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收藏阳光
8797700000041

第41章 椰树长歌

一座城市,一个美好的地方,往往因为文化传播而扬名,令人心驰神往,海南正是这样。一首《请到天涯海角来》,告诉人们这是四季瓜果飘香、鲜花遍地开的好地方。到海南三亚,一下飞机,脑子还沉沉的,在窗帘或风景名画中见到的椰子树,一下子齐刷刷地站在路边当迎宾客,掳走了人们所有心情和视线,犹如好友久别重逢相见恨晚。

近距离和椰树林握手言欢,心中一直记住它的模样,有时见到闽南的假槟榔(不结果)树干上没有一根枝丫,树干细长,倾斜,树顶长有巨大的羽毛状叶子,形成优美的树冠,只是到了顶部,才向四方散开那巨大的叶片,像“蘑菇”和“伞”,就想起真正的椰树林,心中涌起阵阵美好的情愫。想到了苗条,而那披散的叶片,远远看去,确实像女人散披的秀发。椰子树那叶片部分与树干的比例,常常与人头部与躯干的比例相近,我觉得它们是树木王国里的“红色娘子军”。

亚龙湾的景致,堪称一绝。蓝天、碧海、沙滩、海浪、礁石、椰树林、络绎不绝的游人,大冬天还穿着印有椰子树图案短袖衬衫的当地人,走到那里都是一派热带风光。在那白色的沙滩上,漫长的海岸线直到镌刻着“天涯海角”四个朱红大字的沙滩巨石那儿,有好多株椰子树微侧着身子朝向海水,躺着、斜倚着,好像一个个逍遥的人跷着二郎腿在望海听涛,守望远航的亲人。有时两棵或者三棵椰树一道斜躺在沙滩上,恰似情人在耳语。我知道的树大都是站着生的,至于斜躺着,连三岁小孩吃奶的气力也能摇醒它,却能活得自在安然的椰子树堪称别具一格的景象了。很欣慰地看到,在海边的椰树林长势都不错,地底的水和湿润的空气,充足的阳光令它们更加繁茂。涨潮的海水、汹涌的海浪像一双双有力的铁掌使劲拍击着椰树,它们也许觉得谁在推着自己“荡秋千”。海南的台风特多,台风来临时,即使待在家里也被呼呼狂啸的大风吓得心惊胆战。而那些椰子树,一年四季风吹雨打无数,狂风就是南霸天,柔韧中蕴涵着顽强的就是琼花一样的海南儿女,袅袅婷婷顽强地挺立在风中,姿态却依然如故。导游介绍说有被吹倒的椰子树,却从没有看见拦腰折断的,海边的椰子树因土质松软而容易被风刮倒。不难想象,在狂风和暴雨中叶片被吹得七零八落、决不肯弯一下腰的椰子树,本身就是超越了形体而震撼心灵的美。宁折勿弯,宁可玉碎不要瓦全,这正是海南椰树的品格,也是这块肥沃的土壤滋养出来的在中国版图上一种顽强的树。

热带风情十足的椰树是海南岛的标志性植物,满城风姿绰约的椰子树,曾给海南带来“椰岛”的美誉。许多外地游客冲着海南的椰岛风情而前往。可是,当地栽种椰子树的椰农,把个人的命运捆绑在椰子树上,难免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灾难。一棵棵长期为人们遮阳挡雨、高大挺拔、历史悠久的椰子树,羽毛状椰叶婆娑逶迤不断的美景,见证海南岛历史发展的椰子树退出繁华市区,令慕名而来的游客感到痛惜。有的椰树芯被盗砍,盗砍下来的椰子树芯则用于花篮插花!还有的椰子树被外来昆虫潜伏在卷心的叶子里,专吃刚长出的嫩叶,这一切的一切,都有可能导致椰子树本身再顽强也战胜不了宿命!

像这样美好经济实惠风光独特的椰子树,沈佺期曾经满怀深情写了《题椰子树》一诗:“日南椰子树,香袅出风尘。丛生调木首,圆实槟榔身。玉房九霄露,碧叶四时春。不及涂林果,移根随汉臣。”我在亚龙湾海滩,一直摩挲着斜躺着的椰树干,对高高在上的椰树,我喜欢站在某一棵树下凝望,满足好奇心与惊喜。心中老是把它和在海南热带植物园曾见的一棵树站队比高低,那是名叫“见血封喉”的树,一听名字简直万分惊讶,这是在武打片中听到的名字。据说该树乳白色汁液含有剧毒,一经接触人畜伤口,即可使中毒者心脏麻痹,血管封闭,血液凝固,两小时左右叫人魂归西天。同行许多人看一眼就避开了,我却仔细凝视着,表面看来没什么特别,怎么会奇毒无比呢?于是,我用摄像机完完全全摄下它。见到椰树,也见到“封喉”树,我深深感到同样是树,差别何其大哦,正如同样是人,对社会的作用多有不同一样。

挺有意思的是海边成熟的椰果不甘寂寞,挣脱母体落地,不用签证还能漂洋过海,成了游子!椰肉,椰油、椰汁,椰壳、叶子,这些椰子树身上的每个部位互不相让,竞相出风头。通常只知道椰子可食,纤维、成熟的椰叶、树干、皮都有用,连椰子外壳可以制作成驰名中外的工艺品“海南椰雕”……更重要的是,美丽的椰子树堪称海南岛的形象大使,也是精神家园的脊梁。海南人如果离乡别井,说起家乡,总会自豪地说,我们有美丽的椰子树。我有位朋友驻海南办事,回到诏安,带回印着椰子树的袋子,里面装得满满的椰子食品,还有大量照片——椰林风光。

一个城市有独特的花树给人留下记忆是难能可贵的。比如:桂林的桂花,福州的榕树,潮州韩江之滨的木棉花长廊……偌大的中国,有特色花树的城市屈指可数,海南岛的椰树林也是相当有名的,有关海南的风光的文化,往往就有海滨、礁石和椰树林。那椰子树的长影,随风摇曳着,永恒地唱着树木王国里的红色娘子军之歌。我真不愿意这么美好的花树受到人为的伤害。

2010年10月11日《闽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