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新版家庭藏书-名家选集卷-李贽集
8783100000001

第1章 前言

李贽(1527—1602),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原名林载贽,号卓吾、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龙湖叟等。福建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回族。李贽出身于航海贸易世家,自幼熟读诗书。嘉靖三十一年(1552),26岁的李贽考中福建乡试举人。30岁至54岁为官,历任河南共城(今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户部员外郎等,万历五年(1577),出任云南姚安知府,深感受人管束之苦,3年任期未满便毅然辞官归隐,专事著述讲学。他初到湖北黄安,和耿定理共同讲学,但与耿定理之兄高官耿定向有不同见解,定理去世后李贽移居麻城芝佛院,得到周思久、周思敬的接待。聚众讲学,放言高论。李贽在《焚书》中多次揭露耿定向的假道学,受到耿定向门徒的攻击,万历二十八年(1600),从湖北麻城辗转到河南商城,最后避居河北通州(今北京通州区)马经纶家中。万历三十年,被张向达奏劾下狱,宁为玉碎,自刎狱中。表现出为真理献身的思想家的高风亮节。

李贽著作等身,内容广泛。史评类著作有《藏书》、《续藏书》、《史纲评要》、《批点皇明通纪》。书答、杂述类著作有《焚书》、《续焚书》、《三教妙述》。四书类著作有《四书评》、《道古录》。易经类著作有《易因》、《九正易因》。关于道家的著作有《老庄解》。关于佛家的有《道余录》、《心经提纲》、《净土诀》。此外还有评选类、小说批点类、戏曲批点类、辑选类著作多部。著作集有《李氏丛书》、《李温陵集》、《李氏全书》、《李氏遗书》、《李卓吾遗书》、《枕中十书》、《李卓吾秘书》、《李氏六书》、《时用通俗云笺》、《李氏尺牍全稿》。因为李贽著述颇多,还有十馀种存疑待考。李贽著作版本很多,他在世时著作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李贽虽然被明政府加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著作也被列为禁书,但要把流传至今的版本罗列出来,数量也很可观。

李贽是明中叶启蒙思想家。在文艺理论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反对尊古,“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批评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之风。他大胆打破封建士大夫对文学的偏见,推崇《西厢记》、《水浒传》等通俗文学。评点过《忠义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绣榻野史》、《列国志传》等小说。评点过《西厢记》、《幽闺记》、《琵琶记》、《荆钗记》、《红拂记》、《浣沙记》等戏曲作品。李贽是通俗文学的批评家和研究者。李贽的散文,摆脱了传统古文的格局,以表达思想为主。李贽的诗歌,大多数不事格律雕饰,以表达真情实感为主。李贽所辑“世说体”小说《初谭集》借前朝故事,表达启蒙思想。

李贽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叛逆性。他对程朱理学表示不满,为王守仁的心学所吸引,受泰州学派和佛教禅学的影响,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思想。李贽认为宇宙以物质的阴阳二气为基础,经过无数变化,生出万事万物来,具有一些朴素唯物主义因素。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强调社会平等说,反对圣人凡人之分,反对男尊女卑,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李贽抨击程朱理学,反对对于孔子的偶像崇拜。主张男女平等,男女同样有智慧。他肯定商人的社会作用,认为商人“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不仅个人谋利,也发展了社会生产。李贽思想新颖是当时社会新因素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反映。他的思想代表着市民阶层的要求和看法,在当时就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被统治者和正统的士大夫视为异端。李贽不愿受封建教条和礼俗的束缚,与封建统治者和正统文人格格不入,最终被封建势力迫害致死。李贽的著作一再遭到焚毁,但仍有大量著作流传至今。李贽的民主自由思想影响着后世思想激进的文人和学者。

明清的统治阶级把李贽学说视为“异端之尤”、“非圣无法”的洪水猛兽加以禁毁,就连王夫之、顾炎武这些进步思想家对李贽也不赞同。当清王朝行将灭亡之时,力图通过反封建专制来救国图存的志士仁人们从李贽的著作中汲取思想源泉。“五四运动”前后,吴虞等人受李贽学说的鼓舞,把李贽思想当作“打倒孔家店”的思想武器。李贽思想具有进步意义但又有自身局限性,这是需要实事求是加以分析的。李贽的一生致力于个性解放与自由追求,否定儒家至尊的传统地位,反对迷信和偶像崇拜,抨击道学及道学家,驳斥男尊女卑的教条,主张人人平等。李贽这些大胆的论述,在当时及以后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撼动了中国人僵化的思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李贽无愧于反封建专制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

李贽的诗文涉及历史、文学、经济、文化、宗教、哲学等广阔领域,本书择其诗、文、小说之精者加以解评。为方便读者,末附“李贽年谱简编”、“李贽研究主要文献”、“《李贽集》名言警句”(正文中用着重号标注)。由于笔者自身学识与写作时间的局限,粗糙和疏漏在所难免,唯望读者匡其不逮,惠予指正。

魏晓虹

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