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本质,是觉醒的心。
禅修,就是帮助我们开发觉醒的心。
对于每一种想法和情绪的生起,我们都要保持观照,而不是盲目地跟着跑。
禅的本质,是觉醒的心。禅修,就是帮助我们开发觉醒的心。
生命的意义在于从无明中觉醒。所以,我们应该为觉醒而活着。
从自我感觉很好,到逐步意识到自身不足,正是修行的开始。
轮回,是需求、执著的发展和重复。
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发菩提心是代表完整开发并发展觉悟的本性。
死亡不是结束,爱会继续,恨也会继续。
你的认识能力,决定了你所认识的世界。
发菩提心是发展觉醒的心,不仅要自己走向觉醒,还要帮助一切众生走出迷惑,走向觉醒。
当今社会会有一些垃圾文化,受此影响,很多人的心态和人格都是由垃圾碎片组成的。通过禅修可以清理垃圾碎片,终止不良程序的运行,提高心灵反应速度。
时时觉醒,分分安详。
佛教中所说的业,很像是一种电脑程序,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编写的程序中。
发菩提心虽然辛苦,却是走在解脱道上。实在累了,歇一下也没关系。如果不发菩提心,永远都生活在无明烦恼的暗夜中,看不到痛苦的尽头。
学佛并不只是祈求菩萨保佑,事事顺利,关键是学习佛法智慧,正视人间是非得失,宠辱不惊,超然物外。
觉醒和无尽的悲愿,是如来使应该具备的两大素质。
有一件事值得我们尽未来际地努力,那就是追求觉醒和引导更多的人走向觉醒。
有些人信佛只是想和三宝建立一种关系,点缀一下,或是万一下了地狱能帮点忙,却没有想要改变自己,真心实践佛法。
无明,就是内心失去明的作用。通过禅修可以培养觉察力,逐渐开显明觉的作用,无明也将随之消失。
有人说吃进去的是财产,留着的是遗产。而佛教认为,财富享受了就没了,保存着也未必属于你。唯有用于利于大众的事业,才会长久地属于你,并且不断增值。
佛法和心理学都是要解决人的心理问题。佛教讲明心见性,开发人的觉悟潜质,从根本解除贪嗔痴的病根。心理学则通过科学手段,了解人的心理现象及规律,解决异常的心理问题,而人类正常的贪嗔痴则不在解决范围。
成佛,是自身佛性的圆满开显。成魔,也是内在魔性的外化。所谓佛由心造,魔由心生。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了解这个道理,才能选择生命发展的正确方向。
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了再多理论,做了再多功课,如果没能把佛法变成自己的观念,进而落实于正念,都不过是替人数羊或机械运动而已。学的方式不同,产生的影响也大不一样。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标准,否则就会制造次品,带来混乱。同样,修学佛法如果没有正见为标准,就会看不清方向,从而偏离正道。所以,八正道是以正见为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倘若不选择一种高尚文化作为民众心灵的依归,作为社会建立的基础,这个民族就没有情神,没有灵魂。这样的社会是看不到希望的。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每个生命的内在,既有制造不安全的心理因素,也潜藏着令心灵获得安全和稳定的力量。佛教可以帮助我们解除不安的心理因素,开启安全而稳定的心理力量。
正视苦的现实,了解苦的根源,以及究竟平息痛苦的方法,从而体认到生命内在的宁静和喜悦。
没有用智慧审视过的人生,总是充满迷信成分。佛法的智慧便是帮助我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心清明的时候,才能看清烦恼的行踪,避免被它所左右。
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破万年愚。点燃心中的智慧之灯,才能驱除无明的黑暗。
人生有现实问题和信仰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只是满足暂时的需要;解决信仰问题,才能满足永久的需要。
佛陀成道对于我们最重大的贡献,是发现了一切众生都有觉悟的潜质,都有能力解除自身的迷惑和烦恼,完成生命的自我拯救。佛陀的发现,给深陷无明烦恼中的众生带来了希望,找到了解脱的出路。
学佛,必须给生命重装系统,或是优化现有系统,才能真正见效。如果仅仅换一个桌面或装一个软件,是不会有多少作用的。也有些人是在现有的凡夫系统外另装一套学佛系统,把学佛和现实生活打成两截,结果学佛几十年还是依然故我,不见进步。
自我是生命建立起来的伪政权,它所培植了一帮贪嗔痴的势力,在我们生命中为非作歹。佛法就是帮助我们看清楚这个政权的非法性,并通过禅修推翻它,恢复内在觉性的自主地位。
佛教是一种教育,是生命走向觉醒的教育。佛教信仰是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所谓依正见建立正信。忽略教育为基础的信仰,很容易流于迷信、肤浅,甚至庸俗。
禅修就是培养什么都不做的能力。当你能够做到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才有能力主动选择自己的行为。否则,我们总在无明中不停地忙乱着,身不由己。
信佛,不仅是信赖佛,求佛保佑;更要相信自己也可以成就佛陀那样的高尚品质,依法修行。
人有贪念,才会被诱惑;人有嗔心,才会被激怒。
在佛教中,智慧比道德更重要。道德是为成就智慧服务的,同时,道德也要在智慧的指导下实践。如果只是机械地实践某种道德,会是一件辛苦的事。
佛教重视真理,但真理会戳穿自我的骗局。所以,有时真理并不受人们的欢迎。
佛教所说的忍辱,并不是强硬地压制怒气,而是通过智慧观察,了解到伤害我们的并不是某个人,而是对方的烦恼。人在烦恼中是控制不了自己的。烦恼不仅伤害了你,也伤害了当事者。认识到这个道理,就会从对立仇恨转为同情。
无明使人看不清自己,也无法对行为作出正确选择。学习佛法就像在心中点燃一盏明灯,从此就能看清内心世界,懂得正确选择未来的人生。
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还有人能为高尚信念活着,说明这个世界还是有希望的。
通常说到革命,都是革别人的命,换取自己的生存和自由。佛法的修行也是革命,那是心灵世界的革命。通过培养戒定慧的力量,颠覆贪嗔痴建立起来的轮回政权,恢复觉性的自主地位,从而达到世界的和谐与自由。
修学佛法要靠自己的努力,靠正确的方法,所谓“自依止、法依止”。而正确的方法,则离不开善知识的指导。
观念会成为枷锁,感觉会成为陷阱。在这充满迷惑的生命现象中,没有善知识的引领,没有佛法的大智慧,很难走出生命的误区。
真正懂得修行的人,生活才会成为一种修行。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只是一场无尽的忙碌。
佛菩萨的心是全然开放的心,没有对立,超越局限。可以接纳一切,又能不粘著于一切。
社会上贪嗔痴病毒蔓延,听闻佛法就是播种菩提疫苗,开发觉醒能力,提高生命的免疫力,这样才能免受烦恼病毒的侵害。
修行是以佛法智慧,调整心行轨道,摆脱恶性重复,建立良性重复。
佛教不是乐观,不是悲观,而是中观。所谓中观,就是如实观照世间实相,真诚面对,不自欺,不逃避。
佛是什么?佛,是心灵的觉醒。当你内心觉醒的时候,你就是佛。
走近佛陀,才能更好地认识佛法,建立对三宝的信心。
菩提大道在哪里?在一本叫菩提大道的书里。不过那只是一张地图,真正的菩提大道是在每个人内心深处,也是无所不在的。
轮回是很累的,涅槃才是休息。
佛法是用来帮助我们调整心行的,就像机器的使用指南一样,读懂了就要实际操作。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但这种平等并不抹杀差别,因为人是具有可塑性的。为什么每个人的天分有所不同?正是因为生命起点的差异。这个起点是我们在过去生造就的,而今生的积累将奠定未来的起点。
当我们处于妄心状态时,即使告诉自己“不必执著”,告诉自己“看破放下”,也是难以奏效的。因为妄心是有粘性的,只要对外境有所触动,立刻就会被黏住,被纠缠——对所爱起贪,对非爱起嗔。
不少人学佛之后,很善于扮演佛教徒。这固然没什么不对,但如果把工夫都用在表面,就本末倒置了。
我们总在说发菩提心,说要帮助天下众生,这就必须从身边的人做起,对身边的人宽容、爱护、平等、慈悲。如果连周围的人都无法相处,菩提心从何修起?
亲近善知识,关键要学法。如果不学法,即便天天在一起,也是咫尺天涯。
百年后,我们的事业、家庭在哪里?我们在世间拥有的一切在哪里?不必说这些,即使是与我们须臾不曾分离的色身,也将灰飞烟灭,不知所踪。但生命不仅仅是这一生,死亡,也只意味着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
印度传统宗教也有造物主的观念,认为人类天生存在种姓差别,等级森严。释迦牟尼的出世,否定造物主,反对种姓差别,提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人人平等;在佛性上,佛与众生也是平等的,只是因为迷悟不同,因为心念、行为的不同,才有了各种生命的差别。
佛教是生命觉醒的教育,寺院便是一所学校。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佛教教育的基础上,忽略了佛教教育的内涵,一味强调信仰、崇拜,很容易让佛教流于迷信、庸俗。
学佛不是要求我们无求无欲,对正常的衣食需求,要少欲知足;对不善的需求,要坚决禁止;对有利自身生命提升和利益大众的需求,则给予鼓励,这叫善法欲。在大乘佛教中把善法欲做为重要的修行内容,也就是发愿,要发追求无上菩提和利益一切众生的宏愿。这是多么大的欲望啊!
戒和见是正念修行的两只脚,缺一不可。有些人只要正念,而不重视戒和见的基础,这样的禅修是不容易成功的。
悲悯心是菩提心生起的基础,菩提心能使悲悯心增长为大慈大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像观音菩萨一样,具有大慈大悲的圣者,但需要修习悲悯心,发菩提心。
怎样学佛?学佛,并非只是念经、磕头、烧香,局限于某种特定形式。学佛,是学习佛法的智慧,把佛法的智慧转变成自己的认识,完成观念改变、心态改变到生命品质的改变,这是学佛必须经历的过程。学佛,是生命改造工程,要从灵魂深处闹革命。学佛,在每一个起心动念间。
佛教不是无因论、神创论、宿命论,佛教是缘起论。佛陀告诉我们要用缘起的智慧看世界。唯有正确认识人生的因缘因果,才能了悟生命真相,究竟离苦得乐。
缺少自知之明,就会自以为是。自我感觉很好,可能令人生厌;别人觉得你很好,那才是可贵的。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虚度时光。无为,是心不造作,安住于生命的本来状态,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