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教练,为什么我的企业里总是我一个人最忙最累?是不是当老板都得这样?”
教练:“因为你的企业只有你这一个‘火车头’。”
阿德:“你说得对,其他人都好像仅仅是为我干活。我在公司的时候,他们表现得还好一点;我一旦不在公司,他们就懈怠。”
教练:“难怪你会感到忙和累,因为你这个‘火车头’拖了好多的‘车厢’。”
阿德:“那我怎么才可以让他们也都成为‘火车头’?”
教练:“你自己为什么愿意成为‘火车头’?”
阿德:“因为这是我自己的企业,我当然要好好干。”
教练:“那你什么时候能让他们也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企业,什么时候他们就能都成为‘火车头’了。”
有人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问一些企业主:“你认为这个企业是谁的?”
绝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显得理所当然:“当然是我的,我是投资者嘛!”
这说明很多企业主都把企业仅仅看成是自己的。
那么,问题来了,别人为什么要为“你的”企业而努力呢?别人为什么要替“你的”目标而奋斗呢?别人为什么要帮“你的”梦想增添光彩呢?
这个时代有一个伟大的发明,那就是——动车组。
动车组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我们出行的效率。
动车组为何比普通的列车快?答案是:每节车厢都有自己的动力,都发挥了火车头的作用。
想想看,如果能把团队打造成动车组,让每个人都成为“火车头”,那这个企业会怎样?
教练型领导不仅仅要经营企业,更要激发人的动力!企业也不仅仅是创造利润的平台,更是成就每位员工梦想的舞台!
教练是成就他人者——帮助他人成就梦想,这就是教练的梦想!
点燃每个人的梦想,团队就会成为动车组。
领导的境界
对于领导者的境界,古人早有论述。战国末期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曾有言:“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意思是:三流的领导凭自己的能力做事,二流的领导能够发挥他人的能力,一流的领导则善于激发和运用他人的智慧。
这样看来,项羽属于三流领导,因为他只能凭自己的能力做事。虽然他自己是武功天下第一的楚霸王,却不会用身边的人才。而刘邦属于一流领导,虽然他自己的专业能力不太强,却能吸引和善用各个领域的高手,因而最终得了天下。
领导者的三种境界,同时也指明了企业的发展之路。
下君尽己之能——这与大多数人创业时的做法差不多,主要靠自己的能力打天下,顶多开夫妻店或者兄弟店,有丈夫或妻子或兄弟姐妹一起帮忙。这时凭借的往往是敢闯的精神或是勤奋地工作。
中君尽人之力——逐渐地,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企业家光靠自己已经无法应付了。毕竟一个人再能干,其时间与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招募人才、组建团队。后来,团队越来越大,就开始打造系统,制定管理规范及制度。
上君尽人之智——再往后,企业规模发展得更大,光靠制度也不行了。这时就需要提升企业家自身的领导力,并建设企业的独特文化。制度约束行为,文化滋养心灵。所谓“管其身不如得其心”。只留住人身的后果是:领导在的时候,员工就好好干,领导不在的时候,员工就磨洋工。
领导自身的境界如何,企业的境界就会如何。
教练的理念和韩非子的观念其实是一致的:
成就人心就能成就人才,成就人才就能成就企业。
管理与领导
这是一个关于领导的案例。
教练的儿子被选为班干部,但他跟教练说他不愿意担任这个干部职位。
教练便问他什么原因。
儿子说:“我不想管人。”
教练说:“人是不需要管的。你只需要支持他们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这是教练对领导的认识。
最好的管理,是让每个人进行自我管理。领导者的工作,只是支持每个人管好自己而已。
我们平时没有仔细地区分“管理”和“领导”这两个词。实际上,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从管理界曾一度流行的一句话“停止管理,学会领导”中就可见一斑。
管理是对事的,领导是对人的。当然,教练也提倡在企业中,人与事要取得平衡,这样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
教练本身是对人的,要采用一种以人为本的领导方式。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机器、设备是需要被领导的?可见,领导的对象一定是人。
我曾看到过一个关于“上司”与“领导”的区分,正好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诠释:
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叫上司,真正实施领导活动的人叫领导;
上司拥有下属,领导拥有追随者;
上司运用权力,领导运用影响力;
上司维护权威,领导创造关系;
上司追求地位,领导赢得人心;
上司抓权,让自己伟大,领导授权,让众人伟大。
领导的工作
有一位企业老板与教练谈到他在企业中遇到的困境。
老板:“我不知道到底该不该管员工。对他们管得严,他们就跑掉,不管的话,业绩又上不去。我真的很难做。”
教练:“你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老板:“为了业绩提升啊。”
教练:“那你管得严的时候,业绩提升了吗?”
老板:“提升了,但员工走了。这不是我想要的。”
教练:“那你想要的是什么?”
老板:“想要业绩提升,而员工又不会走掉。”
教练:“是否只有用严管的方式才能让业绩提升呢?”
老板:“我就是想不到其他办法。教练,你可不可以给我一些提示?”
教练:“你想业绩提升,你的员工想不想?”
老板:“应该想吧。”
教练:“如果他们真的想的话,为什么非要你严管,他们才可以提升业绩呢?”
老板:“看来还是只有我在想。”
教练:“那么,除了严管之外,你还可以做些什么帮助提升业绩?”
老板:“跟员工沟通,让他们看到提升业绩对他们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价值。”
这才是一个领导者的重要工作:不仅要管住对方的身,更要留住对方的心——激发员工的理想,让他们有动力朝着目标前进。
想要一头驴拉磨,你可以在后面鞭打它,让它劳动;也可以在前面挂一些驴喜欢吃的干草、胡萝卜,吸引它往前走。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如果你是员工,你想要你的老板管你吗?你想要你的老板激励你吗?老板如何做最能支持你做好工作呢?
你怎么想,就怎么对待你的员工吧。
鸡蛋与鸡屎
有一位修行佛学的朋友跟我分享说:“很多时候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就像对待下蛋的母鸡——我想要它生的蛋,但不接受它的屎。”
生活就像母鸡,既生蛋,又拉屎。你不能只要它生蛋,不准它拉屎。
爱一个人,不仅要爱他的优点,也要接纳他的缺点。
这是生活与爱的套餐。
小林:“我不喜欢客户甲。”
教练:“为什么?”
小林:“他本来是来跟我谈合作的,可我跟他交谈时发现自己就是不喜欢他,所以我很快就把他拒绝了。”
教练:“你不喜欢的人都要推开吗?”
小林:“因为不喜欢,不想搭理。”
教练:“你是不是不能和不喜欢的人合作?”
小林:“是。”
教练:“那你可以不赚不喜欢的人的钱吗?”
小林:“我现在就是这样做的。”
教练:“那你就是在为自己的感觉埋单了。”
小林:“我是为此付出了不少代价。”
教练:“你喜欢的人有多少?”
小林:“不多。所以我身边的人都觉得我很挑剔。”
教练:“那么你做生意的范围也就有限了。你准备好面对这样的结果了吗?”
小林:“我也不想面对这样的结果。看来我还是得调整好自己。”
人有优点,也有缺点。
我们必须学会容人所短而用人所长,就像我们想要鸡蛋就要同时容忍母鸡拉屎一样。
你不喜欢这个人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他能帮你达成企业目标的话?除非——企业的目标没有你的喜好重要。
劝谏与纳谏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教练回应的做法有点类似古代的劝谏。
古代的大臣给皇帝提意见叫“劝谏”。唐代名臣、谏议大夫魏徵就以“直言劝谏”名留青史,可谓最具代表性的劝谏人物。
魏徵属于“逆才”型人才,他敢于冒犯龙颜,经常通过直谏指出唐太宗的缺点,让其很没面子。
比如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魏徵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就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令唐太宗非常下不了台。
其实,他也可以算作唐太宗身边一对一的“CEO教练”了。而且,是一个很有立场,且信守承诺的教练。
敢讲真话,需要魄力。
敢听真话,需要勇气。
虽然魏徵说话不留情面,可唐太宗依然将魏徵作为贤臣看待并予以重用,甚至还将其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写在屏风上,以此每天提醒自己。
魏徵敢于“劝谏”,而唐太宗则勇于“纳谏”。(可见,好的教练也需要遇到好的球员。)正是因为唐太宗有这样的领导气度,才会有大唐贞观盛世的出现。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药是苦的,如果我们因为怕苦而放弃良药、放弃治病,就等于仅仅为了嘴巴这一个器官的感受而损害了整个身体的健康。
忠言是逆耳的,听起来是不好听、不舒服的。如果我们因为别人的话不中听就闭塞耳朵,就教育别人闭嘴或说假话,那就等于从此断绝了言路。
“苦”和“逆”都是感觉,而“利”是价值。
所以,能否“纳谏”的关键就是你选择感觉还是价值,是目标导向还是情绪导向。
不紧不慢
不该快的时候你快是错误的,该快的时候你不快也是错误的。
——电影《首席执行官》
教练问阿峰:“今年你的企业发展好像有些停滞,是什么原因呢?”
阿峰:“这是我有意的,我想让企业慢慢发展。”
教练:“为什么想慢慢发展呢?”
阿峰:“我觉得慢一点更安全,感觉更踏实。”
教练:“你是光凭感觉还是有依据才做出的决定呢?”
阿峰:“嗯……是自己的感觉吧。”
教练:“你想要企业发展得更稳健的想法没有错,但是问题是,慢就等于更稳健,慢就等于更安全吗?”
阿峰:“我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不能设定太高的目标,要慢慢来。”
教练:“慢不一定就好,要看你所处的环境。比如,在普通公路上,慢或许更安全;但如果是在高速公路上,慢就反而更危险。”
阿峰:“是的,教练,你说得有道理。你一语点醒了我。就我的行业而言,发展太慢确实有危险。”
教练:“有什么危险呢?”
阿峰:“有被对手淘汰的危险。我知道了,是我自己太保守。”
反过来说,有时一味地快也未必是好事。
我有一位朋友,他的企业发展得十分迅速。经常会出现客户上门排队提货、供不应求的情况,更有客户因为提不到货而投诉,员工也都因为公司的快速发展而身心疲惫。
于是我就向他指出,当公司的系统不能承载巨大市场的需求时,可能需要适当放慢脚步,壮大公司的实力,提升公司的服务水平与质量。
企业发展不是单纯的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要有一个合理的速度的问题。
一味地快,就失去了慢下来的能力;一味地慢,又失去了快起来的能力。
既可以快节奏,也可以慢生活,才能自得其乐。
当冲则冲,当停则停,才是智者所为。
审时度势,才能有效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