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收藏阳光
8797700000005

第5章 小巷

小巷,陆放翁曾这样描绘它:“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小巷深深,曲径通幽;青藤攀墙,绿荫覆地。小巷内藏着诗,藏着画,藏着传奇,藏着生活的历史。了解一座城市,不妨先到小巷走走。

假日的时候,我喜欢骑着自行车,到小巷转悠转悠……

南诏镇的古老小巷,是无数次触动心灵的小巷。它,很窄,左拐右弯,从小巷的这一头,望不到小巷的那一端,一段几百米的小巷,蜿蜒、悠长,好像藏着许多秘密。在小巷里走了一段就有几个岔路口,正如树的枝丫一般,延伸扩展着生活的空间。这是一条不足千米的老街,街道上有石牌坊、沈公书院、文昌宫、城隍庙,在新中国成立前是很繁华的。明代的一座父子进士牌坊昂然矗立于小巷口,一座古城堡似的“洋楼”好像是小巷的门岗楼,盲人画家沈冰山先生的家也在这深巷里边。行走其中,小巷的生活气息从各家各户的屋里散发出来,在空气中弥漫,似乎就是前行的“阻力”,叫人心跳放慢,由不得心浮气躁箭步如飞,不由自主地感受这里的气息,感受特别柔软的时光。在新城区走的时候就没有这种韵味,岁月流逝终于使人不得不重新审视生活中的一切,包括小巷的印象。

盛夏的时候,天空的太阳若隐若现,小巷两边高低错落的房子,就像空中的云朵,路边的遮阳伞,带来清凉的绿化树,遮住炎热的阳光。小巷的路面,有的地方就是草地,柔软而湿润,有的路面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裂痕,就像地图里的长江黄河铁路国道和弯弯的无名小河,也有的地方平坦无垠。居住在小巷两边的人们,家中的门是敞开着的胸怀,特别是老人,他们喜欢坐在门边,一边看电视,一边纳凉,丝丝凉风吹进彼此的家里,互相传递人间温暖的气息而不感到孤单。盛夏的夜晚,洗得纤尘不染的地板、台阶就像富丽堂皇的真皮沙发,坐满了朋友或者邻居,小孩紧挨着,托着腮帮子,瞪圆了小眼睛,张大了小嘴巴,没有伊索,没有格林,也没有安徒生,街邻巷尾的故事成了他们的课外教科书。

清晨起来,卖豆浆、油条、馒头、卖汤圆的吆喝声,成为小巷的市井声。

小巷人是热情的,一路走过,一路的招呼声,菜要烧好了,发现酱油没有了,可以很随意地去邻家取一点儿,有人赶市可以托他带几棵菜……

几个好朋友都住在县前街一带,这里似乎有一种怀旧、淳朴的生活气息在流动。在小巷中行走,没有汽车飞驰而过,没有摩托车呼啸而行,悠悠的思绪犹如梦幻一般,眼前掠过“丁香姑娘”的身影。随意往谁家的屋里看一眼,映入眼帘的多数是书画艺术作品,音乐缥缈而至。我一走进这古老的小巷,就有一阵又一阵生活的热浪冲击着快要麻木的思绪,就有一条无形的线扯着我回头……

朋友家的旧门楼前,有个近二十年修理自行车的小摊子,以前我到朋友家的时候,并未在意他,自行车坏了,如果是小毛病不用换零件请他修理,他往往分文不取,修完总是笑笑说,既然是邻居的朋友不用钱,自己的力气没什么……

暑假到了,我又到朋友家,一阵悠扬的二胡声,声声如泣如诉,原来是师傅利用修车的闲暇在悠然地拉着曲子,在朋友家往来十几年,除了修车、打气找到这位师傅,一般很少注意他。现在寻声而至,只见简易的谱架上放着一本手抄的乐谱,字迹遒劲秀丽,他拉着装饰音与弧线的音符,在指间滑过来又滑过去,一串串的音符织成了一片律动中的宁静。我环视四周,墙壁上的灰已经剥落,露出粗砂的墙面,一幅“菊香人皆寿,松龄万古春”的对联异常显眼。一大堆废弃的木板堆放在墙边,仅留下进出的通道,在过道旁的煤气炉铁架上平放着一块写字的木板,木板上铺着一块白色的毡布,在边角处放着一叠宣纸、笔筒里的毛笔墨汁未干,几张写好的书画作品叠放在那里,隐约透出阵阵墨香,扩散到虽然简陋却绿意盎然的各个角落……

我好奇地问这位“浪漫”的修车匠,这样的环境怎么能静下心来写字和拉二胡?他笑笑,淡然应道:“哪来的喧闹声?”是啊,心远地自偏。他原来是位打石匠,到五十多岁时就不再从事打石碑的行当,改行学修理自行车,没有生意的时候就练字和拉二胡,他今年已经七十四岁,是一位将近二十年的老修车师傅了。五十多岁才开始学拉二胡,曲子拉得不错,书法作品也写得漂亮,福建东南电视台的记者还到这里采访过他。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虽然生活条件很贫苦,但颜回却安贫乐道、自得其乐,因此孔子称赞其“贤哉回也”。那位安贫乐道的修车师傅也有点儿像“颜回”,夜晚收摊,他就穿戴整齐,有时还戴着领带,和白天穿着的样子判若两人,到民间潮乐队里参加演奏。那份淡定、那份从容豁达的生活态度,就像爬满小巷院墙的绿色植物般有活力,无论何时都透出一股不屈的力量,流泻生活的亮色,我对他油然而生敬意,小巷的记忆也由此而深刻,他让我想起了什么是豁达、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那些散落的民间手工艺,往往就在低矮的门面中支撑着,延续着这座闽南小城古老的饮食传统。许多超市、大市场买不到的东西,在小巷中却能买到,而且物美价廉,番薯糖、玉米糖、麻饼、红龟粿、米糕……这些当地的传统美食为小巷增添不少甜滋味而备受青睐。一些手工艺品刺绣、彩扎、围在婴儿胸前保护肚脐的手工小围兜、围裙古老而地道,为小巷增添不少色彩……有一次,我差不多走遍所有街巷,才在小巷的一家卖香烛小店买到火柴,生活的意蕴往往就在这些貌似平凡的景象中得到升华。

在我印象中,小巷的风土人情就是一部生活的历史教科书,一部生活的情景剧,无论是家乡的小巷,还是他乡的小巷,都不同程度发挥着当地民俗文化的魅力,叫人感动不已。在山东济南,我想买正宗的山东大饼回家,在街上转悠好久,才在一条小巷中买到,那位山东大嫂实在淳朴得令我掉泪,她的店铺表面看来值不了多少,可是,我向她买大饼的时候,她说:“俺的大饼好吃,请你尝尝!”当她听我说要带一些回福建时,竟然不因外地人而乱要价,她说:一个一块钱,你要买回家,一个卖你五毛钱就好……我再次感到生活在平凡角落里的人和事,似乎更加令人感动。

小巷的存留,大概也与历史文化积淀紧紧相连。著名的历史文化小巷,比如,福州的三坊七巷、凤凰小城沈从文故居的小巷、厦门鼓浪屿的小巷、北京四合院小胡同,江南水乡的小巷、丽江小城的街巷,它们是小巷中的明星,深受宠爱与保护,是幸运的。可惜,许多有名字的没名字的小巷,显得无助与无可奈何,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历史遗忘,曾经的辉煌也灰飞烟灭……

看一座城,不仅仅看到引人注目的高楼大厦,繁华街道、灯红酒绿的地方,还要看那些普通人的生活场景,它们是一座城的软肋,更有助于了解一座城的文化底蕴。小巷里的生活就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从来,小巷孤灯、由远而近的脚步声、孩童捉迷藏的喧闹、邻里之间在一起拉家常的情景在我心中有美好的印象。小巷,尽管历经岁月磨砺的沧桑,依然保留着生活的一泓清泉。

2010年9月20日《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