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像烟花那样绽放
8779400000084

第84章 换一种眼光看金钱

偶尔看了香港的《警察通例》,其中一条特别引起我的好奇。文中第六章第八条规定:“警务人员务必谨慎处理其个人财务。不谨慎理财而导致的严重财政困难,将被视为影响人员工作效率的情况,有关人员将因而遭受纪律处分。”也就是说,香港警察不许乱花钱,如果花成了穷光蛋,对不起,非但没人同情你,还得再打五十大板。

《警察通例》其实就是香港警察的“宪法”,除了写明警察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之外,还不厌其烦地制定了数百条行为规范,明确告诉全体警员,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既然是纪律,当然是带强制性的,你理解也要执行,不理解也得照办,否则后果很严重。白纸黑字,开不得玩笑。

众所周知,警察的天职是打击犯罪,而香港警察不仅要除暴安良,还得谨慎理财,闻所未闻。有点像大人管小孩,给了你钱还不许乱花,否则要打屁股。按常理,个人理财与工作完全是两码事,一个是私人生活,另一个是工作,八杆子打不到一块。现代管理大多崇尚以人为本,而这条纪律倒更像与人为敌。时下流行的“月光族”(工资每月花光)恐怕更要群起反抗了,我自己的劳动所得合法收入,只要不犯法、不违背社会公德,老子爱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得着吗?不可思议,在世界著名的自由港原来不自由,花自己的钱竟要受纪律限制。

其实,把个人的金钱与工作效率挂钩并非港人首创,古已有之。早在900多年前的北宋,司马光就有过类似的观点。司马光因为主编完成《资治通鉴》而名垂青史,光照后人,却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个“爱财”之人。

司马光官至宰相,身居高位,府上自然是门庭若市。许多人怀着各种动机前去拜访他,当然是求官者居多。司马光与来访者交谈时,常常会问到同一个问题:“你家有没有银子?”被问者无不面红耳赤,万分尴尬,不知该如何作答。显然,在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认为谈论金钱是很丢人的事,传扬出去可能名节不保。有人就问司马光,你是国家栋梁之臣,为国家选拔人才当唯才是举,为何老问人家有没有银子呢?司马光解释道:如果一个人穷得连买米的钱都没有,做了官之后,手上的权力自然就成了饭碗,一旦原则和官位发生冲突,除非他不怕饿死,否则他的人格和思想就很难保持独立;反之,如果他有钱的话,大不了辞官不做,一家老小也不会因此饿死。

司马光所说的“银子”当然是指合法收入。在他看来,一个人要保持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至少应当具备最基本的经济能力,这样才不会因为饿肚子而动摇。由此可见,香港警方正是基于相同的认识,才会制定这条奇怪的纪律,要求警察谨慎理财。这样可以防止有人因为缺钱而滥用权力,防范于未然。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对警察的一种爱护。

恐怕有人不服气:我虽然穷得没裤子穿,可是人穷志不短,古人都可以“贫贱不能移”,凭什么怀疑我做不到?别忘了,那是圣人说的话,数千年不过出了寥寥几人。退一步来讲,即使你不介意光着屁股走路,也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可是,假如你儿子生了病却没钱买药,妻子穷得没裤子穿,而你正好有些东西能为儿子换来治病的机会,能为妻子换来一条裤子,比如你手中的权力、人格、信仰,你该做何选择?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西方也有句谚语“口袋里空空的人腰杆挺不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