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教练的智慧
8759600000011

第11章 人永远是第一位的(1)

以人为本

有这样一则笑话:

有一位老板,平时脾气暴躁,喜欢骂他身边的人。后来,他去参加了一个学习,很受启发,便决定改善自己对下属的态度。回家后,正好碰到他的厨师,他就对厨师说:“我发现自己以前对你的态度不好,以后我再也不会骂你了。”结果,那位厨师回答说:“好的,老板,以后我也不会再往你的饭菜里吐口水了。”

你身边有这样的“厨师”吗?你有骂过他吗?

“以人为本”,其中的一层意思就是,要有对人的基本尊重。

单以权势压迫对方,对方往往只是口服心不服,结果通常是当面给笑脸、背后吐口水。

吕不韦在《赞能》一章中指出:“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意思是说,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把宝剑,不如得到一个欧冶(春秋时期铸剑高手);得到千里领地,不如得到一个贤明的人才。

这就是典型的人本思维。

所有外在的财富、机会,均靠人的智慧和能力创造——人的价值由此可见。

一个企业要提升竞争力,产品要创新研发,服务要增强水平,统统要靠人来实现。可以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企业就像一艘船,团队就是船上的人。

如果船上的人是渔夫,这艘船就是渔船;

如果船上的人是游客,这艘船就是游船;

如果船上的人是花花公子,这艘船就是花船;

如果船上的人是强盗,这艘船就是贼船;

如果船上的人是商人,这艘船就是商船;

如果船上的人是战士,这艘船就是战船。

人是软件,船是硬件。

人的色彩决定船的色彩,人的性质决定企业的性质!

企业应该以人为本,而非以“船”为本!

“以人为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为:人是一种资本,是一种人力资本。

老板投资,因此可以视之为金融资本投资商;员工虽然未必投资,但是投资了自己这个人,投资了自己的青春、专业、能力、智慧、创意,把自己整个人作为一种资本投入到企业中,因此可以视之为人力资本投资商。

我们常说招聘员工,其实企业是在招募优质的人力资本。

从这个意义来说,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的运营平台。企业有利于员工的成长,员工的人力资本就会增值。员工的人力资本得到增值,企业的金融资本自然增值。每位员工的人力资本得到增值,企业自然而然就会得到发展!

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追求资本增值。这其实无可厚非。

但如果领导者的眼光只是盯在利润上,往往并不能有效达到目标。

领导者除了要看到利润因素,还需要调整视线,关注利润创造的主体——企业中的人的表现。

利润是果,人是根。我们想要让树结出利润之果,就要勤于浇水施肥。

而且,“水”和“肥”需要浇灌在树的根部。

以事为本,简单来讲,就是管理中的“对事不对人”。相当于是把水和肥直接浇灌到果实和枝叶上,这样可能会得到短期的表面繁荣,长远来看却会“营养不足”、难以久存。

以人为本,则是在企业的根部“浇水施肥”,“开花结果”自然是迟早的事。

人本与事本

几年前,我曾担任山西一家百货公司的教练。整个教练项目结束后,对方负责整个项目的副总认真做了总结。

这位副总说:“我发现教练能弥补很多过往管理的空白处。以前员工都是上班当你是领导,下班就立马走人,他们会心想‘你总管不了我的下班生活吧’。平时大家工作时也多半就事论事,很少探讨人的方面。而教练恰好关注人的想法、情绪,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等,而不只是看事情有没有做好。”

他的总结很朴实,但却十分在理。企业教练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技术。

“以人为本”这一说法始于中国古代思想家管子。管子云:“夫霸王之所始业,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我们都明白人的重要性,但却很容易习惯性地陷入具体事务当中。

企业中如果有一台机器设备丢失了,我们往往会追责到底;但如果有一个重要岗位人才流失了,却很少有人出来承担责任。因为在我们的习惯思维中,机器是资本,而人才不是。

我们再来看另外两个例子。

一个是古代的。

《论语·乡党》中有这样一句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意思是说:孔子的马棚失火了。孔子回家后便问:“伤人了吗?”孔老夫子关心的是人,他没有问马棚的损失。

另一个是现代的。

国外有一位表演大师,有一次准备登台表演时路过走廊。这时候一个小男孩叫住了他,并对他说:“先生,你的鞋带松了。”大师看了小男孩一眼,说了声“谢谢”,就弯腰把鞋带系上了。小男孩很高兴地转身离开了。当小男孩离开后,这位表演大师又弯腰把鞋带松开了。旁边有人看到这一幕,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为何这样做。大师回答说:“松开鞋带是下一幕剧情的需要,那个小男孩不知道。”旁边的人又问:“那你怎么不告诉他呢?”大师说:“因为我不想打击他帮助别人的热情。”

孔子在乎的不是财物的损失,而是人的生命;那位表演大师在乎的不是事情的对错,而是保护孩子助人的热情。

这就是圣人与大师的境界,也是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

以心为本

人对了,世界就对了;而心对了,人就对了。

从“事本”到“人本”,再从“人本”到“心本”。

这是教练演变的过程。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铁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这时候,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能抓住心,就能抓住人。对于企业来说,能抓住人(这里的“人”,包括领导者、股东、员工和客户),就能抓住利润。

所以我们不仅要以人为本,更要以人心为本。

社会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霍桑实验。

这个实验本来是想观察通过改善工人工作中的灯光、空间等一些物理条件,是否能提高或降低人们工作的效率。结果发现,无论怎么调试那些物理条件,工作效率的改善都并不明显。

然而研究者却意外发现,当工人知道自己是被研究对象的时候,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因为他们获得了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因此,领导者必须明白——每个人都渴望变得更重要!

读懂人心,才能激发人心。

孟子云:“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走的大道。放弃大道不走,失去本心而不知找寻,真是悲哀啊!有的人,鸡狗丢失了都知道要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却不知道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论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抓住“人心”这个本,好结果自然会出现。

夏洛特·谢尔顿教授在其《量子飞跃》一书中写道:“更加努力不是解决当今工作中问题的方法,改变思维模式才是。”

光是行为上努力却不改变思维模式,有可能越努力越无效。所以,与其追求其他的事物,不如追求一个好的思维模式。

帮人要帮心,救人要救心。

我们可以走遍全世界,但是最终还是要面对自己,要面对自己这颗心。

创造一切的是这颗心,破坏一切的也是这颗心。

令你成功的是这颗心,令你失败的也是这颗心。

让你受苦的是这颗心,让你享福的也是这颗心。

了解人心,才能领导人心、教练人心。

教练的工作,就是要成就每颗心!

读人会

很多企业都有读书会——团队通过共读一本书来共同学习。有一段时间,我就曾为一家企业长期主持读书会。

在做企业教练的时候,我们常常用案例学习的模式来帮助彼此成长。时下很流行的“私人董事会”其实就是这种模式的延伸。

比照读书会的说法,我把这种模式称作“读人会”。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各有各的精彩。

能够读懂“人”这本大书,其实是一件非常不简单的事情。

有效的“读人会”不只是读读而已,还要为彼此创造最大的学习价值。

要达到创造最大学习价值的目的,需要有方向地进行。

其实,“读人会”的概念非常类似于古希腊人所推崇的“深度汇谈”的方式。

量子理论家波姆曾开发出一套“深度汇谈”的理论和方法,目的是让一组人“对更大的智能流动达到开放状态”。“在深度汇谈中,我们不是要成为赢得胜利的一方,相反,如果做得得当,我们大家都赢得了胜利。”

这里的“胜利”,是指最终得到了学习成果。

波姆提出“深度汇谈”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所有参与者都必须“悬挂”自己的假设,就好比把假设“悬挂在我们面前”。

2.所有参与者都必须把其他人看成同事,平等相待。

3.必须有一位“辅导员”来为“深度汇谈”护持场境。

其实,在“读人会”中,教练就扮演了“辅导员”的角色。

“读人会”不是聊天,不是辩论,而是洞悉人心,创造学习,激发潜力。

现代企业家总结称:“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然而,经营人心的前提是要读懂人心,否则,经营人心就会沦为一句空话。

能读懂人,才能用好人!

经营人心

看过《三国演义》之后,有人可能会问:刘备文不如诸葛亮、庞统,武不如“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为什么他可以成为蜀国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