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像烟花那样绽放
8779400000091

第91章 “熊猫烧香”烧掉了什么

谁能想到,罪魁祸首竟是个只有中专学历、年仅25岁的“武汉男孩”李俊。今年2月初,在各省警方密切配合下,湖北省公安厅将李俊等6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该团伙已非法获利10余万元。案件告破,毒源切断,本该从此天下太平,然而不少网民对此事的反应并未停止,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颇有些耐人寻味。笔者试着归纳了一下,大致有以下三类:第一,幸灾乐祸型。这些人隔岸观火,反正烧死的是别人家的孩子,不如趁机娱乐,尽情恶搞。“满机熊猫关不住,三支高香出墙来。”“千般病毒有尽时,此香绵绵无绝期。”“古来病毒皆寂寞,唯有熊猫留其名。”“我和你缠缠绵绵片片烧,飞越这网线永相随。等到熊猫起香灰落成堆,能陪你一起死机也无悔。”诸如此类,网上随处可见,不明真相的人,弄不好会把这只“熊猫”当成宠物。

第二,盲目崇拜型。“太有才了!”这是一部分人对李俊的评价。他们大多是懵懂少年,涉世未深,好奇心大于辨别力,对李俊的“壮举”艳羡不已,毫不吝啬地把“英雄”、“天才”等字眼加在他身上,简直五体投地。还有人乐观地为李俊预测“光明前景”,说他已经一夜成名,将来肯定有许多大公司抢着要他,不愁找不到高薪工作。

第三,鸣冤叫屈型。据李俊归案后交待:他自2004年中专毕业后,曾多次去北京、广州等地找工作,但由于学历太低,遭到歧视,均被拒之门外,为了发泄心中不满,才制作病毒在网上传播。于是有人说,“熊猫烧香”是被社会不公平现象给逼出来的,把所有责任都归结到李俊一人身上,不合理!

出现以上心态并非偶然,其中至少有两个共同点:对网络犯罪的危害性认识严重不足、法制意识极其淡薄。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与其他暴力犯罪相比,网络犯罪容易给人造成假象,作案手段好像比较“斯文”,后果似乎也不是很严重。这就像手枪与导弹,手枪虽然杀伤力小,但它是面对面的伤害,会给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而导弹的杀伤力在千里之外,只需轻轻一按发射按扭,造成再大的伤害也看不到,给人的心理冲击自然小得多。实际上,“熊猫烧香”对网络造成的后果,不亚于一枚核弹爆炸,但多数人无法直观地看到它的全部危害,以致于产生错觉。

我们不妨看看,“熊猫烧香”到底干了些什么:2007年1月,湖北某市公安局在办理第二代身份证时,局域网突然中毒,日常工作陷入瘫痪;1月9日,辽宁某网吧网管打开电脑时,发现屏幕上布满了“熊猫烧香”图案,系统崩溃,无法营业;同日,北京某IT公司电脑全部感染,正在研发中的软件毁于一旦,损失惨重;同一天晚上,北京某报社,技术人员东奔西跑,几十名编辑记者焦急万分,等待清除病毒……像这样的受害者不计其数,损失难以估量,说它是网络恐怖主义并不过分。

却有人在网上大声疾呼“拯救武汉男孩”,还有人在论坛发帖质疑:“目前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将计算机病毒制造者视为犯法,也没有任何法律条文禁止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的条款,为什么要拘捕李俊?”更不可思议的是,这种荒唐至极的观点,竟然获得了一大批人的拥护。简直让人哭笑不得,他们对法律的无知,已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我国的新《刑法》早在1997年就已颁布实施,其中第286条明文规定:“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这对李俊意味着什么呢?《刑法》规定:除数罪并罚外,有期徒刑的最长年限是15年。也就是说,李俊将要受到的刑罚,最高可达15年有期徒刑,这还不包括他可能涉嫌的盗窃等其他罪名。

对于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行为的危害性,世界各国司法界早有共识,无不完善立法,予以严厉打击。2002年,“Welsh”病毒制作者西蒙,在英国被判两年监禁;2003年8月,“冲击波”变种蠕虫病毒制造者,美国青年杰弗里·李·帕森被判入狱;2004年,18岁的德国少年斯文·扬森,因制作“震荡波”蠕虫病毒,被判入狱。

“熊猫烧香”的确让李俊“名声大振”,将来果真会有人重金聘请他吗?仍在为李俊描绘大好前途的人,显然是一厢情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恐怕等不到他重获自由的那天,他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早成了古董。如果有人试图依靠“制毒”出名,无异于自毁前程,害人害己。为李俊鸣冤叫屈的人,其同情心值得尊敬,可惜用错了地方,有滥用之嫌。不可否认,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确存在“本本”主义,有的单位唯学历是举,就连招个保安也要求本科学历。但这决不是社会主流,更不能成为报复社会的借口,难道全国上百万无辜的受害者都欠他的?难道有人怀才不遇,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怀才害人?分明是强盗逻辑!

就算退一万步,撇开法律不谈,人总不能昧着良心做事吧。笔者是个写字的人,所有文字都保存在电脑上,虽然侥幸躲过了“熊猫烧香”,但是可以想象,假如自己数年的心血突然间灰飞烟灭,恐怕跳楼的心都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在李俊身上显然已经荡然无存。

咄咄怪事!为什么总有些人喜欢盲从跟风,却从不愿意冷静下来独立思考?泰戈尔曾说:“我们看错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擦亮眼睛,但愿不再有第二个“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