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投资的“七二法则”
目前,理财观念在社会各界快速地兴起,很多的白领阶层把自己多余的资金拿来投资,因为金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也是万万不能的。
正所谓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话对于个人与家庭、企业甚至国家都十分适用。所谓理财,简单说来就是以最低的成本筹集资金、以最低的风险取得最大的收益。
个人理财,最近几年才刚刚进入大众的视听范围之内。个人理财的逐渐流行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居民收入也水涨船高地快速增长,个人资产大幅度增加。
经济学指出收入与储蓄之间的变动关系受到收入效应的影响。根据恩格尔原理(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长,食物消费占整个消费的比例越来越低),居民收入(流量,指的是一段时间内所获得的经济报酬)与财富(存量,指的是累积的总量,如一个家庭所拥有的总资产)的增长必将带来消费行为的改变。一般来说,这种影响就是收入的提高会使得人们在维持基本生活方面的消费比例降低,节余会相应增加,这些储蓄的资金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理财活动。
在理财活动中,首先要了解的一个概念是“现金流”。
比方说,小王要投资10万元开一家便利店,成本价1万元的商品卖的价格是1.2万元。如果1万元周转一次的销售收入是1.2万元,盈利是2000元。来看这样两种情况:第一,如果每天可以周转一次的话,小王每个月就可以获得6万元的利润;第二,如果每10天才周转一次的话,那么一个月的利润只有6000元。在前一种情况下,不考虑税收与其他因素的话,一年之后小王的资产将会达到82万元;而如果在后一种情况下,一年之后小王的资产仅有18.2万元。
那么,究竟什么是现金流呢?
其实,从上面小王开便利店的例子,就能直观理解现金流了。如果一定要用比较严谨的语言来描述“现金流”的话,就是资产用“现金”来衡量时,资产价值随时间变化的流量。
如果小王所投资的这10万元是从银行贷款的钱,那么情况又会如何呢?这个时候的现金流不仅要考虑每个月所赚到的收入,还要考虑资本成本。所谓资本成本就是小王必须要偿还银行贷款利息,一般都是以利息率表示资本成本。这就是所谓资金的“时间价值”。
资金的“时间价值”意味着钱财离开原先的所有者转移到使用者手中,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从使用者转回到所有者手里必须要附加额外的钱,这个额外的资金即利息。
大家所熟知的投资基金的“七二法则”就是“时间价值”的应用原则之一。所谓“七二法则”就是说,不拿回利息,一直利滚利,本金增值一倍所需的时间。本金增长一倍所需时间(年)=72/年收益率。还是以小王来举例,如果小王不投资,把10万元钱存在银行,年利率2%,每年利滚利,那么要36年才可以增加一倍变成20万元。但是,小王如果投资30万元在一只每年报酬率12%的投资基金上,约需6年时间会增值一倍,变成60万元。
从博弈心理的角度去看待时间价值的话,就是资金拥有者小王是选择现在就将这些资金消费掉,还是选择将这些资金储蓄起来进行投资并在未来获得收益。简单来说,时间价值就是一个消费者现在与未来之间的消费决策博弈心理。决定消费者两种情况优劣的因素是市场利率。
市场利率变动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经济学家们对于市场利率变动的原因是争论不休。总的说来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市场利率完全是由市场来决定,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量是根据市场状况而定的;另一种看法认为市场利率是由政府的货币当局所发行的货币量来决定。在前一种情况下,“时间价值”中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博弈心理方式正是前文所提到的是人与“市场先生”进行博弈心理的一种形式。在后一种情况下,“时间价值”中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博弈心理则是居民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心理。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投资中有句很流行的话“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说的是投资组合分散风险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具备这种天文数字般的财务能力投资于成千上万个项目。对于个人来说,所能选择投资项目毕竟是有限的。
比方说,王青和张民要投资股票,那么他们两个首先来考虑这样的情况:假如有两只股票非常看好,可以选择,一家是电脑制造企业的股票,另一家是电脑元件生产企业的股票。在这种情况下,两家公司股票的上涨与下跌往往是同方向的,两只股票的投资组合并不能降低整体的风险。因此,王青和张民最好不要同时买这两只股票。
再来看这样的情况:王青和张民还是两只股票可以选择,一家是非碳酸饮料制造企业的股票,另一家是碳酸饮料制造企业的股票。碳酸饮料与非碳酸饮料的市场具有替代性,换句话说,其中一种饮料的消费量减少往往是因为另一种饮料的消费者增多。在这种情况下,两家公司的股票上涨与下跌具有反方向的特征,因此两种股票的投资组合可以大大地降低投资者的风险,而平均收益率即使降低幅度也不会很大。这时,王青和张民可以同时买上这两只股票。
正是由于投资项目有互补性和替补性,个人投资理财才成为可能。不然的话,就很难有这么多的投资者。简单说来,个人理财可分为投资决策、消费决策、融资决策这三种情况的博弈心理模型。
先来看怎么做投资决策,假如王青和张民有一笔资金100万元,可以投资股票、房地产、债券、国库券等投资项目,如表1所示。
表1投资决策表
稳定性高稳定性低风险高高风险,高稳定性高风险,低稳定性风险低低风险,高稳定性低风险,低稳定性
大家看到这个矩阵的均衡点是(高风险,高稳定性)与(低风险,低稳定性)这两点。如果张民和王青选择的是(低风险,高稳定性)所采取的策略,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较低;如果张民和王青选择的是(高风险,低稳定性)所采取的策略,则投资的风险过高。因而,最终的投资组合必然是在(高风险,高稳定性)与(低风险,低稳定性)这两种情况的各种组合之中选择最好的投资比例。
股票投资比重的“一百减年龄”原则就是这个博弈心理矩阵的一个应用。所谓“一百减年龄”原则是说,(100-年龄)×100%就是投资股票的比重。如果王青和张民是一个30岁的年轻人,追求成长,适当的投资股票比重是70%;如果王青和张民是两名60岁的退休者,要的是稳定平安,股票投资不可超过40%。当然他们也可以将100改为80、70、60减去年龄,作为投资股票的比重。不同之处只在于,所取的(X-100)中的X越大,投资组合稳定性越高。
保险的“双十定律”原则也是同样的道理。它指的是保险额度为家庭年收入10倍最恰当,及总保费支出为家庭年收入10%最为适宜。
大家再来看看消费决策,个人理财中的消费决策主要是由现在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的博弈心理结果决定的。消费决策指的是如何平衡现在的存量资产和未来收入的消费状况。一般来说有三种类型:把现在的钱留给未来用的节俭型、现在赚的钱现在用未来赚的钱未来用的“月月光”型和把未来的钱拿到现在用的“游戏人生”型。消费决策表如表2所示。
表2消费决策表
多用未来的钱少用未来的钱少用现在的钱中,好中,好多用现在的钱好,差中,中
这个博弈心理矩阵中的好、中、差分别代表消费带来的满足程度。用未来的钱指的是借钱现在用。比如(好,差)表示现在多用现在所赚的钱少用未来所赚的钱,绝大部分未来赚取的钱留到未来再用。这种境况使得决策者现在的满足程度为好,未来的为差。两个均为(中,中)的策略表示,这时消费者的选择有两个:其一,现在赚的钱现在用未来赚的钱未来用;其二,现在赚的钱未来用未来赚的钱现在用,换句话说就是一边储蓄现在的钱留在将来用,一边借钱现在用。这个博弈心理矩阵个人最终的选择会是(中,好)境况的策略,也就是将现在与未来所赚取钱的绝大部分用于储蓄投资。这样整个一生的总体效用是最大的。这是一种最理智的投资方法。
如何买房更合算
房子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最多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都需要买房,如果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希望自己一次性付清房款,觉得多还银行的利息很不合算。一般按期付款的,也是条件所限,不得已而为之。到底是一次性付款合算,还是定期按揭合算呢?
比如小李现在需要购买住房,那么就要面对两种选择:其一,一次性付清方式;其二,住房按揭贷款方式。不妨假设小李所要购买的住宅现在一次性付清需要50万元。采用十年期按揭方式时,市场利率为12%,首付10万,每个月还贷5000元。如果不考虑“时间价值”,采用按揭方式的总还款额是0.5×12×10+10=70万元,比一次性付款所要付出的金额要大得多。然而,考虑到“时间价值”时,按揭方式的购房总现值就是:
10+61+0.12+6(1+0.12)2+…+6(1+0.12)10=43.9万元
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一次性付款反而比按揭方式的现值要高6.1万元。这种情况下,小李将会选择按揭方式购买住房。
再来看这样一种情况,如果市场利率降低为6%,此时的十年期按揭方式所付出的现值是54.16万元。很明显,在市场利率降低之后,理性购房者会选择一次性购房。大家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当市场处于加息周期(市场利率升高)时,固定利率房贷对借款人有利,银行吃亏;但如果市场处于非加息周期甚至是处于降息周期(市场利率降低),那么住房贷款利率固定显然对银行有利,借款人则吃亏。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居民很难承受一次性购房的经济压力,往往选择按揭方式购买住房。按照我国现有的经济法规,按揭利率可以是浮动利率也可以是固定利率。所谓固定利率住房贷款,就是借款人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时即设定好固定的利率和对应的固定期间,不论固定期间内市场利率如何变动,借款人都按照合同约定的固定利率支付利息。浮动利率则不同,是购房者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动不断调整,而且是同向变化,也就是说,市场利率上升则浮动利率上升,市场利率下降则浮动利率下降。
不管选择固定利率还是选择浮动利率,购房者应对两种利率在合同期内所支付的利息总额进行比较,哪一种付出的现值越低就选择哪一种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购房者与银行就构成了利率博弈心理的两个参与者。
如何理解“风险越高,收益越高”
在投资理财中,有这样的一个流行观点:“风险越高,收益越大。”换句话说,就是人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就是所承担的风险具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风险价值”。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每一个人对未来所作的决策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准确。未来的变化是不确定的。对于未来变化的不确定性,有两种情况:其一,未来的变化具有统计特征,可以通过统计方法来分析,比如彩票;其二,未来变化是混沌的,无法通过统计方法来分析。风险则是指可以通过统计方法来处理的未来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
未来的风险既可能是发生危险与损失,也可能是获得机会与好处。大家来看这样的一个简单的随机数集合{19,16,21,24,24,25,13,19,23,17,18,15,14,17,18,14,18,19,20,19,19,19,24,20,19,18,26,23,27,18,25,15,22,23,26,20,18,22,19,22,16,17,15,19,20,20,19,27,15,18}。这个集合中共有50个数字。这组数据的平均值是20,方差是3。
如果这个集合是你作某个投资的收益各种可能回报,那么你这项投资的平均收益就是20万元,而未来可能的收益是围绕着20万元这个平均收益上下波动的。方差则是衡量波动幅度大小,方差越大,波动的幅度就越大,方差越小,波动幅度越小。
再来看这样一组投资收益的数据{18,15,20,18,20,18,16,18,21,17,15,17,14,13,13,19,17,17,15,17,12,20,16,13,20,13,13,17,16,17,16,24,17,17,19,15,18,18,20,11,18,17,16,14,17,19,17,14,16,14,31}。这组数据的平均收益是16万元,方差也是3万元,方差和前一组数据相同。很明显,在方差相同的情况下,平均收益越高,波动的程度就越小。
为了更好地区分这种波动程度的不同,可以引入变异系数的概念,变异系数=方差/均值。变异系数越大,波动程度越大。对于风险的统计分析,则是通过这种均值——方差分析得来的。简单地说,变异系数越大,风险越高,变异系数越小,风险越低。在所举的两个例子中,(3/20)<(3/16),因而前一种投资的风险比后一种投资的风险要小。
通过这两个例子,大家可以明显发现,前者的平均收益20万元比后者的平均收益16万元要高,然而风险却低于后者。肯定会有人产生疑问,难道“高风险高收益”错了吗?
实际上,任何投资包括个人理财的投资都具有不同性质的风险。比如你购买股票,风险可能来自于市场内在的震荡、国家政策的变化、央行的突然加息降息或汇率调整、政治事件、某个企业的会计欺诈等多种因素。这许许多多的风险对于一个具体的投资项目可以分成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诺贝尔奖获得者马克维兹早在几十年以前就通过统计学方法证明出,当合理投资于多个项目的时候非系统性风险就可以被分散化解,当投资组合足够大时所留下的不能被分散化解的只可能是系统性的市场风险。现在就很容易能够理解上述两个例子的问题,前者平均收益高于后者而风险低于后者的原因是:后者的非系统性风险要高于前者,前者的系统风险则高于后者。
所谓“高风险高回报”的含义就是指系统性风险越高收益越高。
各种投资理财项目的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如表3所示。
表3投资理财项目的风险与收益
国库券公司债券
政府债券房地产市场国内股票境外证券
风险投资风险低风险较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收益低收益较低收益中等收益较高收益高收益
股市博弈与四国军棋
马基雅弗利曾说过:君主的产生是缘于人们对力量的迷信和崇拜。在股市投资之中,这种力量变成了预测分析。投资分析大师目前被顶礼膜拜,万千信民纷纷追捧。时空不断轮回,江恩在数学的圆桌上起舞,股海波浪起落,但是众生却屡尝海水之咸涩味道。数百年间,人类战胜了天花,发明了灯泡,计算机可以模拟原子的裂变,但是股市却依然深不可测。
有一个故事:华尔街的股票分析师们把一只大猩猩喊来做了一个试验,他们把很多只股票代码都贴在墙上,让猩猩胡乱投掷飞镖,飞镖中了哪只股票,股民就买哪只股票,几个月后,让分析师们大吃一惊,大猩猩所投的股票的获利率居然超过了华尔街的分析师!
有经济学家据此来证明股价的随机漫步。于是众股民欢呼不已,心中希望未泯,巴菲特也依然健在,可细一琢磨:按随机漫步理论,那么一个人到了八十岁可能会身价亿万,但那时的钞票对老人来说与手纸将有何分别?愚蠢啊,愚蠢,难怪有人笑说股市的倾向是把聪明人变傻,而不是把傻人变得聪明。
对猩猩来说,香蕉是通向它幸福的小舟,对人类来说,银子是我们生存的动力,亦是股票盈亏的唯一标准。对金钱的执著必然是投机的障碍。
按博弈论的观点分类,股市是不完全的信息博弈。如果在博弈进行过程中,每个参与方可以得知其他各方都进行了哪些操作,目前处于什么状态,则称为信息完全博弈。比如下棋,双方对盘面上的局势一目了然,竞局过程的信息是完全透明的,这是典型的信息完全博弈。但也有一些竞局在进行过程中各方并不完全了解其他各方的选择,其他各方的状态对他是不透明的,如大多数种牌类,各方都不知道别人手里是什么牌,这就是信息不完全博弈。社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信息不完全博弈的例子,最典型的如军事对抗,敌对双方都尽量隐蔽自己的真实意图,秘密地调动部队,以期给对手以突如其来的一击。指挥员必须在对手情况不明了的情况下制订作战计划,这一决策过程是一种典型的信息不完全博弈。
股市有两个方面的不确定性。首先,股市外部环境状态的不确定性,包括国家的经济政策、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商品市场的状况和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状况等,这些因素是一种竞局外部的力量,硬性影响着竞局的发展,好比一个动力系统受到的外力。面对这些因素的影响,不论是庄家还是散户,都只能消化和利用,而没有能力改变。这些因素都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股民对下一步国家将出台什么政策,公司的经营状况将会如何转化等几乎是很难了解的。另外,每个股民的个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在影响着他们的操作,进而影响着走势。最常见的如有人因家中有事而急需钱用,只好卖股票,这种情况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计算出来的;再如,国外股市上曾有情场失意者为图报复,收购情敌的公司,造成股价暴涨的例子;国内股市上还出现过这样的传说,某操盘手为庆祝自己女儿的生日,把股票打成涨停板的怪异事。其次,股市内部的不确定性,这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股民对其他股民操作状态缺乏了解,即对博弈状态缺乏了解。通过行情报价人们只能看到股价的涨涨跌跌,而不能知道这股价涨跌的背后是谁在推动,上千万人的行为都隐在背后,博弈过程信息极不完备。股市由如此众多的投资人构成,没有任何办法知道每一个人都在干什么。第二,即使获取了这些微观信息也不能直接指导操作,因为没有办法直接计算这么多人各自采取行动对股市的影响,而只能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但统计方法本身必然带来随机误差。所以,这种不确定性是不可避免的。
某君是位资深的股民,最近喜欢玩四国军棋(四暗),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他挑起狼烟,血流成河,一开始很是顺利,一路杀到副连长,后来混迹高分区中。但是到高分区之后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竟从副连长杀回小兵。此君善于总结,事后静思,终于明白自己是对分数的过于追求已超越了游戏娱乐本身的旨义。虽然在高分区对手实力有之,太狡猾有之,但更多的是自己追求高分的这种执著严重影响了水平的发挥,从而使自己的棋路变得僵硬不化,患得患失,或失于保守被动,或失于心急冒进。不再仔细推敲盘面,不注意集中和对家配合进攻和防守,这样输之是必然的!这种执著与炒股途中的心理波动多么一致,皆从人性自有弱点而来。但这点感悟不仅仅来自于玩四国军棋。细品之,游戏的规则,计算思路,游戏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都对股票市场有着莫大的启迪。此君仔细思索总结之后,豁然开悟,大笑而言:“玩四国一年,胜读一百本投资经典!”他总结如下几点。
第一,凡事不能以求之心去求。道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一个人的悟性。“求”这种行为的本身,只有在“不以求之心”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人最大的潜力。在军棋游戏里,虽然分数的高低固然记录着你成功的轨迹,但过于对分数的执著必将成为下棋者心灵的桎梏,成绩自然适得其反。股票投资,需要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第二,博弈模型思维不同。类比的思维方法可以让人从一个迷局中跳跃出来,从类似的环境中正确分析。科学家可以精确地计算出天体的运行,却计算不了人在股市中的疯狂。关键的一点是计算方向与思路上的背离。
大户和小户的博弈
“股票买卖”、“交通拥挤”以及“足球博彩”等问题对于个人来说,一般称之为“少数者博弈心理”。其实“少数者博弈心理”是改变了形式的酒吧问题,是由一位定居瑞士的中国人张翼成在1997年提出的。
把这个应用到现在的股票市场上也是很有意思的,每个股民都在猜测其他股民的行为而努力与大多数股民不同。如果多数股民处于卖股票的位置,而你处于买的位置,股票价格低,你就是赢家;而当你处于少数的卖股票的位置,多数人想买股票,那么你持有的股票价格将上涨,你将获利。
在实际生活中,股民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完全根据以往的经验归纳得出自己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股市博弈心理也可以用少数者博弈心理来解释。
“少数者博弈心理”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结论,即记忆长度长的人未必一定具有优势。因为如果确实有这样的方法的话,在股票市场上,人们利用计算机存储的大量的股票的历史数据就肯定能够赚到钱了。这样一来,人们将争抢着去购买存储量大、速度快的计算机了。在实际中人们还没有发现这是一个炒股必赢的方法。
金融证券市场是一个群体博弈心理的场所,在证券交易中,其结果不仅依赖于单个参与者自身的策略和市场条件,也依赖其他人的选择及策略。
暂且把股市的大户称为“大黑猪”,散户称为“小白猪”。在“智猪博弈心理”的情景中,大黑猪是占据比较优势的,但是,由于小白猪别无选择,使得大黑猪为了自己能吃到食物,不得不辛勤忙碌,反而让小白猪搭了便车,而且比大黑猪还得意。这个博弈心理中的关键要素是猪圈的设计,即踩踏板的成本。
在证券投资中也是有这种情形的。例如,当庄家在低位买入大量股票后,已经付出了相当多的资金和时间成本,如果不等价格上升就撤退,就只有接受亏损。基于和大黑猪一样的贪吃本能,只要股票的大势不是太糟糕,庄家一般都会抬高股价,以求实现手中股票的增值。这时的中小散户,就可以对该股追加资金,当一只聪明的“小白猪”,而让“大黑猪”庄家力抬股价。当然,这样的股票要发现也是并不容易的。所以当“小白猪”所需要的条件,就是发现有这种情况存在的猪圈,并冲进去。这样,你就成为一只聪明的“小白猪”。
从散户与庄家的策略选择上看,这种博弈心理结果是有参考价值的。例如,对股票的操作是需要成本的,事先、事中和事后的信息处理,都需要金钱与时间成本的投入,如行业分析、企业调研、财务分析等。
一旦已经付出,机构投资者是不太甘心就此放弃的。而中小散户,不太可能事先支付这些高额成本,更没有资金控盘操作,因此只能采取小白猪的等待策略。等到庄家动手为自己觅食而主动出击时,散户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股市中,散户投资者与“小白猪”的命运有相似之处,没有能力承担炒作成本,所以就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金灵活、成本低和不怕被套的优势,正所谓“船小好掉头”,来发现并选择那些机构投资者已经或可能坐庄的股票,跟着“大黑猪”们来为自己进行盈利服务。
由此看到,在散户和投资机构的博弈心理中,小教户并不是总没有优势的,关键是找到有大黑猪的那个食槽,并等到对自己有利的游戏规则形成时再进入。
然而遗憾的是,在目前的股市中,很多作为“小白猪”的散户不知道要采取等待策略。让“大黑猪”们去表现,在“大黑猪”们拉动股票价格后从中获取利润,才是“小白猪”们的最佳选择。作为“小白猪”的散户,还要学会特立独行。行动前,不用也不需要从其他“小白猪”那里得到肯定;行动时,认同且跟随你的“小白猪”越多,则你出错的可能也就越大。简单地说,就是不要从众,而是跟随“大黑猪”。
当然股市中的金融机构要比模型中的大黑猪聪明得多,并且不守游戏规则,他们不会甘心为小白猪们踩踏板。事实上,他们往往会选择破坏这个博弈心理的规矩,甚至重新建立新规则。比如他们可以把踏板放在食槽旁边,或者可以遥控,这样小白猪们就失去了搭便车的机会。例如,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串通,散布虚假的利空消息,这就类似于踩踏板前骗小白猪离开食槽,好让自己饱餐一顿。
不过在这两者的心理博弈之中,金融市场中的很多“大黑猪”也并不聪明,他们的表现欲过强,太喜欢主动地创造市场反应,而不只是对市场作出反应。短期来看,他们可以很容易地左右市场,操纵价格,做胆大妄为的造市者。
这些“大黑猪”们并不知道自己要小心谨慎、如履薄冰,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如想象的那样强大到可以无敌于天下。所以,每一年都会有一些高估自己的“大黑猪”倒下,幸存的“大黑猪”在经过优胜劣汰之后会变得更加强壮。不过,无论是多么强壮的“大黑猪”,只要过于自信、高估自己控制市场的能力,总会倒下。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股市中,“大黑猪”有“大黑猪”的难处,“小白猪”有“小白猪”的难处。尽管“大黑猪”“小白猪”只要了解自身处境,采取相应的策略就会成功,然而理性是有限的,确定的成功总是很难获得。
电视投票、博傻心理、牛顿的悲叹
现在电视台为了增加收视率,大搞各种选秀节目,如很火的《红楼梦》选秀,以及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等。“超级女声”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力,最后决赛的时候投票人次甚至超过上千万。这让商家很长时间都笑得合不拢嘴。至于最后到底哪位选手的歌喉最优美,最能打动观众,这就要看观众整体的喜好。也许有读者会问,这个和理财有什么关系啊?
其实这与经济学大师凯恩斯曾说过的“美女投票”故事有几分相似。
凯恩斯认为专业投资大约可以比做报纸举办的比赛,这些比赛由读者从100张照片当中选出6张最漂亮的面孔,谁的选择最接近全体投票者的平均偏好,谁就能获奖;因此,每个参加者必须挑选的并非他自己认为最漂亮的面孔,而是他认为最能吸引其他参加者注意力的面孔,其他参加者也正以同样的方式考虑这个问题。现在要选的不是根据个人最佳判断确定的真正最漂亮的面孔,甚至也不是一般人的意见认为的真正最漂亮的面孔。大家必须作出第三种选择,即运用大家的智慧预计一般人的意见,认为一般人的意见应该是什么。
比如在选美比赛当中,最终的结果与谁是最漂亮的女人无关。人们所要关心的是怎样预测其他人认为谁最漂亮,又或是其他人认为其他人认为谁最漂亮。所以,“超级女声”最终结果的预测也并不是看你觉得究竟谁的歌喉最动听,谁的歌声最打动你,而是要判断其他的观众是什么看法。
把这种美女投票的心理运用到股票市场,也具有一些类似的特点。投资要义不在于有些投资者自己对证券价值的挖掘认识,很多的重点是关心其他投资者的看法。也就是说,每个投资者都希望赚钱,可是能否赚钱,不完全取决于某个上市公司的赢利情况,更要取决于其他投资者是否看好这只股票。这就是所谓的“跟风盲从”心理现象。
然而,进一步考虑时,会发现实际的问题更加复杂。因为投票者将全部从相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因此,作为股票投资者必须判断的不仅仅是别人是什么想法,而是判断“其他某个人所判断的除这个人自己之外的其他人的想法是什么”。这句话说起来颇有些拗口,实际上,在投票时,没有多少人会去考虑这么多的信息,首先无法收集足够多的背景信息,其次对其他人的想法只是一种猜测,并不一定可以推测出其他人的真实想法。
在这种博弈心理中,“羊群效应”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人们在不确定下决策时,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过度依赖舆论。因而人们面对类似的信息环境时,会作出类似的行为反应。“羊群效应”导致资产价格不连续和大幅的波动,破坏了市场的稳定性。
假设市场上现在有1000个投资者,对一项在新兴市场上投资机会有不同的看法,其中200人认为这项投资有利可图,但其他800人则持有相反的意见。如果将这1000个人的意见综合起来看,这项投资肯定是不明智的。然而,在他们信息无法沟通的情况下,如果最初进行决策的投资者是少数的那200人,他们就会进行投资,而另外的800人则逐渐改变最初的心理想法,而跟随着这少数人去投资。这便形成“滚雪球效应”,这种情况下“羊群效应”发生了。这种跟风心理现象也叫“博傻心理”现象。
人们在这种“博傻心理”支配下,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越高越买,越买价格越高,从而导致金融市场超常规膨胀,引起泡沫经济。比如前两年的房地产市场与更久远的股票市场,它们在其他商品微幅涨价甚至跌价的时候,价格是大幅度上涨。
最典型的是18世纪英国的“南海泡沫”事件。当时的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的股票价格狂飙,在6个月内从每股128英镑上升到每股1000英镑以上,涨幅高达700%。然而,南海公司的经营却每况愈下,赢利甚微,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与上市公司实际经营前景完全脱节。
在南海公司股票价格扶摇直上的示范心理效应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是投机对象。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后来甚至连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牛顿都卷入漩涡。人们完全丧失理智,他们不在乎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只相信发起人说他们的公司如何能获取巨大利润,人们唯恐错过大捞一把的机会。一时间,股票价格暴涨,平均涨幅超过5倍。大科学家牛顿在事后不得不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的心理”。
跟风心理与投资泡沫
在前不久南方城市发生的一起女性非法集资引起人们的思考。在浙江丽水被人称为“小姑娘”的杜某,从2003年开始以做房地产项目为名搞非法集资。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受害人遍布丽水莲都、缙云、青田等地,涉案金额约2.14亿元。她从一个开美容院、卖服装、炒店铺的小商贩,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竟迅速发迹,这就是典型的庞氏骗局或称金融金字塔骗局。在庞氏骗局中,骗局制造者向投资者许诺,投资便能获得极高的收益率,但投资者付出的投资几乎没有甚至根本没有被投向任何真正的资产。相反,骗局制造者将第二轮投资者的部分资金支付给第一轮的投资者,又将第三轮投资者的部分资金支付给第二轮的投资者,依次类推。在最初的投资者盈利之后,他们的成功将会激发更多的投资者参与这个骗局。图1可以更好地让大家一目了然。
图1庞氏金字塔当盈利者越来越多,参与者越来越多时,最终整个金字塔不堪重负,轰然倒下,最后一轮的参与者将是整个骗局损失的最终承担者。
这个结果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庞氏骗局”。它的过程正形象地描述了金融市场中由于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而导致的投机性泡沫不断扩大,并最终破灭的整个过程。
当然,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毕竟是不同的。股票无论涨到多高,只要继续上涨就不会出现直接的受害者。然而,人们总是要在土地上生存的,遮风避雨的房子也是每个人的必需品。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为投资家带来亿万的财富。人们依靠正常的劳动所得的工资收入远远不能与之相比较,这使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混乱。汗流浃背的劳动所得,远不如金钱游戏带来的利益,必然对劳动积极性产生很坏的影响。对于企业也是一样,试问,如果在房地产或股票市场投机所得的收入远高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回报,还会有哪一家公司认认真真地把企业做好?
在这种情况下,“财富效应”的心理作用开始发生。所谓“财富效应”,即资产诸如股票、房地产的价格高涨可以使人们感到财富增加,从而加大消费动机,刺激消费需求。财富效应,资产泡沫导致人们忽视自己的经济能力,推动消费与投资的增长。对于为数众多的家庭,随着股票、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会大幅度提高消费档次,而消费需要的不断增长又给经济泡沫打上一针兴奋剂。
事实上,在金融市场中,几家欢乐几家愁,总有人大发其财,更有人倾家荡产,这其中的原因并不都是命运,巴菲特、索罗斯就是反例。看来金融市场并不完全满足随机游走的有效市场假设。
在金融市场的炒作中,对预期收益率、预期利率以及一切有关的信息的估计,往往有超常规的放大效应,这使得金融资产如股票的价格不仅变换频繁,而且往往带有惊人的震荡幅度。比如美国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价格指数从1995年的5117.1点,到1998年年中突破9000点,只不过两年半的时间,竟然上升了75%。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不少国家的股票指数都有一天跌破10%的记录。
这种现象,亚洲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索罗斯在其所著的《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中是这样描述的:“我把历史解释成一个反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带有偏见的决策与一个超出他们理解力的现实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能够自我加强或自我矫正。一个自我加强的过程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而不受到现实世界极限的制约,但它却可以持续足够久远,以至于给现实世界带来重大的变化。当它不能朝着原有的方向发展下去时,就会进入一个相反方向的自我加强过程。”
在现实中,金融市场往往具有一种放大机制。因为过去的价格增长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与期望,这些投资者又进一步地哄抬股价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这种循环不断进行下去,造成一种过激反应。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在任何领域获得成功之后,总会有一种自然倾向,采取行动来求得更大的成功,并不断继续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最初的价格上涨导致了更高的价格上涨,因为通过投资者需求的增加,最初价格上涨的结果又反馈到更高的价格中去。第二轮的价格上涨又反馈到第三轮中,接着反馈到第四轮,依次类推。最初的价格上涨的诱发因素被放大很多倍。一旦需求在某个时刻达到顶点后,整个泡沫瞬时崩溃。这就是经济泡沫形成的原因。
彩票与投资
这些年,随着国家的彩票项目不断开展,很多人加入了买彩票的行列,大部分人把它看作是一种投资。渴望一夜暴富,一把改变命运。甚至有人为此过了头,在前不久震惊全国的金融盗窃案就是利用自己在银行工作便利之际,把公款拿去购买彩票去了。其实,他就是想着能中大奖心理,把钱挣回来。
然而,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在买彩票的路上被汽车撞死的概率远高于中大奖的概率。每年全世界死于车祸的人数以数几十万计,中了上亿美元大奖的却没几个。死于车祸的人中,有多少是死在去买彩票的路上呢?这恐怕难以统计,因而“死于车祸多于中奖”也成了无法从当事人调查取证的猜想。
实际上,彩票中奖的概率远比掷硬币,连续出现10个正面的“可能性”小得多。如果你有充裕的空闲时间,不妨试试,拿一枚硬币,看你用多长时间能幸运地掷出自始至终的连续10个正面。实际上,每次抛掷时,你都“幸运”地得到正面的可能性是1/2,连续10次下来都是正面的概率是10个1/2相乘的积,也就是(1/2)10=1/1024。想想吧,千分之一的概率让你碰上了,难道不需要有上千次的辛勤抛掷做后盾?
在概率论里,“买彩票路上的车祸”和普通的车祸是完全不同意义的事件,是有条件的概率,这个概率是建立在“买彩票”和“出车祸”两个概率上的概率。不管怎么说,这都应该是一个极小的概率,它的概率比中大奖的居然大,可见中大奖的难得和稀奇。
用大量的钱财去买彩票的投机心理是不可取的,如果只不过想自己娱乐一下,一次花个几块钱也未尝不可,但是千万不可沉迷于此,甚至为此而倾家荡产。
人生的博弈中,要想获胜,就不能缺乏雄心。雄心的极端形式是野心,但在许多人眼中“野心”往往被贬为庸俗甚至是恶魔,那是因为人们只看到了野心所做出的坏事,而忽视了野心所带来的追求成功的支持力。雄心是成就伟大事业不可缺少的要素。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树的方向,由风决定;人的方向,由自己决定。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而没有雄心和理想,只能是小孩子玩家家,图一时的享受和欢娱,最终是不会有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