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收藏阳光
8797700000059

第59章 手心手背写满爱

对于手的深刻印象,缘自两个生命的极端状态。

一种是,一个人临终伸出的那双无助的手,像干枯的柴骨架一样,仿佛一碰就朽化。无论一生从善的、作恶的、拥有许多名利财富的,一贫如洗的,最终在撒手人寰的那一刻空空如也。

另一种是,婴儿肉墩墩的小手,又白又嫩,见了就想亲亲,或者主动把脸送给她啪啪打两下,那样的手,纯净得如同剔透的冰晶玉雕。

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点,漫长的人生旅程里演绎着各种各样的生活内容,精彩而深刻。每个人都有一个嘴巴两只手,相比之下,一生当中用手的时候应该比用嘴的时候多。有时候闲来无事,以此验证自己,通常是多动手少动口,默默做事,闲话少说。端详自己的手,发现岁月的风霜凝固在手上的痕迹,警告我双手使用的多,呵护的少,比起指甲涂得红红的发亮,皮肤保养得水嫩嫩更是差远了。的确,我觉得为了护手而少干活,把双手退化成一种供人玩赏的花,或者一个物件有何必要?

心之所至,手也跟着忙乎。一个人要把所有家务活做仔细,足以耗费大部分精力,要不然“专职主妇”从何来?我不属于专职能干之列,我还要上班,还要敲电脑键盘写文章,但只有杀鸡、鸭、鹅等杀生之事至今还未尝试过,不叫一日闲过也。我深知在家里君子动口不动手可不是什么好东西,手一动,嘴巴就唠叨也是讨人嫌的坏习惯。

有时候很惊讶,爱心原来需要这么具体而为,样样需要双手劳作,能干活的手不论长得美丑粗细,活计是否高水准才重要。亲眼目睹母亲对家务活的内行,她的手就是体温计,摸额头便能知道体温几度,和体温计量的结果差不离。那双手操持家务无数,拿得起绣花针,也扛得起镰刀锄头,就是不会干损人利己的缺德事,也不曾打子女,我或多或少受点教化。女人大概得如此做人吧,用自己的双手兑现心中的爱。特别是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份爱特别无微不至。儿子幼儿园时很调皮,把家当战场,真叫我忍无可忍。刚洗完的地板又光又滑,儿子就手脚并用在地上滑冰,还一边哼着小曲“嘭嚓嚓,嘭嚓嚓……”溜来溜去弄得满头大汗,可气的是竟然把一个金鱼缸碰破了,金鱼洒落一地,活蹦乱跳,儿子见到金鱼,双手就去抓,结果被玻璃划破了手。见我近前,以为闯了祸躲不过,就急忙要走,脚底一滑,“嘭”的一声摔倒了,还把头磕碰起了大疙瘩……我拿起织毛衣的竹针,轻轻地打他,他竟然说:“你打吧,好痒痒,一点也不疼。”我想,在管教孩子的问题上,做父母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要被西风压倒过来了。于是,一咬牙,再打,还是喊不疼,结果,由假的打变成真的打,在手臂都留下道道红红的痕迹,可是,那家伙眼里噙着泪花,带着哭腔,依然大声喊“不疼。就是不疼!”打孩子并非我的初衷,孩子的硬汉子个性反倒叫我欣慰,我只得故作强硬地说:今天的账暂时算到这里,下回要是再敢乱来,有你受的……

自此,儿子发现当妈的脸上有了积雨云,马上扭转行为的方向盘卖乖。我这双手,就那么一次打人,心,至今隐隐作痛。

一个女人当母亲以后,角色便由小姐变成仆人,一切的爱心由难于数得清的操劳来累计叠加。一位小姐妹在池塘边见邻家大婶洗黏在自己身上的婴儿“鸡蛋花”,捂着鼻子扭过脸,连声说脏。那位大婶笑笑说:“等你当妈妈,就不脏了。”那时候物资贫乏,连换洗的衣服都缺,婴儿的日用品自然是少的,闹笑话的事常有。爱心不仅需要双手操劳,更需要“注重细节”。好多益处在细微处得到提升,好多不愉快也在细节上添烦恼。为了让儿子吃得上营养早餐,等他坐到饭桌前,我才开始煮鸡蛋,然后,又趁热把又香又脆的鸡蛋塞到儿子嘴里才放心。

活在当下,我这双家庭主妇的手,大包大揽无微不至,基本上把手的功能全用上了,把一个人的能力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殆尽。当然,这是在没有条条框框约束的情况下情愿付出的。在家里辛勤劳作,多多益善……有一份繁琐的家务事操心劳累原本是耕织幸福的网。即使再无为的女人,用注满爱的双手耕耘家庭的园地,起码有一点存在的价值,用双手养活了自己,滋润了生活,仍不失女人的本分。

有时难免心疼自己,就像双手不小心伸到滚烫的水里痛得要命,拿到眼前呵护着。可是,每天的太阳看起来是一样的,实际上都是新的,每天的事儿差不多重复,其实也是新的。时光的流水悠悠地流淌,一个人的生命也在漫漫消耗着走向未来。现在,多年操持家务经验日渐丰富,懂得轻重缓急,懂得舍弃,一心编织的生活的网,经纬线越来越简单,以前把一日三餐当大事操劳,现在又返璞归真,空出许多时光。我是闲不住的人,手心手背写满爱,儿子像雄鹰,总得飞离我的身边,我还用梦的经纬爱的梭子编织成“贴心棉袄”——我的散文集《收藏阳光》。

小时候常见邻家老大爷玩手影,一会儿在影壁上出现一只狗,一会儿,又像一个人,变幻许多影像,靠的是昏暗的灯光和双手的技巧。一个人的才智比手影更高妙,在光与影的交叠中谱写生活的变奏曲,多面手的灵巧缘自惜时如金的付出,不叫岁月空蹉跎,不叫心灵空悲叹。

无论心里有千万个思绪,都要通过那双手去架设摘取快乐的桥梁,十指连心,手指所向缘自心灵的导航。

2011年11月28日《闽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