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理学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博弈
8680200000006

第6章 潜移默化的心理效应——不知不觉你就会受到影响(2)

丹·詹森平时训练特别刻苦,实力较强,可是一旦真正地走上赛场时,他会莫名其妙地连连失利。经过教练和心理学家的分析,他在竞技时的心理素质不强是他失败的原因。从此,心理学家便对“詹森效应”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詹森效应”表明,大部分人,特别是当他们在重大、关键的场合时,更容易发挥失常。

詹森效应可被视为一种浅层的心理疾病,是将现有的困境无限放大的心理异常现象。它几乎在各类人身上都有体现,特别是当他们在重大、关键的场合的时候,紧张的氛围、无形的压力等,会不露痕迹地使内心紧张,进而导致当事人发挥失常,错失良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詹森效应的影子。有些学生,平时的成绩很优秀,上课时的表现也很好,被视为尖子生。有些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成绩都已经打破纪录,是夺金的热门选手。可是到真正的比赛时,他们的表现却使人大跌眼镜。这些都是“詹森效应”的典型表现。

2004年雅典奥运会,是中国在此之前参加奥运会取得成绩最好的一届。当时,中国体操冠军李小鹏被寄予厚望,可是在男子单项比赛上,他发挥失常,仅获得一枚双杠铜牌。很多人都很遗憾,而此前,李小鹏在其他比赛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2003年世界体操锦标赛上就获得两个项目的冠军,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又是双杠项目的金牌得主,由此可以看出,他确实有很强的夺金实力。当比赛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比赛失利的重要原因是某些特殊情况给自己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心理特别紧张。

同样是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以3∶2的成绩战胜俄罗斯队,赢得了奥运冠军,又一次成为国人的骄傲。在这场比赛的过程中,女排打得不是特别顺利,开局就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没有调整过来的情况下,连负对方两局。不能再失局的女排姑娘们,在第三局并没有出现人们意料之中的慌乱,而是打得很沉稳,一丝不乱。其间只出现了一局平分,其他都是一路压着对手。就这样,赢回信心的女排姑娘们笑到了最后。

由此,我们不得不说是女排姑娘良好的心理素质战胜了对手。很多运动员在赛后总结中经常提到:在胜败取决于最后几个球的关键时刻,谁能保持沉着冷静的状态,谁能拥有更好的心理素质,那么谁就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可见,比赛不仅仅是体能和技术的较量,在赛场上更是队员之间心理的较量。

为了提升运动员的实力和战绩,心理素质的训练和调整是很有必要的。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结论:“实力雄厚”和“赛场失利”之间的唯一解释只能是心理素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这些运动员的得失心过重,自信心不足造成的。

平时在大家的眼中战绩累累、出类拔萃的运动员,由于受到大家的追捧和利益的驱使,给自己造成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理定势,在加上赛场的特殊性,国家、社会、家庭等对自己的期望,无形之中会加剧运动员患得患失的心理,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在如此强烈的得失心理下,怎么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另一方面,在心理压力的作用下,运动员的信心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由此产生怯场的心理,使潜能和能力的发挥受到束缚。

不是教你诈

在竞技类的场合,要以平常心对待,克服恐惧感和紧张感,不贪求成功,不患得患失,平心静气,只求发挥出自己正常的水平就可以了。要知道在高水平的较量中,信心越强,心态越平和,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间后,主神宙斯为惩罚人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命令以巧妙着称的火神赫淮斯托斯造了一个美丽的少女,让神使赫尔墨斯赠给她能够迷惑人心的语言技能,再让爱情女神赋予她无限的魅力,她被取名为潘多拉,在古希腊语中,“潘”是“一切”的意思,“多拉”是“礼物”的意思,她是一个被赐予一切礼物的女人。

宙斯把潘多拉许配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耶比米修斯为妻,并给潘多拉一个密封的盒子,并叮嘱她绝对不能打开。

然后,潘多拉来到人间。起初她还能记着宙斯的告诫,不打开盒子,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潘多拉越发地想要知道盒子里是什么,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她终于忍不住打开了那个盒子。于是,藏在里面的一大群灾害立刻飞了出来。从此,各种疾病和灾难就悄然降临世间。

宙斯用潘多拉无法压抑的好奇心成功地借潘多拉之手惩罚了人类。所谓“潘多拉效应”,是指由于被禁止而激发起欲望,导致出现“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对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越是不好接触的东西,就越觉得有诱惑力;越是不让知道的东西,就越想知道。

“潘多拉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是:无法知晓的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更有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诉求,其心理实质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存在。

“潘多拉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收音机里播放的评书节目,每次都在最扣人心弦的地方停下,留下悬念,以使听众在第二天继续收听。再如,电视连续剧往往在剧情的关键处突然插播广告,这种做法除了能提高广告的收视率,更能吊观众的胃口,不是停播不让观众看下去,而是像钓鱼一样希望观众长时间地看。

知道了这点,我们就可以更“聪明”一些,即如果有人故意吊我们的胃口,我们就要保持冷静、不为所动,避免受“潘多拉效应”的影响。例如,捂紧钱包,不被商家的“饥饿营销法”蛊惑。但是,如果对方是善意的,故意卖关子,为了给你一个惊喜。那么,你就要积极“配合”,否则会很扫兴的。

其实,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除了被动地受“潘多拉效应”的影响,还可以主动地运用“潘多拉效应”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是避开“潘多拉效应”,以免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

一种是“假禁”,即自己的本意并非如此,通过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他想做,你也希望他这样做,却故意不让他做,激发起对方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最后成功地将其引导到自己所期待的行为或活动中来!

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铃木曾经创造过一种名为“饥饿教育”的教学法。他禁止初次到自己这里学琴的儿童拉琴,只允许他们在旁边观看其他孩子演奏,把他们学琴的兴趣极大地调动起来,然后,铃木才允许他们拉一两次空弦。这种教学法使得孩子们学琴的热情高涨,努力程度大增,进步也就非常迅速。

二是“真禁”,即自己的本意的确如此,这样我们就必须避免“潘多拉效应”,防止事与愿违。这就要求充分做好有关工作,合理解释、认真疏导,确保对方真正明白“不可能”的原因,而不“愈禁愈为”!此外,“火炉原则”最适用于这种“真禁”的情况,只有禁令像高温的火炉一样,不管谁去碰它都会被烫伤,使人充分认识、相信违禁的危害性、严重性,才能达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的效果。

不是教你诈

“潘多拉效应”会造成“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所以,如果要禁止某人做某事,就必须给予充分的说明和解释,否则会引起疑虑、揣测。就会越是想禁止越禁止不了。

夏天到了,年轻漂亮的王女士想买一件紫色的连衣裙,她想着紫色是一种高雅的颜色,穿起来一定比那些穿着红色、白色、粉色的女人看起来更迷人,回头率肯定也更高。当她精心打扮好,穿上紫色的连衣裙兴冲冲地出门后,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倒不是说她走在大街上的回头率没有升高,而是她自己走在大街上时却发现很多穿紫色连衣裙的女人,而紫色并不是今年夏天的流行色!

王女士感到很纳闷:为什么买紫色连衣裙之前,没发现有这么多女人穿这种颜色的裙子呢?是本来就有这么多人穿,还是因为自己买了同样颜色的裙子后才注意到的呢?

当她跟同事们说起这事的时候,发现那些很爱美、很爱买衣服的女同事却没有发现今年穿紫色裙子的人很多。倒是一个怀孕的朋友说,她发现自己无论在哪里几乎都会碰到孕妇,说上个星期天在逛百货公司时,在短短两个小时之内就看到了6个孕妇,还在想:是不是今年的出生率有所提高了呢?

其实,王女士和她的朋友所遇到的这些令她们感到困惑的现象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视网膜效应”。所谓“视网膜效应”,是指当我们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一项特征时,就会更容易注意到别人是否也有这件东西或具备这种特征。因此,自己穿了紫色的裙子,就会关注别人是不是也穿了,结果就会比平常发现更多;而自己怀孕了,就会注意别人是不是也怀孕,结果就会因为自己的格外关注而发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