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搞懂金融的第一本书
8734200000013

第13章 加息咋就这么难 (4)

从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到80年代的债务危机,到90年代的债务危机与金融危机同步,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爆发的规模和次数都远远超过了以前的时代,“三年一小祸,十年一大灾”,世界经济由此总是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根本原因在哪里呢?

并不是说“盯住利率,放开货币”的货币政策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各国政府实在都太偏爱低利率了——因为低利率能够持续增加钞票供应,造就经济持续繁荣的假象。

即便由于低利率存在的时间过久,市场上钞票供应量过多,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现象,在“避免经济大起大落”的借口之下,全球各国央行在加息问题上可谓是上山如乌龟,从来都是观察再三、思前想后,然后疑虑重重、一步三回头地加息,今天加0.05%,明天降0.025%,一年后加息0.05%,把加息的时间段尽可能延长。

相反,如果出现了一点所谓“经济衰退”的苗头,央行们在降息的时候可谓是下山如猛虎,经常忙不迭地就把利率一降再降……

大家可曾记得,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央行是不是在几个月内就不约而同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利率降低到接近于零?

如此一来,长期日积月累,哪个国家的货币供应数量不快速增加那才是怪事呢!哪个国家通货膨胀不肆虐才是怪事!金融体系不出问题才是怪事!经济不出大麻烦才是怪事!

利率是怎样设定的

按照2008年到2010年世界各国央行强制规定的利率,要想实现数值上的翻倍,不考虑复利,存在中国的银行,需要40年;存在美国的银行需要400年;存在日本的银行变成“一千年以后”;存在香港的银行那是“等你一万年”!

如果一个人从25岁开始工作挣钱,到65岁退休,劳动年龄总共才40年,至于所谓的400年、1000年和10000年,对于个人来说,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因为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的生命长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100元存款,40年翻一番,根据“币值稳定”的说法,难道按照中国过去30年年均6%的CPI计算,40年后的200元钱,相当于今日10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

就不说40年前了,如果谁有兴趣,有资料,有数据,可以把30年前或者20年前乃至10年前的物价数据与现在比一比,就知道是什么情况了,更不必说官方公布的那个CPI,已经极其严重地低估了实际的通货膨胀情况!

在全世界都是一个货币供应模式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期望中国人民银行能够把那个“盯住利率、放开货币”的政策改过来,但在利率的设定上其实还是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有人就反问了,你认为当前的利率低,那你说货币利率设定在多少合适呢?

应该说这不是个什么问题。

早就有经济学家曾经严格论证过,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经济体系中,长期的货币政策应该是中性的(既不扩张也不收缩),中性利率水平相当于名义GDP增长率——也就是说,真实财富的增长率是多少,利率就应该是多少。

真正注重公平公正的国家基本都是如此。比如过去十年,美国GDP增长率约4.5%、欧元区为3%、英国为4.5%、日本为1%,其利率平均水平也基本与这个持平。

相比之下,中国2009年GDP年增长率是8%,那么2010年一年期存款利率就应该设在8%左右;2010年经济增长率是9%,那么2011年一年期存款利率就应该设在9%左右……

唯有如此,利率才能够营造出公平、公正的经济发展环境,而不是出现大型国有企业、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商可以按照央行的利率得到资金,而真正需要资金的民营中小企业为了生存下去,却不得不跑到市场上去借高利贷……

当有人就这个问题在2010年底向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问的时候,周行长说:“加息是两难选择……想使手里少数几项货币政策的工具,满足所有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是很困难的。”

刚才说了,全世界的绝大多数政府都执行了“盯住利率、放开货币”的政策,那么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政府反其道而行,执行“盯住货币,放开利率”?

完全执行的没有,但有两个国家很接近这样的政策——智利和德国。

不妨以智利为例来讨论。

在1975年之前,智利和其他拉美国家没有什么区别,军人政府独裁体制,民生凋敝官员腐败,通货膨胀肆无忌惮,1973年和1974年智利的通货膨胀率分别高达606%和702%!

1975年开始,当时的军政府发现,这样下去自身政权也要完蛋,于是开始大刀阔斧地实施经济改革,将国有企业全部私有化,取消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价格控制,削减关税推动自由贸易——但最最关键的是,大幅度减少政府开支,限制智利境内的货币发行量,利率则基本上自由浮动。

具体的做法是,设定一个良性的货币增长目标(比如每年增加3%),其他的一切都交给市场去做,中央银行行长几乎成了闲职——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话来说,完全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电脑代替!

很长时间内,人们不相信政府能够限制住货币数量,加上社会上货币短缺,短期贷款年利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的高位。

但是后来,奇迹出现了!

智利的通货膨胀率从1974年中期的年均700%迅速降到1975年的10%,1976~1980年的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8%。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货币逐渐稳定下来,智利的短期贷款利率开始逐步下降,到了1988年,短期贷款的年利率已经降低到了22.4%。

1990年,军政府还政于民,由于政治清廉、经济自由,政府信用逐渐建立,到了2004年,智利短期贷款的年利率已经降到了5.13%。

随着利率的下降,1990年以来,智利步入了稳定发展的轨道。近20年来,包括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在内的许多拉美国家经济走走停停,债务危机动辄爆发,而智利却始终保持着平稳的经济发展势头,在所有拉美国家之中可谓一枝独秀。

控制住了货币增发的阀门,智利的利率调整就能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

观察智利这15年来的利率变化就会发现,相比中国、美国、日本的中央银行所指定的基准利率,智利的利率波动较大且变动频繁,比较接近于自由市场的情况。

智利一方面坚持自由贸易政策,消除贸易堡垒,保护私有财产;另一方面,它又注重公平,把2/3的中央财政收入用于地方扶贫、教育、医疗等社会民生保障,就这样,左手公平,右手发展,公平发展的智利被誉为“南美的瑞士”。

根据《华尔街日报》排名,在经济自由度上,智利在157个国家中排名第8位,位居拉美第一;智利的经济竞争力,在世界排名第25位,好于不少欧洲国家;智利是拉美贫困率和赤贫率最低的国家;军政府还政于民之后,智利实施了普选制,各级政府必须真正接受人民的监督。在全球180个国家当中,智利的清廉指数与法国、乌拉圭一起并列第23位;20年前智利约五分之二的公共开支都用于偿债,如今这一数字为零,而社会服务则占用了全部公共开支的70%。

正是因为利率根据市场经济状况适时调整,近20年来,智利货币比索的稳定性令人赞叹,成为世界上价值最稳定的货币之一,CPI数据更是让其他国家艳羡。

要不是智利2010年8月份的大地震和10月份的矿工营救,我们还真少见到真正的“智利奇迹”!

然而,可能大家并不知道的是,两件“奇迹”的背后是经济奇迹,而经济奇迹的源头就是尊重利率这只“看不见的手”。

想说加息不容易

大家该问了,既然利率这么低,为什么美元不加息?为什么人民币不加息?为什么欧元不加息?为什么英镑不加息?为什么日元不加息?

可能,从心底里来说,中央银行行长们不是不想加,只是“加息,想说爱你不容易”!

原因只有一个字:“债!”

截止到2011年11月底,美国联邦政府的国债总额已超过15万亿美元,而其2010年的GDP总额仅为14.66亿美元——按照美国当前的超低利率水平,美国政府为2010年的国债所支付的利息总额就达到4140亿美元!

要知道,美国联邦政府2010年的财政收入总额也只不过才2.16万亿美元!

你想想看,收入2万元,4000元都用于支付利息了,这是个什么概念?

如果把利率提高一倍呢?那就是支付利息要花掉8000元!

如果再提高呢?世界上最强大、最有钱的美国政府,干脆直接破产得了!

你说美联储能不能选择加息这条路?

不仅仅是美国如此,欧元区好不到哪儿去,英国好不到哪儿去,日本更是好不到哪儿去!

希腊的外债高达GDP的140%,意大利外债高达GDP的120%,即便是看上去似乎安然无恙的法国,国债也超过了1.7万亿欧元(占法国GDP的近80%),你说说欧央行会不会大幅度提高利率,直接让希腊、意大利、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都因为国债问题而经济崩溃,让整个欧洲彻底沦陷?

独立于欧元区之外的西欧国家——英国,到2011年底,拥有将近1万亿英镑的国债(占英国GDP近70%),你说英国能不能提高英镑利率?

什么,你问日本是不是好一点儿?

日本是当前全世界主要国家之中公共债务问题最糟糕的国家,比希腊还要糟糕!

根据日本财务省2011年8月10日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6月底,日本的国家债务总额(包括国债、借款和短期政府债券)为943.8万亿日元,占GDP的比例高达185%,远远超出几近破产的希腊——在日元国债利率仅为1.2%的情况下,2010年日本偿还债务利息就花掉了财政预算的1/5以上,你说日本央行能不能提高利率?

利息是老虎,要人命的啊!

放眼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真是满目疮痍,按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了东风”观点,中国形势一定是一片大好。

乍一看官方公布的数字,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截止2010年底,中国当年有8000亿元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2.8%,国债余额约6.75万亿元,占GDP比重还不到20%。

怪不得赵本山在小品里说:“纵观世界形势,风景这边独好!”

简单看数字对比,美、日、德、英、法他们这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都被债务缠身,不能提高利息,但咱们中国升高一点利息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问题是,既然这么好,2010年底中国人民银行的周小川行长接受采访的时候为什么还是表示自己的工作“挺难做,压力比伯南克更大”?

为啥呢?

原来,中国欠债最多的,不是中央政府,而是各级地方政府。

2010年3月份,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在政协会议中认为,中国的地方政府根本还不上他们欠银行的债务!

根据国家审计署披露,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为10.72万亿元人民币,而按照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史宗瀚(Victor Shih)2010年的估计,中国地方政府在2009年底的负债就已经高达24万亿人民币,是地方政府2009年全部财政收入的7倍。

按照6%的最低贷款利率计算,24万亿元债务一年需要支付的利息就是1.44万亿元;即便是较低的那个10.72万亿元,一年需要支付的利息也达到了6430亿元!

这样高的债务,意味着中央银行只要将利率稍稍提高一点儿,地方政府几乎要集体破产!

下面就有这样一个活生生的案例。

2010年4月份,为了显示湖北省发展GDP的决心和投入,湖北省发改委主任公布了其未来3年内高达12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其他各省与此类似)。

12万亿,啥概念啊——湖北省2009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只有814.78亿元!

一个年收入只有800元的人,却要在接下来的3年里花12万元?

你觉得这人正常吗?

有父母祖宗留下的一大笔钱吗——没有,没听说以往的湖北省政府累积了几百年的财政盈余留给这一届政府让他们花!

是不是天上哗啦哗啦地掉人民币砸到他们院里了——好像也没有,因为地方政府没有印钞权,印钞权只在中国人民银行那里!

那么,到底钱从何来呢?

毫无疑问,只能从银行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