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敏感者天赋
86859200000002

第2章 你是否会有这些困扰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内向性格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内向性格也已经得到正名,而与之相关联的敏感特质,也在近些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在大多数情况下,敏感多被列入情绪的条目之中,认为敏感是情绪的一种表现,正如愤怒、自卑、胆怯一样。

1.一件小事就会过度反应

如果有时间,我们可以坐下来思考一下,在一周之中,有哪些事情会让我们过度反应。将这些事情罗列出来,根据事件大小及其严重程度进行排序,看一看让我们过度反应的是不是多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如果是,那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地具有一些敏感特质。

敏感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单纯从词语角度来讲,是指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但如果从其社会意义来讲,敏感的内涵就不仅仅只是这些内容了。敏感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涉及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特质。

在认识敏感特质时,我们很难找到一个范围,说在这个范围内就属于敏感,而在这个范围外就不属于敏感。

在介绍敏感时,大多数人更愿意使用敏感程度,也就是通过这个人对一些事件的反应来判断这个人是否敏感。当达到了一定程度时,就可以算作敏感,而没有达到这种程度时,便称不上是敏感。

正如上面我们所说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对一些小事过度反应,那毫无疑问,我们身上是存在一定敏感特质的。至于我们的敏感程度是高是低,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小蓝和小风是一对情侣,但两人的家境其实有些差距。小蓝家里不富裕,所以她一直很节俭,在买衣服上同样如此。而小风呢,家境殷实,他本身也十分“追求品质生活”。

有一天,小风发来短信说周末要带她去玩。小蓝很是重视,她狠狠心买了一件200多元的裙子,打算到时候穿着去。

到了周末,小风如约而至。小蓝本以为他会夸自己的裙子漂亮,可谁知他摸了摸裙子,开口说道:“你穿打底裤了吗?”小蓝很惊讶地摇摇头,小风继续说道:“这样的料子你居然敢贴身穿?!”这句话如同当头一棒一下子击中了小蓝,眼泪夺眶而出,说了一句“我再也不想看到你”,就非常生气地跑回了家里。

而小风则愣在原地,还没有弄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情侣间发生矛盾是常有的事情,针对上述故事中小蓝的做法,也许会有很多人认为不可思议,明明就是一句很简单的话、一件很小的事,反应未免太激烈了。实际上,由于双方家庭的原因,小蓝本身就带有自卑感,尤其在这样涉及东西好坏、价格高低的事情上非常在意。在常人看来,小风的话就是一句无心的疑问,甚至还掺杂着些许关心,但在小蓝看来,这却是对自己的“嘲笑”和“看不起”。小蓝的过度解读使得这句话变得十分“刺耳”,她也就难免做出那么大的反应,不过由此也可以判断出,小蓝属于敏感程度较高者。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在聚会中,朋友随口说了句你今天怎么穿这身衣服出来了,或许他只是好奇,而你却认为他故意调侃,并因此伤心了好几天;在工作中,上司随机看了下你做的报告后,没有说话摇了摇头,你就认为自己实在太差了,没有了工作的劲头;在办公室中,因为中午订餐没有自己喜欢吃的菜品,而与同事产生纠纷;在家庭中,因为垃圾没有及时清理,而与家人产生矛盾;在学校里,因为同学的无心之举,你觉得自己不受欢迎被人排斥而闷闷不乐……在这些行为中,判断敏感程度的高低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过度反应”的程度。以“工作中领导的批评”为例,我们可以从不同情境中对自己的敏感程度进行判断。

当上司对你进行批评和“不认可”时,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主动问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应当如何改正,或者自己找出原因,改正后再请领导审阅。

除此之外,还有的人会这么做:

1.不在意,对领导的批评不放在心上;

2.先郁闷再反思最后提起斗志,重新树立工作的信心;

3.沉溺于郁闷和过度反思中,从这一件小事联想到种种不好的方面,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这几种做法中,最正确的做法和“不在意”都是敏感程度较低的行为,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而剩余的两种做法中,都带有“敏感”的影子,尤其是第三种属于敏感程度非常高的表现。

因为一件小事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进而产生一些不受大脑控制的过度反应行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敏感特质其实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是我们自身,还是我们身边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拥有一些这样的敏感特质。

对于这样的敏感特质,有些人并没有将其当作是一回事,但有些人却深受其扰、不可自拔。

一些人认为自己天生就是暴脾气、直肠子,遇事习惯不加思考,身体先于大脑做出反应。存在这种心态的人,很容易将小事变大,将原本容易解决的事情搞得异常复杂,进而为自己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另外一些人认识到自己这种因小事而过度反应,已经给自己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带来了不便,希望改掉这种习惯,但尝试了多种方法却始终没有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并不严重的敏感问题,就会逐渐累积成较为严重的焦虑和抑郁,进而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在面对因小事而过度反应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过于松懈,同时也不能过分紧张。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视这个问题,了解这是敏感特质的一个重要表现。认清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摆脱这种问题。

被这种问题所困扰的人也不需要过分担忧,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只要控制好自己的反应程度,就能够将不良影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因小事而产生过度反应其实也是敏感天赋的一种表现。一些人之所以能够对小事产生反应,是因为他们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件小事对自己产生的刺激。虽然这种刺激大多数情况下是负面的,进而引发人们的过度反应,但不可否认,在面对一些正向刺激时,具有敏感特质的人也会因为小事而产生积极的正向反应。

2.我也不想这么谨小慎微

说话做事时,我总是思前想后,谨小慎微,前怕狼后怕虎,每天都在纠结中度过。我胆子很小,害怕自己做错事,说错话。遇事不果断,平时不敢大声说话,在与别人交流时也总是充满顾虑和猜测。这些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我的工作和生活,有些时候我也不想这样谨小慎微,但就是怕出错。

这是问答网站中的一条咨询,从描述中可以看出,这位咨询者因为“谨小慎微”而给自己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谨小慎微的心理如果能够保持在一定限度内,并不会对工作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一旦超出了必要的限度,就会为自己带来痛苦和烦恼。

过度谨慎小心、瞻前顾后也是敏感特质的一种表现。

在工作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扰,比如,刚进入大学校园,和同学彼此都不熟悉,一个宿舍的舍友也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在地域、生活习俗、方言、性格等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下,舍友之间的陌生感、不熟悉感很难消除,势必要进入一个磨合期。对于一般人来讲,这个时期可能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有些人会非常小心谨慎,时刻关注舍友的情绪甚至捕捉他们的细微动作,生怕自己做某件事情对他们造成不好的影响,对各种小事都保持紧张感,“我看电视声音会不会太大了”“我这么早起来会不会打扰到别人”“我吃这么多会不会被他们嘲笑”“我跟他们聊天会不会被排斥”……这些莫名的紧张感会使神经处于时刻紧绷的状态,大脑异常劳累,虽然没有做什么体力活,但每天都觉得很辛苦。有时候这种紧张感还可能导致你弄巧成拙,例如越是怕打扰别人越容易弄出大动静;越是小心翼翼地说话越是融不进去;想帮舍友收拾桌子,却因为太谨慎反而把杯子打碎……在工作中,这种情况会更严重,尤其是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后。面对陌生的职场环境、陌生的同事、陌生的上司、陌生的工作,很多人都会产生紧张感,但有些人更为严重。不知道怎样与同事相处,十分怯懦,不敢大声说话,生怕说错什么引得别人不高兴;对于新工作不了解也不好意思请教别人,手头的工作反复确认好几次才敢拿给上司看;做一件事要联想很多才敢下手。而这样往往导致的结果就是,成为别人眼中怯懦不爽快的人,工作总是超时完成,老是错过一展身手的好机会……具有这种过于谨小慎微和患得患失心理的人其实在内心深处并不希望自己是这样的,他们也想放开手脚,敞快大方地跟别人交谈做事,而不是思前想后、畏首畏尾,迟迟做不了决定。越是这样反而越容易把事情变糟糕,越容易错过办一件事情的最佳时期,越容易迷失方向。

一个哲学家和一个数学家在讨论,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是每一步都非常笔直准确近乎完美会越来越靠近目的地,还是把握大方向,不必太在乎过程更容易到达?最后他们打了一个赌,各自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走,两点间的距离只有几十米,哲学家看准方向,大步流星地向前走,脚步歪歪斜斜,中间还偏离了好几次,但很快到达了终点。而数学家则非常谨慎小心,每走一步都要比对一下方向看是否偏离,所有的脚步都要在一条直线上,虽然每一步都非常完美,但是最终却慢了很多。

与哲学家相比,数学家显然更严谨,追求完美,所以顾虑也多,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精益求精,但完美的过程并没有造就完美的结果,太过谨慎抓住了细节却使结果不尽如人意。

过于谨小慎微不仅会对自己造成影响,导致情绪不佳心情烦闷,做事拖拉甚至偏离正确的轨道,还有可能对他人造成影响,带动他人的消极情绪,影响身边人的心情。

假如让一个普通人面对一个异常谨慎、处处小心的人,跟他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呢?

分为两种情况:一种轻微的影响,看到身边的人如此小心翼翼,放不开手脚,说话扭扭捏捏,不具有敏感特质的普通人会特别不舒服、不自在,恨不得帮他说话做事;第二种情况,在长期的熏陶和影响下,普通人可能也会不知不觉地跟着谨慎起来,说话做事的方式都受到影响。简单来说,轻微的影响是在情绪方面,严重的影响是在行为方面。

每个人都知道,什么事情、东西都得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若超过了某个限度,好的也会变成坏的,谨慎也是一样。我们在生活中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事情或者人,如果每时每刻都保持警惕,谨慎小心,就会很累,身体和大脑都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当然,很多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也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但是却没有好的办法去缓解,因为这种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有的甚至就是天生敏感。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天生的东西最难改变,不过也不是毫无办法。

首先,谨慎小心的人一定要多和神经大条、性格开朗的人在一起相处,即使不和他们打成一片,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

其次,一定要提高相应能力,变得更优秀。有时候,做事过于小心不是慎重仔细,而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哪里会出错,所以才一遍一遍地回过头检查。总是非常在意他人的情绪变化,是因为本身的自卑感,只有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能从这样的感觉中抽离。

再次,尽量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去深究细节,减少检查的次数,学会逼迫自己快速做决定。敏感者对细节的感知能力比常人要强,可以发现他人忽略的小错误,但并不是每个误差都是需要纠正的,要学会选择和舍弃。

最后,试着将自己摆在主体的位置,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是平等的,我们无须为讨好他人而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当然在处理问题、人际交往的时候我们常常要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是卑微的一方,就要围着他人的情绪转。

谨小慎微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有很多积极影响:只有谨慎才能减少出错的可能;只有谨慎才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错误,把事情做得更完美;只有谨慎才能时刻使自己保持警醒,拥有强危机意识……但是,要分清楚哪些事情需要谨慎,哪些事情无须太仔细,谨慎到什么程度。就像埃隆·马斯克在电动车特斯拉的制造上面简直顽固苛刻到极致,对任何细节都把控得非常严格,谨小慎微,以追求“极致完美”为目标,但生活中他展现的又是另外一面。

所以,并不是只有敏感者才会谨小慎微,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特性,但有的人之所以被称为敏感者,就是因为他们几乎对所有的事情都很谨慎,包括工作、学习、与人相处甚至生活中的各种小事,但不可否认的是,拥有敏感特质的人比常人更谨慎,从而危机意识、危机管理能力也更强。

3.总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

常听到一句话:很多时候,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这句话也许在某些人群中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但在敏感者身上却尤为突出。过于敏感的人,时常感觉活得很累,原因就是自己总跟自己过不去,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和看法,习惯于把他人的评价尤其是负面评价放大几倍甚至几十倍,从而长时间陷入其中走不出来,以至于整日闷闷不乐、心情抑郁,严重时否定自我,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有一个画家将自己的心血凝结成了一幅非常满意的作品,并信心十足地将它贴到了闹市,还在旁边附上了一段文字:如果您觉得此画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请用桌上的笔圈出来。

画家原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大家的认可,证明自己的能力,可是不久后,那幅画竟成了人们的涂鸦之地,不管是不是专业人士,他们都会画上一个圈,表示出对画作的不满意。当画家看到那幅面目全非、到处是圈圈的画时,整个人愣在了原地,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画出来的作品却如此不受欢迎。

他闷闷不乐地回到了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回想起过去的种种,开始否定自己的付出、能力和梦想,认为凭借自己的能力想完成那样的目标简直如同痴人说梦。

画家的妻子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并没有劝解和安慰他,而是拿起那幅画的备份贴在了闹市,在旁边注明:请圈出此画中令您满意的地方。这一次,这幅画同样被圈圈占满了,包括那些原来被否定的地方。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如果你永远活在别人的嘴巴和眼睛里,那么你就永远认不清自己,总在意那些消极的评价,你就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么优秀,而敏感的人,却常常如此。

现实中,诸如故事中画家那般极其在意别人的看法、难以承受他人负面评价的人比比皆是。打个比方,生活中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她化了自己满意的妆容出来玩,如果这时候有人开玩笑地说一句,你眉毛化得不太好,她表面上会非常平静,但其实心里早已经翻江倒海。接下来她就会心不在焉,心情低落,回到家里后,就会跑到镜子前一遍遍地研究怎么画眉毛……如果有人说她的衣服不好看,那么只要穿着这衣服的时候,她就会非常拘谨,状态不自然,极度缺乏自信,有意识地躲避旁人的目光,想尽快找机会将衣服换掉……如果有人说他抠门,他就会回想种种相关事件来判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抠门,还可能会到处请人吃饭、唱歌,并在之后的时间里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以免再被贴上“抠门”的标签……很多人就是如此,太在意他人的眼光和看法,无法正确面对别人的批评和负面评价。而那些严重的负面评价常常会使他们内心崩溃,感觉到深深的伤害,以致否定自己的价值。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会在意他人的评价,但是在意到什么程度,之后做出什么样的举措,普通人和具有敏感特质的人就大不相同了。

现实中很多人都会陷入这样的困境:我也想客观地看待别人的评价,可是我的大脑却会一遍一遍地想;我也想不那么在意,神经大条一点,轻轻松松地生活,可是我办不到。

说到底,难以承受他人评价的根本原因还是不够自信,当然这个自信不是建立在既成事实之上,而是源自你本身的看法,因为世间万物都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

举例来说,某一天你出门别人说你的衣服很好看,所以你非常高兴,于是第二天又穿着出门了,这次碰到了另一个人,她却说你穿这件衣服不合适,所以你的这身衣服到底是好看还是丑?

事实上,这完全取决于你对它的看法和对于这个看法的相信程度,如果在你的心里百分之百地认为它就是最漂亮的,即使一百个人说它丑,你也不会受到影响。你那么在意旁人的评价,就是因为你对它不够自信,总是跟着别人的眼光来决定你对事物的看法。

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眼光,有一千个标准,有一千种评价。不管是光鲜亮丽的明星还是平凡朴素的路人,谁都无法保证自己被所有的人喜欢,也不能保证永远不犯错,更不能决定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如果一个人总是跟随别人的标准来看待自己,那么他永远无法逃出上文中的困境。

东方快车上,列车员看了一位老太太的票后说:“这是从柏林到巴黎的票,可我们这趟车是到伊斯坦布尔的。”老太太严肃地看着列车员问:“怎么办,难道就连司机也没发现他开的方向不对吗?”这则寓言反映的是,以自己的标准去定义别人的行为是人类的常态。仔细想想,其实你也常常这样做。到这里,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别人的评价不过是代表众多标准中的一个,根本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如果盲目将不好的言论作为判定自己行为的标准,无异于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呢?最简单的一句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们管不住别人的嘴,但有权利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那些负面评论,如果是真的存在,能改则改,改不了的就要调整心态去接受,换个角度去看待。这里还要强调的一点就是“自信”,但不要盲目自大;如果是不存在的,那么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或者以此为警示,提醒自己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对于不好的评价不能过分看重,同样对于好的评价也要平常心对待,中国古代的一则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对于客人、妻子、小妾的过分夸赞表露出来的态度,给人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尽管敏感会使我们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扩大伤害的倍数,沉溺于过去不可自拔,但不可否认的是,敏感的确能够让我们轻易捕捉到常人觉察不到的信息,静下心来听取他人的意见,从而促使自己进步和改变,日臻完善自我。

而这,不失为敏感者的天赋。

4.太重面子,常失“里子”

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电视电影中,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话,“看在我的面子上,算了吧”“给我个面子”“你这就是不给我面子了”……面子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讨要面子?

抛开影视桥段,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爱面子的,好面子无可厚非,但要注意程度,如果你常常因为“面子”出现不良情绪或者冲动行为,那么就应该适当把面子看得淡一些,否则长此以往,只会对自身造成重大的消极影响。

举例来说,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下摔了一跤,被别人笑话了,如果他没有那么爱面子,就会毫不在意地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这件事情就画上了句号;如果他一般爱面子,就会不好意思,赶紧起来走出大众的视线;如果他极度爱面子,就会因为这件小事郁闷好几天,甚至对那些笑他的人大打出手,事后还会不断后悔。

也就是说,太重面子的人,更容易丢掉“里子”。

好面子人的常态往往是这样的:听到别人的批评,容易出现抵制情绪,经不起批评;跟他人吵架,就算是自己的错,也不会轻易低头认错;感觉面子受到威胁或者觉得自己丢了面子,根据场合不同,要么立刻变脸不高兴,要么人前假笑人后羞愧、懊恼、发火,爆发出一系列不良情绪……为什么有的人会如此看重面子呢?实际上,过于好面子的人往往也是敏感的人,敏感的人好面子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喜欢胡思乱想,很多时候会凭借自己的臆想猜测来判断大众的看法;第二,内心敏感自卑不可触碰的雷区被人触碰,下意识地保护自己;第三,容易将面子和自尊混淆,感觉丢面子伤及了自尊心。

比如,敏感的人听到他人对自己不好的评价或者被别人批评时,往往会把负面的东西不断扩大,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感觉别人都在针对自己,之后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内心陷入烦躁和悲伤中。如果他人还在喋喋不休,达到了他不能承受的极限,他就会瞬间爆发,发怒或者一走了之,如此给人的印象就是这个人经不起批评,没说几句就生气了。

实际上,他只是接受不了想象和现实间的落差,对自己要求较高,希望在旁人的眼中自己是完美的,而那些否定和不好的评价却打破了他的幻想。这时,他一方面怪别人对自己如此苛刻,总是针对自己;另一方面又产生自我怀疑,最后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中逐渐崩溃。

其实,有时候人们的批评仅仅是出于好心,希望被批评者可以变得更好,当然敏感者在受到批评时的本意也不是甩脸子不接受,但是,敏感往往会使他们联想到更多不好的事情,将他们的思维引到不正确的方向,而他们的内心又极其脆弱,崩溃和爆发随之而来。

另一方面,大多数敏感者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雷区,可能是自己最在意的地方,也可能是自卑之处、伤痛之处,又或许是最敏感的地方,而当这些领域被人开玩笑式地提及时,他们的心情会瞬间降低到冰点,可能会一下子爆发,也可能因为某些顾忌选择忍耐,事后再反复回想,心中凝结成一个解不开的结,对此始终耿耿于怀。

有的人习惯于将面子和自尊相提并论,敏感者更是如此,常常觉得丢面子就是丢了尊严,被他人“羞辱和践踏”。比如,你穿着一身休闲服装去参加一个高级宴会,进去时大家都用奇怪的眼光盯着你看,时不时发出笑声,这种情况下你会觉得很没面子,但并不代表尊严被人践踏。如果习惯于把面子和自尊联系在一起,往往一件很小的事情都会让你反应过度,或大打出手,或变得更自卑脆弱,或陷入长时间的消极情绪中,等等,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带来非常不好的影响。

那么,敏感者应该怎样让自己不那么看重面子呢?

首先,要明白“面子”到底是什么,将其与自尊区分开来。

自尊是一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自我尊重,是每个人所必需的,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尊,那么他将失去支撑自己的依靠。相较于自尊,面子更加表面化浅显化,是一种因太关注和在意别人的看法,而产生的类似于自我保护和对外界抵触的东西,这是偶然形成的,而不是必须存在的。

自尊是自身标准、原则的产物,而面子是大众看法的产物,简单来说,很多时候,你的好面子都是基于他人的在场而产生的。比如领导私下批评你,说的话即使有点重你也能够接受,但如果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你,仅是批评这件事你就会觉得接受不了,没面子。而自尊不同,不管是当着众人还是单独进行,自尊时刻存在,假如领导说了侮辱你人格的话,你对此产生的感觉不会因为人多人少而有所改变。

很多时候,很多人可以为了一些事情而丢掉面子,但却可以为了自尊放弃很多东西。自尊和面子本质上就是不同的,不过也有着一定的联系,自尊心更强的人也更在意自己的面子。

明白了面子是什么之后,就要理性地看待它。

在社会中,我们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情景和场合中,可能遇到难堪的、让自己丢面子的事情有太多太多,如果时时刻刻好面子,不仅会活得很累,也会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朋友之间的过分调侃、自己不合时宜的语言和举动、领导的批评、客户的故意刁难,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难堪与不难堪的边缘徘徊,一不小心,所谓的面子就没了。如果把面子看得太重,不良情绪将会跟随你的脚步,赖在你的生活中不肯离去。

不要把自尊或者面子依附于他人,不要太过在意他人的看法。当然,我们在一些时候要根据他人的建议来调整自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人的标准就一定是正确的。面子这个东西关键还是看自己,自己觉得没丢就没丢,这就要求人们的心理素质应有所提高。敏感者之所以会看重面子,是因为他们总觉得自己在丢面子,主要原因就是内心太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历少是一方面,心中有过去的阴影也是一方面。可以做一些有关心理素质的训练,最好是能够将心中一直不敢触碰、伤痛的地方摆到明面上来,只有正视它才能战胜它,同时伤口也才能快速愈合。

再发生自认为丢面子的事情,不妨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将注意力转移到好的方面或者别的事情上。例如在聚会上别人为了劝酒说了很多让你丢面子的话,什么酒量不行、怕老婆等,你也完全没必要为了面子而去做自己不愿做又伤害身体的事情。可以换个角度想,虽然丢了面子,但对身体有好处,也避免了发生意外的可能,对家庭和睦也有帮助,总之并没有损失什么,反而得到了不少好处,不要因为面子而选择错的事情。

再者,敏感者最易联想,把多个事件联系在一起,这在丢面子的事情上是最忌讳的。当经历了一件没面子的小事之后,如果不去想那么多,过几分钟也许就会烟消云散,但如果你想得很复杂,把其他的事情都与之联系在一起,本来是麦粒大小的事情陡然变成了西瓜那么大,丢面子的感觉就会越来越强烈,反噬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大。所以最好把丢面子束缚在一个框架中,是哪件事情造成的就集中去解决,不要对已过去的无法挽回的事情而懊悔,要着眼于当下,着眼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沉溺于问题本身。

事实上,很多人在面子上都很容易失去自我,敏感者更是如此,要记住自己的面子是存在于自己心中的,与他人无关,很多时候所谓的嘲笑和看不起只是他人素质低下的表现,我们无须为此买单。要记住,太重面子,更容易丢掉“里子”。

5.总是疑心重重,喜欢刨根问底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朋友聚会时,你晚到了一会儿,或者中途去上了一次厕所,远远地发现朋友们在小声议论着什么,等你走近时他们会突然顾左右而言他,这时的你是不是好奇心爆棚,非常想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因为你怀疑他们在说你的坏话或者想要算计你,如果有可能,你一定会刨根问底让他们讲清楚;爱人晚上回来比平时晚了一些,你会非常想知道他去了哪里,去做什么了,为什么不告诉你。如果他不说,你的怀疑程度就会成指数级增加,有时候即使他说了,你也不会相信,继续不依不饶;男朋友收到一条异性的短信,他已经告诉你是哪个朋友,但你总觉得心里不舒服,只有知道那个人的全部信息,消除自己的疑虑才肯罢休。

当你觉得上述场景很熟悉时,那么毫无疑问,你的敏感程度绝对不会低。如果你真的是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精神,倒也值得称赞,但大多数时候你的刨根问底都是由敏感引发的,在无端的臆测和好奇心之下,很多你自以为与己相关的事情,不管大小、是否有用都想要知道个清清楚楚。

想要了解清楚跟自己或者自己关系紧密的人相关的事情,这无可厚非,但要注意尺度和分寸,更要以冷静的态度去面对、去询问。并且有的时候,再亲密的人之间也要有个人独立的空间,保留隐私的权利。

现实中,因怀疑对方而刨根问底的情况,较常出现在夫妻或情侣之间,在很多情感帖上,常常写着这样的文字。

某女:男友总说我喜欢刨根问底,这样很惹人烦吗?难道他有时候说谎我也不能拆穿吗?他一说谎我就能感觉到,然后特想拆穿他,就一步一步地问他,这样也有错吗?难道说谎是应该的?

某男:女朋友对什么事情都抱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只要她觉得不对劲就会一直问,我说了又不信,我不说她又不罢休。有一次,我遇见一个好久没见的女同学,就多聊了两句,她买完东西回来之后,就一直追问是谁,我告诉她是老同学,她又不信,结果最后弄得我跟同学之间非常尴尬。

这样的帖子还反映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怀疑和追问他人的女性数量偏多,有人说,因为爱、在乎,所以才会一直追问,而女生大多偏感性,更重感情。如果不是因为重视彼此之间的感情,谁愿意显露那么难看的姿态,这的确可以作为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但绝不是唯一的理由。表达爱的方式有很多种,这一种是最不理智的,所以不要以爱为借口。另一方面,不单单是女生,男性刨根问底怀疑的情形也不在少数,甚至更为严重。出现这种情况,除了重感情、占有欲强、小心眼之外,大多时候可以归咎为敏感,诚然爱人之间出现小问题、小摩擦是常有的事情,不管问题大小一律以“追问”“不依不饶”的方式解决,只能引发更大的危机而不能解决问题。

很多人都会说女性的直觉、第六感非常准,且有事实作为论证依据,的确很多电视桥段以及真实的生活片段都表明女性的预感能力,不过这并不能成为毫无根据地猜测、怀疑的理由,刨根问底的后盾。实际上,爱人之间的相处也是一门大学问,每个人的性格、情况不同,相处模式也有所区别,不过在某些争执上,敏感程度低的人是不会像高度敏感者一样刨根问底的。

还是以上述某一情景为例,当你发现你的另一半可能存在某些问题未向你坦白时,比较合理的处理方式为:先判断事情的大小,然后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交谈,引导对方坦白,如果对方不想说也没必要逼迫,要留给彼此隐私的空间,最后根据对方的态度和事情的严重程度来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对你们之间的关系影响很大的事情,对方或闭口不谈或明显地言辞闪烁,那么完全可以重新审视这段关系;如果是不太重要的事情,对方不想说就不要因为好奇心而追问,信任和空间是维系一段关系的必备因素。

敏感者一般会怎么做呢?当遇到这种情况,敏感者不会第一时间去考虑事情是大还是小,因为他们的情绪会立刻被激发,接着就有强烈的欲望想要知道事情的真相,所以一般情况下的表现是,上来就迫不及待地追问,虽然并没有恶意,但往往表现得咄咄逼人,这是体内激素水平飙升的反映。如果对方闭口不谈,就更会激发敏感者的好奇心,难以善罢甘休。而在这种情况下,被追问者很容易产生不耐烦或其他不满情绪,即使是一点点也能被触角发达的敏感者轻易捕捉到,接着就会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揣测事实真相,进而不相信被追问者的话并持续追问。

从旁人角度来看,如果是重要的事情还能说得过去,但如果是一件小事,这种举动未免有些大题小做,反应过激。但是站在敏感者的角度,他不过想要一个答案,在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感知、丰富的想象力、缺乏安全感的内心、对情感的依赖等原因的作用之下,不自主地会做出过激反应。其实他自己也不想这样,也是受到伤害的一方。如果你的另一半是相对敏感者,你就要试着去理解他,尽量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当然敏感的一方也要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把握追问的程度。

除了恋人之间,追问和怀疑也会出现在朋友当中,尤其是多人好友、共同好友。比如像开头提到的,撞见了他们在讨论什么,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在说关于自己不好的方面,随即好奇心爆棚,不过对于普通朋友的追问,敏感者往往不会像对恋人那般激烈,表面上仍旧云淡风轻,可能只会不痛不痒地问一句“你们刚才在说什么啊”,但其实心里早就翻江倒海,五味杂陈,对此念念不忘,并在之后的时间里找各种各样的机会进行打探。

事实上,越是关系亲密的人,敏感者关注得越深入、越“苛刻”。亲密的人越是有所隐瞒,敏感的人越会深究,反应也会越激烈。其实敏感者的内心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这也是他们会把情感看得很重的原因,一旦他们发觉一段关系出现了问题,警报就会拉响,在“怕失”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就会通过追问怀疑的方式以求快速了解事情的真相,来挽回和修补这段情感,而这背后是一颗脆弱的心。

喜欢刨根问底地怀疑,是敏感者的特征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敏感者都是如此,也不是所有的追问都是无意义的,所以敏感者无须为此过度烦恼,在问题发生时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怀疑的程度,记住一句话:真正爱你和在意你的人不会做对不起你的事情,而那些与你无关的人,你也无须费精力去关心。

6.时常感到焦虑,甚至恐惧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普遍加快,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焦虑和抑郁似乎已经成了规模性存在的情绪问题。刚进入社会的青年人和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是最容易出现焦虑症的群体,而随着教育方面压力的增加,学生群体也大有迎头赶上的趋势。

焦虑的解释是,对自己或亲人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过度担心而产生的烦躁情绪,焦虑的人会陷入负面情绪中,时不时地感到紧张、惶恐、着急不安、忧愁、郁闷等。一般来说,焦虑常常与外界客观的因素联系在一起,比如危险情况,无法预测充满变数的重大事件,这些都能引起人们短时间的焦虑,不过当事件过去之后,焦虑也会随之消失,这种焦虑是正常的,是人们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不过当下的焦虑更多的是另一种,因为生活的不如意或者毫无原因地长期处于焦虑的状态,担心以后的生活,担心生病死亡,担心被人看不起……因为在现实中,不少人都会面临这样的情况,做着不喜欢的工作,拿着微薄的薪水,看到身边的同龄人逐渐优秀而自己还在原地踏步,来自父母的期盼,结婚买房生小孩的压力,等等。面对诸如此类的现实情况,很多年轻人就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对前途和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和方向,十分迷茫;思想上想要改变想要进步,身体上的惰性却又把这点苗头扑灭;想要过上理想中的生活,又缺乏奋斗的方向和勇气;害怕成为无用之人,被人看不起……如此,另类焦虑就诞生了。

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人,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会受到不小的影响,郁闷不安是常态,对比网上各种抑郁测评中那些极其相似的症状,人们会觉得自己是生病了,得了抑郁症或者其他心理疾病。

近年来,各种新型的情绪疾病层出不穷,焦虑症是其中的典型,不少人都被确诊,但实际上,并不是存在焦虑就一定意味是情绪病,适当的焦虑会让人产生动力。天生敏感的人较常人更容易抑郁和焦虑,不过这不是病症,是人格特质之一。

这类人容易焦虑和恐惧是天生的,而非积攒已久爆发的病症。因为他们是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并将这种影响牢记的人,也就是说,敏感人群的焦虑看似是毫无理由爆发的,但其实还是受到了外界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可能是近期的,也可能是很久之前的,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普遍发生的事情或情境,所以敏感者产生的焦虑和恐惧是间歇性的,但是时常存在的。

一个女孩在小的时候缺少父母的陪伴,总是一个人独自度过漫长的夜晚,而现在,一到夜晚女孩就会表现出恐惧和局促不安。旁人可能不会猜到事情的真正原因,只会觉得奇怪,这个女孩怎么这么突然地就陷入焦虑了呢?

这种深远的影响会一直存在,这就会导致敏感者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之中。当然,由于产生这种影响的事物不同,出现的频率也会不同,焦虑的状态可能并不会那么连续,但依旧是间歇而长期存在的。

除了这种阴影式的焦虑外,其背后反映出来的还是敏感而脆弱的内心,敏感者产生焦虑和恐惧更多的是下面的情景。

一个躺在床上的婴儿,原本非常开心,当有人将一个玩偶放在他身边时,他突然号啕大哭,只是因为任何新的事物突然出现在身边,他都会觉得不舒服。

考试的时候,如果别人都非常认真,敏感者就会十分紧张和害怕,生怕自己考不好,最后发挥失常;如果别人看起来都不认真,那么敏感者就会十分轻松,发挥稳定。

同样地,看到身边的朋友、同学甚至陌生人都在奋斗、拼搏且在不断进步,敏感者就会产生极度不安的心理。

焦虑和恐惧一直伴随着敏感人群的成长,并不会因为个体状态的改变而发生太大的变化,也就是说,无论个体是压力小还是压力大,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焦虑和恐惧产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只不过因为外界刺激出现的频率不同而有所差别。

有的敏感者在幼儿时期就会很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他们的人生似乎始终要与焦虑为伍,但事实上,相关研究表明这类孩子长大后更善于社交,更容易遵循父母的建议,学习成绩也更优异。

当然,也有的敏感者不会那么早就表现出来这种特点。长大之后的人们常常会享受趋同心理带来的心安理得,敏感者更甚,大家都一样或者我还更好一点,那就没必要焦虑,但是如果大家都比我好,我就会不安和烦躁。当潜在的危机意识苏醒后,又无法通过自身的能力去弥补某种不平衡感,焦虑就会产生。对于这种微妙的感觉或者通过细节判定某个人的状态,一般人可能并不会留意,但这在敏感者心中却是一种巨大的威胁。

有一句形容焦虑非常贴切的话是这么说的:焦虑的产生并不是因为外界具体的事物或情景,而是由于它们引发的想象中的危险。虽然这个危险并不在眼前,甚至发生的可能性根本无法确定,但是人们会为将来焦虑,为自身安全焦虑,为即将面临的某种不确定性焦虑。

就像女孩因黑夜产生恐惧和焦虑,表面上看是黑夜导致的,但是深层原因却是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别人越认真,自己考不好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别人越奋斗越优秀,自己成为没用的人被别人看不起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后两种情况所反映出来的是敏感者的又一特征,习惯于将自己的情绪归因于他人的行为,其实自己考得好或差、成功与否,与别人的认真程度是没有关系的。

对于敏感者而言,恐惧和焦虑就像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因为对某种事情或情景产生莫名的危机感后,恐惧就会出现,而恐惧到一定程度就会变得焦虑不安;同样因为某种刺激而陷入焦虑之后,恐惧感也会随之而来。

对于自身出现的长期间歇性焦虑和恐惧,先不要着急地认定为得了抑郁症或者其他病,因为这很有可能是敏感引起的,并不是机体内部出现了问题。

有的时候,恐惧和焦虑无非是无病呻吟,越没有事情可忙,越闲暇时,越容易胡思乱想,所以让自己动起来忙起来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不过有的时候,人们会处于越努力越焦虑的状态,这就意味着奋斗的方向或者方式是不正确的。你想用勤奋、努力来获得心安,排解因害怕懒惰而毫无作为的焦虑,这无可厚非,但方向、方式不正确就只能是做无用功,越忙碌越没有成效,从而越焦虑。

敏感人群想要打破不断焦虑、恐惧的恶性循环,首先要做的就是弄清情绪的来源,弄清导致恐惧和焦虑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有正视恐惧才能战胜恐惧。

由于敏感的人极易受到外界影响,所以要尽可能避免让自己处于不舒服的环境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敏感者要“与世隔绝”,而是要寻找和建立起更多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同时也要学会适度调整自我,主动适应环境。

正如太宰治在《候鸟》中所言:太敏感的人会体谅到他人的痛苦,自然就无法轻易做到坦率。敏感型人格彻底地从焦虑和不安中脱离出来并非易事,但是这些也并非敏感特质固有的组成成分。每种气质和性格都有它的闪光点,缓解困扰的最好方法就是接纳。

7.一直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跟一群朋友闲聊,不知道谁说了一句无心的话,你想要嗨起来的内心突然凉了半截;当你兴冲冲地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分享给大家时,他们却都一动不动反应冷淡,你瞬间觉得自己有点多此一举;当你穿上自己非常喜欢却一直没有勇气穿出来的衣服时,被好朋友开玩笑地吐槽了一下,心情马上降到了冰点,恨不得立刻脱掉;当别人因为某件事而欢呼雀跃时,你却因为某一个触及点红了眼眶!

所以,你的朋友、同学、同事都说你太敏感了,这样不容易幸福,不会得到快乐。但是他们没有看到的是敏感者背后深深的自卑感。

他们只知道那个人很敏感,很玻璃心,动不动就不高兴,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那一句无心的话轻易击碎了一个人花费很长时间建立起来的还算强大的内心;那一句玩笑式的吐槽,重新又把他好不容易涌上的自信狠狠摔在了地上;那一个欢乐的瞬间,在他久久无法愈合的伤口之上又添了一道新疤……多数敏感者的内心深处似乎都有一处脆弱甚至忌讳的地方,它曾使敏感者深受打击或者备受煎熬,因此被锁在了最深处,不愿再去触碰,也不愿去面对。在之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了某些与之相关的场景或事件,敏感者就会表现得不自然,显露出不舒服的迹象,也因此常被他人诟病成矫情、做作,而这令敏感者的忌讳又加深了几分。

由于这些脆弱之处的存在,他们只好构建出很多“自我保护机制”,比如不爱说话、做事谨慎、反应激烈、自尊心极强等,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拥有更多的安全感,由此留给他人的印象就是不合群、开不起玩笑、玻璃心,但其实这只是他们对于自己内心阴影的掩饰,是一种害怕再次受到相似伤害的自我保护。

而内心的伤痛和阴影,使得他们在某些方面总是有着沉重的自卑感,尽管这不是他们的错,这种自卑感仍会不断蔓延扩增,由点及面,最终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如他人。

比如,一个人小时候家庭不幸福,父母总是吵架,而他则需要时刻察言观色不去惹怒父母,生活得小心翼翼,由此变得非常敏感,同时也留下了极深的心理阴影。长大之后,看到别人家庭和睦,他就会被触动,产生负面情绪,而这也成为他的自卑之处,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幸福的家庭就是低人一等。

还有的人在小时候常被人调侃“不好看”“丑”,看得开或者对自己相貌本身就很自信的人或许不会在意,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非常在意的,久而久之他们在外貌上就会产生极大的自卑感,也会在这一方面变得极度敏感,即使是被人看一下也能归咎于自己长得太丑。长大之后,就算有人开始夸赞他们长得漂亮,这种自卑感也不会轻易消除,他们还是对自己的外貌有着难以释怀的在意。

又或者某个人在某件事情上做得不好,没有完成,从而被严厉指责或者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这也会成为他的敏感和自卑之处,无法轻易释怀,只要涉及相关方面,就开始紧张、局促不安。

诸如此类,大多数敏感者都有这么一处禁忌,那是他们无法轻易忘怀的伤心之处,让他们承受着极大的痛苦,由此成为敏感和自卑的诞生地或者扩增发展之处。

然而,当你非常在意一件事情、一个东西时,你的情绪、心情就会随着它变化浮动,越是在意越会把事情引向与预期相反的方向,把事情办得更糟糕。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又会受到同样的伤害,心中的阴影再次加深,如此反复陷入恶性循环。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会越来越严重,每次发生类似的事件就会敲响警钟,而导致你不敢参与其中,或者即使参与也往往不会有好的结果。你会越来越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如别人,甚至于到最后不管是不是发生类似的事情,只要是遇到挫折,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你都会归咎于曾经不好的经历,归咎于自己的自卑敏感之处,并将其不断放大,从一点出发进而否定自己的全部。

除了本身由于某种原因产生的自卑感之外,敏感者总是感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另一点原因是,对自己要求太高,害怕因为自己的过失而影响他人,因此会盯着自己的缺点看,将缺点放大,跟他人的优势相比,跟比自己强的人相比。

那么敏感者如何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不再生活在他人的“优势”之下呢?

首先,要正视心中的阴影,不管是生存环境所致还是他人的偏见所致,心中的阴影不消除,自卑感就不会消失,信心也就难以树立,即使树立起来也相当脆弱,随时会被打回原形。其实很多时候,心中的阴影或伤痛并没有那么可怕,只是自己主观上不断将其恐怖化,又不敢将其拎出来深入分析和思考,只要敢于正视它,深入其中寻找原因,你就会发现一切不过是自己吓唬自己,自己折磨自己。对于过去的错误也好,不如意也好,我们自然不能轻易忘记,但是需要铭记的从来不是伤痛本身,而是从中学到了什么以及如何解决。

其次,如果某些伤疤的确无法彻底消除,那就要学会封存和淡忘,不要把正在发生的不好的事情与之联系在一起,要让它和过去的其他事情一样成为曾经,而不是贯穿你的整个生命历程,凡事都要向前看,而不是沉溺于曾经的痛苦之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优势和缺点的组合体,很多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无须太在意自己的缺点,更不应该用他人的优势来打压自己。当然,每个人都应该以比自己强的人为榜样去学习,但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人的长处,而不是用他人的长处来压制自己的积极性。

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想一想曾经糟糕的自己,或者与不如自己的人进行比较,以增强自信心。

“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可以促使自我进步,自我完善,但“一直感觉不如他人”就是自卑的表现,自卑过头不但不会促使人进步,还会使人陷入无端的消极中,停滞不前。

8.超出承受限度的自责

当事情的发展达不到自己所期望的结局时,会觉得失望,并在失望之余陷入自责之中;害怕伤害到别人,总是小心翼翼地兼顾他人的情绪,当某一件甚至连失误都算不上的小事对他人造成不好的影响时,别人还未在意,自己却会自责良久;明明是别人的错,生气反思之后竟成了自己的问题……不爱说话,沉默寡言,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因为那么多人盯着自己会不舒服,也害怕说错话,因为一旦失误,就会恨自己很久,甚至于每次回想起来都无地自容……敏感的人在某些方面真的是一种奇怪的动物,脑回路跟常人完全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超出限度的自责是敏感者又一大特征。

小常和小李是好朋友,但是两个人在不同的城市工作。有一次,小李打算到小常的城市去玩,因为小常的住处离车站很远,小李又是第一次来,所以小常理所当然就去车站把她接了过去。小李就属于敏感型人格,特别怕麻烦别人,就因为小常跑很远来接自己而感到非常过意不去。然而第二天,小李因为有事早上就要回到自己工作的城市,对于她这样的路痴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弄清错综复杂的交通线路实在困难,在离开的时候也只得由小常起早把她送到车站,看着小常连连打哈欠,她心里自责极了。回到自己工作的城市后,小李跟小常聊天,小常一句“因为送你我没睡好”的玩笑话使小李本就自责的内心又加深了千万倍,接连好几天对这件事情都无法忘怀。

也许,不太敏感的人会认为这个故事有些夸张,但我要说的是,现实中高度敏感者可能会比故事中的情况严重得多。

不单单是敏感型人群,其他性格类型的人也会过度自责,只不过敏感者更容易出现从自责中无法轻易抽离的情况,完全超出了限度。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过度自责呢?过度自责除了让自己难受之外并没有什么用处,这不是一种情绪上的自虐吗?

自责,是因为对个人的错误或失误而感到内疚、羞愧、不甘,进而责怪自己。总的来说,自责主要产生于两种情况之下,第一是真真切切地犯了错误,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可能会受到身体或精神上的惩罚;第二种情况仅仅是小小的失误或者行为不当而给他人和自己带来了一些麻烦,但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生活中因为自己的原因,失去了爱人或朋友;工作中因为自己的疏忽,使得公司错失了一单生意……这类比较重大的影响深刻的事情。

因为说错了一句话而惹得别人不高兴;因为自己的原因给朋友带来了一些小麻烦;因为事情做得不够完美;上司有一点点不满意……这类简单的影响不大的小事情。

第一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产生自责的心理,因为事件太过重大,而这种情况产生的过度自责甚至可以理解成“为避免受到更重惩罚的一种防御机制”或者“为逃避现实逃避责任的一种方法”。

因为害怕受到更严重的惩罚,先进行自我惩罚、自我责备以求获得谅解,不管是不是敏感者,都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而对于敏感者而言在这种想法之外更多的是对自己错误行为的悔恨和愧疚,敏锐的触角会使他们很快体会到别人的感受,将对他人造成的困扰加持在自己身上,还会将惩罚不断放大。

第二种情况下的自责更是敏感者的专属。对于不敏感者来说,他很难留意和在乎一句话、一个小失误的影响,所以出了点问题,他也不会陷入自责,因为他自己根本发现不了或者即使发现了也不在意。敏感者就不同了,在大错误之上的“自我责备”也许跟常人相差不了多少,顶多负面情绪爆棚,不容易从中走出来。而在小事件、小失误上其自责的程度、持续的时间可能更深更长,因为大的错误造成的后果是明朗的,是毋庸置疑的,是无须胡乱猜测的。而小的失误、不当行为造成的后果虽不严重但却是模糊的,而敏感者又善于同他人感同身受,就会将他人表露出来的一点点不好的迹象放大,不断想象猜测是不是对别人造成了麻烦,他看起来不高兴是不是因为我的行为等,即使有的时候并不是自己的原因,他也会通过自我解读归咎于自己,当反思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开始悔恨和责备,对过去自己的行为不认同甚至后悔,想要重新来过。

一定程度上的自责,是认识错误,承担责任的表现,而过度自责却更像是不想负责的借口,因为当你一直沉浸在痛苦和悔恨之中时,就会缺乏“站起来”的动力,从而忘记接下来要做什么,更谈不上负责和补救。一旦人们从某件事情开始采取“过度自责的保护模式”后,就会将这一模式固定化,之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自然而然又陷入过度自责当中,似乎这种方式可以缓解愧疚感,使自己稍微心安。

其实超过限度的自责也并非全然都是坏处,最起码对于犯错或失误的本人来说,过度自责可以防御内心因害怕惩罚和得罪别人以及无法操控事情而产生的焦虑感,也能够对今后的自己起到警醒的作用,当事情还在自己控制范围之内时,尽可能去做好它。

敏感者比常人更容易也更普遍产生超过限度的自责,敏锐的触角和同理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源于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和讨好型人格,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敏感者都是如此,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9.喜欢独处,又害怕孤独

从某些方面来看,敏感型人格似乎也可以理解成一种矛盾型人格,因为拥有这种人格的人会在很多时候表现出完全相反的两种特征,给人一种“变化无常”的感觉,很难让人理解。

他可能前一秒说了一堆优点,后一秒又将这些优点全部否定;一场聚会,他很想去,去了之后又想着赶紧回来;对一件物品、一个人、一件事情的看法也总是飘忽不定,然而最大的矛盾之处在于独处和社交。

我们知道,敏感者常常与内倾性格联系在一起,敏感者很有可能也是性格内向的人。内向性格的人内心世界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他们无比享受独处的时光。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外向并不等同于开朗、活泼、健谈,很多看似开朗的人其实也是内向性格,区分的关键因素就是“是否喜欢独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与人们的心理能量相关。所谓心理能量就是一种驱动力,当你做你喜欢做的事情时,就能获取能量,而当你对所做的事情充满抵触心理时,心理能量则处于消耗的状态。内向性格者之所以享受独处,就是因为一个人时就是获取心理能量的时刻,他们通过独处来恢复精力,而与他人相交却是在消耗精力。他们从不认为独自一人会寂寞无聊,在他们看来每一本书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每一件物品都带有灵魂,即使抛开这些外在的东西,他们还有深度的思想、超强的想象力,这些都使得他们在独处中能够获得独一无二的快乐。

在人多的场合,与人交往时,尤其与那些跟自己不投缘的人交流时,敏感者会感到不舒服,很容易心力交瘁,因为这时候的他们在持续消耗自己的心理能量,所以相比于人多的地方,他们愿意独处。然而在敏感特性的作用下,他们却无法像单纯的内向性格者一样,专注地享受独处时光。

而这恰恰反映出了敏感的本质,容易捕捉细微信息,喜欢想象和联想,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情绪容易波动,内心缺乏安全感。

敏感者独处读一本书时,开始时他可以借助于自己的想象力畅游在书本的世界里,这时候他是快乐的,但是在某个瞬间他可能会被书中的某个情节深深地触动,比如情侣约会、朋友游玩、家人团聚,然后联想到自己独自一人,于是一种孤独感油然而生,情绪低落。

又或许,一个人眺望窗外时,看到了瓢泼大雨中没有伞的人在极力奔跑,看到了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妻搀扶着走路……总之这些略带伤感的场景很容易勾起敏感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寂寞,就像文人墨客们的“伤春悲秋”。

在这种情况下,敏感者就形成了非常矛盾的心理,他们一方面认为与他人相处的代价是昂贵的,不希望将精力花费在无用的不喜欢的事情之上;另一方面又害怕独处时席卷而来的孤独感将自己淹没,所以又渴望他人的陪伴。

敏感者常常会做一些自己内心并不喜欢的事情,交际就是其中之一。一种情况是因为受到长辈、老师的影响,因为敏感者太在意他人的情绪和看法,所以当亲近的人推崇外向型性格时,即使他不是,他也会试着表现出那个样子去迎合;另一种情况就是敏感者本身的需求,他害怕孤独,所以尽管自己不喜欢,必要的时候也会跟别人交际交往。

那么,应该如何跳出这样的困境呢?容易感知,容易受到影响,这是敏感特质,是无法轻易改变的,你不可能让一个敏感者不去思考和想象,也不可能让他完全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首先,要客观看待这一特征,明白敏感和内向是性格特质,既有略微劣势的一面,也有独具优势的地方,喜欢独处是敏感者心之所向,而渴望陪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本能需求。

其次,敏感者要在纷乱的社会中找到自己能够适应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而不是一味地强求独处,忍受孤独。比如不排斥社交,通过社交结识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敏感型人群可以不去广泛地交际,但一定要有两三个挚友,在感到孤独时,有人能够陪伴,并且能读懂你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