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学
8746800000012

第12章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2)

4.注意点 凡行气药物,多有辛温香燥,容易耗气伤阴;若气虚、阴伤或火盛患者,须要慎用或禁用。此外,行气法在临床上单独使用者较少,常与化痰、和营等方法配合使用。

(八)和营法

和营法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目的的治则。和营法在内治法中应用广泛,主要有和营祛瘀、和营解毒两法。

1.方剂举例 桃红四物汤、活血化坚汤、大黄虫丸等。

2.常用药物 活血化瘀药,如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破血逐瘀药,如虫、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

3.适应证 活血化瘀法适用于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引起的外科疾病,如肿疡或溃后肿硬疼痛不减、结块,色红较淡,或不红或青紫者。破血逐瘀法适用于瘀血凝聚、闭阻经络所引起的外科疾病,如乳岩、筋瘤等。皮肤病中有血瘀证的患者,皮损表现有结节、赘生物、肿块、毛细管扩张、紫癜、肥厚等,如瓜藤缠的各种血瘀型均可应用。

4.注意点 和营法在临床上有时需与其他治法合并应用,若有寒邪者,宜与祛寒药合用;气血虚者,宜与益气养血药合用;痰、气、瘀互结为患,宜与理气化痰药合用等。和营活血的药品一般性多温热,所以火毒炽盛的疾病不应使用,以防助火,对气血亏损者,破血逐瘀药也不宜过用,以免伤血。

(九)内托法

内托法是用补益和透脓的药物,使外科疾病的毒邪移深就浅,早日液化成脓,并使扩散的证候趋于局限化,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痛消退目的的治则。在临床具体应用时,分有透托法和补托法两类。

1.方剂举例 透托方,如透脓散;补托方,如托里消毒散、神功内托散、薏苡附子败酱散。

2.常用药物 如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白芍、附子、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

3.适应证 透托法用于肿疡已成,毒盛正气不虚,尚未溃破或溃破后脓出不畅者,多用于实证;补托法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者。如见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并出现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脉数无力等症状者,可选用益气托毒的托里消毒散;如见疮形漫肿无头,疮色灰暗不泽,化脓迟缓,或局部肿势已退,腐肉已尽,而脓水灰薄,或偶带绿色,新肌不生,不知疼痛,或肠痈脓成之后,腹部膨胀,大便次数增多,似痢不爽,小便频数似淋,伴精神萎顿、肢冷自汗、身微热或体温反降、苔薄白、舌质淡、脉象沉细等症状者,可选用温阳托毒的神功内托散、薏苡附子败酱散。

4.注意点 透脓法不宜用之过早,疾病初起未成脓时勿用;补托法不可施用于正实毒盛之际,否则会滋长毒邪,使病势加剧,故透脓散方中的黄芪,凡湿热火毒炽盛之时,皆去而不用。此外,内托法常与和营、清热等法辨证选用。

(十)补益法

补益法是用补虚扶正的药物,使体内气血充足,得以消除各种虚弱现象,恢复人体正气,助养新肉生长,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法则。补益法通常分为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四法。

1.方剂举例 益气方,如四君子汤;养血方,如四物汤;气血双补方,如八珍汤;滋阴方,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温阳方,如附桂八味丸或右归丸。

2.常用药物 益气药,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养血药,如当归、熟地、白芍、鸡血藤;滋阴药,如生地、玄参、麦冬、女贞子、旱莲草、玉竹;温阳药,如附子、肉桂、仙茅、淫羊藿、巴戟天、鹿角片等。

3.适应证 凡具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症状者,均可用补法。适用于外科疾病中后期、皮肤病等凡有气血不足及阴虚阳微者。若局部疮形平塌散漫,顶不高突,成脓迟缓,溃疡日久不敛,脓水清稀,神疲乏力者,可用补益气血法;若呼吸气短,语声低微,疲乏无力,自汗,饮食不振,舌淡苔少,脉虚无力者,宜以补气为主;若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寐,手足发麻,脉细无力者,宜以补血为主。若皮肤病皮损表现干燥、脱屑、肥厚、粗糙、皲裂、苔藓样变,毛发干枯脱落,伴有头晕目花,面色苍白等全身症状者,宜养血润燥;对外科疾病,症见口干咽燥,耳鸣目眩,手足心热,午后潮热,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以滋阴法治之;对局部肿形散漫,不易酿脓腐溃,溃后肉色灰暗,新肉难生,舌淡,苔薄,脉微细,以温阳法治之。此外,乳房病或皮肤病中兼冲任不调者,用补肾法以调冲任。

4.注意点 疾病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血两虚、阴阳互伤者,所以运用补法应以见不足者补之为原则。如肛门病中小儿、老年人的脱肛,属气虚下陷,治宜补中益气汤以补气升提;又如失血过多者,每能伤气,气虚便无以摄血,治宜气血双补;助阳法中每佐一二味滋阴之品,滋阴法中常用一二味助阳药,除互相配合外,还能增加药效。此外,补益法一般多不应用于阳证溃后,如需应用,也多以清热养阴醒胃之法,当确显虚象之时,方加补益品。在毒邪炽盛、正气未衰之时禁用补益法,否则有助邪之害。若火毒未清而见虚象者,应以清里为主,佐以补益之品,切忌大补。若元气虽虚,胃纳不振者,应先以健脾醒胃为主,而后才能进补。

(十一)养胃法

养胃法是用扶持胃气的药物,使纳谷旺盛,从而促进气血生化的治法。凡外科疾病溃后脓血大泄,必须靠水谷之营养,以助气血恢复,加速疮口愈合;若胃纳不振,则生化乏源,气血不充,溃后难敛。临床在具体运用时,分为理脾和胃、和胃化浊及清养胃阴等法。

1.方剂举例 理脾和胃方,如异功散;和胃化浊方,如二陈汤;清养胃阴方,如益胃汤。

2.常用药物 理脾和胃药,如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砂仁等;和胃化浊药,如陈皮、茯苓、半夏、厚朴、竹茹、谷芽、麦芽等;清养胃阴药,如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天花粉等。

3.适应证 理脾和胃法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如溃疡兼纳呆食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弱等症;和胃化浊法适用于湿浊中阻,胃失和降,如疔疮或有头疽溃后,症见胸闷泛恶、食欲不振、苔薄黄腻、脉濡滑者;清养胃阴法适用于胃阴不足,如疔疮走黄、有头疽内陷,症见口干而不喜饮、胃纳不香,或伴口糜、舌光红、脉数者。

4.注意点 理脾和胃、和胃化浊两法,均有胃纳不佳的适应证,但前者适用于脾虚而运化失常,后者适用于湿浊中阻而运化失常,区分的要点在于苔是否腻与厚薄,舌质淡与不淡,以及有无便溏、胸闷、欲恶之症;而清养胃阴法,重点在于抓住舌光质红之症。如果三法用之不当,则更增胃浊或重伤其阴。

以上各种内治疗法,虽每法均各有其适应证,但病情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在具体运用时常需数法合并使用。因此,治疗时应根据全身和局部情况、病程阶段,按病情的变化和发展,抓住主要矛盾,选方用药,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第二节 外治法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和手术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外科所独具的治疗方法。外治法是与内治法相对而言的法则,它们作用途径不同,外治法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或黏膜,使之吸收,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外治法的运用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疾病不同的发展过程,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不同的证候,采用不同的处方。兹将常用的方法归纳为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三大类。

一、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就是用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施用于患处,依赖药物的性能,使其直达病所,产生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本疗法分有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酊剂、洗剂、草药等。

(一)膏药

古代称薄贴,现称硬膏,俗称药肉。膏药是按配方用若干药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黄丹再煎,利用黄丹在高热下经过物理变化,凝结而成的制剂;但也有不用煎熬,经捣烂而成的膏药制剂,再用竹签将药肉摊在纸或布上而成。膏药总的作用,能固定患部,减少患部活动;保护溃疡疮面,可以避免外来刺激和细菌感染;膏药使用前加温软化,趁热敷贴患部,使患部得到较长时间的热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抗病能力。至于具体的功用,则依据所选药物不同,可使肿疡消肿定痛,溃疡提脓祛腐、生肌收口。

1.适应证 一切外科疾病初起、已成、溃后各个阶段。

2.用法 不同的膏药,由于方剂组成不同,使用的药物有温、凉之差别,所以有各种不同的适应证。如太乙膏性偏清凉,功能消肿、清火、解毒、生肌,适用于阳证,为肿疡、溃疡通用之方;阳和解凝膏性偏温热,功能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适用于阴证未溃者;千捶膏性偏寒凉,功能消肿、解毒、提脓、祛腐、止痛,初起贴之能消,脓成贴之能溃,溃后贴之能祛腐,适用于痈、有头疽、疔、疖等一切阳证;咬头膏具有腐蚀性,功能蚀破疮头,适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术切开排脓者。此外,膏药摊制的形式有厚薄之分,一般薄型的膏药,多适用于溃疡,宜于勤换;厚型的膏药,多适用于肿疡,宜于少换,一般5~7天调换1次。

3.注意点 凡疮疡使用膏药,有时可能引起皮肤潮红,或起丘疹,或发生水疱,瘙痒异常,甚则湿烂等现象。这是因为皮肤过敏,形成膏药风(接触性皮炎);或溃疡脓水过多,由于膏药不能吸收脓水,易淹疮口,浸淫皮肤,而引起湿疮,凡见此等情况,可以改用油膏或其他药物。

此外,膏药不可去之过早,否则疮面不慎受伤,再次感染,复致溃腐的变局,或疮面形成红色瘢痕,不易消退,有损美观。

(二)油膏

现称软膏,是将药物和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目前,油膏的调剂有用猪脂、羊脂、松脂、麻油、黄蜡、白蜡以及凡士林等不同。在应用上,其优点有柔软、滑润、无板硬黏着不适的感觉,尤其对病灶凹陷折缝之处,或大面积的溃疡,使用油膏更为适宜,故近代医者常习用油膏来代替膏药。

1.适应证 肿疡、溃疡,皮肤病的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以及肛门疾病等。

2.用法 由于油膏方剂的组成不同,针对疾病的不同阶段和疾病性质之各异,其具体运用应分别进行选择。如金黄膏、玉露膏适用于阳证肿疡、肛门周围痈疽等病。冲和膏适用于半阴半阳证。回阳玉龙膏适用于阴证。生肌玉红膏功能活血祛腐,解毒止痛,润肤生肌收口,适用于一切溃疡,腐肉未脱,新肉未生之时,或日久不能收口者。红油膏功能防腐生肌,适用于一切溃疡。生肌白玉膏功能润肤生肌收敛,适用于溃疡腐肉已净,疮口不敛者,以及乳头皲裂、肛裂等病。疯油膏功能润燥杀虫止痒,适用于牛皮癣、慢性湿疮、皲裂等。青黛散油膏功能收湿止痒,清热解毒,适用于蛇串疮、急慢性湿疮等皮肤焮肿痒痛,渗液不多之症,亦可用于痄腮以及对各种油膏过敏者。消痔膏功能消痔退肿止痛,适用于内痔、赘皮外痔、血栓外痔等出血、水肿、疼痛之症。

3.注意点 凡皮肤湿烂,疮口腐肉已尽,摊贴油膏应薄而勤换,以免脓水浸淫皮肤、不易干燥。目前调制油膏大多应用凡士林,凡士林系矿物油,也可刺激皮肤引起皮炎,如见此等现象应改用植物油或动物油;若对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他药。油膏用于溃疡腐肉已脱、新肉生长之时,摊贴宜薄,若过厚则使肉芽生长过盛而影响疮口愈合。

(三)箍围药

古称敷贴。是将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作用的药粉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的制剂,敷贴病变部位,从而促使肿疡初起轻的可以消散;毒已结聚者疮形缩小,趋于局限,达到早日成脓和破溃;破溃后,余肿未消者,能消肿,截其余毒。

1.适应证 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

2.用法 由于箍围药的药性有寒、热的不同,故当辨证使用。金黄散、玉露散药性寒凉,功能清热消肿,散瘀化痰,适用于红、肿、热、痛的一切阳证。金黄散对肿而有结块者,尤其对急性炎症控制后形成慢性迁移性炎症时更为适应。玉露散对焮红、灼热、漫肿无块,如丹毒等病效果更佳。回阳玉龙散药性温热,功能温经活血,散寒化痰,适用于不红不热的一切阴证。冲和散药性平和,功能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适用于疮形肿而不高,痛而不甚,微红微热,介于阴阳之间的半阴半阳证。

3.调制法 由于病情的性质与阶段不同,调制箍围药粉的液体有多种多样。以醋调者,取其散瘀解毒;以酒调者,取其助行药力;以葱、姜、韭、蒜捣汁调者,取其辛香散邪;以菊花汁、丝瓜叶汁、银花露调者,取其清凉解毒,而其中用丝瓜叶汁调制的玉露散治疗暑天疖肿效果较好;以蛋清调者,取其缓和刺激;以油类调者,取其润泽肌肤。如上述液体取用有困难时,则可用冷茶汁加白糖少许调制。

总之,阳证多用菊花汁、银花露或冷茶汁调制;半阴半阳证多用葱、姜、韭捣汁或用蜂蜜调;阴证多用醋、酒调敷。目前,临床上对阳证及半阴半阳证常以凡士林调制成油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