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收藏阳光
8797700000016

第16章 老街,孤独而矜持着

每条老街都有自己的记忆……

堪称老街的街,起码百岁。历经时代的更迭,饱经自然的风雨,在岁月的侵蚀中保持不屈的姿态。至于老得地道,老得富有亲和力相当不容易,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装点,否则,很可能变得老旧残,给人破落之感。

老街,能够令人深深眷恋闻名遐迩的实在少之又少。知名老街和普通街巷之间无法相提并论,正如大腕级的明星和芸芸艺人之间的不可比一样。

印象中,一些知名老街是孤单的,老街系列根本不像金字塔那样的有机组合,而是零散的,很容易被岁月的风雨侵蚀。仔细一想,被历史潮流湮没而变得面目全非者不少,能够在其中固守那份古老的韵味,融进现代社会的气息,备受呵护的老街是幸运的,简直是别具风味的地域名片,因为太特别,因而也是孤单的。

厦门的中山路步行街即是幸运的一条老街,也是独特又孤单的一条街。或许因为相知相熟,多次亲密接触,厦门中山路百年老街一直令我流连。我经常想起它独特的街景,百余座鸦片战争后传入的充满异域风情的南洋骑楼百年不衰,现在又被重点保护重新粉刷一新,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沿街立柱上精美的铁艺花架,再搭配上绿化植物金钱树、紫薇和各色的三角梅,看上去分外养眼。盆景、行人、商铺、招牌,还有笼罩其间难以说清的文化气息,淡定从容的城市气质,犹如一部经典的书籍,反复推敲与品读回味,也如咀嚼青橄榄的味道。

每次到厦门,都到那里闲逛,犹如回故乡必定看看自己的老家那样顺乎自然。

行走在这条名符其实的步行街,心里便发出阵阵涛声……

夏日的夜,鼓浪屿的海风撩起飘飘长发,夜色撩人。建筑物表面的霓虹灯照亮整条街,一些大型商场、商店、餐馆以及许多卖厦门特产的商店里顾客盈门可是并不喧嚣,未见一家商场为了推销产品而放大喇叭声招徕顾客,相反,商店里播放着柔绵的音乐,店主招呼顾客也用热情的春风吹拂人心。作为旅游城市的步行街,这里显然要比那些叫卖声充斥半空的所谓老城老街格调高。各家店铺店面装潢皆有自己的个性,玉店、金铺、土特产、服装、工艺、饮食……千姿百态。这里似乎注入更多人文,弥漫着悠闲与高雅的元素。走累了,很快就能找到歇脚的地方,洁净的板条椅子就在鲜花盆景旁,坐在那里一边品尝到黄则和花生汤、叶氏麻糍、土笋冻、烧肉粽、台湾兰香子、珍珠奶茶等带有鲜明闽台特色的美食,望着穿梭往返的人群,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美女帅哥,悠然自乐的携手夫妇,还有肩上扛着、后面背着、手上牵着孩子的酷爱旅行的外国人。我最喜欢看到黑人,看他们真诚的笑容和略显憨厚的脸,单单这样的印象已经足以令人流连。

不知道是偏心偏爱作怪,还是这里的一切耐人寻味。我每次到这里都能留下清晰的记忆,印证这里的不同凡响。在这个浪漫之城的精华路段漫步,自有一份难得的闲情。

凤凰花开的初夏,我到厦门,还是到这条老街闲逛,见一对老夫妻,满头白发,穿戴整齐,女的手里拿着一个小铝盆子,里边放着一些零钱,男的右手拄着拐杖左手搀扶着女的,如果没有看到他们伸出来手来乞讨,还以为是两个老夫老妻在遛街。本来,乞讨之人总讨人嫌,可是,在这里见到的乞讨者似乎很特别,洁净、卑微但不失为人的模样,也不见得给这条街带来什么不雅的景观。在这里溜达,你还可以碰到一些公益的活动,比如,“无偿献血”“拒绝冷漠”……参与者甚众。每周还能看到定期演出的歌仔戏、布袋戏和南音;碰得巧的,还能遇上“闽南民俗风情雕塑展”或是台湾特色商品展等具有闽台特色的活动。

这里,呈现老厦门的风姿,堪称“闽台风情第一街”。它不像上海的南京路那么喧嚣与繁华,商业气息更浓,也不像一些老街那样只是木墩桥、小河流、青石巷、飞挂的檐角,淳朴的居民以及浓郁的乡风民俗。更不像那些过于“本土”的民间生活样板的街巷,把布匹店、针头线脑铺、酱油铺、面条包子铺之类作为巷头菜,却少了现代文明洗礼。中山路可谓中西合璧,恰到好处。走在这里,赏心悦目,由不得粗俗无礼放荡不羁。我还意外地发现,这里并没有像香港那样没走多远就有一个警察监督,也没有在垃圾桶旁写着“罚款”的警示牌,可是街道照样是洁净的……在这个令人神怡的地方,人心的向度是透明的,纯净的,正如进入一个神圣的殿堂自然而然心生肃穆,自觉维护它的脸面尊严一样。

虽说它是百年老街,并没有给人一种苍老的感觉,而是一位安静和古老的智者,见证百年历史沧桑,也享受眼前的繁华,备受子孙后代的“孝敬”。行走其间深深感受那份宁静,那份从容。望着两旁古老的店面,好像自己一下子穿越了时空。在百年以前,厦门成为闽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对外的门户,上世纪初,在厦门本岛西南发展起来的厦门老城区,旅外华侨不惜以多年勤劳累积之金钱,回乡投资,为厦门中山路留下带有海洋和欧陆风情的骑楼。那时,洋行与本土商铺是这条街的两朵奇葩。抗日战争时期厦门沦陷后,中山路一带甚至被称为“日本街”,改名为“大汉路”,有人作诗描述当时的情景:“中山路上暗无光,鬼号狼嗥嚣警防。黑地昏天催夜冷,饥鸿巷里叫枪声。”这是百年老街的一段伤心的遭遇,独特的地理和悠久的历史,更加丰富了这条百岁老街的内涵,增添魅力。

我情不自禁以一种庄重仰慕和怀旧的心情去造访他,读它窗棂上的每一个精美的花纹;读它散落在时间和空间里的每一处变化;读它每一段的历史;读它的沧桑和喜怒哀乐。它们见证过厦门的百年沧桑,也传承了城市的文化血脉,承载着几代厦门人挥之不去的生活记忆,也为外乡人带来所谓厦门文明的遐想,固守一份难得的历史记忆与文明,也忍受因缺少可以牵手的“同伴”而孤单。

2011年7月24日《闽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