有就此放下屠刀,而是在贪婪的私欲驱使下,对欧洲野马进行了彻底的斩草除根。

1876年,最后一匹欧洲野马被一群贪婪之徒猎杀在乌克兰的原野上了。后来俄国探险家普尔日瓦科基在欧洲找了十几年。再也没有发现过欧洲野马的踪迹。自此认为,1876年欧洲野马灭绝了。

关爱家园

1.组织一次参观,目的地是大型工厂向天空中排烟和向河里排污的地方。

2.请林业部门的人作一次森林资源的报告,并最好能看一次有关乱砍滥伐的专题纪录片。

3.提倡开展每人植一棵树活动。

4.帮助动物保持协会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