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讲摄生,庄子讲养生,这反映了他们对于生命的珍重。庄子一方面讲人无须爱生惧死,其实主要是不必惧死,而要将死亡作为与生俱来的道象、道理、道通为一来欣然接受,一方面讲养生,讲保身、讲全生、讲尽其天年。
其实先秦诸子都是重视养生的基本要求的,孔子讲过八种情况下的不食,不吃不合乎卫生要求的东西,又讲少年、青壮年与老年三个时期的卫生方面的禁忌。孟子则有养气的准气功一说……但明确提出摄生养生概念的是老庄。
而且老庄是把摄生养生提高到世界观大道观人生价值与人生境界的高度来讨论问题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说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与智慧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追逐无穷的知识与智慧,这不是荒唐的吗?已经知道了这是荒唐的,却还要不依不饶地去求知求智,不就更荒唐了吗?
这更像是讲认识论,而不是养生。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这样一种痛苦与局限,是人所不免的。既知此苦,仍要求知,还要更加苦上加苦,这又是谁能避免的呢?
这正是中国哲人与西洋哲人的区别所在。西洋人求知就是求知,注意的是真知还是伪知,而不是整体的人生与知识间的张力与痛苦。中国哲人太重情与整体感受了。西洋的思维方式是分割、分析的,它讲医药卫生体育就是讲医药卫生体育,甚至医药就是医药,抗菌素就是抗菌素,维生素就是维生素,止痒就是止痒,止疼就是止疼。卫生就是卫生,公共卫生就是公共卫生,经期卫生就是经期卫生,厨房卫生就是厨房卫生。体育就是体育,田径就是田径,球类就是球类。而中国讲一个养生,从生也有涯这一永恒的,无所不包的叹息说起。中国的文章,哪怕是论文说明文,也总在追求一种一唱三叹的风格。
这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迎头一棒,让你先老实一点、知足一点、饶了自己吧、别瞎使劲啦……其实,以有涯逐无涯,也正是求知的魅力所在。如果反过来,是以无涯逐有涯,知识早已被我们的先人穷尽了,还有个啥意思。
庄子却要讲那么消极的一套。一者,可能这意味着庄子认为人的不知足、人的贪知多虑费心伤神,一句话是人的精神不得平衡安宁正是戕害自身的生命的根本原因。你想养生吗?先给我踏实下来、给我静谧下来吧。
再者,可能是对于养生本身就不必抱太大的期望值,养生乎摄生乎卫生乎乐生乎,我们只能粗线条地讨论对待,追求太多太细太认真本身就不符合大道就只能适得其反。请看,名为庄子内篇的一章,《养生主》的篇幅只有《齐物论》的1/7与《逍遥游》的1/5 。又要谈养生又要马马虎虎对待之,这就是道行啦。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做好事不一定马上得到美名成功。做恶事不一定很快遭到报应制裁。与其去等待自身的天佑或恶人的天谴,不如遵循自然的规律去养生,可以保全身体,可以使生命全面运转,可以赡养亲属(有的则解释为养其真神、说亲是元神之意),可以尽其天年,不夭折于非命。
这几句话也够突兀的,难道是说,行善行恶与养生无关,无论善恶反正血液在任脉督脉中正常流转,就能维持住生命,而这根大血管(主动脉或主静脉)血液畅通。就能保住身体,就能维护生命体征,可以涵养精神情感,可以尽其天年。
或者,不知道这一段 是否有下列的含义:养生关键在于精神状态,保持平和中正,具体操作,对了错了,并无立竿见影之效。
为善为恶之说不无忿懑,更多是说事实,是说大道的功效并非立见。善恶报应,从因到果,都有一个过程或一段时间,不能急。知也无涯,所以不能狂妄,不能期待或自诩过高。牛皮与急躁都足以伤生。或谓是指作好事不要追求立马有收益,但难以解释成是作坏事也不必急着防报应。也许可以泛指遇到坏人作了坏事,也不能急着让他速得报应。“活着才能看得见”(前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在保卫塞拉热窝》中的名言),即使是为了励善惩恶,接受天意,享受正义,也要养生,要有一定的时间,去考验善恶,明白天网大道,天日昭昭,死而无憾。另一方面,只有不急,就能利生养生而不是焦虑自戕。
庄子的许多话有利于心理平衡与治疗。
前文可以分三部分,一个是讲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别紧赶慢赶地去跟随追逐啦。我称之为认忪(应为尸字下加从字)的哲学。这是老庄的核心思想之一。叫做退一步海阔天空,叫做吃亏是福,叫做避其锋芒,叫做保存有生力量。
而美国人喜欢讲的是你能或我能,奥巴马的竞选广告是:
One voice can change a room And if it can change a room, it can change a city And if it can change a city, it can change a state,And if it can change a state,it can change a nation If it can change a nation, it can change the world, Your voice can change the world。
中文译文是:一个声音(话语、选择)能够改变一间房室。如果它能够改变一间房室,它也就能够改变一座城市。如果它能够改变一座城市,它也就能够改变一个州郡。如果它能够改变一个州郡,它也就能够改变一个国家,如果它能够改变一个国家,它也就能够改变世界。你的声音能够改变世界。
这是美国人的逻辑,鼓励你去干,去起作用,明明是夸大你的作用也在所不惜。汉学家费正清博士曾经指出中国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不严整,w从小的预设条件得出了太大的结论(无限上纲),奇怪的也是有趣的是,从奥巴马的演说中我们也看到类似的论辩轨迹:一个人——一间屋——一个城市——一个州郡——一个国家——整个世界。
而按照庄子的《养生主》的逻辑呢,我们应该认识到:
世界上不只你一个国家,即使你改变了一个国家,你也无法改变世界,最后你这一个国家也改变不到哪里去。(让我们回忆一下列宁和斯大林曾经面对的一国能不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的讨论,反对派用的就是上述准庄周观点)。一个国家不止你一个州郡,即使你改变了一个州郡,如果此国家没有变,这个州郡也改变不到哪里去。而一个州郡不止有一个城市,即使你改变了一个城市,如果这个州郡没有改变,你也改变不了一个州郡,最后你这个城市也改变不到哪里去。一个城市不止你一间房室,即使你改变了一间房室,你也改变不了一个城市,那么你这间房室也改变不到哪里去。一间房室,不止你一个声音,即使你发出了老大的响动,你也改变不了一间房室,你的声音其实等于零。你不如干脆什么也不干,你最好靠边歇着。歇着吧,你老!
直到现今,“歇着吧您“,仍然是北京的饱含无奈和精明的俗话之一。
一个你能,一个你不能,对此二者不必急于做出价值判断。但我们可以说奥巴马是行动哲学、进攻哲学、是竞选动员或变革动员,是在野党的宣传鼓动。而庄周的殆矣、难矣、疲困矣、危险矣的理论,是谨慎哲学,是后退哲学,是保命即绝对不冒险的哲学,是一慢二看三也不一定通过的哲学。许多情况下,奥巴马的说法是鼓舞人心的,但是他掌权以后,调子未必如此之高,免得将了自己的军。庄子的说法嫌太消极,但是在特别恶劣的处境下,不失为一种耐心与等待的成熟。
第二段是突然来一段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这与知不知,生短知长有什么关系?应该仍然是对于人生短暂的遗憾。一方面人生如此短促,一方面报应或回报如此缓慢,您再不养生,还能明白点什么呢?而如果你猴急猴急,还怎么养得了生呢?
第三段正面讲养生。他提出了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理念,这样的理念确实不如成仁取义死谏死战的理念崇高,也不如殉情殉道殉事业者火红浪漫,但总算是初步体现了一种对于生命的珍视,尤其在那个征战如火,而人命如草芥的时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屠夫庖丁宰完了牛,把牛大卸八块,不费什么力气,手一摸,肩一靠,脚一踏,屈一腿而跪,膝盖一顶,稀哩哗啦,嘁哧嗑哧,刀进刀出,节奏如歌如舞,恰恰踩中了点儿。
庖丁解牛的故事脍炙人口,手肩足膝,触摸、倚傍、站立、压膝,都像那么回事,庄子写宰牛,是有生活依据的,是有普遍意义的,不仅是庖丁,谁来屠宰也要触倚立踦。庖丁的特点在于将劳动艺术化音乐舞蹈化浪漫化与诗化了,他宰牛的响动如同奏乐,读到这里似乎听到了它的清脆利落,咯咯作响。劳动而有节拍,合乎乐律舞律,如陶醉享受。这样的描写,正如马恩的预言,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谋生的需要,而成为乐生的首先要因素。或者用另一个中华化的词儿来说,庖丁的宰牛,已入化境。歌颂鲲鱼鹏鸟的庄子,突然能这样地歌唱一个未必雅致的屠宰劳动,而且描写得这样出神入化,值得赞美。
把劳动艺术化,这也是当年苏联小说喜爱的一个主题。我就读过大约是纳吉宾的一篇这样的小说,说是一个泥瓦匠,他砌成的壁炉(苏俄应是火墙)烧起火来能发出小提琴的音响。
写得很夸张也很迷人。迷人,是庄子的与众不同的文风的力量所在。
文惠君日:“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主人文惠君说:“好棒啊,你的技术都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了呀!”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在下追求的是大道,它已经比技术问题超越了一步,前进了一步。想当初,我宰牛的时候,看到的都是整个的牛,干了三年,再也看不到整牛啦……
这里的讨论立马进入了形而上的道的层面,而不是停留在技(巧)层面。现象上这是技,叫做雕虫小技,反映的却是大道。应该叫“无间道”。如老子所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从表面来看,牛是无间的,一条牛不会到处露着缝隙空档,无间之牛,即是全牛整牛,这里的全牛是完牛整牛无间之牛的意思,这时的牛具有它的全部牛性、皮毛肉骨筋犍俱全,是没有间隙可以下刀的,是庞然大物,是无懈可击的对手、对象。物质的形而下的世界是靠五官来看视触摸操刀解之的。但是富有形而上思维的道性的此位庖丁先生,却很快超越了对于解牛的形而下阶段,感官反射的阶段,而进入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阶段,这是一个理想的阶段,浪漫的阶段,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迎刃而解(这八个字即是来自《庄子》《养生主》的,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文化心理格式。),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以无有入无间,这是解牛的化境,这是修齐治平的化境,这也变成了养生的化境。
应该说,这样的养生之道同时还是对敌斗争、战争的大道,要战胜敌手,就要将敌手视为可以分割、可以解析、可以从无间中拣出觅出无数的、有余的间隙的工作面、工作对象。本身是完整的,是全神贯注的,是以神遇、如有神助的,而对手只是具体的几个块块,几个疙瘩,几个局部,几个即将土崩瓦解的松散结构。这种说法妙极。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如今呢,在下宰牛全凭综合感悟而不必靠睁大了眼睛,器官知道该在哪儿停顿,精神明白什么地方应该继续行进。按照天理——公认的无可质疑的理路、纹理,将刀劈进大窟隆,捅进大缝子,依据的是牛本身的天生结构特性,就是牛身上最最筋头麻脑、盘筋错键的地方也难不住我的刀的推进,更何况那大大的骨头棒呢。
一个好厨师,一年换一次刀,他用的是割肉法,一般一点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次刀,他用的是砍切骨头法。而在下的刀已经用了十九年啦,我宰牛达到了几千头啦,而刀就像新磨砺出来的一个样。
“……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又一段格言警句:牛的骨节之间有缝子,而锋利的刀刄的厚度接近于零,以锋利的近于零厚度的刀刃,伸进明显的缝隙之中运行,宽宽敞敞,叫做游刃有余,这样,十九年了刀刄自然是锋利如新!
编纂的章节命名为“养生主”,庄子通过文惠君之口说的也是“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其实万事万物莫不如此。世上并无易事,你想作好一件事就像庖丁想把牛肉与牛骨解——卸离一样,到处是硬骨软犍,是筋头麻脑,是皮革毛层,无处下刀,下刀则毁。但是你如果掌握大道,也就是掌握一切一切的自然之理自然之分析,叫做掌握天理,掌握一切关节接触之处的恢恢有间,目无完牛,只见得刀路之现成,之宽敞明亮,之不必费力不必寻找,稀里哗啦,齐活啦。
天下本无难,看你会不会。万事同理。那么大一个大门,同时踢进二十球也不会被阻挡的,你这个队太差才不进球嘛。你那么大权力,那么多资源,那么多人才,你本应该政绩如鲜花著锦,烈火烹油,除非你干得太差,才搞得不作为,挨足了骂!世界上有那么多能源,人类的需要本来有限,是人类没有出息,才会出现什么能源问题……
这是理想,这是美梦,这是人类的劳作与行为的最高级状态,是熟能生巧,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是掌握了客观规律,如入无牛之境,一般说是如入无人之境,无障碍,无麻烦,无歧路,无浪费,无劳费力。
其实我们也可以举出其他的例子,比如杂技家的走钢丝,常人吓破了胆,而越是好演员越是大家越会走得轻松愉快,对于这样的杂技家来说钢丝恰如坦途,不但可以走过去走过来,还可以在钢丝上倒立,可以假作欲坠状、失足状,作足噱头,赢足掌声。
庖丁怎么做到了这一步了呢、怎么修炼成了这样的道行了呢?庄子没有说。其实除了游刃有余之类的模式,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不乏另外的格局:勤学苦练,夏练三九,冬练三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其实庄子在讲完了庖丁的神乎其技其道之后,也觉得要找补一下,全面一下:“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庖丁也有另一面,叫做难为——充分估计困难,叫做怵戒——有所警惕,有所自我控制,叫做止迟——放慢速度,拿揑斤两,叫做精微——仍然是心细如发,现在仅仅细如发已不够用,要微至纳米。这样的心态现在更习惯的用语叫做戒慎恐惧,戒是控制自己不敢放肆;慎是小心翼翼,不敢粗心大意,必须集中注意力;恐是处于紧张状态,时刻提醒自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惧是想到一切风险,作好不成功的预案。正因为做到了戒慎恐惧,下边才是“謋然已解”,稀里哗啦牛已大卸八块,而“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明明是艺术夸张,写得却滴水不漏,甚至不忽略解完牛即将牛大卸八块之后庖丁踌躇滿志与善(珍爱)刀而藏之,而收好。顺便说一下,庖丁解牛就是宰完牛后将牛大卸八块,而大卸八块是我的河北故乡骂人咒人最狠的话。把屠宰艺术化,不知是否把凶狠艺术化,这可能是庄子不小心碰上的一个命题。他底下说“牛不知其死也”,客观上有点黑色幽默。原来善杀者利落起来,被杀者不知其死,如林彪名言:脑袋掉了不知道怎么掉的。这未免给人以毛发耸然之感,只是不知道林彪在温都尔汗折戟沉沙之时是否知道自己的脑袋是怎么掉下来的……
庄子的养生也不像前面分析的只是认忪,只是嘛也不干,他树立的是庖丁这样的标杆,常人难及,既能高明熟练无懈可击,又能轻松快乐,养生娱生,这敢情好!
好则好矣,你够得着吗?不必绝对,一生中有那么一两次你能举重若轻,你能庖丁解牛,你能迎刃而解,你能宰牛而使牛不知其死,你已经是一等一名,你已经超凡拔俗,你已经不受邪祟,你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很可以飘飘然这么一把,也算悟道得道用道,也算不枉为中土人物了!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这才归结到养生上,要没有这里的文惠君的此话,还以为是讲屠宰、讲劳动的技艺要炉火纯青呢。为什么这就是养生呢?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喽。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突然说起一个假想人物,他受到刖刑后只剩了一只腿。公文轩见到一个只有一条腿的人右师,吓了一跳,问说,这是什么人啊?怎么只剩下一条腿?这是天生的吗?这是人为造成的吗?说道:天生的,不是人为造成的。就像人的长相,不都是天生的吗?长相是天生的,双腿或单腿也是天生的呀。
可以假设这是分文轩的自问自答,也可以设想是另有什么人作答,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文要宣讲的是一切接天生的观点。受刑也好,杀头也好,都是命,都是天生。受刑的原因可能多种,不论是由于本人错误、疏失、受诬、中计、入局,而这些原因又有其原因,如任性、骄傲、施刑者的残暴、做局与使计者者的恶毒……这些原因继续追索下去,就都成了无法解释的命运、巧合、该着(读招,第二声),最后都必然使得他丢掉一条腿,都成了无法防止和改变的天意,都只剩下了安时顺命一个办法来回应。而说到了安时顺命,似乎又回到养生的主题上来了。
值得研究的还有这个文章结构,充满跳跃性,充满空白,起起落落,摇曳多姿。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沼泽里的野鴙,宁愿过那十步一啄、百步一饮、自找吃喝的辛苦生活,也不愿意被豢养到笼子里,养尊处优,神虽旺而不快乐。
这也是讲的养神才能养生,尤其是自由感最养生。吃喝诚可贵,神王(旺)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秦失去吊唁朋友老子之死。哭了三声就出来了。弟子(谁的弟子?多半是秦的弟子而不是老子的弟子,老子似不执教,与孔子大不同。)觉得秦先生太简慢了,问就这么哭几声也算吊唁吗?于是秦先生大发议论,说是原以为老聃也是平常人现在明白了,他可不是凡人啊。吊唁他的人老者如哭儿子,少者如哭母亲,来吊唁的人太多了,难免有溢美之词,溢哀之泣,这样的过分的表现实不符合老子的理念。把个丧事搞得太过,就不合天然天意天心了。老子人家是应时而来,顺变而去,该来就到,该走就去,什么悲呀喜呀的都不过是表面现象,不影响实质内容。古人认为,人活着有许多痛苦,如被倒悬一般,顺天而去,这才是上帝解除了你的倒悬之苦呢!
这一段的所谓“哀乐不能入也”之语,非常有名。哀乐不入,与老子的更动人的所谓宠辱无惊,都是一个人的修养到了顶峰的表现,叫做刀枪不入,金钢不坏之身了,变成了特殊材料制成的啦。
但整段描写却不无生硬乃至矫情。死而泣之,生而喜之,这其实也很自然,就连一个动物也是如此,羊临屠也会落泪,牛临屠也会悲鸣,人之常情,羊之常情,牛之常情,万物之常情,何必费如许多的言语去辩驳呢?另一方面说,哀乐莫入,不可能是毫无哀乐之分辨,倒是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更实在。人是会哀的,也是会乐的,有哀有乐,才是人生,自我能够调节,哀乐毕了,还得好好活下去,该干啥得干啥。不能因哀而伤身,而导致心理疾患,不能因乐而狂躁,而导致妄自尊大。哀这么几天也就该平复了,乐那么几日也就该冷静下来了,这也就行了。
庄子也是极而言之罢了。
说到这儿本来点评已经可以结束了。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琢磨一下,说哀乐不能入于心,没有人会不佩服,不赞成。说到生死的事太冷静了则嫌矫情,这反映了理论与实际,原则与细节方面的不可能完全一致。
也可以说,人们对于自身精神境界的期盼,往往会偏于理想化,希望自己很高明,很大气,很坚强,很纯洁。哀乐莫入,当然好,没有这样的修养、功夫、道行,还算什么得道。还算什么至人真人神人?但生活又是具体的,人有生老病死,情有喜怒哀乐,事有悲欢离合,运有祸福通蹇,谁能绝对地无动于衷?谁能永远地槁木灰?哀乐莫入是标杆,哀而不伤是通变,这就叫好自为之。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薪是有限的,火却可以一棒一棒地传下去。几千年来,薪尽火传,薪火相传,已经变成了耳熟能详的成语。贾平凹说是文学作品成了成语,是伟大成就。一本庄子,成就了多少成语,成就了我们民族的思想与表达方式,太了不起了。
指即脂?是不是指天下,前头不是说过:天下者一指也?这并不重要。倒是薪火之喻又通俗又深刻,耐人寻味,感人至深。世界上既有不断生生灭灭的万物,也有一棒棒传递下去以至于无穷的火苗,大道,智慧,觉悟,理念与真理。如果着眼于熊熊燃烧的光明之火,也就可以不必为某一根薪柴的燃尽而过度悲伤,而虚无主义,而消极悲观。火种不会息灭,火焰美丽依旧,无穷的生生灭灭造成了光辉的火焰的恒久永存,可歌可泣,可赞可叹,可悲可喜,壮哉伟哉,哀哉痛哉!你想终极眷顾吗?你想明哲智慧吗?你想悟道成佛吗?你想养生欢喜吗?你想哀乐莫入吗?就从观察与思考这样一个薪尽火传的现象做起吧。
诗曰:
灭灭永无灭,传传犹更传,灭传皆是道,传灭任天然!
薪尽火无尽,火传生意传,六合共三界,光明在心田!
何愁薪渐尽,应念火恒传,海陆山峰谷,代代火相连!
薪柴香四海,火炬照九寰,光照普天下,温热留人间!
薪柴期化火,火种寻薪燃,燃罢养巨树,火在薪岂寒?
庄子的养生与今天的养生啊卫生啊大有不同,今天的养生概念,偏重于生理方面物质方面,包括医疗保健、饮食营养、体育运动、生活方式等等,与这样的养生观相比较,我们几乎可以说庄子侧重的是心理养生。或者将庄子的养生主称为“养神篇”。
第一、庄子将养生视为价值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天的人所说的养生,则属于实现价值的手段。庄子将养生视为人生观中的一个重要的直到首要的价值追求,有它的切实感,即脚踏实地的感觉,当然还缺乏崇高感。正常情况下,你总应该善待生命,求其天年。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你既然是个活人,就要活得好,而不要作不利于生命、戕害生命的事。
第二、他告诉我们不要以有涯穷追无涯,不要总是处于一种捉襟见肘、疲于奔命、力不能及、勉强挣扎的状态。作为生存状态,庄子希望人们生活得更加轻松自然一些,此话应算是金玉良言。
第三、他说是不要急,不要急于近名近刑,而要缘督以为经,顺大道而尽天年。
第四、他其实是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讲人要善于寻找生存的空间,大道的空间,技艺的空间,利器的空间,成功运作而不损刀折刃,作到游刃有余,迎刃而解,举重若轻,从容有定。
第五、讲安时顺命,一切顺其自然,听其自然。
第六、哀乐莫入于心,达到金钢不坏的最高境界。
第七、讲到薪尽火传,参透生死传灭,成为得道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