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像烟花那样绽放
8779400000095

第95章 玄妙的称呼

一、拿破仑与孟姜女。

称呼往往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体现。当年拿破仑兵败被流放到厄尔巴岛,不久后又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一路上势如破竹。法国巴黎的一家报纸进行了跟踪报道,随着拿破仑节节胜利,他们与时俱进,加在拿破仑身上的称呼也在不断变化:“科西嘉的怪物在儒安港登陆!”

“吃人魔王向格腊斯前进!”

“篡位者进入格勒诺布尔!”

“拿破仑占领里昂!”

“拿破仑将军接近枫丹白露!”

“陛下将于今晚抵达忠实的巴黎!”

由此可见,人的地位不同,称呼随即变化,这一点在拿破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旧社会中国女人没有地位,连名字都没有,那该怎么称呼呢?咱们的祖先自有办法:有的用排行加上姓氏称呼,比如哭倒长城八百里的孟姜女,不姓孟而是姓姜,“孟”表示排行老大,古代以“孟(伯)、仲、叔、季”排行,因此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闺女,五百年前与在下是一家。也可以把夫家与娘家的姓氏合起来称呼,假如丈夫姓牛,父亲姓马,叫她“牛马氏”准没错,比如电影《九品芝麻官》中,张敏饰演的苦命女子就叫戚秦氏。

读书人对女人的称呼既有章法,听起来也文雅,但千万不要小看劳动人民的智慧。我奶奶姓熊,今年80多岁了,村里人都称呼她“熊得婆”,以此类推,姓李的就叫“李得婆”,只需在姓氏前面加个语气助词就成了,好听易记朗朗上口,可见有时土法炼钢效果也不错。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姓舒的不能叫“舒得婆”,要改叫“赢得婆”,“舒”与“输”谐音,不吉利,否则一辈子逢赌必输。

二、秦卖油与李过磅。

称呼多半是为了表达尊敬。中国是礼仪之邦,除了同辈,直呼其名通常被看作是不礼貌的行为,于是就有了五花八门的称呼。对方叫阁下,自己叫鄙人、在下、区区不才;别人的老婆叫尊夫人,自己的老婆叫贱内、拙荆、糟糠之妻;别人的儿子叫令郎,自己的儿子叫犬子……无论谦称还是尊称,殊途同归,贬低自己就等于抬高了对方。

最有效的尊重,当然是直呼对方的头衔,比如许司令、张导(演)、牛县长等等。可是,对于没有一官半职的人,如何称呼才能表达敬意呢?在我们当地看守所,犯人对警察的称呼就很有意思,有职务的好办,直接称呼赵所长、钱指导员;没有职务的有点麻烦,直呼其名或叫“小孙”似乎都不妥当,于是犯人们又发明了一种叫法:“孙干部”、“李干部”。

《醒世恒言》中有个故事《卖油郎独占花魁》,那个走桃花运的卖油小子名叫秦重,他走街串巷时,在油桶上写了一个大大的“秦”字,于是临安城人都称呼他“秦卖油”。我们老家有个人,以前在粮站专门负责秤重过磅,虽是个普通职工,但对交粮的老百姓来说,也算大权在握,为了表示敬畏,大家都毕恭毕敬地叫他“李过磅”。如今,他掌管的磅秤已成为历史,但“李过磅”这个称呼却流传下来,至于他的真名反倒没有多少人记得了。三、小姐与同志。

称呼是时代的产物,同样的称呼放在不同的时代,其含义可能相差万里,最典型的当属“小姐”与“同志”。以前只有大户人家的女儿才有资格称作小姐,代表的是地位。时至今日,“小姐”一词已蒙上了一层暧昧色彩,恐怕再没有人把小姐与大家闺秀划等号了。李敖曾说,时代发展了,思想还是旧的,你就是今之古人。我有个同事就是这种人,脑袋瓜不开窍,不会与时俱进,结果引来笑话无数。有一次,他进宾馆吃饭,被一美女挡道,于是客客气气地说:“小姐,麻烦您让一让。”美女转身就赏了他一个耳光——“流氓!”吃一堑,长一智,后来他学得谨慎了。不久后又在酒店吃饭,刚一落座,他又客客气气地问女服务员:“请问这里可以叫小姐吗?”人家没理他,脸露鄙夷之色,嘴里还小声嘟囔着,“一把年纪了,还想叫小姐!”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孙中山的“总理遗言”,曾经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了民族复兴,抛头颅洒热血。“同志”一词并非革命的产物,其实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国语·晋语四》中有云:“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毛主席也曾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志同道合,或许这是对“同志”最恰当的解释。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多次发出通知,要求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叫官衔。自此,“先生”、“女士”、“老板”等称呼一度从人们口中销声匿迹,不分男女老幼,不论职位高低,人人平等,四海之内皆称同志。

记得小时候,常在电影中看到这样的情节:地下党接头时,对上暗号之后,马上压低了声音激动地说——同志!那时只有革命者之间才互称同志。2006年,华人导演李安以一部《断背山》问鼎奥斯卡,片中讲的也是“同志”的故事,不过此“同志”已非彼“同志”。前不久,看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嘉宾是台湾著名娱乐节目主持人蔡康永,他在节目中坦承自己喜欢男生,也是个“同志”。时至今日,“同志”已多了一种含义——同性恋者,由地下到公开,由排斥到宽容,或许这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之一吧。四、大哥与二哥

称呼具有地方特色,而且男女有别。“我不做大哥好多年……”曾几何时,随便走进一家歌厅,都能听到有鸭公嗓子在动情地嚎叫。俗话说,宁做鸡头莫做凤尾。柯受良这曲《大哥》确实挠到了男人心里的最痒处,谁不想当龙头老大,一呼百应,端的是威风八面。因此,别人叫你一声大哥,并不表示年龄一定比你小,而是为了表达对你最崇高的敬意。奇怪的是,有些山东人却习惯尊称二哥,而讳称大哥。话说当年山东阳谷县有两兄弟,二哥武松是打虎英雄,好生了得,大哥武大郎却生性懦弱,还被戴了绿帽子,当地人当然不愿做大哥了。

把比自己年龄小的男人称为大哥是尊敬,可如果用在女人身上,随便叫人大姐,问题就严重了,弄不好还要犯法。这不是危言耸听,19世纪英国的法律曾规定:“如果在公共场合故意把女人的年龄夸大10岁,即构成毁谤。”女人往往把时间看作最大的敌人,把年龄列为最高机密,因此对女人的称呼尤为玄妙,须慎之又慎。如果你想叫阿姨时最好改叫大姐,想叫大姐时最好改叫小妹妹,即便错了也无妨,顶多人家眉开眼笑说你嘴上抹了蜜;一旦弄反了,把大姐叫成了阿姨,那就大事不好——女人一生气,后果很严重。总之人情练达即文章,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运用不妙,活该倒霉。

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称呼别人,同时也被别人称呼,看似简单平常,其实玄之又玄。我们单位有一对亲兄弟,哥哥是传达室的收发员,人人都叫他“老李”;弟弟是退休的局长,别人见了他得尊敬地叫声“李老”。同样两个字,仅仅顺序颠倒,高下立见分晓,相差何止万里。鄙人免贵姓姜,现在被人唤作“小姜”,再过几十年,如果能博得一声“姜老”的称呼,则此生足矣。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实际上都是在为一个称呼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