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什么时候出发都不晚
8790300000033

第33章 王石 李辉(3)

如果你觉得生活要更有意义、更多体验,是要有宽度的东西,才有能力去展开。当然人生苦短,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想展开也不可能完全展开。恰好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因为有限,必须进行选择,我心目当中的英雄,一个是打乒乓球的,一个是登雪山的。那位登雪山者,对我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都不用想。乒乓球我曾经练过,也曾经是业余体校的,我一直打到30岁,一直在练,一直找高手来切磋,但我也不是那块料。

可能没几个人知道,我最大的成绩不是登山,是中国的滑翔伞攀高纪录保持者。2000年的时候,我差点因为飞滑翔伞遇难。当时在深圳,那天的天气是不能飞的,但我硬飞,结果倒栽葱一样掉下来,挂在松树上。如果没有那棵松树,基本上就是九死一生。

我记得,创纪录是在那一年的10月3号,6100米,飞的高度5100米,到现在还没有人破这个纪录,我相信未来十年也没人可以破掉这个纪录。

李辉:飞滑翔伞是一种什么感觉?是不是很害怕?

王石:我觉得飞滑翔伞是最浪漫的,能让你有心神荡漾的感觉。人和鸟类最大区别是鸟可以飞。你想想,蓝天白云下,你和老鹰一块儿盘旋的那种感觉,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李辉:我们很难想象你的那份驭风翱翔的美好,不过作为万众瞩目的商业领袖,你还必须直面各种各样的考验。有什么是让你觉得必须接受的考验吗?

王石:万科已经到了一定的地位,我又是这样一个身份,经常会有国际上交流的机会。借助翻译已经不能准确地表达我想表达的东西,所以我有非常强烈的愿望,要把这个障碍打开,我觉得语言障碍肯定要突破。

十年前在哈佛论坛讲演,当时主持人问我:“你是用英文还是用中文?”我说:“当然用中文了。”但是主持人建议我最好讲英文,因为英文的信息量是20分钟的,如果讲中文的信息量是10分钟的。我一听想都没想就说:“好,我用英文。”可我才念两句,主持人就说:“王总,你还是说中文吧。”我只好说:“请给我一个讲英文的机会。”下边就掌声雷动。但确实念得磕磕巴巴的,我当时感觉很狼狈。

去年11月份,我到伦敦剑桥商学院去演讲,BBC就在那儿堵着对我进行临时采访。他们安排了一个大场景,一个大长廊道。那个主持人跟着我一块儿走,我根本没有时间看提纲做准备,他问什么问题,我也不大清楚,反正我就说我的,主持人就一直点头。差不多20分钟采访结束了。我就很小心地问了他一句:“我讲的东西你听懂了多少?”他说:“百分之八十吧。”但我感觉,他最多能听懂一半就不错了。

其实人有聪明的,有笨的,但没有说笨到语言都学不会的,再笨的也会讲话。重要的不是人家听懂听不懂,而是你敢不敢开口。你只要把这个想明白了,一切就很简单。只要敢开口,听懂听不懂,不是我的问题,是你的问题。

李辉:我觉得这种近乎“置之死地而后生”,甚至对外界不管不顾的强硬作风,其实恰好折射出了你的本色性情。我知道你曾因“辞退事件”饱含歉疚,也曾经因“捐款门”事件备受争议,但你似乎只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低调的修正。

王石:人生就是不断犯错误,不断试错的过程,年轻时犯年轻时的错,到中年犯中年的错误,老年犯错误也不少。

很多人说“如果再让你回到年轻的时候……”,我说,我为什么还要年轻?年轻我经历过了,我干吗又要经历一次经历过的事情呢?我对再过青春一点兴趣都没有,我珍惜的就是现在,就是我60岁之后的体会是什么。

看历史书你会发现,一些名人都没有经历过老年。比如周瑜,好像29岁就气死那儿了。诸葛亮大概是五十几岁就去世了。

70岁我不登珠峰了,不是说我不能登了,而是我要做其他的事情了。你会发现你的老年的生命比以前延长了,你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就要更多地往前看,而不是往后看。

我接下来的目标,是驾驶帆船环球航行,一个人搏击风浪。

李辉:我觉得无论是勇攀高峰,还是逆风飞扬,你都走得勇敢而坚强,或许,对于这样一位怀有英雄情结的人来说:无论天涯与海角,大抵心安就是家吧。

编导手记

十年前,火车上,为打发时间,在某本杂志上了解了王石的发家故事;五年前,汶川强震,他身陷“捐款门”,我又被动地关注了他一次;而这一次,他活生生地走到了我的面前。

或许是以往出现在荧屏上的他多是被登山服之类的厚重衣物包裹的缘故,眼前的王石陡然变得很瘦,甚至瘦得让人有些担心……是日理万机闹的,还是最近的各种传闻给搞的?算了,打住,不瞎想了!人家能走到这一步,这点破事算什么,必然比咱内心强大一千倍。

做客《老友记》,王石和凤凰卫视的资深主持人李辉简单寒暄之后就开谈了,不聊房产、避谈绯闻,三个多小时主要讲了三件事:登山、滑翔、游学。起初,狗仔心理作祟的我以为这些不过是“资产阶级”玩票和贴金的把戏而已……

但在聆听的过程中,渐渐被王石的真诚与真实打动。为了游学,首先要突破的就是语言的障碍,为此他讲了几则故事,其一是在某活动现场以英文发表演讲,但中途被打断,现场主持人说:“王总,你还是说中文吧。”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难以直面这样的侮辱,但王石不为所动,坚持用英文说完了。

听闻他这么勇敢,我想他的英文或许没有那么烂,但上网找了一段视频听了下,马上就对那位失礼的主持人百般理解。初中时老师告诫的那句话又回响耳畔:“学英语,就要勇于lose face。”一位掌舵全球最大住宅开发企业、在国内有头有脸的大老板,竟然可以如此这般“lose face”。但卸下面具的收获是:王石在耳顺之年,奔走于哈佛校园,无扈从,无翻译,凭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不仅完全听懂了大师们深邃、高端的发言,还可以切磋一二。对于怀揣多年留学梦想的他来说,那想必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王石喜笑颜开之时,我蓦然间想起他多年前做过的一则广告,内容已经模糊,但结尾时老王娓娓道出的那句话却早成名言:“向上走,即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

看着眼前那张与年龄不符的单纯的笑脸,我很难相信,他在20年前曾经被病魔缠上,险些瘫痪。他说他的牙已经开始松动了,头发在不停地往下掉,但眨一下眼又告诉你,他是全国滑翔伞滑翔高度纪录的保持者,他曾两度登顶珠峰,他接下来要驾驶帆船去航海,要去以色列学习犹太文化,已经62岁的老王,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都散发着向上的力量。

曾经想过,年过六旬的王石还图什么呢?节目录制完结后,开始阅读他的各种资料和出版过的一些书籍。发现在媒体嗜血的宣传下,王石低调地做了很多好事,参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捐资兴建希望小学,等等。但遗憾的是,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有关汶川大地震的“捐款门”。

唉,算了,谁让你是资产阶级呢?你成名早,不差钱,太招摇,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在万众瞩目之下过着别人难以企及的生活,所以每句话都会被好事者放大一千倍来揣摩。以至于功成名就之后你停下来了,正如那本书的名字,等待“让灵魂跟上脚步”。但很多人仍以狂奔状态,拼命地将所谓的“灵魂”甩在身后,他们想以行尸走肉去追逐你那意纵天高的脚步,于是落差产生了,他们说:“你丫太资产阶级了!”

比如我……

(优酷《老友记》导演:宗华伟)

代后记:追梦的老男孩们

BY肖央

曾经的一部微电影《老男孩》,感动了很多人,也让大家认识了由我和音乐人王太利搭档的“筷子兄弟”组合。大家给了我们很多光环:“微电影时代的开启人”“中国商业电影的新希望”,谢谢大家的抬爱,其实我们哥俩就是想踏实拍好作品的电影人。

相识于微时 青春不再麻木

2007年,喜欢音乐的王太利发给当时正在北京电影学院读大四的我一首改编的歌曲,希望能作成一个音乐视频。我琢磨了好久,和太利商量,两人干脆掏几万块钱拍了个MV,于是就有了《男艺伎回忆录》。因为是第一次忐忑的尝试,我俩觉得这片子不能用自己的真名,得上个“马甲”,我俩一合计,觉得这么捆绑合作挺好的,所以最后我们就用了“筷子兄弟”这个名字。MV上线后,点击量很快过千万,“筷子兄弟”这个名号逐渐在网络上红了起来。初试牛刀,有各路朋友义务帮忙,成本低,拍摄难度小。但在开始第二部作品时,困难接踵而来。

第二部作品,音乐短片《你在哪里》。当时我们需要的预算是20万,那时的互联网视频领域,几乎没有盈利模式,所以找投资特别难。我写完故事,到处给别人讲,到各种公司里游说,甚至一边给人家讲故事,一边唱歌表演。最后终于得到了12万的投资,勉强开机,历经坎坷拍完,自己还垫了4万块钱。

在视频短片还没有盈利模式的时候,自然没有任何赚钱的可能。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我又重回广告业,而王太利,也回到音乐的行当里。

那个时候我做广告导演开始有一些稳定客户了,拼死卖力没日没夜,赚到了一些钱。一晃自己也快30岁的人了,在北京生存不容易,也想着是不是该把理想抛一抛,买个车,买个房。但忙到晕头转向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问自己,现在做的这些事,是不是我真的想做的,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老男孩》关注“80”青春

其实在执导微电影《老男孩》之前,同样是80后的我常常思考很多关于我们这代人的现状。为什么年轻的80后总在怀旧?这十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10年4月,对我们来说注定是不一样的,当时由优酷出品牵头的“11度青春”工作组正在广泛寻觅以80后为主的年轻群体的代表人物,在大量的调研筛选之后,最终他们找到我,希望筷子兄弟加入这一计划。我和太利很兴奋,双方一拍即合,此时的王太利,已经悄悄写出了《老男孩》的歌词,我则根据歌词中的情怀创作出了老男孩的剧本。

终于有了一次接近电影梦想的机会,我们铆足了劲,完成了一部40多分钟的电影短片《老男孩》。完全没想到在优酷播出后轰动了,很多人留言说这部作品引发了他们对逝去青春的怀念。在这部戏中,我们将偶像迈克尔·杰克逊的离开作为一条线索,充满敬意的缅怀了他带给我们的一个时代的美好,也展现了作为80后的我们对逝去青春的怀念。

迈克尔·杰克逊对于我们80后来说,哪怕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偶像,也一定承载了很多难忘的回忆。与其说他的去世喻示了80后与一个时代的告别,不如说他让我们明白了很多东西是需要认真地与之告别的。不管你有没有勇气告别,所有的事情都有终结的一天,但没关系,新的开始又来了。

趁热没有打铁

微电影《老男孩》火爆后,众多投资商纷纷找上门,劝我们趁热打铁,筹备大银幕电影《老男孩》。机会确实很诱人,但是我和太利一致认为,还不是时候。

电影导演需要更深厚的功力以及丰富的生活积淀,我真的还需要学习和磨砺。而且电影行业又是一个更大的擂台,小毛头迈上大擂台,要把基本功练扎实一些才行。

梦想不老 遥而可及

在随后的几年里,我们继续和优酷出品合作,双方都比较信任彼此,也在很多想法上比较一致,觉得还是要做接地气的作品。2011年,我们的微电影《赢家》《父亲》在优酷网播映,获得了不错的反响。这个时候,我们觉得是时候考虑拍一部院线电影了,优酷出品也很支持我们的想法。这三年,我一直在筹备剧本,今年终于完成。太利也为电影版《老男孩》写了新歌。这一次对于我们,对于一路支持我们的合作伙伴优酷出品,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电影就是和观众的一场沟通,在我看来,不用真诚的态度面对,做不来这事,那个艰辛的过程,没有梦想的支撑,走不远。这次大电影《老男孩》的创作,我们继续保持真诚。

王太利托我跟大家说:“我和肖央的梦想,只是想做好自己喜欢的事。平凡却也不容易,在艰难的时候,我们也曾想放弃过,但梦想,终归是梦想,你想放弃它,它却早就根植于你的内心,默默指引着你,完成向上人生路。”

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我们很庆幸,我们坚持下来了,也很幸运地遇到了靠谱的“合伙人”。现在的我们,感觉像回到了当初拍《老男孩》的时候,两个老友,为了一部电影一起奋斗。看着我们的梦想一步步实现,我真的挺开心的。青春可能是短暂的,但是青春也仅仅是个开始,人一辈子那么长呢,坚持下去,总会看到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