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讲给中学生的课外知识——说·地球伴侣
8796500000013

第13章 日出和日没之地

很早以前,人们总认为陆地和海洋有个尽头,那就是“天涯海角”。天涯海角究竟在哪儿呢?谁都说不清楚。

我国海南岛最南部的崖县,确实有这样一个地方:滨海的巨大岩壁上,刻有“天涯海角”四个大字。在封建帝王时代,那里被说成是无限遥远、无法返回的“天涯海角”。

公元5世纪~15世纪,古罗马帝国流行一种圆形地图。当时,正是在罗马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下,耶路撒冷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最崇敬的地方。耶路撒冷位于欧洲的东面,所以东方就成为地图的“上方”。

古代,欧洲人把世界划分成三大洲。这是他们设计的盘形世界图:亚洲在上,欧洲在左,非洲在右;它们分别被地中海、顿河和红海分隔开来。耶路撒冷是世界地图的中心,亚洲有个美丽的伊甸园。

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公元前几个世纪,古代腓尼基人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地中海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只是地球上很小的一部分。他们往来经商于东方和西方之间,向西出地中海到西欧各国,向东经阿拉伯半岛到印度。经商的中心主要在黑海和爱琴海附近,于是就把世界分为两个部分:爱琴海以东的地方,叫作“亚什”;爱琴海以西的地方叫作“欧列伯”。

“亚什”的意思是“日出之地”,也就是东方;“欧列伯”的意思是“日没之地”,也就是西方。后来,将“亚什”读成“亚细亚”,“欧列伯”读成“欧罗巴”。亚细亚洲和欧罗巴洲的名称,就是由此转化而来的。

现在,亚洲和欧洲的面积,都比古代人的想象要大多了,但是,“日出之地”和“日没之地”却保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