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敷贴法 用于外疡初起时,宜敷满整个病变部位,若毒已结聚,或溃后余肿末消,宜敷于患处四周,不要完全涂布。敷贴应超过肿势范围。
5.注意点 凡外疡初起,肿块局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膏药。箍围药敷后干燥之时,宜时时用液体湿润,以免药物剥落及干板不舒。
(四)掺药
古称散剂,现称粉剂。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的制剂。
掺药的种类很多,用来治疗外科疾患,范围很广,不论溃疡、肿疡、皮肤病、肛门病,消散、提脓、收口等均可施用。但由于疾病的性质和阶段的不同,故应用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它可掺布于膏药上、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疮面上,或粘附在纸捻上再插入疮口内,或将药粉时时扑于病变部,以达到消肿散毒,提脓祛腐,腐蚀平胬,生肌收口,定痛止血,收涩止痒,清热解毒等目的。
此外,掺药配制时应研制极细,研至无声为度。其植物类药物,宜另研过筛,矿物类药物,宜水飞;麝香、樟脑、冰片、朱砂、牛黄等香料贵重药物,宜另研后下,再与其他药物和匀,使之成为散剂方可应用,否则用于肿疡,药性不易渗透;用于溃疡,容易引起疼痛弊端。至于有香料的药粉,宜以瓷瓶贮藏,塞紧瓶盖,以免香气走散。近年来经过剂型的改革将药粉与水溶相混合即成为洗剂,将药物浸泡于乙醇溶液中即成为酊剂,预先配制而成,方便患者应用。
1.消散药 具有渗透和消散作用,掺布于膏药上,贴于患处,可直接发挥药力,使疮疡蕴结之毒移深居浅,肿消毒散。
(1)适应证:适用于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于一处者。
(2)用法:阳毒内消散、红灵丹有活血止痛,消肿化痰之功,适用于一切阳证。桂麝散、黑退消等有温经活血,破坚化痰,散风逐寒之功,适用于一切阴证。
(3)注意点:若病变部肿势不局限者,选用箍围药较宜。
2.提脓祛腐药 具有提脓祛腐的作用,能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一切外疡在溃破之初,必须先用提脓祛腐药,若脓水不能外出,则攻蚀越深,腐肉不去则新肉难生,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并影响疮口的愈合,甚至造成病情变化而危及生命。因此,提脓祛腐是处理溃疡早期的一种基本方法。
(1)适应证:溃疡初期,脓栓未落,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者。
(2)用法:提脓祛腐的主药是升丹,升丹以其配制原料种类多少的不同而有小升丹和大升丹之分。小升丹又称“三仙丹”,其配制的处方中只有水银、火硝和明矾三种原料。大升丹的配制处方除上述三种药品外,尚有皂矾、朱砂(硫化汞)、雄黄(三硫化二砷,含砷70%)及铅等。升药又可依其炼制所得成品的颜色而分为“红升”和“黄升”两种。两者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用法等大同小异。升丹是中医外科学中常用的一种药品。现代研究证明,升丹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汞化合物,如氧化汞、硝酸汞等,红升丹中还含有氧化铅。汞化合物多有毒,能杀菌,起消毒作用。而硝酸汞是可溶性盐类,加水分解而成酸性溶液,对人体组织有缓和的腐蚀作用,可使病变组织与药物接触的蛋白质凝固坏死,逐渐与健康组织分离而脱落,产生了所谓“祛腐”的作用。目前采用的是小升丹,临床使用时,若疮口大者,可掺于疮口上;疮口小者,可黏附在药线上插入;亦可掺于膏药、油膏上盖贴。若是纯升丹,因药性太猛,须加赋形药使用,常用的如九一丹、八二丹(二宝丹)、七三丹、五五丹、九黄丹等。在腐肉已脱,脓水已少的情况下,更宜减少升丹含量。此外,对升丹有过敏者,可用不配含升丹的提脓祛腐药,如黑虎丹。
(3)注意点:升丹为汞制剂,属有毒刺激药品,凡对升丹过敏者应禁用;对大面积疮面,应慎用,以防过多的吸收而发生汞中毒。凡见不明原因的高热、乏力、口有金属味等汞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停用。若病变在眼部、唇部附近的,宜慎用,以免强烈的腐蚀有损容貌。此外,升丹如能陈久使用,越陈越好,则可使药性缓和而减少疼痛。升丹宜用黑瓶装置,以免氧化变质。
3.腐蚀药与平胬药 腐蚀药又称追蚀法,具有腐蚀组织的作用,掺布患处能使疮疡中不正常的组织腐蚀枯落。平胬药具有平复胬肉的作用,能使疮口增生的胬肉收缩平复。
(1)适应证:肿疡在脓未溃时,如痔疮、瘰疬、赘疣、息肉等病;或溃疡破溃以后,疮口太小,引流不畅,或疮口僵硬,或胬肉突出,或腐肉不脱等妨碍收口者。
(2)用法:由于药物组成的不同,药性作用的强弱,在临床上需根据适应证而选腐蚀药或平胬药。白降丹,对溃疡疮口太小,脓腐难去者,用桑皮纸或丝棉纸做成裹药,插入疮口,使疮口开大,脓腐易出;对肿疡脓成不能穿溃,同时素体虚弱,而不愿接受手术治疗者,可用白降丹少许,水调和点放疮顶,代刀破头;其他如赘疣点之可以腐蚀枯落;另有以米糊作条,用于瘰疬,则能起攻溃拔核的作用。枯痔散涂敷于痔核表面,使其焦枯脱落,适用于痔疮。三品一条枪插入患处,能腐蚀漏管,或蚀去内痔,攻溃瘰疬。平胬丹适用于疮面胬肉突出,掺药其上,能使胬肉平复。
(3)注意点:腐蚀药一般含有汞、砒成分,因汞、砒的腐蚀力较其他药物为大,在应用时必须谨慎。尤其以头面、指、趾等肉薄近骨之处,不宜使用过烈的腐蚀药物,即使需要应用,必须加赋形药减低其药力,以免损筋伤骨,待腐蚀目的己达,即应改用其他提脓祛腐生肌之药,对汞、砒过敏的应禁用。
4.生肌收口药 具有解毒、收涩、收敛,促进新肉生长的作用,掺布疮面能使疮口加速愈合。疮疡溃后,当脓水将尽,或腐脱新生时,若仅靠机体的修复能力来长肉收口,时间上较为缓慢。因此,生肌收口也是处理溃疡的一种基本方法。
(1)适应证:溃疡腐肉已脱,脓水将尽者。
(2)用法:常用的生肌收口药,如生肌散、八宝丹等,不论阴证、阳证,均可掺布于疮面上应用。
(3)注意点:脓毒未清,腐肉未尽时,若早用生肌收口药,可反增溃烂,延缓治愈,甚至引起迫毒内攻之变;若已成漏管之证,即使用之,勉强收口,仍可复溃,此时需配以手术疗法,方可达到治愈目的;若溃疡肉色灰淡而少红活,新肉生长缓慢,则宜配合内服药补养法和食物营养,内外兼施,以助新生。
5.止血药 具有收涩凝血的作用,掺布于出血之处,外用纱布包扎固定,可以促使创口血液凝固,达到止血的目的。
(1)适应证:溃疡或创伤出血,凡属于小络损伤而出血者。
(2)用法:桃花散适用于溃疡出血;圣金刀散适用于创伤性出血,其他如参三七调糊涂于患部止血。
(3)注意点:如遇大出血,必须配合手术与内治等法,以免出血不止引起晕厥。
6.清热收涩药 具有清热收涩止痒的作用,掺扑于皮肤病糜烂渗液不多的皮损处,起到消除红热、干燥,止痒的目的。
(1)适应证:一切皮肤病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渗液不多者。
(2)用法:青黛散,清热止痒的作用较强,故用于皮肤病大片潮红丘疹而无渗液者。三石散收涩生肌作用较好,故用于皮肤糜烂,稍有渗液而无红热之时,可直接干扑于皮损处,或先涂上一层油剂后再扑三石散,外加包扎。
(3)注意点:一般不用于表皮糜烂、渗液较多的皮损处,用后反使渗液不能流出,容易导致自身过敏性皮炎;亦不宜用于毛发生长的部位,因药粉不能直接掺扑于皮损处,同时粉末与毛发易黏结成团。
(五)酊剂
酊剂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浸泡于乙醇溶液内,根据制方规律,最后倾取其药液,即为酊剂。
1.适应证 一般用于疮疡未溃及皮肤病等。
2.用法 红灵酒有活血、消肿、止痛之功,用于冻疮、脱疽未溃之时(如脱疽己溃,疮口上方也可使用)。10%土槿皮酊、复方土槿皮酊,有杀虫、止痒之功,适用于鹅掌风、灰指甲、脚湿气等。白屑风酊有祛风、杀虫、止痒之功,适用于白屑风。
3.注意点 一般酊剂有刺激性,所以凡疮疡破溃后,或皮肤病有糜烂者,均应禁用。同时应盛于遮光密闭容器中,充装宜满,并在凉暗处保存。
(六)洗剂
洗剂是将各种不同的方药,先研成细末,然后与水溶液混合在一起而成。因加入的粉剂多系不溶性,故呈混悬状,用时须加以振荡、故也称混合振荡剂或振荡洗剂。
1.适应证 一般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如酒渣鼻、粉刺等。
2.用法 三黄洗剂清热止痒,适用于一切急性皮肤病,如湿疮、接触性皮炎,皮损为潮红、肿胀、丘疹等。颠倒散洗剂清热散瘀,适用于酒齄鼻、粉刺。上述方剂中常可加入1%~2%薄荷脑或樟脑,增强止痒之功。在应用洗剂时应充分振荡,使药液混匀,以毛笔或棉签蘸之涂于皮损处,3~5次/日。
3.注意点 禁用于皮损处有糜烂渗液较多、脓液结痂,或深在性皮肤病者。在配制洗剂时,其中药物粉末应先研细,以免刺激皮肤。
(七)草药
草药是一种简便的外用药物疗法。药源丰富,使用方便,价廉,疗效好,在各地民间有着很多的经验。
1.适应证 一切外科疾病之肿疡,具有红肿热痛的阳证、创伤浅表出血、皮肤病的止痒、毒蛇咬伤等。
2.用法 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芙蓉花叶、野菊花叶、七叶一枝花、丝瓜叶等,清热解毒消肿,适用于阳证肿疡,用时将鲜草药洗净,加食盐少许,捣烂敷患处,每天调换1~2次;旱莲草、白茅花、丝瓜叶等有止血之功,适用于浅表创伤出血,用时洗净,捣烂后敷出血处加压包扎,白茅花不用捣烂可直接敷用;徐长卿、蛇床子、地肤子、泽漆、羊蹄根等有止痒作用,适用于急慢性皮肤病,用时洗净,凡无渗液者,可煎汤熏洗,有渗液者捣汁或煎汤冷却后作湿敷;泽漆捣烂后加食盐少许用纱布包后,涂擦白疕皮损处;羊蹄根用醋浸后取汁外擦治牛皮癣,半边莲捣汁内服,药渣外敷伤口周围治毒蛇咬伤等。
3.注意点 用鲜草药外敷时,必须洗净,再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后捣烂,外敷后应注意干湿度,干后可用冷开水时时湿润,不致患部干绷不舒。
二、手术疗法
手术疗法是运用各种器械和手法操作来进行治疗的方法。由于疾病不同,方法各异,常用的方法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挂线法、结扎法等,分别应用于疮疡、皮肤病、肛门病,手术操作时必须严格消毒,局部麻醉,并注意出血、刀晕等情况。
(一)切开法
切开法就是利用手术刀进行脓肿切开的一种手术疗法。以使脓液排出,而达到毒随脓泄,肿消痛止,逐渐向愈的目的。
1.适应证 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脓成已熟者。
2.用法 使用切开法之前,应当辨清脓成熟的程度,脓肿的深浅,患部的经络位置等情况决定切开与否,具体运用如下。
(1)选择有利时机:即辨清脓成熟的程度和正确掌握切开排脓的有利时机,当肿疡成脓之后,且脓肿中央有透脓点(即脓腔中央最软的一点),为脓已成熟之时,此时切开最为适宜。
(2)切口位置:应选择在脓肿稍低的部位,可使脓液畅流,不致袋脓,即为正确的切口位置。
(3)切口方向:一般均采用纵形的切法,宜循经直开,刀头向上,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形切开,免伤乳络;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开,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关节区脓肿,行横切口,纵切口在疤痕形成后能影响关节功能。
(4)切开的深浅:不同的病变部位,进刀深浅必须适度,总以得脓为度。如脓腔浅的,或生在皮肉较薄的头、颈、胁肋、腹、手指等部位,必须浅开;如脓腔深在,或生在皮肉较厚的臀、臂等部位,可稍深。如脓浅而深开,则内脓虽出,而好肉损伤;脓深而浅开则内脓不得外泄,气血反走泄。
(5)切口大小:应根据脓肿范围大小,以及病变部位的肌肉厚薄而定,总以脓流通畅为度。凡脓肿范围大,肌肉丰厚而脓腔较深的,切口宜大;脓肿范围小,肉薄而脓腔较浅的,切口宜小。一般切口不能过大,以免损伤好肉筋络,且愈合后形成瘢痕较大;但切口也不能过小,以免脓水难出,延长治愈日期。
(6)操作方法:手术时以右手握刀,刀锋向外,拇、食两指夹住刀口要进刀的尺寸,其余三指把住刀柄、并把刀柄的末端顶在鱼际上1/3处,同时左手拇、食两指按在所要进刀部位的两侧,进刀时刀口宜向上,在脓点部位向内直刺,深入脓腔即止。如欲刀口开大,则可将刀口向上或向下轻轻延伸,反之,将刀直出即可。如采用西医手术刀,可应用小号尖角刀以反挑式执刀法,进行直刺,如欲刀口开大,则可将刀口向上或向下轻轻延伸。
3.注意点 在关节和筋脉的部位因易损伤筋脉,致使关节不利,宜谨慎开刀;如患者过于体弱,应先内服调补药物,然后开刀,以免晕厥;凡颜面部疔疮,尤其在鼻唇部位,应忌早期切开,以免疔毒走散,并发走黄危证。切开后,由脓自流,切忌用力挤压,以免感染扩散、毒邪内攻。注意严格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