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大事必具的10种性格
8670100000009

第9章 要举轻若重,又举重若轻——从容(3)

当我们面对是非选择时,往往存在一种寻求正确答案的心理。这也许是人们愿意将事物绝对化的一种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总是会将世界划分为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黑与白、是与非、好与坏、对与错。事实上,将世界上的事物如此绝对地分类往往是不可能的。聪明的人通常都游荡在模糊的中间地带,他们轻易不会明确地说对或错。这种喜欢黑白分明的倾向在家庭生活及其它各种人际关系中最为明显。你或许会注意到,人们平常进行的讨论总是会发展成辩论,最后无非是要证明一方是正确的,另一方是错误的。人们常常说:“你总认为自己一贯正确”,或者“你从不认错”。但是,在日常讨论中,往往不存在是非问题。人是各不相同的,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倘若非要证实哪一方正确,那么讨论也就继续不下去了。

只有改变以绝对的是非标准来衡量一切的思维方法,才能跳出这一怪圈。

杰克是一位公司员工,他经常与妻子在家争吵,以至于到不离婚就不能解决问题的地步,后来,他找到一位心理咨询专家,听了杰克的诉说后,专家给他提出了一条建议——“不要总是试图向你妻子表明她错了,你不妨只同她讨论讨论而不去辩明谁对谁错。只要你不再强求她接受你的意见,你也就不必自寻烦恼,不必为证实自己的正确而无休止地争吵了。”后来,杰克试着做了,果然很奏效。后来,一旦遇到相反的观点和看法,他不再与妻子争论不休,要么与之讨论,要么回避不谈。一段时间以后,他们的夫妻关系明显得到了改善。

其实,各种是非观念都代表着一种“应该”的规则。这些规则会妨碍你,当你信奉的规则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尤为如此。生活中不乏一些优柔寡断之人,他们无论大事还是小事都难以做出决定,他们之所以优柔寡断,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总希望做出正确的选择,他们以为通过推迟选择便可以避免犯错误,从而避免忧虑。有一位患者去求助心理医生,当医生问他是否很难做出决定。他回答道:“嗯……,这很难说。”

你或许觉得自己在很多事情上也难以做出决定,甚至在小事上也是如此。这是习惯于以是非标准衡量事物的直接后果。如果当你要做出某些决定时,你能抛开一些僵化的是非观念,而不顾忌什么是是非非,你将轻而易举地做出自己的决定。

例如,你到商店购买了一件衣服,当你穿给父母、朋友,或孩子们看看之后,他们会表达出不同的观点,而你无法判断他们哪一个人的观点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这时,你应该把握住一个关键,那就是你自己喜欢最为重要。

你可能会认为,错误的思想是不好的,甚至根本不应提出来,应当鼓励正确的思想。你或许会对孩子、朋友或妻子说:“不对的话就不要说,不对的事就不要做。”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因为这种对与错、是非曲直的标准应该由谁来确定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肯定回答的问题。法律只能决定一件事是否合法,却不能决定它的对错。

一个多世纪以前,穆勒在《论自由》一书中指出:“我们永远无法确定我们所压制的是不是错误的意见。即使我们压制的是错误的意见,压制意见的做法比错误意见本身更为邪恶。”

衡量是否更适合生活的标准并不在于能否做出正确的选择。你在做出选择之后,控制情感的能力则更为明确地反映出自我抑制能力,因为一种所谓正确的标准包含着我们前面谈到的所谓“规则”,而你应当努力打破这些规则。

8.常叹怀才不遇,不如快马加鞭

人常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来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遇人不淑。但现在更多的观点却认为,“怀才不遇”不是他人造成的,如果被你遇到了,可能是因为你没才!

如今,“怀才不遇”好像成了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的一种通病,他们普遍的症状是:踌躇满志、傲气十足,牢骚满腹,喜欢批评他人,有时也会显出一副抑郁不得志的样子。

这类人中虽然有的的确是怀才不遇,由于客观环境无法与之适应,“虎落平阳被犬欺,龙困浅滩遭虾戏。”但为了生活,他们又不得不委屈自己,所以生活得十分痛苦。难道现实中有才的人都是如此吗?不,尽管有时出现千里马无缘遇伯乐,但如果你真是一匹千里马,一次错遇伯乐,应该还有第二次、第三次机会,岂会次次错过。

很多人之所以出现一种“怀才不遇”的情况,大部分是因为自己造成的。有些人确实有才,但他们常自视清高,看不起那些能力和学历比较低的人,可如今的社会不是读两本书写篇“八股”文就可以一步登天的“科举”时代了,并不是你有才气,就能成就大器。你的上司,因为你的才干本来就会威胁到他的生存,再加上你不适度收敛自己的锋芒,生怕别人不知道你的才干,大嘴大舌,任意指点,上司能容得下你?最后的结局就是,你慢慢变成了一位“怀才不遇”者。

还有一种怀才不遇者,他们其实就是一类自我膨胀的庸才。因为他们本身无能,别人当然无法重用。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没用,反倒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没人识才,于是到处发牢骚,吐苦水。

不管是有才还是无才,怀才不遇者真是人见人怕,他们要么一见人就不停嘴的骂人,开口就是批评同事、主管、老板,然后吹嘘自己多行,多么能干,听者也只好点头称是;要么就是郁闷不已,哀声叹气,脸色灰暗毫无生机,一副“祥林嫂”的样子,让人避之不及!

最终的结果是,“怀才不遇”之感越强的人,就会把自己孤立在一个越来越小的圈子里,甚至无法与其他人共处。每个人都怕惹麻烦而不敢跟这种人打交道,敬而远之!一个人如果给众人的不良印象已成定局,结果只能是有的辞职了,有的外调,有的一直是个小职员,有的则一辈子“怀才不遇”。

一个人不管才干如何,都会碰上无法施展自己才干的时候,这时候千万要记住:即使你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也不能明显地表现出来,你越是沉不住气,别人就越看轻你。要学会司马懿“韬光养晦”,要学韩信忍“胯下之辱”。

那么要如何才能避免“怀才不遇”呢?年轻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评估自己的能力,是否高估了自己

人应该有自我评价的能力,如果你怕自己评估不大客观,可以找个朋友和较熟的同事帮助你一起分析,如果别人的评估比你自我评估的结果要低,那你就要虚心接受。“旁观者清”有些旁人可能对我们了解得更加准确深刻。那何不接受他人的评价?

2.检查一下自己的能力为何无法施展

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机会?还是大环境的限制?还是人为的阻碍?如果是机会的原因,那就等待时机,如果是大环境的缘故,那就离开这个环境;如果是人为因素,你可与对方诚恳沟通,并想想是否有得罪他人之处。

3.亮出自己的其他专长

有时候,怀才不遇者是因为用错了专长,他们确实有才,但没有发挥出来,或未用到“钢刃”上。如果是这样的话,可以要求他人给个机会试试,说不定又为你开辟一条生路。

4.营造一种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不要成为别人躲避的对象,反而应该以你的才干协助其他同事。但要记住,帮助别人时不要居功,否则会逼退你的同事。此外,谦虚客气,广结善缘,也将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机遇!

5.继续强化你的才能

也许你是在某一方面有才,但可能由于才气不够,所以没让人看出来。这种情况下,你就应该更加强化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当时机成熟时,你自然会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不管怎样,不要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终日叹惜,这样会成为你的一种心理负担,勤恳地做好自己的事,即使是大才小用,也应心心怀感恩,努力做好,因为这总比无事可做要好得多。

9.名利非万能,索取要适度

贪欲是毒药。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名利”二字却蒙蔽了世人的双眼,看不到危险,不懂得适可而止,最终被它所吞噬。

一群蚂蚁发现一个小碟子里有一摊蜂蜜,于是它们排成一条长横队,浩浩荡荡地向蜂蜜而来。不幸的是,它们一踏上碟中的蜂蜜,细细的腿脚被蜂蜜牢牢胶住,全都陷入甜蜜的海洋而不能自拔。

这时,另一群蚂蚁也闻香而来。它们一见了蜂蜜,也立刻不顾一切,冲了上去,向蜂蜜发起了进攻。

“不要贪吃了!”一个垂死的蚂蚁警告后来者说:“你们没看见我们的不幸遭遇吗?”

后来者只顾大口地吞蜜,连眼皮也不翻一翻。过了不久,被警告的一批蚂蚁被淹死了,接着后来的一批蚂蚁又陷入蜜海中不能自拔。当后来者尝到被淹的滋味,十分后悔地警告又一批后来者时,不想后来者听了,和它们刚来时采取的态度一样——置之不理,充耳不闻,最后也成了淹死鬼!

就这样,小小一碟蜂蜜中,一层一层地积满了数不清的蚂蚁尸体。而碟子周围,依然有数不清的蚂蚁陆续到来。

前仆后继的蚂蚁为它们的贪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贪心是害人的,因为物欲是没有止境的,安于朴素的生活,不妄想非分的享受,自然会得到恬淡安适的乐趣。

看了《蚂蚁和蜂蜜》这个寓言,心中悸动不已。人和动物是一样的,有时候为了一点点的小利益就被蒙蔽了大脑,从而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而行动失策。贪心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物欲是没有止境的。

曾国藩说:“贪是人的大忌。许多本来有才能,也有希望成功的人,就是因为一个‘贪’字而毁了自己。所以说,要想走得远,发展得更好,必须克制住贪欲。索取要适可而止,万万不可被贪欲所蒙蔽而毁了自己。”然而,世人多像蚂蚁,在“欲”面前立马变成了一个“低能”儿,只知“贪”而不知“止”。

一天,一个非常穷困的乞丐垂头丧气地走在街上。他的衣服已经破烂不堪,脸色蜡黄,好像几天没有吃饭了,看到食物时,眼睛立刻发出贪婪的亮光。此时,他最想得到的就是一个馒头或者米饭。

他非常痛恨自己的穷困,但是却没办法改变它。佛祖在西天遥知此事,决定帮助他改变命运并开化他。于是,他出现在乞丐面前。看见无所不能的佛祖的出现,乞丐立刻哀求他帮助自己。

佛祖慈悲地说:“你最希望得到什么?”

乞丐早就把刚才的愿望丢到九霄云外了,马上说:“我想要金币。”

佛祖看了看他,说:“你用衣服准备接着吧!不过不要太贪心,否则你的衣服就更加破了。而这些金币只有被你接住并包在衣服里,才是金币,否则就是垃圾。”

乞丐非常高兴,立刻脱下了所有的衣服。

佛祖手指一动,立刻就有金币“哗哗”地从天而降,一枚枚地掉在乞丐衣服上,一会儿就满了。

佛祖说:“好啦!你的衣服快破了,不能再接了。”

但是,乞丐早就忘记刚才的话了,只顾着接金币,嘴里还嚷嚷着:“再来点,再来点。”

正在这时,“啪”地一声,乞丐的衣服破了,裂开个大口子。顿时,金币都掉到地上变成了石子。

乞丐呆住了,哭泣道:“怎么可以这样呢?佛祖,再帮助我一次吧!我绝对不会再贪心了。”可是当他抬头一看,佛祖已经不见了。结果,乞丐依然是可怜的乞丐。

贪欲就像是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愈贪婪的人,就愈会一无所有。因为贪婪,他们不知道什么叫满足,而因为不知道满足,他们反而失去了本应该得到的东西。故事里那个乞丐以为再来一点就可以满足,殊不知,即使金币掉得再多,他还是不能满足。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希特勒贪图世界而最终被迫自尽;宋之问贪图名誉,为了独占外甥的两句诗而致人死命并被问罪。近年来,纷纷落马的高官无一不是为了“利”。贪欲害人实在太深。

切记,不能因为一时的小利而鼠目寸光,失掉更加重要的东西。

10.享受生活,体味人生

安逸等于地狱。但在忙碌和疲劳后的适当修整则是为了享受生活,这是生命的真谛。把自己的心态摆正,用一颗平常的心态,去体味人生,享受人生,去迎接大自然对人生的挑战,深刻认识到酸甜苦辣乃是人生的独有特色,兴衰荣辱即是自然界赋予人类永不衰败的交响曲。

所谓的享受生活,就是不被功名利禄所牵绊,对人生路上的沉浮不仅要看得开,更要想得远,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鲜花与掌声之中忘乎所以;不要在失败与磨难中垂头丧气;不要在顺境中自高自大;不要在逆境中停滞不前。而要在“繁华过尽皆成梦,平淡人生才是真”中去品味人生的真正含义;要能够在“酸甜苦辣皆有味,兴衰荣枯皆自然”当中去享受生活的真滋真味!

保持一份生活的明净,在辉煌的岁月中,不要忘形;在失意的日子中,不要懈怠,用一种平常的心态去善待生活的每一天,平静的心态追求目标。生活需要激情,但不要刺激,不要贪婪,更不要困死在金钱、权利、美色中。要能够正视自己,要进行努力地创造,而不奢求;追求品位,更不要爱慕虚荣。

享受生活,关键在于“拿来”就可以享受,而不是“找到”才能享受。对于一杯清茶来说,并不比一杯咖啡逊色,搂着爱人散步并不比坐“宝马”兜风缺乏情趣,全家团聚喝着稀饭的那种境界并不比让情人陪着坐在音乐厅的茫然心情更让人感到真实。

只要学会享受生活,才能做到更加珍惜生活,从而,激发你创造生活,生活才会有奇迹出现。

一个樵夫上山去砍柴,看见一个人正躺在树下乘凉。樵夫见状忍不住问那人:“你怎么躺在这儿,为什么不去砍柴呢?”

那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非要砍柴呢?”

樵夫说:“砍来的柴可以卖钱呀!”

那人又问:“卖了钱又有什么用呢?”

樵夫满怀憧憬地说:“有了钱就可以享受生活了。”

那人听后笑了,说:“那你认为我此刻在做什么?”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而我们要的是“生活在此刻”。享受你正在做的,而不是即将要做的。享受你现在拥有的,而不是你努力争取的。摆脱对“下一刻”的迷恋和幻想,因为它们大多数都不切实际,有的虽然最终会得到,却剥夺了我们此刻的生活。

不要一边吃饭一边想着工作中的事,不要一边工作又一边担心下班后要做的事。专注于享受“当下”,才是生活的真谛。

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带来的生活体验而高兴;分享与家人、朋友相处时的甜蜜。

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去聆听风雨之声,去仰望璀璨的星空,与无穷的自然生命力相连接。

不在生活的表层游移,而是深入进去,聆听生活最美的“乐章”,让生活变得更加生动、更有意义。

昨天是一张过期的支票,明天是一笔尚不能取出的存款,惟有令天才是摆在你面前的现金。

享受此刻吧!过好每一个今天,昨天既然已成往事,又何必太费心机。抓住今天,忙碌于今天,你就无暇顾及昨天。

活着的人,要记住,生命是美丽的,美丽总是短暂的。紧紧抓住它吧!今天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次!好好珍惜、享受你的每一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