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与贫困生
8693700000047

第47章

世贤哥:

您好!

现在我在东北一带讨饭吃(所谓推销吧),还算没白跑,还有点收获,常不在家。回来后,听望秦说您在北京住院,错过日子,若知您在京,我从东北返回时定会到医院看望。今天听世学说了您的病及恢复情况,不知我姐姐和二娃知不知道,回来再喜喜欢欢见面谈吧。

我永远忘不了您帮成礼、望秦、我三家处理葡萄一事,忘不了您给村里买化肥、上自来水拨款的好处,村里人都记着您。生灾害病是人生的不幸,但转危为安,又是万福。您在村很为人,和村里老少关系处理的相当好,大家心里有数。听世学说您已基本恢复,伺候您的人也不少。我也是村里人,两眼摸黑,到北京也帮不了您的忙,望您谅解。您家里的老人,仁娃,我们都时刻注意着,有难处,一定尽力帮扶,请您放心。当然还有成礼、守民、望秦等。我和您家更近一点,您家里事还用不上他们。

世贤哥,听望秦说您心里牵挂着老人、仁娃。我能理解,您的老人也是我们的老人,您的弟弟,也是我的弟弟,我们在家,会帮扶的。您在外安心养病,把病养的好好的,祝您早日康复,不要操心家里。

志芳

1988.12.8

尊敬的张世贤书记:

您好!

您是我县人民的好书记,您是同志们的带领人。您诚实忠厚,忠于党的事业;您平易近人,关心同志,众所周知。尤其,我这个在难中的人,感受倍深。在运城地区医院见到您,您又是那样可敬,心想你能早日恢复健康回县,谁料您又到北京动了大手术,遭受莫大的肉体痛苦。我很想到北京看望您,但未能随愿。第一,我是八月份任职的,想把工作搞的更好些,到省厅请求拨款,积极购买安装100W分米波电视差转机,保证稷山人民在同一时间内可以选择看到中央一台、二台和山西电视台的节目。以实际工作报答您和各位领导对我的关心,这件事于12月14完成,14至15日试转,元旦前正式收转播放。第二、省、地到我县检查广播电视工作,我组织技术骨干力量,到乡镇、村庄整修农村广播网。这段时间,对管村、下迪、修善、城关几个乡镇所属村庄的广播网络作了修整,又有65个村通了广播,12月24、25日,地区抽签到城关、下迪、路村三个乡镇检查,其结果是,我县广播普及率达100%,通播率达100%,通响率99.7%,名列全区第二。

张书记,这段时间,我单位同志们的情绪比较高,团结状况比较好,大家对我很支持,我也更加谨慎了,对工作的劲头比过去也更大了些,一条原则——就是多办实事。

张书记,12月15日听了贺县长讲,您很健康,您决心还在稷山工作,我的心才放下了,不过您一定要爱护身体,安心养病,早日恢复健康。

祝你元旦佳节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此致

敬礼

广播电视局程顺明

1988.12.27

世贤同志:

你好,给你拜晚年,我受北京一些老同志委托写了纪念“中央五个一号文件”第五周年纪念文稿一件,现将原稿给你寄上,求你的指正。在实现家庭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上,你在山西起了勇敢的率先推进的作用,立过功的。我是最早从闻喜取得经验的,非常感谢你。对信件有指正的,望信告。来信请寄山西省政府办公厅转我。

敬礼

霍泛

1999年2月24日于太原(时任山西省人大副主任)

少农同志:

我在1988年闯过了生死关,这次能否?我做了最坏的打算。现在我含着泪水写几句话给你。

第一,身后火化。为什么?你可能还不知情。我是个倒插门女婿。若土葬,埋在岳母家坟,我于心不忍,毕竟我还是同亲生父母有感情。另一个原因,原稷山县委书记李俊卿去世后(1983年)不火化,稷山县委机关好多同志受到牵连。1986年我任稷山县委书记时,上级还追查过此事。所以在1988年我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动手术时,给占锁同志写了一封信,头一条就是身后火化。

第二,葬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不要让市直和各县、市、(区)送花圈,白白浪费国家的钱。

第三,我老家还有一个残疾的弟弟,50多岁了,还是单身。我母亲去世前多次对我交待,要照看好他,我走了,最不放心的是这个苦命的弟弟——张世仁,请您和同志们按政府范围规定应给我的抚恤费用,亲手交给他,并在年终访贫问寒时看看他。这样,我在九泉之下就放心了。

第四,你是我在市委、市政府班子中最崇拜的一个,你才思敏捷,团结同志,勤政廉政,又能脚踏实地,实干苦干,不搞花架子,不搞数字工程,不溜须拍马,在群众中口碑很好。所以你是我最信任的一个人,这才对你交待后事,我想信你一定能够做到。

此致

敬礼

张世贤

2001.2.7凌晨4:00

世贤兄:

您好,并祝嫂夫人及孩子们好。

我的《只言集》得到你的好评,并见报端,深表谢意。我那本小书是很肤浅的,也只是为了时代的需要,东拉西扯写了一堆废话,想不到大家还很爱读,这真是出人意料。在新旧体制的冲击时代我们这些当政者,如何为老百性办实事办好事,你在《书记生涯》一书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并看出你对党对人民忠诚不二,实为人楷模。

在1991年,古历九月初游万荣后土祠到庙前村,当时一位陪同的人说张世贤就是这个村的。以至我也再没问过你,是否确实。为了对你故乡的敬仰,因后土祠那块地方有灵秀之气,学写五言诗,《秋风楼晴望》,书赠给你,请笑纳。

顺致

连安秦言

2003.5.1

董、张二位书记:

大作拜读,谏言如下:

一、找个细致的人,对所作进行认真的校对,力争无错别字,包括标点符号的准确及语言的顺畅。

二、笑语的技巧在于睿智与幽默,切忌庸俗下流,尤其是二位都有身份的人,对俗字可耐具笑味十足的,还是不收进为好。

三、要坚持宁缺勿滥。要有精品意识,一些不那么精彩的故事,可以不收进,绝不凑数。

四、有些故事还需要进一步提炼和捉摸,使其更合情合理。如《吃奶的故事》后半部分情节未尽合理,告到省、地纪委,是不是多余的话。再如《你不心疼我心疼》,主次不明,实际上是为了老婆再生孩子,结果杨先生却因此而得福,老婆想通了,之后果然就生下了一个胖小子。

杜玉堂

2003.6.11

尊敬的张书记:

您《足迹》(1951年6月9日)第一篇日记就深深地震撼了我,使我不得不将《足迹》读了又读,翻了又翻。

《足迹》对我有帮助,有启发,有教育,定能促使我一生的足迹更坚定,更光明,更磊落。

在地委办公室工作的10日,常听董寿安书记、占锁秘书长等谈到你的为人与处世,包括在县委书记岗位上的一些情况,但知之甚少,《足迹》使我更加了解佩服和敬重您,因为它全是真的,所以它是完美的。

为感谢你的馈赠,我特选了范仲淹的名段,以示您的关照和对我的鞭策,别不多述,余容呈上,并请指正。

致礼

陈乃家

2004.7.14

敬爱的张世贤书记:

昨日偶尔从翟西村一同志那里见到您写的《足迹》我的日记摘录一书,读来很有“兴味”,特别是看了其中有关我这个农民通讯员两节,倍感亲切!因是人家的书,人家正在看,我不便拿走借阅,因之求您能给我一本,并亲笔签名,更觉荣幸,有保存的价值。

你在稷山工作5年来,亲政爱民,体察民情,能同老百姓打成一片,在群众中留下了极好的口碑,更是我心目中敬仰的一位好书记。你也给我写稿,给予了极大支持和关怀,至今铭感在心,永不能忘。1991年,刘合心任县委书记时,给我落实政策,安排在通讯组上班。1999年我就退休在家,现在继续笔耕不辍,我决心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永做党的新闻战线上的一名兵。

祝张书记保重身体,健康长寿!并问候您老伴及孩子们均好。

盼书之来,如渴待饮

敬礼

黄平远

2004年8月12日写于南翟家中

张爷爷:

首先向您致崇高的敬意!是您的真诚、善良无私和仁爱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一吐内心的真实感受。

张爷爷,我真的非常敬佩您,60多岁的高龄仍旧倾其所有,忙碌干这项事业。虽然清贫,却依然快乐。我懂了,明白了您付出的快乐。我会永远支持您的!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近年来,由于贫富分化,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使不少人忘记了这一传统美德,某些人甚至变成“害人取乐”,这不能不让人寒心。

祖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很好的东西,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体现了人们的美德和尊敬。自从“反右运动”以来和文化大革命以后,严重摧残了人性与高贵道德,许多人变得“虚伪狡猾,阳奉阴违,缺少诚信,没有骨气,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实令人生畏。

张爷爷,我们从报纸上看到您资助特困生的报道,十分感动。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您却如此不计较个人得失,把爬格子写书的稿费,资助给四十多名特困生,使那些上不起学的贫困生得以入学,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您的付出对这些孩子的一生及整个社会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贡献。您的行为唤起了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作为社会群众的一分子,我对您表示由衷的敬佩,社会上对您不公平的流言蜚语,我相信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站在您的一边。

我相信无数滴水定能汇成一条大江,希望我这一滴水能给这些无辜的孩子们送去一些甘甜,希望他们努力学习,自强不息,做一个有文化、有知识、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红娟

2004.10.12

张书记:《足迹》一书,我又逐字逐句看了两遍,印象深刻,获益匪浅。

此书已经多人传阅,通讯组组长黄振庭看了一遍,埋怨没有送给他一本,我连解释说,我写信索要到的,他才没有了意见。现此书又被原县政法委书记徐从德(此小宁村人,是我们同学,已退休在家)同志借阅,待他看完收回后我将妥善保管,留作永久纪念。过一段时间还想再读。

敬礼

黄平远

200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