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收藏阳光
8797700000057

第57章 触摸沙漠的苍茫

梦中的北方,终于在国庆节期间逐次掀开厚厚的幕帘,神秘的色彩渐渐退去,在我眼前明晰地裸露它的元素,草原、沙漠、旷野、久远的历史积淀,还有风沙挥不去的生活痕迹。

汽车从呼和浩特市出发,沿阴山山脉之西行驶,蓝蓝的天上白云飘,苍茫的原野坦坦荡荡似弥勒佛的胸怀,似乎没有保留什么私心,也看不出蕴藏什么秘密。田野上残留的玉米秆子在风中摇曳,泛起层层金黄的波浪,像是表演集体舞蹈,有些整齐划一。视觉有些苍茫,单一的色调几近黄土的颜色,田野上几乎不见一点翠绿,假如有那么一点儿翠绿,就是“祖母绿”玉石一样珍奇了。导游说,现在环境破坏得厉害,阴山以南原来是农耕之地,因缺水只能种耐旱的作物,比如,玉米之类。车子经过“大青山”,这座历史上有名的山,满眼望去,翠绿点缀其中,披在大青山的“绿衣裳”,还是千疮百孔,斑驳而疏离,山顶上还是光秃秃的,而不像南方的山,翠绿葱茏,是一张巨大的绿色的网笼罩山间。

对于一个习惯了空气滋润、四季花儿常开的南方人,初次见到北方的风物,恰似初恋的情怀,新奇、欢愉,又有些陌生,心灵的天空和苍茫的原野一样蒙着“一层灰”。在深秋来临之际,这里毕竟单调,少滋润,像素描,素淡的色彩凝聚着深刻的主题。我很想下车,触摸一下这里的泥土,闻一闻这里的人一代又一代赖以生存的泥土芳香。可是,车子一晃而过,留下满目遗憾,就像当年草原上躲避战火的牧民,在落脚的地方刚放下行囊短暂歇息,尚未深深倾听土地深处的喘息声,便又收拾行囊赶路那样。

在库布齐沙漠的龙头“响沙湾”,我真正触摸到北方的土地。曾经为诗人留下无尽想象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一直撞击着胸怀。当然,在气候宜人的国庆节,这里不至于“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仅仅是一处像月牙形的沙漠地带,很明显,这是土地沙化所致。把它开辟成旅游景点,让人感受沙漠,又不至于太危险,也算是对自然的充分利用吧。

我穿着有点儿离奇的“沙漠鞋”,其实是用厚实的布做成鞋套,连同自己的鞋子套在里边,防止沙子进到鞋子里。怀着好奇的心,我触摸金灿灿的细沙,只见沙子在风儿的抚摸下,现出细细的纹路,就像风平浪静的时候湖面微微荡漾的波纹,显得温柔而美好,一波一波地向很远的地方荡开来,又像精心编织的绸缎,蒙在高低起伏的沙子平面上。我踩在柔软的沙漠上,品味着沙漠的雄浑和细腻,有点儿不忍心践踏它的宁静,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既能叫你心旷神怡,也能叫你心惊胆战。好在这次领略的是沙漠的柔情,穿着单件毛衣在沙漠中游玩,天气不冷不热,觉得格外舒心惬意。

在沙漠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速度特慢,按照安排,有几个“项目”必须完成,骑骆驼、坐“游艇”、“冲浪”。每一项旅游项目价格不菲,曾经因为环境恶化而形成的沙漠也许能从中获得一点儿新生的勇气,一丝存在的价值。据说,景区的一头骆驼一年能够赚十万元,如果在别的地方我会嫌太贵,在这里,我却由衷地觉得让更多的人心甘情愿为之“放点血”是应该的。我有些诚惶诚恐地骑在骆驼背上,短暂的生活体验令我满心好奇,一肚子诗情画意从心头涌起,那些带领骆驼队的牧民,黝黑的脸上挂着憨憨的笑容,他们小心地交代游客:“不要拍照!小心安全!”有个别游客特“淘气”,牧民“教练”就很耐心地走到那只骆驼前提醒着。他们还特别交代,饮料瓶子别挂在身上,别招惹饥渴的骆驼,骆驼见到水,就像“色狼”见到美丽的姑娘一样按捺不住占有的欲望。偏偏就有人想开玩笑,骑在骆驼背上喝起了饮料,还把饮料瓶扔了,果然,看似愚笨的骆驼急忙前往,急转身,差点儿把人摔倒,牧民“教练”很生气,他说沙漠上缺水,即使在草原,有的地方也同样缺水,抽地下水起码要打“九十米”深的井,有的地方还打不到水。夏天的时候,有位小游客忍不住口渴偷着喝饮料,结果被旁边的骆驼咬住瓶子,整个人跌倒在沙漠上,差点儿被骆驼踩在脚底……那些骆驼虽然训练过,但在生存基本需求面前,一切动物都有可能失控。

我有些纳闷,骆驼,沙漠里的船,是因为天无绝人之路而出现骆驼这样可敬的动物,拯救人类于沙漠吗……

那些常年与骆驼相伴行走在沙漠中的牧民,在风沙漫卷的沙漠中重复行走,是否无比厌倦?还是有最简单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微薄的工钱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是上天的恩宠?沙漠里的风沙是无情的,尽管入冬的阳光柔和许多,游客大都蒙着脸,害怕紫外线,可是,回到家里还是发现脸晒黑了,怪不得牧民们黑得几乎变成“黑种人”,脸庞黑得发亮。生活,使他们不得不固守一份单调的工作,对故土不离不弃,只是我未从他们的脸上读到什么忧伤。

我领略了大漠特有的风光,在纹路似丝绸的沙漠中留下深浅不一的痕迹,有些随意,有些纷乱。面对大自然造化的独特景观,又像“爱问知识人”,一心想探究沙漠的秘密,其实,沙漠是植被破坏之后,地面失去覆盖,在干旱气候和大风作用下,绿色原野逐步演变而成。不合理的农垦,“开荒一亩,沙化三亩”;过度放牧,使很多优质草种长不到结籽或种子成熟就被吃掉了,占牲畜总数一半以上的山羊,行动很快,善于剥食沙生灌木茎皮,刨食草根,再加上践踏,使草原产草量越来越少,形成沙化土地。我在草原上,也看到开发成景点的地方,每日有人不断踩踏,游客骑马的草原路径,也变得尘土飞扬,有的地方寸草不长了。

尽管沙漠很“好玩”,但是,脚下温柔的细沙是自然献给不懂事的人类的别样礼物。沙漠是洪水猛兽,沙漠是历史血灾,沙漠是人类与自然扳手较量后失败的战场,沙漠还是一本关于人类的生存法则的教科书,温柔的沙子完全可以埋葬人们的绿色梦想。我问导游:可否看看沙漠里的长生树“胡杨”?看看金秋时节胡杨树落英缤纷,为沙漠铺上厚厚的五彩戎装的金色油画?导游说,国庆期间正好是“胡杨树节”,可是,我们的行程看不到。其实没关系,看到沙漠,我心中的胡杨树已经一棵棵昂然屹立在沙漠之中,他们的顽强生命力和聪明绝顶的求生本能,使人从中吸取一点儿活下去的精神力量,打败另一个脆弱的自我,它们愈合伤口的能力很强,只要有根,无论怎样的姿态都能活得很好,像沙子一样在风儿的劝说中很快就愈合了曾经被“践踏”的痕迹。在人迹罕至缺水断粮,寸草不生的世界里,这令人敬畏的世界在短暂的游玩中变得可亲可近,但又难免忧心忡忡。

近距离触摸沙漠的温度,聆听鸣沙的声音,遥想沙漠的前世今生,莫不是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齐往心头上涌。回到家里,我还一直牵挂那个茫茫苍苍,干涸、辽阔的世界,那里无比的尴尬,一些地方因缺水而酿就的难闻气味,直捣脑门,怪不得所有关于大漠的诗词都是那么触目惊心。我还将心比心,以致想起那些每天面对的是一览无遗地渺茫世界,并没有受到更多诱惑的牧民,心灵也许更简单,那样的环境造就自己的豪情,厚重、强壮、沉稳、粗犷、坦荡,其背后是沉重的付出与艰辛。

我和所有的旅行者一样,像一片云一样做短暂的停留,只用照相机拍下其中的绝色风光,处于生活之上,因而多么肤浅而幼稚,我只能这么祈祷:假如沙漠能够还本真的面目,我宁愿不要弹起这所谓浪漫的沙漠之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