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占卜风生水起交好运
8733600000009

第9章 风水流变 (2)

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分离成“我——它”关系,进而用分析和抽象使客体非人化,成为对象物即“它”不同,原始思维则倾向于在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保持一种亲密的“我——你”关系,把本不具人格的认识客体——自然物,赋予人格的特征和身份,让其成为思维乃至行为主体去发布消息,而人自己有时却反而处于从动地位,成为信息的接受者。这样一种感情泛化、主客倒置的前逻辑思维,是“卜宅”乃至一切卜筮行为的实质所在。正是通过这种非人化的“客观”决策,古人在知识不足、逻辑思维尚未产生的情况下,解决了一些对现代人来说本不应该称其为问题的问题——吉还是凶,从而使心灵得到安生。对此,我们现代人尽可以斥之为“迷信”。但须知,设若没有经过这种“迷信”阶段,现代人也就不成其为现代人。原因很简单,人类只有在具备非逻辑思维的前提下,才能对诸多本无关系的事与物进行类比推理,从而才能使知识雪球越滚越大,在此基础上,逻辑思维才得以产生。

由于以上原因,所以,风水文化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不单是一种理性精神,而且也有一种浪漫情致;就不单是一门科学,而且也是一门艺术;总之,是理性与浪漫的交织,科学与艺术的共生。因此,我们在评价和分析这一文化现象时,就不能单拿科学一把尺子去衡量,从而认定其中哪些部分属于科学,而哪些部分又属于迷信,一如我们不能用“科学”抑或“迷信”两个概念来评价京剧艺术一样。事实上,艺术之所以成其为艺术,就在于它具有一种不同于科学的气质和品性;在情感和理性这架天平上,艺术从来都是偏向感情这一端。

3.秦汉:风水理论的创世年代

虽然风水活动在我国古已有之,但是真正上升到理论高度并总结成为若干学说,则似乎是秦汉以后的事。

将土地类比于人,认定它也有脉搏即地脉,是风水龙脉理论的逻辑基础。这个基础至迟在秦汉时期就已打好。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二世与赵高、李斯谋夺王位后,派特使赐曾督修万里长城和两千里驰道的守边大将蒙恬自裁。蒙临终前喟然叹息说:“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这大概是关于风水地脉(龙脉)理论的最早记载。

地气有灵,顺其则吉,逆其则凶。蒙恬自认为因绝地脉得罪于天,故致杀身,此为无意致凶。与此相反,秦始皇则因担心岭南吉气为人所乘,故遣使凿绝地脉,有意破坏一方“风水”。

广州治背山面海,地势开阳,风云之所蒸变,日月之所摩荡,往往有雄霸之气。城北马鞍岗,秦时常有紫云黄气之异,占者以为天子气。始皇遣人衣绣衣,凿破是冈。故粤谣云:“一片紫云南海起,秦皇频凿马鞍山。”

为了秦家天下久传万代,这位始皇帝不惜遣人远涉千里,至岭南凿山。其谋国心机可谓尽露矣。

从功能上讲,古人之所以花费那么大的代价去“相墓”,其目的之一便是借“葬先”以“荫后”。这种十足的、虚妄的功利主义为风水活动的长盛不衰,提供了持久的社会动力机制。其源流也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结尾,太史公自述说:

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从文意看,韩信“其志与众异”之处,不在于他“行营高敞地”即相墓,而在于他“虽为布衣”,且“贫无以葬”,然而却要让母冢之傍“可置万家”。由此推断,作为风水主要内容的相墓术及其主要社会动力机制的“葬先荫后”思想,很可能在秦末就已产生并大行于世,以致连一介布衣的韩信也略懂其理,他所选择的墓地,让学究天人的太史公看了,也唯觉“良然”点头称许。

4.《堪舆金匮》与《宫宅地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分析模型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是一种二元分析模型,它倾向于把任何事物分别归类于阴或阳这两个方面中的一个,进行哲学层次的论述和分析;而五行学说则是一种五元分析模型,它倾向于把事物分别归类于“金”、“木”、“水”、“火”、“土”这五个类别,进行较为细致的论述和分析。“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换言之,五行就是在天的支配下,金木水火土等五气的运行。

阴阳两个方面,不仅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它们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存在的条件,没有阴,就无所谓阳;没有阳,也就不可能有阴。这就是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互根。

五行学说主要以五行相生相克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这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的互相滋生、互相助长、互相促进的关系,有了这种关系,五行才能绵绵不绝地运动和生化;而“相克”则是指五行之间的互相克制、互相制约、互相克服的关系,有了这种关系,五行之间才能保持一定的平衡,使任何一行都不至于过分亢进。

五行相生的规律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又能生火……此认识可能本源于木能燃烧,因此就认为木能生火;一切物体被火烧后化为灰土,因此就认为火能生土;所有金属都是从土地和矿物中提炼而来,因此就认为土能生金;金属器皿遇到湿气会凝结成水珠,遇到高温会熔化为液体,因此说金能生水;一切树木和植物必须有水灌溉才能生长,因此说水能生木。

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又克土……其原始的认识,可能是古人见到木生于地,吸收养分,使地力耗损,所以认为木克土;土能筑堤拦水,所以土克水;水能灭火,所以水克火;火能熔金,所以火克金;金属如刀斧能砍伐树木,所以金克木。

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可用图24示意,其中实线表示相生,虚线表示相克。

五行与四灵、五方、五时、五星、五音、五窍和日干的对应关系如下表及图25所示:

五行

四灵

玄武

朱雀

青龙

白虎

——

五方

五时

长夏

五星

辰星

荧感

岁星

太白

镇星

五色

五音

五窃

日干

壬癸

丙丁

甲乙

庚辛

戊已

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义》认为:“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主,土气也,犹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白虎通·五行》也认为:“土在中央,中央者土。土主吐含万物,土之为言吐也。地,土之别名也,比于五行最尊。”而众所周知,土为地、为坤、为母、为阴。这里,既然土为五行之主,那么,由此可以推论,五行学说应该创始于有生殖崇拜倾向的母系氏族社会。

正是在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上,系统性的风水理论终于在汉代得以形成。

在《汉书·艺文志》里,有关风水理论的著作共有两种。一种是《堪舆金匮》十四卷,被班固列在六术之一的五行类。另一种是《宫宅地形》,被班固归于形法类。

关于“堪舆”的含义,自古以来,诸家用法和解释不尽一致。许慎注《淮南子·天文训》:“堪舆徐行雄以音知雌,故为奇辰”时,将“堪舆”释作:“堪,天道也,舆,地道也。”此释义被李善引用于注解《文选·扬雄〈甘泉赋〉》:“属堪舆以壁垒兮。”而颜师古在注解《汉书·扬雄传》时,则说得更清楚明白,他认为“堪舆”是“天地总名也。”清人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也认为:“盖堪为高处,舆为下处,天高地下之义也。”看来,早期的堪舆家不仅相地,而且观天,因而很可能与邹衍者流同宗,都属于阴阳一家,其区别可能只在于前者是下里巴人,多活动于民间,故而不闻与世;后者则是阳春白雪,多游说于诸侯,故而青史有名。

从这个意义上讲,《堪舆金匮》不仅应当归于五行类,也应当归于阴阳类,且应以后者为主。这一点,从《史记·日者列传》将五行家与堪舆家分别当做两个占家流派并列记载方面,可以得到佐证:

孝武帝时,聚会占家问之,某日可取妇乎?五行家曰可,堪舆家。曰不可,建除家曰不吉。

其中的“堪舆家”,可能就指的是阴阳家。

《堪舆金匮》早就散佚,其庐山真面已无法窥识。这里,我们只能根据三个多世纪后、由北魏人殷绍所撰写的《四序堪舆》的内容,做些联想。

殷绍,福建长乐人,北魏太武帝时,为博士,供职东宫西曹。太安四年(公元455年)上《“四序堪舆”表》,详细叙述了年轻时追随僧人云影师傅和道人法穆大师学习《黄帝四序经文》的经过,内中有言:

法穆时共影为臣开述九章数家杂要,复以先师和公所注《黄帝四序经文》三十六卷合有三百二十四章,专说天地阴阳之本。其第一“孟序”,九卷八十一章,说阴阳配合之原;第二“仲序”,九卷八十一章,解四时气王休杀吉凶;第三“叔序”,九卷八十一章,明日月辰宿交会相生为表里;第四“季序”,九卷八十一章,具释六甲刑祸福德。以此经文,传授于臣。臣前在东宫,以状奏闻。奉被景穆皇帝圣诏,敕臣撰录,集其要最。仰奉明旨,谨审先所见《四序经文》,抄撮要略,当世所需吉凶举动,集成一卷。上至天子,下及庶人,贵贱等级,尊卑差别,吉凶所用,罔不毕备。未及内呈,先帝晏驾。依先撰录,谨以上闻。

与《堪舆金匮》的命运相同,殷绍的《四序堪舆》今也不存。不过,既然他声称该书是在“谨审先所见《四序经文》”的基础上,“抄撮要略”而成的,那么,两书的内容结构当然应该一样。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四序堪舆》是一部“专说天地阴阳之本”、“吉凶所用,罔不毕备”的阴阳学概论。

问题是,其中哪些内容和风水直接有关?

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诘术》中,曾提到过一种“图宅术”,此术“以六甲之名数而第之,第定名立,宫商殊别。宅有五音,姓有五声,宅不宜其姓,姓与宅相贼,则疾病死亡,犯罪遇祸。图宅术曰: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则商金,南方火也;征火,北方水也。水胜火,火贼金,五行之气不相得,故五姓之宅,门有宜向。向得其宜,富贵吉昌,向失其宜,贫贱衰耗。”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引文不仅指出了汉时风水活动的特点是“五音图宅”,并且指出了此术“以六甲之名数而第之,第定名立。”这与殷绍《四序堪舆表》中所提到的《黄帝四序经文》的“季序”的主要内容是“具释六甲刑祸福德”颇为吻合。故笔者由此推测《四序堪舆》的第四部分——“季序”,可能是专门讨论风水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