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谋事的学问
8679200000011

第11章 下卷·三国神谋四十道(4)

刘备一开始就学刘邦,后来随着情况变化就忘了,转学曹操。没想到学曹操不灵,只好回过头又去学刘邦,发现原来老祖宗早就为他指明了胜利的捷径。

人不可忘本,忘本必败。祖先就是我们的样板,刘备不学刘邦,何以为天下?

刘备不是圣贤,但他知道要尊敬圣贤。他不是圣贤但并不自卑,越发谦虚好学,师事孔明,所以能让孔明以圣贤之身忠心辅佐。

曹操相当狂妄,以为自己哪方面都天下第一,凡是英雄豪杰他都要与之争高下,凡是圣贤才俊他都要无情践踏,如杀孔融、祢衡、杨修等,这是愚蠢的,只会自取灭亡。

刘备相当谦虚,他为自己的谦虚感到骄傲。

大贤、大才、大德、大智,这四种人是人类的精英,孔明同时兼为大贤、大才、大德、大智,级别之高已到圣人水准,刘备用孔子事老子的方式来侍奉孔明,必有大成。

要把军师当老板。

曹操一惯把手下当奴才使唤,他是大老板。刘备反其道而行之,把孔明敬若神明。他不当老板,让军师来当老板。军师不但是整个军队的老板,还是他这个统帅的老板。

而曹操把郭嘉等人当副手、打杂的。

刘备把诸葛亮当老板,甘愿当诸葛亮的副手打杂。

诸葛亮不是刘备的副手,刘备却是诸葛亮的副手。刘备简直把一切都托付给了诸葛亮,二人相知之厚、信任之深让人感动。

刘备甘心把指挥权让给诸葛亮,这是他相信:

A.诸葛亮比他干得好——当然。

B.诸葛亮不会与他争天下——当然。

有了这两个当然,刘备当然放心。

集团一下子有了两个老板却丝毫不乱,这是因为:

A.两个老板二合一,不分彼此。

B.一个当董事长,一个当总经理。

这样就不会有冲突。

刘备集团采用了民主制度,谁专业谁当家;曹操集团采用了独裁制,搞一言堂,所以刘备一旦抛弃独裁制搞民主制,集团有了主心骨,有了协调制度,从此便不会乱,不会跟别人走,有好策略又有好执行,所以一定会赢。

17蚂蚁咬脚心掀翻大象

大象全身坚如厚甲,仿佛坚不可摧,但大象也有死穴,那就在脚心。蚂蚁只要咬准大象的脚心,大象一痒一痛就会轰然倒地。刘备联合孙权,咬准了北方兵不擅长水战,将曹操骗到长江上决战,结果一阵浪打浪接一阵火攻,将曹操这只大笨象掀翻在地。

刘备被曹操追杀到江夏后,马上与诸葛亮商量如何反败为胜。诸葛亮指出,当初他在卧龙冈与刘备定下的“联吴抗曹”大计是到实现的时候了。刘备称好,诸葛亮于是飘然至吴,舌战群儒,并有效激发周瑜、孙权二人的斗志,孙刘正式结盟,共同布置、共同防守,迎战曹操。

刘备采用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策略,一下子有了强大盟友,实力骤增,信心暴涨,勇敢而机智地在诸葛亮的指挥下协同周瑜作战,终于凭斗智斗勇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辉煌战果,平地大翻身从此与曹操平起平坐,逐渐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大象越庞大,越容易被掀翻。

曹操霸气十足,本部兵马五十万再加上荆州兵马二三十万,号称百万大军,吃了刘表便马上要吃刘备孙权,结果把二人逼急了,结成了本来不可能的联盟。

刘备与孙权看准了曹操以上心理,所以抱着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来作战。同时他们深知自己智慧并不高,所以把大事交给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来做,他们负责稳定军心,充足后勤。

在孙刘结盟期间,有过几次窝里斗,到底双方都忍下去了,大敌当前,必须团结!

刘备谦虚而坚毅的性格在这次大战中体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蚂蚁虽小,但能掀翻大象;他曹操就算是天兵天将,也要被打翻在地。

刘备越败越精神,越败越智慧,这样曹操便不足畏矣。

不要羞于与陌生人打交道。

刘备与孙权之父孙坚曾是战友,但与孙权没有任何交情,事前只听说孙权子承父业把江东经营得不错,其他的就不知道了,基本上是陌生的。交往倒是有一次,说来也是刘备有远见:当初刘备依附刘表在荆州时,孙权杀了刘表的守边大将黄祖,当时刘表要报仇攻孙权,被刘备以抗曹要紧劝止了。假使那次刘备赞同甚至参与了刘表打孙权,将在赤壁之战前就很难与孙权结盟。

刘备一生小心谨慎,屡有后福。他既不得罪刘表,也不轻易得罪孙权,于是有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好运。

有了与孙权之父的交情与曾劝止刘表不打孙权这两点微弱人情,刘备还不足以与孙权攀交情。正因为有了曹操这个共同的敌人,他们才能结成原本不可能结的联盟。

刘备不管他孙权是谁,既然有必要结盟那就一定要结盟,也许陌生人比熟人还好共事,因为主客到底要讲个互相尊敬。换个角度讲,刘备这次救了自己也救了孙权,这就是他对人好、努力求援与努力帮人的好报。

世上没有陌生人,只有利益相同或利益相冲突的两种人。敢与陌生人打交道的人才会有朋友、有机会。

刘备胸怀天下,天下人都在他的胸中,所以他交起友来相当自然,大大方方。

18顺水推舟可以占主动

当教训对方后,对方若主动求和,可见已有一定程度屈服。刘备抢了孙权的地盘后孙权也想硬夺,但又夺不过,只好主动联姻。刘备于是大摇大摆地做了东吴女婿,完全把东吴当成了自己的盘中之餐。

刘备夺了孙权战果,孙权恨之入骨,用周瑜之计要把妹子嫁给他,好骗来宰杀。刘备见对方示“好”,便将计就计来到江南。吴国太爱婿心切,护住刘备,刘备得以大享艳福。孙权忍不住终于要杀刘备,又被赵云用了孔明的锦囊妙计救走。周瑜追之不及,被嘲笑“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久就被孔明气死。总的来说,这次联姻与上次联盟有相同效果,双方关系较为友好。孙权暂时不敢再如何,刘备也暂时不再推进地盘,双方维持了外交上的和平,各自享受赤壁之战的胜利果实,同时休养生息。

为人不要死缠烂打,应把握尺度。

刘备相当仁义,在地盘到手后,实际上他趁势要灭掉孙权也有可能。但他没这么做,一是有风险,二是曹操在后。

刘备与孙权结成郎舅之亲原是政治联姻,但不管怎么说也是对方主动求和的友好表现,虽说这其中有杀机,但刘备也不追究。

死烂缠打无益,不如该和解时就和解,大家好休息休息。

有时为敌人好就是为自己好,有时敌人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相同,天地之道十分奇妙,善于与敌人和解甚至合作的人受用无穷。

19高手出手与众不同

“高手”指有高明的手段,有高强的手腕。诸葛亮是圣人,圣人不轻易出手,圣人一旦出手当然是高手。诸葛亮一下山就把曹操的十万兵马打败。他还像在山上那样清静无为,他不动,所以能把对方的动静看得清清楚楚,以静制动。夏侯惇远道而来,兵马喧嚣,一无遮挡,活生生做了诸葛亮的靶子。

诸葛亮亲自指挥的第一战是与夏侯惇的十万兵马作战。曹操要灭刘备于羽翼未丰之时,因此派了十万大军前来,企图泰山压顶。

诸葛亮定力高深,已修到了“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境界。见夏侯惇杀来,从容布置。双方兵力悬殊太大,当然不可以硬碰硬。诸葛亮对新野地形了如指掌,于是很自然地选用伏击的方式。光是一路伏击还只能打乱曹军,必须层层伏击才能打垮对方。当对方被一次次闷棒打狼而无还手之力时,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与莫名的恐慌中必然溃败,并且人越多败得越快。

诸葛亮以少胜多,作了如下布置:

第一路,关羽埋伏在豫山,见敌至,放他过去,从背后烧其粮草。

第二路,张飞埋伏在安林背后山谷,关羽一放火,他就接着放火烧掉曹军另一处粮草。

第三路,关平、刘封在博望坡两边等待敌军,敌军一来就放火。

第四路,以赵云为前锋正面迎敌,但只能输不能赢,诱敌深入。

第五路,刘备亲自领兵为后援。

最后这五路伏军收拢,形成包抄之势,大火越烧越猛,关张赵云武艺高强,在混战中占尽上风。

夏侯惇不知对方底细,突然被接连骚扰重创,只好逃走,败走许昌。

以弱胜强是常事。

这回诸葛亮用三四千人大破夏侯惇十万大军,堪称神奇。但在人类的博弈中,以弱胜强其实并不罕见,甚至是常事。这是因为双方没有绝对强与弱,只要占天时地利人和,并正确利用好己方优势,双方都有平等的机会赢。

强方优势:人马众多,威慑对方。

强方强势:人多难以管理,往往首尾不能兼顾,摆得太开势必形成诸多薄弱环节,客观上为对方创造了很多的进攻可能。一旦混乱,将按多米诺骨牌效应逐一跌倒。

弱方优势:人少心齐,便于管理统筹,攻击力强。并且正因为人少,目标也小,对方不容易找到,便于隐藏。

弱方弱势:不能硬碰硬,尤其不能面对面,否则会被对方的人海淹没。

此役中诸葛亮扬长避短,通过占地利取得了胜利,这是很正常的。

又,诸葛亮五路伏军相呼应,相穿插,不是简单的一路接一路来,而是交叉行动,同步行动,这样就形成了立体进攻,使对方的平面防守形同虚设。诸葛亮以立体破平面,是一位空间大师。

高手之道匪夷所思。

按夏侯惇一方的预想,一定是把大部队开到刘备的新野城下或郊外,然后与刘备军队对垒,双方兵对兵、将对将干起来,他们十万大军要灭一个仅三四千人的部队不是小菜一碟吗?

诸葛亮当然预想到了这种情况,所以他的全部智慧都集中在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上,一共有两种办法:

一是让对方开过来再奇兵制胜。但这很难,对方人太多,胜算极小。就算能小胜,小胜过后通常是大败。

二是不让对方开过来,把对方在半路上解决。

诸葛亮让对方的计划完全落空,提前进入战斗,在对方意想不到的时空里发动毁灭性进攻,其胜利是必然的。

所谓匪夷所思并不是说奇想天外,而是利用现有条件与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合,用超前思维领先步骤,从“冷僻”之处下手,环环扣住,这样对方就没有还手之力,可以以弱胜强。

20借力卸力可以生力

力量像光线,可以折射出去。一个武学高手尚且知道四两拨千斤,作为智慧大师的诸葛亮自然懂得借力卸力。当阳之役,刘备集团被重创于曹操大军,诸葛亮紧接着巧妙地把曹操的视线转移到孙权身上,使自己一方得以保存与迅速发展。

诸葛亮成功挫败曹操大军的追杀后,带队转移到江夏。刘备问破曹之计,诸葛亮早就胸有成竹,轻摇宝扇,慢慢说道:“曹操势大,急难抵敌,不如投东吴孙权,以为应援。使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有何不可?”刘备从之。

曹操这时认为刘备已不足畏,马上准备吃掉孙权这块大肥肉,从而把刘备方面基本上忽略了。

巧妙转移敌人视线。

当阳之役不管怎么说,刘备方面还是被曹操打败了。按曹操的习惯一定要赶尽杀绝,但这也不是想做马上就能做到的事,江夏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曹操再想进攻也要先布置一番。因此,诸葛亮有时间与刘备商量如何反败为胜。

他们深知,假使再来一次当阳之役,那可就输不起了,那么如何才能不再出现被追杀的险局?

一是再走远些,但此时除了江夏他们无处可去。

二是让曹操别进攻。

让曹操别进攻?这是不可能的。一般人会把注意力放在第一个方案上。殊不知此路不通,刘备一方一旦走出江夏这个唯一的屏障,将会被继续追杀至死。

诸葛亮反复琢磨,知道再走远些确实是不可能的,那么就让曹操别来进攻吧!如何才能实现这个大胆的创想?

一是曹操收兵。这不可能,曹操要是不贪得无厌,那就不是曹操了。

二是让曹操去打其他人。此计大妙!诸葛亮马上想到东吴近在咫尺,又曾与曹操有过恩怨,更重要的是孙权一直想当曹操第二,看来只要把这两大势力挑动起来,必有一番火并,最后将是我方受益。

只要巧妙转移敌人视线,他就会被更大的利益吸引,不要芝麻,捡西瓜去了。

于恰当时候隐形。

诸葛亮成功地把曹操的视线从刘备转移到孙权身上后,忽然带队从曹操面前消失,把整个军队隐形起来,几乎让曹操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最后又神出鬼没地杀出来,会同东吴大军将老曹的北方兵杀得丢盔弃甲,死伤无数。

诸葛亮曾长期做隐士,他知道怎样把自己隐藏得严严实实的。具体地讲,他把军队变成一支隐形军队的方法为:

一、不进攻,并在敌我中间设隔离带。这样对方就不能接触他们。

二、不张扬,并做出假象,好像在一个个死去。但就算是死了也不发丧。

三、不抵抗,如果对方有零星进攻,就让他们打,绝不抵抗,让对方误以为我方已完全失去战斗力,几乎不存在了。

就这样,一支几万人的军队变成了隐形部队,从敌人眼皮底下消失,好像一场人间蒸发。

诸葛亮这条计没被曹操识破,缘于两点:

一是曹操忙着准备吞并东吴,没心思细看刘备这个手下败将的真实状况。刘备到底是在舐血养伤呢,还是在干其他,曹操不知道。如果在刘备被打败前,曹操还会担心刘备与孙权联手,如今刘备已遭重创,就算与孙权联手也无所谓。曹操对此相当放心,因此他不再管刘备,只等灭了孙权再回过头来顺便把刘备打除干净。

二是在当阳之役中刘备一方的军民死伤太多,情况相当混乱,甚至有人相传刘备已死。这种情况恰恰对刘备一方有利,因为这样对方就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还活着,更不要说知道他们还有多少人。

实际上诸葛亮在当阳之役后马上制造出了全军覆没的假象,有效地麻痹了曹操,从而顺利地把军队隐形。

21用最大策划实现最大变化

天道汹涌,一切变化都在变化中。当一切变化都不变了时将出现静止,静止孕育新一轮更大变化。静止时若能心参造化,思夺神明,便可以用最大策划实现最大变化。诸葛亮一生有两个大策划:一是联吴抗曹,成功了;二是助刘备统一中国,因刘备的中途死亡而未实现。总的来说,诸葛亮有效阻止了曹操一统天下的企图,用最大策划实现了最大变化。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坐观风云变,卧测乾坤机,已知天下必三雄鼎立。后来刘备的出现应证了他的这一创想,再后来曹操与孙权的出现更雄辩地证明了诸葛亮的预言。刘备当阳之败并没有打破天下三分的规律,刚好是推进了这一进程,因为这次失败把刘备推到了孙权的面前。诸葛亮见机不可失,大力策动双方结成联盟。所谓天下三分并不是简单的三方对敌,可以是甲方乙方联盟抗丙方,也可以是其他方式,胜利后自然可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就是诸葛亮的不凡之处:一是能看出天下必三分,二是没把问题简单化,根据现实给出了以下模式:

甲VS乙,乙VS丙,丙VS甲,此为一般式。

结合刘备一开始较弱的局面,诸葛亮变换模式为:

甲+乙VS丙,再甲VS乙,此为非常式。

诸葛亮采用了非常式,思维转了一个弯,从而牵引作为甲的刘备赢得了胜利。作为乙的孙权与作为丙的曹操在这种思维下一败一亏,因为他们已被诸葛亮的思维牢牢控制,越强大就越两败俱伤,越挣扎捆绑得越紧。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代的最大策划,这场最大策划的策划人就是诸葛亮。诸葛亮通过这场策划改变了天下格局,其不凡的智谋确实做到了变换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