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动物奥秘追踪
8709300000011

第11章 动物的怪异行为(2)

故事发生在1993年,在这一年的年初,青蛙还没有从地里拱出来,小镇上的人们就过早地听到了青蛙的鸣叫声。这里的人们对这种叫声十分敏感,因为只要有青蛙,他们就会财源不断。所以,他们一听到青蛙的叫声,就赶紧循着蛙声去捕捉,可跑了一圈之后,却一无所获。正当人们失望之余,青蛙却自己送上门来了。一天镇民巴斯克刚刚起床,打开房门,突然闯进来六七只青蛙。巴斯克简直喜出望外,赶紧把这些青蛙捉住,宰杀烹吃。可还没有把这批青蛙吃完,就又闯进来一批。就在巴斯克忙着捕捉青蛙的同时,镇上其他人家里也都闯进了这些不速之客。

紧接着,成千上万的青蛙前呼后拥,冲进了这个小镇。每到夜里,镇里到处蛙声阵阵,吵得镇民无法入睡。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只要一打开门,门前就会有数不清的青蛙往屋里跳,进屋之后,不是叫个不停,就是往火坑里跳,或者往碗里、盆里、床上、家具上、衣柜里乱钻乱蹦。整个小镇已经成了青蛙的世界,没有一处空地。交通也被堵塞了。前面的死了,后面的又拥了上来。它们并不向人进攻,只是自寻死路。

这些铺天盖地的青蛙,又引来了无数吞食青蛙的毒蛇。毒蛇也向人进攻,给这个小镇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当地政府不得不派出人员,一方面清理死去的青蛙,一方面消灭毒蛇。就这样,足足闹了一个多月,才逐渐平静下来。可是从此以后,这里再也没有出现一只青蛙。

就在这一年,在这个镇的百里范围之内,连连不断发生虫害,毁坏了大批果树和庄稼。而死青蛙给这个小镇带来的臭气,也久久不能散去。从此“门前冷落车马稀”,再也没有游客光顾这个小镇了。

令人困惑不解的是,发生的所有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大象的嗜石之癖

大家都知道,大象是食草动物,它怎么可能吃石头呢?说起来谁也不会相信,但事实就是事实。生活在非洲东部肯尼亚艾尔冈山区的大象,它们的鼻子就像挖掘机一样,把石头挖下来,喀吧喀吧吃掉。就这样,天长日久,大象用鼻子在这个山区挖出了许多奇怪的洞。大象经常排着队,走进山洞,吃够石头后,又排着队走出来。

关于这山洞,有人认为不是大象挖的,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溶洞。可是山洞的巨大空间和不规则的形状又与岩浆喷射的气泡不相吻合。一些考古学家分析这可能是当地居民挖掘的。但通过对当地土著居民的调查来看,他们没有挖山洞的历史。科学家们根据当地居民的说法,加上对这一带山区的调查,认为这一带的大象很久以来就有吞食石头的习惯,这些山洞,就是它们挖山不止的结果。

现在人们感兴趣的是,大象为什么要吃石头呢?这件事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他们亲临现场,观察大象与石头的关系。经化验发现,大象吃的石头里含有很高的硝酸盐。原来,在干旱的季节里,大象要出大量的汗,分泌大量的唾液,身体里的盐分随之被大量消耗,而吃的那些植物里含的盐分又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因此,便靠吃这种含盐很高的石头来加以补充。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大象怎么知道这些岩石里含有硝酸盐呢?难道它们也像人一样,知道自己缺什么就补什么?

另外一个让人不解的问题是,其他地方的大象也都是食草动物,却都不吃石头,为什么这样?如果是现在才有的,那么是不是大象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变化?就从为了补充盐这个角度来说,其他地方没有这种石头,大象又靠什么来补充盐呢?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鸟儿的看家本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想象鸟儿那样自由翱翔于蔚蓝色的天空吗?

让我们来看看鸟儿是怎样扶摇直上的。

拥有一对翅膀是鸟类飞行的首要条件。科学家们认为,鸟类翅膀结构异常复杂,丝毫不亚于鸟类整体机能的复杂性。鸟翅的羽毛构造能巧妙运用空气动力原理,推动空气,利用反作用力向前飞行。

鸟儿飞翔除了主要依赖于翅膀外还有它们特殊的骨骼。鸟骨是优良的“轻质材料”——中空质轻。这对减轻自重、增加浮力非常有利。

另外鸟类和人类一样,在缺氧的情况下,会进行“过度换气”,与人类不同的是鸟类进行的是双流呼吸:肺部——气囊——肺部。在6000米高空,氧气含量仅为海平面的1/2,而鸟类在此高度飞行时,能将呼吸频率增加5倍,吸入空气的量增加2倍。

过度换气能使肺快速吸进更多的空气,从而把大量的氧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尤其是大脑。

在通常情况下,大脑损坏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脑血管在过度换气时开始收缩,变得比正常时狭窄,脑细胞没有足够的氧气补充,死亡就会加速。

然而在相同的情况下鸟类却能获得成功,有人认为它们在过度换气时不会发生脑血管收缩现象,所以可以战胜人类认为难以承受的极限。

但是,鸟类究竟是拥有怎样的控制机制才得以使它们在过度换气时仍能保持正常的脑血流量的呢?

有人说,鸟类之所以能战胜复杂的气流、高寒、缺氧等不利条件,仅有过度换气方面的特殊功能显然不够。在那些不利条件下,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由于缺氧会导致体内所有的功能发生紊乱,更何况面临的不仅仅是缺氧,还有其他可能危及生命的事情同时袭来,如奇寒、复杂的气流冲击、始料不及的冰雹风雪等等,因而必须具备综合性的应变能力才行。鸟类如此与众不同,一定有一整套合理的、科学的应变装置。但是这套“装置”藏在什么地方人类还不知道。

可见,鸟类凌空飞翔之谜依旧不甚明晰。它们到底有什么飞翔的独家秘籍,抑或持有何种特异功能?这还有待人们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孔雀开屏的原因是什么

动物园里总有年轻漂亮的妈妈领着自己可爱的小宝宝来到孔雀笼前,不停地挥舞着手中的手绢。她们在干什么?当然是想看孔雀开屏呀!

孔雀在五色手绢的挑逗下会开屏吗?

是不是只有骄傲的孔雀公主最美丽?

雌孔雀跟雄孔雀站在一块儿很不相称。雌孔雀全身的羽毛是灰褐色的,点缀着交错杂乱的暗色斑纹,像是个灰姑娘。而雄孔雀则像个漂亮的白马王子,它头上长着6~7厘米的羽冠,面部露出金黄色和天蓝色的光泽。

在丰满的绿色羽毛上,镶嵌着黄褐色的横纹。每枚尾羽上都有宝蓝色的眼斑依次散列着,两边分披着的小羽枝闪烁着古铜色的光泽,被人称为“天使的羽毛”。

那么孔雀为什么要开屏呢?

动物学家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应该先了解孔雀在什么时候开屏最多。

每年的4~5月间,是孔雀开屏最多的时候,这时也是孔雀繁殖的季节。德国动物学家梅克断言,孔雀开屏是求偶的需要。

通过对孔雀生活习性的长期观察与研究,他曾不止一次地发现,只要一到繁殖季节,雄孔雀的羽毛就会焕然一新,它们在山脚下开阔的草丛中或者小溪旁,翘起美丽的尾羽,随后便展开自己绚丽的彩屏,紧紧跟随在雌孔雀的身后,洋洋得意地走来走去,还时不时翩翩起舞,向雌孔雀求爱。

中国的动物学家也发现,雄孔雀的这种动作并非偶然的,它是动物本身生殖腺分泌出的性激素刺激的结果。繁殖季节一过,这种开屏现象也就逐渐消失。

但另有学者认为,孔雀开屏是用以迷惑、吓唬敌人的,如此一来,它就不容易被敌人捉住了。

中国也有动物学家认为,游客鲜艳的服装和大声谈笑,经常会刺激孔雀,引起它们的警惕和戒备。此时的孔雀开屏,也是一种示威、防御的动作。

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骄傲的孔雀开屏张羽,尽展美丽又是为何?目前,各国学者还正处在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之中。开屏之谜的揭晓还要等待一段时日。

会朝圣的毒蛇、可爱骄人的海豚、威风凛凛的狮子、凶神恶煞的老虎……在充满危险与神秘的动物世界里,它们是怎样繁衍生息,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安身法宝,各个家族之间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秘密……

北极熊的生存之道

北极熊是最喜食肉、惯于独处的巨兽,以浑身雪白皮毛作为天然掩饰,全靠潜行偷袭和一身蛮力捕食各种动物,在北极冰上称霸。北极熊是北极沿海浮冰及烈风吹袭的海岸上最大、最凶猛的食肉动物。

在陆地上,平常没有动物敢攻击它。除了老雄海象或集结成群的麝牛之外,北极熊简直无所畏惧。

北极熊通常都居于陆地附近,但在冰封的北极海大半地方也会有它们的足迹,还会随着浮冰漂流出海。夏季,北极熊常在沿岸各地活动,很少深入内陆30公里以外。

成年的雄北极熊平均约重1000磅。但是动作极为敏捷,能跃过冰上12英尺(3.65米)宽的裂缝。这样重量的雄北极熊,长8~9英尺(2.1~2.4米)。以后腿站立时,能平视大象。

在笼中饲养的北极熊,寿命可达40年。雌性三岁时成熟,雄性较晚一年。

探险家和捕鲸的人讲述许多有关北极熊猎食动物的技巧,其中有一些无疑言过其实。

例如用两只前爪捧着大冰块击破海象的头部;潜近猎物的时候,用雪把黑鼻子盖起来;以后腿站立,向海豹投掷大冰块,先把海豹击昏才从容猎食等,这些说法都非事实。一般人都认为北极熊是迟钝笨拙的动物,但是有人见过它在陆地上追到飞奔的鹿的前面。

北极熊蛮力很大,能把200磅(1磅≈0.45千克)重的嗜冰海豹从冰上海豹通气洞猛力拖出来,连海豹的骨盆也撞碎。

北极熊猎取伏在浮冰上晒太阳的海豹时,早在进入海豹视力所及范围之前,就像一只大猫似的平伏冰面,以肋部或腹部匍匐前进,尽量掩护身形,从冰面滑入水中,再游上浮冰。然后突然扑击,这时海豹已来不及跳水逃走。海豹在水中的速度和耐力,远胜北极熊。目击者说曾见大群嗜冰海豹在水中围攻北极熊,甚至咬伤北极熊后腿。

由此可知,海豹在水中显占上风。

北极熊基本上是独自猎食,但在幼熊能自行猎食之前,雌熊和幼熊集群出猎。交配期过后,雄熊便离开雌熊。在短短数天的交配期内,雄熊时常猛烈相斗,但在其他时间,除非遇到难得的肉食,例如受冰块困住而窒息致死的白鲸或独角鲸等,几只雄熊和雌熊们及幼熊才聚在一起,大家相安无事地大快朵颐,否则彼此互不理睬。

北极冬季期间,那些不在洞穴藏身的北极熊饥不择食。鸟卵、海草、碎木片,甚至同类的死尸等,什么都吃。夏季,北极熊到岸上换毛时,也是亲食性的,口味与同科动物棕熊相同,吃野草、地衣和越橘。北极熊也捕食旅鼠等小动物。

在阿拉斯加,鲑鱼逆流而上的季节,北极熊便到小水潭和窄水道去捕食鲑鱼。

北极熊虽于4月间交配,但9月始着胎,产期为严冬。在自挖的雪洞内生产。初生幼熊长不及35厘米,重不足两磅,整个冬季与母熊同住在雪洞内。母熊授乳期长达20周,母乳是幼熊在这段期间的唯一食料。3个月后幼熊约重22磅,但母熊则因哺乳期内禁食,原来的700磅体重,可能减轻一半。到天气回暖时,幼熊已长大,可以走出雪洞。

出生后几个月内,幼熊在3寸(10厘米)厚的皮下脂肪层上面长出浓密的绒毛和粗厚的保护毛。

3月、4月间,母熊走出雪洞,开始捕食。最初的食物或许是冻腐肉。春天通常是食物丰收的季节,有大量幼海豹,特别是积雪下面洞穴里出生的嗜冰海豹。北极熊凭嗅觉寻觅海豹。袭击时必须迅速,因为海豹可钻入水中的冰洞。北极熊如能一掌击坍冰洞穴顶,便可一举双得海豹母子。

幼熊这时首次尝到固体食物,不过仍要继续由母熊哺乳,度过第二个冬季。雌熊通常每三年生育一次;如果失掉幼熊,便提前交配。幼熊在冰雪覆盖的斜坡嬉戏、滑冰,学习求生之术,还模仿母熊游泳和潜猎。母熊与幼熊玩滑坡游戏,一连玩上几个钟头,甚至有人见到年龄较大的老熊也沿浮冰斜坡滑下,然后爬上去再滑。

北极熊母子在第二个夏季分离,母熊离开半长成的幼熊,让它独立生活。这段时间,幼熊最易为猎人捕杀,到了冬季来临,也极易在酷寒中丧生。

人类是北极熊的最大克星。北极熊数目,估计现有5000~18000只。北极熊徜徉于冰块上,仅偶然走上陆地,因此极难点算数量,这个估计数字极为粗略。人类每年猎杀北极熊千余只,大部分保存下来,留作纪念品。

老虎与狮子的王位之争

狮子、老虎,王者之位本归于谁?

研究动物的人都很清楚,老虎生活在亚洲,而狮子主要产于非洲,至于印度,现在仅有西部的吉尔地区或许还有少量老虎存在,据说一直受到保护,因而两种食肉猛兽各霸一方,根本没有机会碰到一起比高低,极其难说谁强谁弱,谁凶谁不凶。

在兽类王国里,狮子常常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而老虎,也经常被称为“百兽之王”。常言道,兽中只可能有一个大王,何来两个呢?

据推断,人们称狮子为“兽中之王”,并不是或不完全是因为它比其他兽类强大,殊不知雄狮的颈上长有长而密的鬣毛,异常威武雄壮,作为狮群的象征,颇有“王者气概”。此外,雄狮的吼声也特别洪亮,颇能震人心魄,可谓兽类之首。老虎虽也有深沉的啸声,但终比不上狮吼来得惊人,至于其他的豹叫、马嘶、犬吠、狼嚎,那自然更是不可相提并论。

老虎之所以被称为“百兽之王”,乃因为它是食肉猛兽中最有威力的一种,山林中大小诸兽无不对它避而远之,连东北的大黑熊和成年雌象,见了它都要赶快溜之大吉。

其实,狮子和老虎在兽类中并不是最强大的。在非洲,狮子遇到比它高大的大象,抑或比它更凶猛厉害的犀牛、公野牛,也要退避三舍,躲开为妙。即使是在与野牛、长颈鹿进行搏斗时,偶尔也会发生被它们踢断肋骨或肩胛骨的现象。至于老虎,虽然也有“百兽之王”之称,但是一旦碰上大公象,也只能乖乖地让步千里,然后溜掉,否则粗大的象鼻击来,再凶猛的老虎也是承受不了的。就算遇上的是雄野猪,老虎同样也不敢轻易进犯。

由此可见,“兽中之王”的桂冠给谁戴都有些牵强。老虎和狮子不但从未决胜负,且与其他高大动物相比,也有处于弱势之时。就算它们有了高低之分,离“王”的封号似乎还有一段坎坷之路要走。

啮齿类动物的怪异行为

啮齿动物都是地球上最能适应环境的动物——能抵受艰苦、繁殖力惊人、几乎无所不吃。它们多产多育,瓜瓞系系。

啮齿动物约共有1800种,几乎等于其他哺乳动物种类的总和。从冻原到热带雨林,不论什么生存环境,几乎都可见到它们出没。啮齿动物体型多半很小,最大的是水獭,身长3英尺,尾巴不在内。最小的是非洲侏儒鼠,仅长3英寸(1英寸=0.025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