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富爸爸财商培养-创业入门
8799600000016

第16章 从再就业走向创业(1)

再就业问题不容忽视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旬,产业结构调整对社会的最为明显的影响就是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造成了劳动力的大批积压,社会经济一度形成一种疲惫瘫痪状态。众多产品供过于求。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更有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由此看来,结构性失业是难以避免的。

根据当时的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市下岗待业人员的构成有“三多一少”的特点,即女性多,占59.2%;年龄大的多,36~45岁的占69.3%;文化程度低的多,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占67.5%;有一技之长的少,占26.6%。因此,指导下岗女工和中老年在再就业中创业,是再就业的重点。

过去是一切由国家统一分派,个人不用为自己的工作担忧,生老病死都由单位负责,如今必须重新考虑在哪里就业,重新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对于习惯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生活的人们来说,是一种痛苦的选择,但又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必要的选择。下岗后怎么办?如何再就业,下岗人员如何创业,成为关系到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的焦点。

再就业与创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应该把它挖掘出来,充分发挥出来。过去的职业或工作也许是国家或者别人安排的,那么再就业的工作更多地取决于自己的选择。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事业上的辉煌,让生活变得比过去更好,这也就有了创业的含义。

在再就业中创业,虽然不像辞职“下海”那么主动,而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创业,但面临的都是同一个市场,竞争同样激烈,容不得犹豫徘徊,只有勇敢地面对迎面而来的困难和艰辛。“走出去,前面是片天”。

关键在于要做有心人,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小事做起。许多大富豪都是从小事做起,从无到有,白手起家。上海滩有名的“浆糊大王”是一位颇有心计的流浪汉,发迹之前穷困潦倒,露宿街头。当他看见店家时常为贴商标信函借讨浆糊时,他突发奇想,便脱下外衣当了100文铜钱,用30文买瓦钵,60文买面粉,10文上老虎灶打开水。用拾来的香烟盒,分装冲调好的浆糊送给各店铺。有说谢的,有给几文钱的,一天下来,居然累计有百来文。他一连坚持了3个月,他算过这账:一家商店一月100文,一条街200家店便是200元。他又向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各家店铺扩展,没几年便在黄浦滩上大名鼎鼎。从此,浆糊开始批量生产,形成市场,“浆糊大王”也从此摆脱贫困,事业步入成功。

黄楚九这位一代思想宗师、大史学家的后人,结识了“浆糊大王”,从这则上海神话中得到启发。退学后,从摆摊卖药丸起家,发展成为大商埠的医药业大亨,进而成功地创建了“大世界”,他准确地选择了现代文化娱乐业作为自己成功事业的最后一大举措,出发点仅仅是“上海滩多少人,每人身上赚1角钱……”。

那么在现代社会,虽然竞争相对较从前激烈,企业的生与死等量并存,但也同样有着隐含的机遇,存在着财富的积点。积极寻找社会潜在需求,提供供给,创造市场,就是创业的起点。

下岗女工创业

一、老板多丽人,闻名遍天下

改革开放初期,在江浙一代传说老板多丽人,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女能人中有1/3原是企业下岗女职工。她们凭着自身的聪明和勤劳,不等不靠不依赖,在个体、私营和股份制企业中大显身手,再创新业,闯出了一方崭新的天地。温州市国有、集体企业共有女职工12余万人,占了职工总数的38%,其中有1/3的女职工下岗。而在这1/3下岗女职工中,又有1/3是自愿要求自谋出路的。

温州市鹿城区90多名女企业家中,有35名原是下岗女职工,如温州鸿源日用化妆品公司经理黄海引、温州银鹰铜字厂的孙玉英、温州王氏制衣有限公司的王萍……都是从下岗女职工成长为全国闻名的女企业家的。大多数自谋职业的下岗女工集中在私营企业、合资企业或个体经营等领域。温州的数千辆个体出租车司机,男女平分秋色,而这些女车主多为下岗女职工。温州国有新华印刷厂的30余名下岗女工除个别人自办印刷厂外,大部分被个体印刷厂聘请担任技术骨干。据鹿城区大南工商所统计,该辖区千余名女性个体户中,也有1/3是下岗女职工。温州市的下岗女工还踊跃加入境内外劳务输出队伍,有相当一部分女工“夫唱妇随”远离家乡,赴外地开店、办厂、做工,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温州下岗女工成功创业的事例,为所有的下岗职工树立了榜样,开创了下岗后重新创业的先河。

二、家政服务市场化,就业机会潜力大

家务劳动传统上是由家家户户自己做。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需要从繁杂的家庭琐事中解脱出来,这样就给家务服务提供了市场化的契机。“钟点工”、“净菜社”应运而生。三十多岁的庄红卫夫妇双双从原来的工作岗位下岗,街道要帮他们安排工作,他们看准了家务劳动社会化这个市场需求,自筹资金,自借场所,和几个下岗姐妹一起,办起了“庄妈妈净菜社”。每天早上去菜市场买来新鲜蔬菜和鸡、鸭、鱼、肉,回来洗净切好包装成袋,挨家挨户送到顾客家中,并取回顾客的留条,上面预定了明天的菜单。一切都那么井井有条,都是家家户户每天做惯了的家务活。净菜社分担了人们的家务劳动,减轻了上班族的家务负担,受到人们欢迎。

刚过四十岁的刘振英,原是上海国棉十五厂的挡车工。下岗后原先想找一个理想体面的工作,比如电脑、财会什么的,可是经过一系列周折,等待她的却是钟点工,一个替人做家务的职业。现在刘振英想开了,“做钟点工一不投资,二没风险,靠自己一双勤劳的手挣饭吃,蛮好么”!勤劳的人处处受欢迎。大热天,每天要洗许多草席,她很主动,先用肥皂水,再用清水,洁净度大大提高,赢得用户赞许。有的用户家里铺的是高档进口地板,为了保持光泽度,不能用湿拖把拖,她就蹲在地上用干布揩。用户对她的信任度不断增加。有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平时一人在家很孤独,刘振英每天干完活后,她伴在他身边,说些市场见闻、家庭琐事给他听,时间一长,老人话也多起来,人也显得精神了。一段日子相处下来,这家人把刘振英当作自己家的人。如今,刘振英一早6点半出门,上午去一家用户干3小时,下午再去帮一家用户做一顿晚饭,晚上还去一家用户洗衣服,一月收入超过千元。她还通过服务的用户,帮助介绍更多的纺织下岗女工去做钟点工。

三、服务行业的团队操作

南市区率先成立了非正规就业组织——百帮服务中心,下设有家庭工业部、家电维修服务部等。在家庭工业部直接就业人员40人,从事编结、小商品包装、礼品盒加工等,加工业务主要由豫园商城提供。家电维修服务部的就业人员原先都是仪电控股公司的下岗人员,凭借一技之长,为单位和居民维修各种家电,中心每个双休日还组织他们到社区设点维修。一个钟表维修工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此外,中心还在全区130多个居委会建立了信息网络设有大楼清洗、缝纫、地板打蜡、送净水、家电维修等服务项目。

这就是所谓的“非正规就业”,即指下岗人员个人或组织,以家庭手工业、工艺作坊等形式进行生产自救、参与以社区为主的便民利民服务和市容环境建设中的公益性劳动,为企业事业单位提供各种临时性、突击性劳动的一种就业形式。非正规就业就是第三产业的前身,即是服务行业。在一些发达国家也十分盛行,日本三人以下的家庭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43%;而瑞士不少手表则由家庭加工,大公司收购,再经过包装后向国内外销售;荷兰的许多鲜花也是由个人种植和加工,再由花卉公司收购,销往国内外市场的。

南市区百帮服务中心成立一个月,就直接安置就业人员176人,并带动1600多人间接就业,平均每个就业人员月收入600余元,其中最高月收入达3000元。现在,每天约有30余名下岗人员到百帮服务中心要求就业。从南市区来看,全区各类工业企业有300多家,还有许多商业服务企业,这些企业只要将一部分派到外省市的礼品盒、服装挂件、黄金首饰盒、灯饰、衬衫盒等加工业务交给百帮中心,就能增加不少就业机会。

四、手工编织走出的效益路

在下岗人员中,女工居多,缝纫编织是她们的拿手好戏。一顶蓝底黄花的布帽子,充满休闲气息;一只衬着红丝绒的锦盒,看上去古色古香;还有白色的编织披肩,玲珑的珠串小包……这些都出自下岗女工之手。所不同的是,过去这些只为自己亲朋好友欣赏的技艺,现在成了再就业的手段,这些得意之作,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于是在中国大陆的许多地方最初是以家庭作坊的形式进行小手工生产。例如,上海市南市区政府根据南市发展旅游和小商品集散地的定位,确定了发展家庭作坊经济的方向。为避免家庭作坊盲目散乱,他们制定了一个“形散神不散”的框架:即以大商业为依托,以街道为中介,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织生产。日前确定的首家依托单位是豫园商城,根据市场需求排出近100种中小商品和旅游商品生产项目,向各个街道下订单,再由街道组织下岗失业人员生产,产品由商城包销。每个街道一般还设一两个加工场,负责进料和前道工序加工。不少下岗女工听说组织搞家庭手工业,纷纷前来报名,有的还拿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

家庭手工艺包装工场中,窗帘夹子、茶杯垫、钥匙圈等小商品都统一用“豫园小商品”标志的小包装袋包起来,据说很受各大超市欢迎,一个月就卖了20万元。根据估算,仅豫园商城每年需要的锦盒就达10万只,小商品销售额可达数十万元。这些劳动密集型手工制品恰恰适合于家庭作坊制作。

坐落在上海东北角临平北路上的伊人编织社,是从七个下岗女工开始发展壮大起来的。没有气馁、不甘人后的女工们在她们的“领头羊”刘光英的带领下,跑市场、抓信息,用勤劳而又灵巧的双手,编织了一件又一件新颖、别致的羊毛衫,现在伊人编织社已汇集了上海真空公司下属企业50多名下岗女工,成为上海仪表系统女职工的骄傲。手编衫的兴起,不但发挥了下岗女工的特长,还成了上海上,吸引了众多客商,销售额达到10万元。这些勤劳智慧的事业开拓者的巾帼英雄们还准备再开出几家专卖店。

五、老年公寓的潜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