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8681000000024

第24章 不识张郎是张郎——几种人格障碍外表(1)

看上去比较有魅力,语言和行为常常过分夸张,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和自己的虚荣心,这就是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的显着特征,简而言之,这种人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一场夸张的演出。

不是演员胜似演员——表演型人格障碍

你曾梦想过功成名就、受人瞩目吗?八成是想过的,鲜花掌声围绕的日子,多数人是喜欢的。那你想每天都生活在聚光灯下,时时刻刻成为众人的焦点吗?恐怕是不想的,奔波劳碌之余,谁不想有个安稳日子、回归宁静呢?但我也知道,确实有一部分人,一刻也忍受不了被人忽视,每时每刻都在用夸张的行为、语言和情感进行着表演,他们,是有着表演型人格障碍(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人。

P小姐应该可以算是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一位典型代表。她是个平日对穿着打扮十分讲究的人,她的同事这样形容她:“她的每一次出现都让我们觉得很华丽,但你也知道,我们平日里上班其实是不需要这样的。”她经常表现得很夸张,如果看到一个滑稽的镜头,别人也许只是轻轻一笑,她完全会失去控制一样的放声大笑;即便普普通通的对话,也时常被她像演戏剧一样的说出来。她通常对待每一个人都很热情,热情似火用来形容她丝毫都不过分,即便只是刚刚交换名片的朋友,她也会给出一个极度热情的拥抱。但令人遗憾的是,她身边的朋友并不觉得她是真诚地和他们交往的,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事实上,P小姐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

P小姐形容事物的时候常会给出一串很概括的形容词,但却没有细节,比如,她会说一部电影好看极了,但你从来不曾听她说过为什么好看。她非常希望自己是人群的中心人物,时刻得到关注,任何时候都是如此。当然,P小姐也时刻期待着别人的评价,准确地说,是赞美,如果得不到,她便会非常的沮丧甚至愤怒。

外表看上去比较有魅力,语言和行为常常过分夸张,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就是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的显着特征,简而言之,这种人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一场夸张的演出。除此之外,也有人说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延迟满足的能力很弱。好吧,在这里或许可以简单地说一下什么是延迟满足能力。关于延迟满足,国外有个经典的实验,大人把孩子带到一间屋子里玩耍,之后拿出一块儿糖放到桌子上,然后告诉孩子他(她)要出去十分钟,并且叮嘱孩子不准吃掉这块儿糖,而且如果在他回来之前孩子没有吃这块儿糖,那么作为奖励,他回来后孩子将得到两块儿糖,相反,如果在这期间孩子已经把糖吃了,那么便不再会有另外一块儿糖了。说完,大人转身,把门一关,留下孩子自己在房间,眼巴巴地望着桌上的糖果。想想我们自己的童年吧,对于孩子,一块糖的诱惑已经足够大。所以对于在不同房间内参与这个实验的所有孩子来说,吃还是不吃,这绝对是个问题。其实在小家伙们纠结的时候,房间里的监控镜头记录着他们的一切,他们究竟有没有动这块糖,挣扎了多久才偷吃了糖,全都一一记录在内。估计现在不需我多言,你也知道什么是延迟满足能力了。是的,通俗来说,当诱惑摆在眼前,你能忍的时间越久,你的延迟满足能力就越强。

为什么有人会一直不遗余力地时刻表演着呢?表演型人格障碍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很遗憾,目前心理学界的研究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依旧可以本着凡事有果必有因的原则来推测和理解这种人格障碍的形成。

所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儿童早期的经历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影响直到成年都很难改变。心理学家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来揭示一个人早期的经历对其人格形成的影响。通常来讲,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未满足的情绪会在成年后通过略显扭曲的形式进行表达。于是乎有些心理学家这样认为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原因是童年时期情感的相对空虚,导致了成年时期情感的过度表达。换句话说,因为小时候得不到应有的关注,长大后就用夸张的好像表演一样的言行来吸引别人的注意,期待得到别人的赞许。

各种异常的心理现象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一个人早期的经历有多么重要,父母对儿童的合理关注和关怀有多么重要!现在我们对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的过去(儿童期的成因)和现在(成年后的表现)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既然已经谈了昨天和今天,总要谈谈如何才能有更好的明天。

那么如何来帮助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呢?通常,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赢得更好的人际关系。他们从内心也是希望从人际交往中获得亲密的关系的,可惜他们的夸张表现往往只能为他们争取到别人暂时的目光,却不能换得真诚的交流和深入的互动。这个时候,两个方面的帮助对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会很有作用:其一是提供关于如何恰当地表达和满足他们的需要的方式的指导;另一个就是帮助他们增加延迟满足能力,让他们明白不能只为了吸引眼球而牺牲了真正结交一个朋友的机会。

关于表演型人格障碍,我们就先暂时介绍到这里。不过我总觉得忘记了什么。对了,我们目前只是详细说了什么叫作“表演型”,至于什么是“人格”,什么又是“人格障碍”,我们还没有说过。

很显然,心理学所说的人格和我们平时说的某某人格高尚中的人格不是一个概念。如果你也是心理系的学生,那在大学的第一门专业课普通心理学上,在进行名词解释的时候,肯定要经历过一个“一破一立”的过程,因为心理学上的许多专业名词,虽然日常生活中也常用,但很多时候二者完全不是一个意思。“人格”这个词,是有关这一点的一个典型例子。在心理学上,人格是一个人平时怎么想和怎么做的一贯模式,包含了思想和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所有稳定特征。这里要注意的是,只有一个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境下表现出来的一致的、稳定的特征才能被称为这个人的人格。在特定情境下的表现不能算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第一次见面,男孩发现女孩温柔如水,说话慢声细语,就能确定小鸟依人是这个女孩的人格特征吗?不能。这要看女孩平时的一贯表现,如果你发现她平时对待别人都颐指气使、刁钻泼辣,只有那次对待那个男生时才是一副温婉表现,那显然“刁蛮”更适合来描述这个女孩的人格特征。所以,判断人格特征不能只凭单一的某一次某一时的表现。

既然人格是一个人稳定的特质,那一旦出了问题,岂不是很难改善?临床中的无数案例告诉我们,确实是这样的。先说说什么是人格障碍吧。

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不能适应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而且给他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干扰,那么就可以说这是一种人格障碍了。比如我们刚刚一起了解的表演型人格障碍,从所谓的症状或者表现上来看,这个部分大概是全书中最“轻松活泼”的一个小节了。因为在其他人看来,虽然患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给人以“另类”的感觉,但至少他不会伤害自己更不会伤害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