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选择
李红和王勇在大学时是一对恋人,李红家在城市,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生性开朗。而王勇家在农村,家里有弟弟妹妹,非常贫穷,性格比较内向。大学毕业后,李红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义无反顾地嫁给了王勇。刚结婚时也的确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但时间久了,日子变成了柴米油盐,夫妻俩的矛盾就渐渐多起来。迥然不同的生活习惯、观念和爱好让他们几乎没有共同语言,他们甚至连如何招待客人、买什么价钱的衣服、吃什么样的菜都无法达成一致,毕竟原来的生活水平、家庭境遇差距太大!不计较还好,计较起来的结果只能是不愉快甚至吵架,感情被这些现实的摩擦一点一点地消磨。后来的日子几乎就没有幸福可言了,每天充斥内心的感受只有气愤、痛苦、烦躁、失望和伤心,而且一次比一次更深。他们几年的感情最终没能敌得过现实的考验,分手了。
李红一点儿也想不通,自己拥有这么好的条件,而且和王勇也是有感情基础的,到了最后为什么却还不幸福呢?
从上述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红和王勇之所以到后来落得劳燕分飞的结局,主要是因为他们俩在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巨大差距造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人们在寻找对象时,总会对找什么样的对象做一个大致的描绘,形成自己的择偶标准:身高、容貌、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用经济学术语来说,每个人对要寻找的对象都有自己的要求,都会尽量作出理性的选择。
著名经济学家贝克尔曾写过一本叫《论婚姻》的书,其中心观点就是,婚姻是一次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听起来让人心寒,实际上是现实,只是我们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意或不敢承认罢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婚姻就是两个自由自在的男女,一旦组成了一个家庭责任有限公司,双方资本的产权重组和兼并收购就不可避免。倘若双方有相近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且受教育程度相当,即“门当户对”,那就为共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减少了婚姻中的不确定因素。如果男女双方在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受教育程度上有着巨大的差异,那共同生活的基础就非常薄弱,一旦踏入婚姻的殿堂,开始柴米油盐的生活,双方因为生活习惯的差异就会造成意见不统一,生气吵架可能会成为家常便饭,试问,这样的婚姻谈何幸福?
当然,我们不是说门不当户不对就一定不幸福。我们相信爱情,也相信世界上有美满的婚姻。但是从概率上来说,“门当户对”的人结合在一起,会更幸福。
当今社会,离婚率越来越高,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大概就是经济问题。有经济学家说过,经济决定一切,也许在婚姻里这样说是绝对化了一些,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没钱的一方肯定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尤其是男人。男人没钱就活得不像男人,结果要么背上沉重的压力拼命赚钱,忽视家庭,导致家庭矛盾;要么时时刻刻带着这种严重的自卑感,脾气变得暴躁,这无疑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颗定时炸弹,女人如果哪天点燃了导火索,结果必然引起家庭风波,有碍家庭和睦。
在婚姻中,两个人的学历也不能差距过大,受教育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如果说夫妻两个一个小学文化,一个硕士毕业,虽然日常生活没问题,但是在精神交流方面肯定是少之又少,这样在一起怎么可能有幸福感呢?
另外,在选择结婚对象的时候,心理上的“门当户对”也很必要。人与人之间总是有各种差异的,包括性格差异、年龄差异等。男女两种性别之间本身存在很大不同,观察和处理事情的方式也很不一样,但是良好的婚姻必须要跨过这些差异。从这些角度来看,讲求“门当户对”的婚姻更容易获得幸福。如果你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吃饭口味、起居习惯就会有差异,对事业的选择、孩子的教育方式会有分歧,两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语言和习惯也会有不同。要想融洽相处,就必须跨越这些差异。而良好的心理上的相互协调就更重要了,也就是要有共同的语言、爱好、兴趣。婚姻生活中有共同语言的人更容易相互理解、关心。
当然,“门当户对”的婚姻并不能绝对地决定婚姻的长久,但符合这个条件的婚姻远比那些不符合这个条件的婚姻禁得起考验。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两个差距极大,属于不同世界的男女生活在一起,必定会经历很多磨难。
鲁迅先生曾说过,焦大绝不会爱上林妹妹。这是中国人对婚姻需要“门当户对”最实际的看法与判断。因为婚姻中的得失并非爱情和承诺所能解决的,而中国人历来把婚姻作为谨慎的一笔投资,可见在很大程度上婚姻需要“门当户对”。
每天多学一点点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但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理性选择婚姻对以后的家庭稳定、和谐有着重大影响。只有两个人各方面条件都匹配,共同生活的基础才牢靠。所以,理性的婚姻应当是“门当户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