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搞懂金融的第一本书
8734200000012

第12章 加息咋就这么难 (3)

当然,要是说到实际的“负利率”,中国可谓是最有经验的国家——从1980年以来的30多年间,一年期名义存款利率年均为5.5%,而即使按照国家公布的CPI来计算通货膨胀,年平均CPI涨幅也达到了6%,平均算下来,实际存款年平均利率是-0.5%!!

也就是说,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而言,人民币居然一直都是负利率!

在1997年以前,中国实行储蓄存款保值政策,当存款利率低于国家公布的CPI,商业银行要对储户贴补存款利率低于CPI涨幅的差额部分,实际存款利率至少为0而不是负数。在1997~2003年存款利率高于CPI,表面上看中国难得的有了一段正利率的时间,但从2003年开始,中国再次出现负利率并一直持续至今,而储蓄存款保值政策也没有恢复实施。

从这一点上来看,最近这八年的中国存款利率,可谓是历史最低水平!

下面就是1990年~2011年的国家公布的22年间每个月的CPI增幅情况和一年期存款利率的对比图表,大家不妨进行一个对比。

接下来,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负利率到底补贴了谁、伤害了谁?

一般来讲,利率水平高低首先影响总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社会上的钞票总量;其次,利率是一种分配手段,调节存款人、金融机构、贷款人之间的利益分配;最后,利率可以引导稀缺资本流向,把资本分配到经济效益更高的地方去。

在中国1996年以来的长期低利率政策之下,人民币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快速激增, 1990年年底人民币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53万亿元,到了2011年10月底,已经暴增至81.68万亿元。1.53变到81.68,单位还是“万亿元”,你说说降低利率的方式印钞票猛不猛?这种情况下,中国为啥“蒜你狠”完了是“豆你玩”,“姜你军”还没有结束,“苹神马”、“煤超疯”又来了,都是这样一个道理——更不必说坚持暴涨了8年的“房坚强”!

归根结底,都是低利率造下的孽!

在银行存款实际利率为负数的情况下,存款越多,账面无形损失越大,存钱不如花钱,对于中高收入群体而言,负利率可能有利于刺激他们消费,扩大他们购买耐用消费品和大件商品的需求,比方汽车,这两年为啥中国汽车卖得那么火,该明白了吧?

然而,银行里还有相当部分的钱不得不接受这些损失,这恰恰就是中低收入者的“强制性储蓄”——所谓强制性储蓄,因为这些钱是中下层人民为自身的教育、医疗、养老、保命所攒,或是随时应急所需,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用,它们不能也不敢消费,更不能、也不敢转化为投资,尤其是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居民储蓄存款约30万亿元,按照目前的情况,负利率大约为3%左右,相当于居民每年收入少增加9000亿元!从这个意义上讲,负利率作为一种财富再分配的工具,它在进一步掠夺社会弱势群体原本就很可怜的那一点点财富。

低利率的廉价货币政策所带来的另外一个后果更是对社会道德具有深深的摧毁作用,那就是“花自己的钱不如花别人的钱,花今天的钱不如花明天的钱”!当能贷到款的个人和企业几乎是零成本拿到钱之后,有钱就能投机,投机就有钱赚——这时候,只要能借到钱就是赚,或者说,借到钱的就总是赢。

又是哪些人能不断地从银行里借到钱呢?

毫无疑问,当然是那些有财产作抵押的富人!

在负利率时代,普通百姓的钱在银行里蒸发、缩水,而另一方面,能够最先从央行获得钞票的银行业和金融业,能够从银行得到大量贷款的地方政府、大型国有企业却从中受益。

不妨先来看一个最直接的受益者——银行业。

实际上,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世界银行业一片低迷的时候,中国银行业的表现却反而分外靓丽。

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消息——2009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雄踞全球市值最大银行排行榜的前三名,总市值更是占据了全球十大银行总市值的51%,怎一个“牛”字了得啊?

不仅市值上做大做强,中国银行的盈利能力在全球更是一枝独秀——2010年,中国工商银行以325亿美元的盈利在“全球最赚钱银行”中拔得头筹,中国建设银行也以203亿美元的业绩名列第二……按照利润算,2009年全世界十大银行中前5名有4个都是中国的!

中国金融业果然在世界上拔得头筹,中国银行业已经率先在全球“崛起”啦!

那么进一步地问,中国银行业崛起的“法宝”何在?

答案很简单——中国人民银行“特许”的存款和贷款的利率差!

根据2011年上半年中国16家银行上市公司年中业绩通报,16家银行共实现营业收入10870.6亿元,而其中利息差的净收入就达到了8283.74亿元,占所有收入的75%以上!

由图可见,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银行存贷款利率差长期维持在3%这样的高位!

要知道,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银行,存贷款利率差一般为1%左右,银行业不是天天喊着要“与世界接轨”吗?为什么利息总不能与世界接轨呢?

根据2011年全国沪深两市2244家上市公司披露年中业绩通报,所有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9943.30亿元,而16家上市银行就实现净利润4610.88亿元,占了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46.4%!

要知道,2244家上市公司差不多代表了全国各行各业的利润情况,可银行业一下子就占去了全部利润的近50%——据此,我们可以大胆估计,在2011年上半年,全国人民所赚到的钱中,有将近一半都是中国的大小银行赚的,除此之外的全国老百姓才赚了一半!

你觉察出来这个金融体系的疯狂了吗?

原来,全国劳动人民那么辛辛苦苦劳动了一年,加起来挣到的钱才只不过和那些吸收存款、放出贷款的银行赚到的钱相当!

实际上,不仅仅是2011年上半年,从2007年、2008年、2009年到2010年,中国上市银行实现的净利润一直都占到了所有上市公司净利润的40%以上!

比金融业收入次一级的,是那些可以第一手从商业银行得到贷款的大型垄断国企,他们几乎可以无限制地获得廉价信贷,得到资金之后,转手就可以投资土地、物资、房子、股市,一年半载下来,获得的收益都是普通老百姓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

众所周知,连海尔和海信这样中国驰名的家电品牌,都开始投资房地产,连杉杉服装这样的纺织企业,都变身资本运作公司……

还有谁来从事实业生产,还有谁来辛勤劳动,还有谁来创造财富?

所以,“负利率”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价问题或通胀问题,它更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种工具或手段,它掠夺弱势群体,并帮助强势利益集团敛财致富。

正如货币政策委员会周其仁先生所说:“(投机)赚快钱心理侵蚀的是企业家精神和工作伦理,似乎好好工作没有了意义。很多炒股经历过1000点到6000点的人,很难回头好好上班,他不觉得上班有意义,货币稳定非常重要,不要让人无端地发飘。”

2010年9月,当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份经济数据的时候,对于已经出现的负利率现象和当时3.5%的CPI增幅,统计局和发改委都在引导群众向前看,他们告诉人民,“通过加强农产品供给和调控物价,CPI预计到年底就会降下来……”

结果,一年过去了,到了2011年7月份,CPI竟然高达6.5%,负利率情况反而更加恶化——不知道这个耳光,算是打在了谁的脸上?

经济学家易宪容就指出:目前的负利率意味着社会财富大转移,意味着把普通居民的财富转移到暴富的房地产商手中、转移到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手中、转移到地方政府手中、转移到中央政府手中……

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其著名的《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提到,尽管每个人在经济生活中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但是市场上有一只“看不见的手”,驱使着人们通过分工和市场作用达到国家富裕。

“看不见的手”由此成为形容市场竞争的形象用语,而许多人所不知道的是,在有约束的货币供应条件下,利率本身也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保持大致的稳定,无论是金属铸币时代还是金本位制下的纸币时代,利率并不需要哪个中央银行或者政府强行规定为多少多少,而是自由浮动的。

有人问了,没有中央银行的调节,那自由浮动的利率岂不是会很离谱?

你错了,自由浮动的利率,既不会高得匪夷所思,也不会低得离谱。

为什么呢?

比方说,全社会总共储蓄了10000枚金币,现在“经济过热”,炒股能发财,一年股市就上涨30%,于是大家都来借金币,金币就那么多,大家都想借,自然是谁给出的利率高谁借走,于是利率自然而然地就会升高,但是如果升高到30%的时候,你即使借到了金币,买了股票也挣不了钱,借钱活动自然就得到了遏制。资金成本的升高,使得过热的经济自动得到“冷却”,消费和投资自动得到抑制,不会整体“发烫”的经济当然不会搞得到处都充斥泡沫,绝对不可能出现所谓的“流动性泛滥”之类的伪命题。

反之,当经济衰退的时候,人们普遍悲观,不愿意借钱投资或者消费,货币数量一定,没有人借,利率自然就会降低、降低、再降低,一直低到有人觉得借钱能够挣钱、能够投资的地步,于是这样的低利率反过来为那些真正的投资机会、或者真正有用的发明创造提供了一个较低的资金借贷成本……

从国际范围内来看,如果一个国家的利率高企抑制了经济活动,其他国家的贵金属(货币)就会大量涌入,从而导致其利率降低,促使经济景气;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利率很低,经济过热,其贵金属就会大量流出,促使利率升高,经济降温……

也就是说,在有节制的货币供应数量下,无论在一个国家还是世界范围内,利率本身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动地调节着经济的运行。

1971年之后,全世界一起滑入了100%的纯信用纸币时代,纸币再也不代表任何固定数量商品或财富的索取权,其数量可以由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随意增减,而利率则成为政府和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魔杖,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都实施了“盯住利率,放开货币”的政策——通过“点纸成金”法术,中央银行强行为社会规定一个利率,然后还自作聪明地调来调去,号称是为了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好像他们能够比客观的经济规律更强大,更能充当人民的救世主。

具体来说,“盯住利率”,意思就是由中央银行或政府规定一个利率标准,比方说存款利率是多少、贷款利率是多少、银行间借款利率是多少;“放开货币”的意思是说在设定的利率条件下,全社会钞票的数量自由浮动,想要多少有多少。

就这样,利率就成了政府和中央银行“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经济过热”的时候,通过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吸引人们把钱存入银行,社会上流通的钱就会减少,经济就会自然“降温”;相反,如果“经济衰退”,就降低利率,鼓励投资和消费,这样经济就会成功“复苏”……

就如同孩子们所玩的跷跷板游戏一样,这头压下去,那头提上来,有了这样的政策,无论一个国家还是全世界,经济就可以实现永久地平稳增长……

果然美妙无比!

然而,如果与1971年之前不受操纵、自由浮动的利率相比,自诩在为经济保驾护航的政府和央行们在“调控经济”方面的表现实在太过于拙劣!

要知道,从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到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关闭黄金兑换窗口,除了几次小规模的汇率危机外,根本没有、也不可能出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或金融泡沫。

相比之下,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自1971年绝大多数国家政府都可以随心所欲控制货币数量以来,他们所宣传的“经济平稳发展”却从来没有实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