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新版家庭藏书-名家选集卷-李贽集
8783100000002

第2章 李贽其人(代序)

敏泽

李贽是明代一位具有鲜明的叛逆性格和坚强的斗争精神的战士,著名的进步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反传统、反道统的思想,对十六世纪中国明代极度沉闷死寂的思想界和文学界,曾经起过振聋发聩的作用,对明代以后的思想界和文学界,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尽管统治阶级一再诬蔑他,并几度禁毁他的著作,但都无法阻止他的思想在知识界的迅速传布。无论在他生前或死后,他的著作都拥有广大的读者。

李贽出生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因素已经在封建制的土壤上孕育着和发展着的时代。他的出生地是明代我国海外交通要地的福建沿海,祖上不仅有人经常出使海外诸国,懂得外国语言,并曾娶外籍女人为妻。因此,他幼年虽然接受的是传统的封建文化的教育,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外来思想的濡染。他的身世相对说来比较寒微,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都有深切的感受。同时,在李贽生活的时代,左派王学已相当盛行,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这些都是形成他的叛逆性格和叛逆思想的根本原因。

李贽思想中最富有时代特色、最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是坚决反对假道学的斗争精神。

儒学从汉代开始统治中国的思想界,到宋代程颢、程颐和朱熹之后,发展成为道学或理学。

由于明代是在金、元之后建立起来的汉族政权,所以很强调汉族过去光荣的文化传统,复古的思潮泛滥一时。明初,封建统治阶级就曾大力倡导程、朱道学,将道学家的言论编为《性理大全》,和“四书”、“五经”一起加以推广。科举取士的办法还规定,题目必须从“四书”、“五经”中出,应考者的解释则必须依照朱熹的注释进行发挥,不能越此准绳。这就为道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土壤。史书上所说的宋、明道学或理学,就是这样形成的。当然,对程、朱理学或宋、明理学在哲学思想史上的作用,需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抹杀;但它在政治思想上对于君权的强调,以及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纲常的强调,应该说都是落后的。由于宋、明封建统治者对道学或理学的提倡,使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把讲习道学作为一种猎取富贵的阶梯和手段。在这些人中间,有的根本不懂经世致用之道、耕稼理财之术,迂阔无能而又极度自私,却因善于口诵道学,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重用。

李贽以大无畏的精神,对程、朱道学作了尖锐的批判:“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续焚书》卷二《三教归儒说》)指出他们尊奉孔子,只不过是“矮子观场,随人说研,和声而已”(《续焚书》卷二)。他的言行,对当时沉闷的思想界震动极大,不仅直接地影响了当时和以后反对程、朱理学的斗争,而且在“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时代吼声中,也还可以看到他的思想的影响。

作为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文学理论家,李贽在文学理论上所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具有反道统意义的理论,就是所谓“童心说”。“童心说”的主要批判锋芒,是指向封建主义的教条统治所造成的虚假的社会风尚和文坛风尚,以及对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扼杀,而要求思想解放,要求独创,主张文学应该表现作家的真情实感。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对于明代假古董诗文的流行,是一种有力的针砭,而且也影响了明代文坛反拟古主义的公安三袁(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和清代中叶“性灵说”的倡导者袁枚,在反对摹拟,反对在诗中卖弄学问、堆砌辞藻,要抒写作者性情方面,都曾发生过程度不同的积极作用。

李贽还是当时由于正统观念的影响因而不被重视的小说、戏曲的大力提倡者,他把当时具有一定反叛精神的《水浒传》与儒家的“六经”和孔子的《论语》等,破天荒地的相提并论,甚至认为是天下最好、最真实的作品,是“圣贤”“发愤之作”,其价值远远在“六经”、《论语》、《孟子》之上。他把《水浒传》看得这么重要,而认为“六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实际上不过是“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焚书》卷三《童心说》)。这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是石破天惊的大事,对于动摇儒家经典的神圣性,以及提高小说的历史地位,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李贽还曾评点《水浒传》。评点这一特殊的批评方式,虽不始于李贽,但是李贽和署名李贽(并不一定是李贽评点的)评点的《水浒传》,不仅在评点中对《水浒传》的思想和艺术发表了许多精辟的、独到的见解,大大发展和丰富了当时的小说理论,而且,由于他的评点本的广泛流传,大大地推进了评点这一特殊批评方式的速迅发展和普及。如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点,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评点,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点,以及诗词、散文、戏曲、史籍等等的评点,都曾直接受到李贽小说评点的影响,从而使评点成为明代和明代以后很重要、很普及的文学批评形式之一。

李贽不仅敢于以大无畏的精神向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文学观念进行冲决,而且,在遭到封建统治者诬害时,又敢于毫不妥协、毫不动摇地以身殉自己的理想。李贽的文学思想在我国的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批判地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学,无疑将会发生积极的作用。

敏泽(1927—2004),原名侯敏泽,河南渑池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评论家。主要论著有《李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两卷本)、《文学价值论》、《中国美学思想史》(三卷本)。曾获中国图书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第一届鲁迅文学理论奖等。

以上“代序”为敏泽先生所著《李贽》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的前言,题目为编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