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收藏阳光
8797700000009

第9章 老城区

如果把一座城的景观比喻为一幅画,那么老城区就是一幅古朴、老旧、隐含岁月沧桑的画。它属于名家字画范畴的,妥善包装价值不菲;如果是普通的,没有把它当回事,很可能隐没在岁月的尘埃里,遗失在子孙后代的记忆里……

心目中的老城区,狭窄的街道,没有了更多的空间,过往的摩托车蠕动其间;蓝蓝的天空,成了一条线……

我可能比较怀旧,每到一个城市,只要不是被导游牵着“鼻子”转到累得半瘫的地步,总会挤出时间看看该城的旧城区,看看这座城与其他座城的不同之处。老上海的南京路,老北京什刹海,济南的老城区,它们是蜷缩在钢筋水泥丛林深处的一道风景。古街巷、水岸、花园、古色古香的店铺,让人流连。

素有历史文化名城之称的城市,是幸运之城,在一定程度上像名家的画一样受到多重保护,在旅游热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成了古典和经典,甚至无价之宝。我在福州读书时,喜欢到“三坊七巷”一带逛街。在这片古老的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工艺奇巧;许多民居的门窗采用镂空精雕,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栏杆。其中蕴涵的古朴气息是现代奢华的高楼所不及的。至于一些年轻的城市,从宏观看除了地名之差,还有什么可言呢!再说“克隆城市”的说法早就有之。

透过光与影交织的历史,我迈开思想的脚步,竟然认识许多沉默的小城,其实也有自己的历史,只是不够辉煌。除非当地县志记载,很多历史的页面已经被时光利剑刺伤,有的已经斑驳陆离。在默默无名的小城里,新城与旧城的画面成了互为陪衬的底色,摄影观光的图片轮不到老城区露脸,只有在少数文人画家的笔下才露出一点惨淡的色彩。如果行走在老城的大街小巷,心很难平静下来。我曾经带着儿子骑着自行车到老城小巷中,看到有的家里除了不足千元的老旧木头家当外,满是杂物。那些凹凸不平的路面,高低起伏的屋顶,杉木小窗户、长着青苔的瓦屋顶,斑驳的老墙,开合轻松的木板门,高高的木头门槛,百年的建筑毫无遮掩地展现在你面前。当然,老城区街边的房子相对于深巷中的房子要阳光气派好多,它们比起几乎整齐划一的新城区更令人遐想,可是,生活在其中的滋味又如何呢?

古朴的面貌也承载着整座城里积淀的古老文化底蕴,还有难以在短时间内疏浚的淤积的苦痛!

风和日丽的时候,它们是一本线装的书,酸甜苦辣咸样样在其中任你品读。

刮风下雨的时候,它们是一本经不起雨水浸润的老册子,几乎融化。

想起老城区,我的心头漫过一阵的忧虑,特别是站在自家高高的阳台上眺望“老城区”,不免为之慨叹一番。几位文友都住在老城区,而且是比较低洼的地带。每次下小雨的时候,我总会给他们挂电话,就听他们说家里进了水。并非雨太大,是因为新城区地坪高出许多,而地下排污管道堵塞得厉害。于是,新城区路面的水就唱着欢乐的歌由高到低一直奔流不息,像潺潺的小溪一样流淌着,老城区的街道本来就窄,七拐八弯,好像舍不得那些水流掉似的,就像聚宝盆一样把水迎进家里了。所以,每次下了中雨,老城区就承载着新城区里少有的“灾难”。曾经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参加过“全国文代会”的“诗人”,家里经常是这样,我也习惯于雨后到他家,见他好像大病初愈的样子。他下岗、靠社保度日,曾经的诗情不得不消逝,只是一点诗心未泯,每年订阅报刊的钱对于他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桌面上一叠已经发黄的报纸里面曾经留下他的“辉煌”,可是,曾经的诗文(纸字),现在却换不来一袋大米!购房、搬家对于他来说连梦也未曾做过……本以为他会满腹牢骚,他却依然安贫乐道,有时只是叹气“煮字不能疗饥”。

一座城市的历史,能够留在记忆里的人和事,可以从县志里依稀看出一点没有了热度的烟云。老祖宗在建造一座城,宗族的观念主宰着一切,同一个“社区”(街道),姓氏大致相同,每一条街都有各自的祠堂或者神庙,在老城区这大一统的格局下是分得很详细的家族生活内容的。如果外姓的在其中居住,往往感到陌生,需要和邻里磨合一些日子。提起某个姓氏,当地人往往知道住在什么“街道”。家族、家宅往往连成一片。一位在老城区居住几十年,然后搬到新城区居住的人说,在老城区比较温馨,邻里之间相熟的多,整天不用关门,彼此串门聊天也很随意,夏天的时候,谁家客厅开着电风扇,又比较宽敞,往往就是邻里之间聚会的场所。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所说的话题往往是民间的故事或者笑话,社会传闻。更重要的是,穿家居便服便可串门,因为人口密集,邻里之间比较熟悉,即使养狗也是养哈巴狗居多,好玩,不伤人。对于外地人,到老城区问路就方便得多。如果是在新城区,串门就不方便了,按门铃、等候开门……邻里之间彼此叫不出名字也有。

老城区的巷子小,连小车也进不了,两辆摩托车相遇也得小心翼翼。走到那里的时候,就得脚步放慢,甚至一步三停地细细品味其中的一砖一瓦和人物风情。一座小城的古老传统,比如一年当中的传统节日,居住在老城区的人多了一些虔诚之心,一份慷慨解囊的心意。传统糕点、米粿之类的节日盛宴在他们那里传承得更好,把祖上流传下来的规矩不折不扣地奉行到底,节日气氛在节前三天和节后几天都在弥漫着,有的把一年的积蓄用于过节而乐此不疲。

我一直喜欢“老城”,这缘自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观光的经历,一些小城镇,如:丽江古城、凤凰小城、江南水乡,连那些灰色瓦片也让我觉得是一种古城的韵味。于是,对老城区的风貌总有一份祝福、期待与向往。

想起老城区的温婉,我也深为他们的现状担忧,就怕那份古朴与真实渐渐流失。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文化名城和无名小城都住着炎黄子孙,都需要一份关爱。老城区太老了,靠自己的力量很难抵挡岁月的损毁。

难以想象,一座城,如果没有了以前留下的古祠堂、牌坊、街巷、传统,那么新城区的“新”何以见得?是否太僵硬点儿?老城遗留给人们许多可供追忆和缅怀的载体,传递一种承前启后的感悟。老城区从某种文化意义上说是一座城市的老祖宗,或者说是老祖母,加以装扮也许别具风格。老城区和新城区有着割不断的文化传承的意义。

前些日子看到“三旧”改造的报道,时序虽然已到大寒季节,心里还是充满阳光,曾经的“角落之歌”唱到前台,赢得大家的喝彩。名城也好,小城也罢,新城区也好,老城区也罢,城市也好,乡村也罢,彼此形成中华版图上的一切,亏了谁都可能不和谐,或者说阴阳不平衡。老城区是一部很耐读的古诗,是一幅古老的画;不同的人,从中读出不同的内涵,也应给予不同程度的爱。

《厦门文艺》2011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