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理学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博弈
8680200000008

第8章 不可小觑的心理暗示——对人对己都有效的心理操纵术(1)

真正成功的人不仅仅是去想方设法地操控别人,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心理。而最有效的一种心理操纵术就是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是对自身以及别人某种潜质的发掘和激发,使其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当然,心理暗示也有消极和积极之分,我们在实践中要善于消除其负面的影响,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苏格拉底为了考验自己的学生,在上课时,拿出一个“苹果”,在学生中间走过,边走边说:“同学们要集中注意力,闻闻空气中苹果的香味。”等到他在学生中间转了一圈,回到讲台上后,把“苹果”又举起来晃了晃,问道:“在座的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香味?”这时有一位学生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见只有一个学生闻到,就又大声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这时候,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默不作声。苏格拉底再次举着“苹果”走下讲台,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走过,并叮嘱学生们要注意空气中的气味。又转了一圈回到讲台,再次问大家有没有闻到苹果的香味。这时候大部分的学生都举起了手。

停了一会儿,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把“苹果”放在每个学生的鼻子前,让他们闻味。之后,他再次问学生们:“大家都闻到苹果的香味了吗?”话音刚落,所有的学生都齐刷刷地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看到这样的结果,点点头问学生们:“你们都闻到了什么味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苹果的香味。”之后,苏格拉底缓慢而严肃地说:“这只是一个苹果模样的玩具,什么味也没有。”

为什么原本没有味道的假苹果,学生们却都能从空气中闻到香味?其实这就是一种心理暗示,苏格拉底的学生之所以会觉得自己闻到了假苹果的香味,是因为受到了心理暗示。在整个过程中,苏格拉底一直在很隐蔽地强调这是一个真苹果,这个苹果是有香味的,结果,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这种心理暗示的影响,无法正确地用自己的感觉进行判断,最终盲目地听信了别人。

心理暗示指的是,在没有对抗的情况下,人们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的符号,使自己的某些观点、意见被接受暗示者认同或者按照自己所暗示的方式活动,这是一种很含蓄的方式。

心理暗示的现象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它每天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例如:妈妈带着孩子到医院打针,但是孩子怕疼不肯打,这时妈妈就会对孩子说:“打针就像被蚊子叮一下一样,没什么可怕的,勇敢的孩子打针是不哭的。

”孩子在听到妈妈的暗示以后,立刻伸出手臂请护士打针,还说:“我是勇敢的孩子,我不怕疼,阿姨快点给我打吧!”结果孩子真的没有哭。

再如,当爷爷生病休息的时候,孩子在旁边大吵大闹,这时爸爸用食指放在嘴唇上,做了一个“嘘”的动作,就是暗示孩子不要出声,于是孩子立刻就不再吵闹了,而是一个人跑到旁边安静地玩去了。

通过暗示,我们可以对人们传达出某种提示,使其在言语以及行动上做出一些改变,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国突然流行一种风气,女士都喜欢戴一种很高的帽子,往往会遮挡别人的视线,特别是在剧院看演出的时候。为此,剧院贴出告示,禁止看演出时戴帽子,但很多女性对此视而不见。后来,剧院又贴出一个新的告示,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女士们纷纷脱帽。新告示是这样写的:“凡是大龄的女士可以不脱帽。”但是没有一个女士愿意承认自己不再年轻,于是都不再戴高帽子了。

当然,这是暗示的一些积极的效应,暗示同时还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使人们失去判断力走向谬误。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对错误观念、消极情绪进行分析和辨别,不盲从,加强并提高自我认识,做个有主见的人。

不是教你诈

心理暗示是很微妙的,它能不知不觉地剥夺我们的判断力,取代我们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听信别人,要有主见、相信自己,不盲目地跟从别人做出错误的事情来。

小老鼠很自卑,觉得自己太渺小了,想找到最大的东西。它想:天肯定是最大的。如果我的人生境界,能找到天的真谛就好了。于是就问天:“天啊,你什么都不怕,我却这么渺小,你能给我勇气吗?”天说:“我也有害怕的东西啊,我最怕云了,它能把我遮住呢。”小老鼠就去找云,说:“你能遮天蔽日,你肯定就是天地之间最大的力量吧?”云说:“不,我怕风。当我好不容易把天遮起来的时候,大风哗地一吹,就云开雾散了。所以我还是有怕的东西。”

小老鼠又去找风,说:“你真是太厉害了,连云都怕你,你没有什么可怕的吧?”风说:“我很怕墙啊。虽然我能吹散天上的云彩,但是却绕不过地上的墙,所以墙比我厉害。”

小老鼠就跑去找墙,说:“你连风都挡得住,是不是天下最强大的?”墙却说了一句让小老鼠非常惊诧的话,墙说:“我最怕的就是老鼠,因为老鼠会在我的根基上一点一点咬出很多洞,总有一天,我这面大墙,会因一些老鼠洞而轰然倒塌。

”小老鼠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就是自己!

小老鼠从认为自己很渺小,到发现自己很强大,这种过程其实就是自我肯定的过程,而在现实生活中,像小老鼠这样自认为渺小而自卑的人有很多。在心理学中,自卑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过低,同时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

因为任何个体出生后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处于无力、无能和无知状态,完全依赖成人才能生存,这就导致人在生命之初就有自卑感。在个体今后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障碍,会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产生心理自卑。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此,心理自卑是每个人要面对的基本处境。但是,沉重的自卑感可以使人垮掉,变得心灰意冷,无所事事。

此我们要努力地克服这种心理的消极影响。而化解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把“不可能”变成“不,可能”,把“我不行”改成“我能行”。

威廉·丹佛斯是布瑞纳公司的总经理,他小时候长得很瘦小,而且缺少远大的志向。因为,每当他看到瘦小羸弱的自己时,信心就完全没有了,甚至经常为此感到恐惧不安。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一位老师,人生观就此发生改变。

上课的第一天,老师便把威廉找来谈话。老师说:“威廉,我发现你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你认为你很软弱,如果总是这样认为,你就会变得越来越软弱!现在我要告诉你,其实你是一个非常强壮的孩子。”小威廉听到老师的话后,惊讶地问道:“是吗?怎么可能呢?”老师笑着说:“当然是啦!不信,你可以站到我的面前来!”于是,小威廉乖乖地站到老师面前,并听从老师的指示:“看看你的站姿,就能知道你一直在心中想着自己瘦弱的一面。来,认真听老师的话!从现在起,你要在心里想着‘我很强壮’,接着做收腹、挺胸的动作,想象自己很强壮,也相信自己任何事都能做到,只要你勇敢去做,你就会像个男子汉一样威猛!”当小威廉按照老师的话做完一次后,全身忽然间充满了力量。今后,他总是这样去暗示自己,告诉自己是强大的,结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可见,利用自我暗示的力量,灌输给自己正面的意识,在改变自己的同时,可以更加了解自己,也对自己更具信心。唯有相信自己的无限可能,你才能真正地超越自己,提前看见成功的未来。

不是教你诈

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消极的暗示力量占主导地位,这关系到一个人的人生走向。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的能力,注意控制并消除一些消极的心理暗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兵力不足,而战争又需要一批军人。无奈之下,美国政府决定把关在监狱里的犯人组织起来上前线战斗,还特意派遣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在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并不对他们进行过多的说教,而是鼓励犯人们坚持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是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的——讲述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的好,怎样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

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了,专家们要犯人在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何等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很优秀,正如他们在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勇敢拼搏。

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标签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这是因为,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由于这种现象是贴上标签后造成的,所以被称为“标签效应”。

那么,你有没有给自己贴上“标签”?你给自己贴上的“标签”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如果有人问你:你是谁?你对自己有何评价?

在你的答案中,是否经常用到类似的“我??”的自我描述语句?

例如,“我胆子很小”、“我很懒”、“我老是马马虎虎”、“我的记性越来越不好了”、“我就是这个样子”等。

现实生活中,给自己贴“标签”的现象实在是太多了。这种对自我进行描述的词句无所谓对错,甚至可以通过反思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然而,如果使用不当,就可能对自己造成损害,为自己制造一个不求上进、拒绝改变的借口,不利于个人的发展。此时的“标签效应”就是消极的了。

标签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人们会受到这样一种心理暗示,觉得自己应该做那样人,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懦夫,认为自己难成大事,这样的心理暗示则会对人们对心理产生一种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自己原先认为是的那个人。因此常说自己很懒的人,即使事实上并不懒,慢慢地也会被潜移默化地变成懒人。因此,我们一定要警惕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

回头看看自己,你也许就会发现自己身上也被贴着一些“标签”,这些标签多是来自他人。可能当你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母、老师等人便给你贴上了一些标签。比如,一直夸你是个懂事的孩子,将来你真的变得很懂事,或者老师一直说你很笨,结果你果然没有什么成就。这些儿时的“标签”可能被你一直带到今天。

还有一些标签是你自己加给自己的。例如,出于对艰难痛苦的畏惧,拒绝改变,所以给自己贴了一些标签,告诉自己“我永远不??”通过自我定位,回避现实,保持旧的自我,一直待在自己设定的圈子里,不肯出来。

为了避免标签的消极暗示影响,我们应该尽量不用贬义的自我描述式“标签”,而选用“到今天为止,我选择了那种个性,以后,我得??”或者“我过去曾认为自己??看来这样错了”之类的表达方式。要善于与自己的亲友谈心,让他们帮忙纠正你在自我认知方面的偏差,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告别过去,而不要只是自己躲起来,对自己进行片面的评价。

你还可以请周围的朋友和同事对你进行监督。在他人的监督和提醒下,努力消除自己身上的一些消极“标签”,做一个积极的人。每天有针对性地消除消极暗示,循序渐进地给自己进行良性、积极的暗示。

不是教你诈

“标签效应”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要想趋利避害,就应该毅然撕掉消极的自我“标签”,而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就是:实施积极的自我暗示训练,提高自信心。

曾子是一个有名的孝子,有一天,他说:“我要到齐国去,望母亲在家里多保重身体,我一办完事就回来。”母亲说:“我儿出去,各方面要多加小心,不要违犯人家齐国的一切规章制度。”

曾子到齐国不久,有个和他同名同姓的齐国人,因打架斗殴杀死了人,被官府抓住。曾子的一个同乡,听到消息就慌忙跑去告诉曾子的母亲说:“出事啦,曾子在齐国杀死人了。”曾母听了这个消息,不慌不忙地说:“不可能,我儿子是不会干出这种事的。”

那位同乡走后,曾母仍旧安心织布,心里没有半点疑虑。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位邻居跑来说:“曾子闯下大乱子了,他在齐国杀死人被抓起来啦。”曾母心里有点慌了,但故作镇静地说:“不要听信谣言,曾子不会杀人的,你放心吧。”

这个报信儿的人还没走,门外又来了一个人,还没进门就嚷道:“曾子杀人了,你老人家快躲一躲吧!”

曾母沉不住气了。她想:三个人都这么说,恐怕城里的人都嚷嚷开这件事啦,要是人家都嚷嚷,那么,曾子一定是真的杀人了。她越想越怕,耳朵里好似已听到街上有人在说:“官府来抓杀人犯的母亲啦。”她急忙扔下手中的梭子,离开织布机,在那两位邻居帮助下,从后院逃跑了。

曾子的母亲一开始处于对流言的拒绝状态,坚信自己的儿子不会杀人,但是,当三个人都这样说,她就逐渐认同,甚至最后吓得逃跑了,这是因为心理积累暗示发生了作用。

心理学上有一个与心理积累暗示相关的名词,叫“戈培尔效应”。戈培尔是纳粹的铁杆党徒,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被任命为国民教育部长和宣传部长。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牢牢掌控着舆论工具,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给谎言穿上了真理的外衣,愚弄德国人民,贯彻纳粹思想。他还做了一个颇富哲理的总结:“重复是一种力量,谎言重复一百次就会成为真理”,这就是“戈培尔效应”。

无论是流言,还是谎言,重复的多了就会使人相信,都是由心理积累暗示导致的。心理积累暗示有移山倒海的功效,可以改变人的信念,具有两面性,关键在于如何运用。

世上没有完全不受暗示影响的人,只是程度的深浅不同。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易被暗示,女性比男性更易被暗示,处于疲倦、催眠等状态时,比清醒时更容易受到暗示。“流言止于智者”,所谓的“智者”就是不易受心理暗示影响的较为理智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对流言的态度应该是“没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

“没事不找事”就是绝不主动制造流言,听到流言时,应认真思考,不轻信、不起哄,更不人云亦云地参与传播。“有事不怕事”,就是面对针对自己的流言时,不要害怕,要从容应对,要保持镇定、冷静。听到关于自己的流言时,不可暴跳如雷,大吵大闹,或是急于解释,那样很可能“越描越黑”。积极地寻求支持、帮助,防止别人因相信流言而把自己孤立起来。要善于自我反省。不要一味地埋怨别人不理解自己,而要想想自己是否存在某些缺点或失误,因误会而产生了流言。有的话应当面认错并改正,求得谅解与支持。对流言还要善于攻其破绽。等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考虑清楚,争取到支持和帮助之后,接下来就可以主动出击,摆出事实、说明真相,驱赶流言。

不是教你诈

流言只会在事态处于模糊状态时蛊惑人心,当事态变得明朗化时,它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瞬间破灭。它虽然可以暂时蒙蔽所有人于一时,或长期蒙蔽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蒙蔽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