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大事必具的10种性格
8670100000032

第32章 韬光养晦,厚积薄发——隐忍(3)

林肯逝世时并不知道他的“失败”为这地球上一个强大的国家奠定了坚实的期础。哥伦布死时是名被套上铁链的囚犯。他怎么也没想到他的“失败”意味着一个国度的发现。这个国家曾由林肯和威尔逊用他们的“失败”来领导过。

不要随便使用“失败”这个字眼。

一位能干的经理不可能挑选那些没经过考验是否忠诚可靠、坚毅以及具备其他必备的品质的人充当其助手。

重大的责任以及所有随之而来的报酬,总是落在那些不愿把暂时性的挫折当作永久性失败的身上。

失败经常使一个人处于一种必须发挥其超常能力的境地。许多人已经从失败中获得胜利,无路可退的人只有决一死战。

凯撒早有征服英国的愿望,他悄悄地派遣坐满士兵的军舰驶入大不列颠岛,卸下部队与补给品,然后下令烧毁所有船只。他把士兵召集到身边,说:“现在不是胜就是死亡,我们别无选择。”

他们胜利了!当人们决心取胜时通常都能如愿以偿。

烧掉你身后退路的桥梁,你的表现一定会更好,因为你已经知道没有后路可退。

一名公交车收票员向公司请假,到一家大贸易公司试干一段时间。他对一位朋友说:“如果我不能成功地保住新工作,我随时可以回来做我的老工作。”

到月底他就回来了,除了在公交公司上班之后他没有任何别的雄心壮志。假设他当初不是请假,而是辞掉工作一走了之,他很可能在新的工作上获得了成功。

正流行全美的“13俱乐部运动”,它也是因为其创始人在一次惊人的失望之后发起的。这个震惊使他的头脑更为开放,对这个时代的需求有更全面的了解,而这一发现则创造了这一时代最有影响的运动。

人们很难了解大自然的行事方式。如果不是如此的话,上天就无法用失败来考验哪些人可以委以大任!

世上从没有失败。看似失败的通常不过是暂时的挫折,请你用积极的思维心态去面对失败和挫折,才能突破人生的败局,从而获得成功。

8.受打击的都是爱出头的

如果把一只螃蟹放进桶里,它会想办法用爪子勾住桶的边缘而逃走。然而,如果把几只螃蟹放进桶里,就没有一只螃蟹能逃走,因为只要一只螃蟹靠近桶边,其它的螃蟹就会一拥而上把它拉回来。当然,螃蟹并不可能有意识地去阻挠同伴的成功,但是,这种现象似乎很典型地反映了人类的行为。当有的人出类拔萃,与别人不一样时,人们普遍的心理不是希望他好,助他一臂之力,而是众人共同出“一臂之力”,把他拉回到跟自己一样的位置。或者,干脆把他垫到自己的脚下,这种行为,通常来源于人类的嫉妒之心,人们可能会感到他人的成功就会映衬出自己的失败。

为人处世,遵守规则是远远不够的,更应掌握的,还是要了解人性,学会潜规则。过度表现自己是大忌,这只会让人心生厌恶,产生误会,无形为自己树起了许多敌人。

新记者方圆,报社把他分到娱乐版,跑剧院和影视娱乐圈,这可是个外快不少的美差,其他记者甚是羡慕,可第一天采访就遇见怪事。

开完记者会,某个导演突然偷偷塞了一包东西在方圆的口袋,方圆一看是钱,赶紧挡了回去。没想到上车后,这个导演把钱扔进了车窗,而司机居然不听方圆的喊声,急忙开上马路。

“拉拉扯扯不好看!”司机这样解释道,摄影记者也跟着点头。

这可如何是好?刘奎急得一进报社就向主任报告,并把钱呈了上去,没两天公布栏贴出记功的告示,嘉奖方圆的清廉,办公室人人都向方圆道喜,当然其中有许多嫉妒的眼光。

尤其令人嫉妒的是这种行贿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有一次到外地采访,某歌星的妈妈,居然半夜敲方圆的门,把钱从门缝塞进来,又像贼似的飞奔而去。

采访组长终于说话了:“以前我和小武跑影剧,都没这种事,为什么老发生在你身上,你自己也要检讨,从今以后换小武跑影剧!”

果然行贿事件不再发生,办公室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方圆百思不得其解。还是一位老记者点出了个中道理:“方圆、方圆,不懂方圆。”是其他记者都廉洁到分文不取吗?非也!大家拿了红包,有谁会像方圆那样去交给主任,而且还不止一次,这虽然可以证明自己的清廉,而获赞扬,但是也引来了同事的嫉妒,使自己陷入孤立。挡了他人财路,也成了同事职场生存的危胁,成了众矢之的。这样一来,方圆被贬也就是迟早的事。懂得什么时候自己露面,什么时候让同事让领导得意风光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才能如鱼得水,游刃自如。

年轻人失败,常败在不知道及时表现自己,也常败在过度表现自己。愈表现,愈得意,得意忘形地忘了别人的存在。

推销员都被授予一种说话技巧,明明知道对方并不懂,却还要恭维:“相信您一定是内行,知道……”然后,把自己要推销的观念说出来。这样做,要比说“你要知道……”的效果好得多。因为前者表现的是同意,是同一立场,也是尊重;后者表现的,是假设对方不懂,需要人指点。

人都喜欢表现,每个略懂皮毛的人,都自称是半个专家;而每个专家,都希望自己是专家中的专家。有什么情况,会比在一个专家面前,表现得更专家更能令他人不快呢?

一位“大师”带着徒弟参观书法展,站在一幅草书前,大师摇头晃脑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下去。突然,有个字写得太草了,连大师也认不出来,正左想右想的时候,徒弟却笑道:

“不过是个‘头’发的‘头’罢了!”

大师当即就变了脸,怒斥道:

“轮得到你说话吗?”

那徒弟犯的错,就是“在老师面前表现老师”,使老师下不来台。

我们常听见研究生抱怨:“某教授发表的论文,其中多半是我写的。他只是定个题目,全是我做的研究,偏偏到后来署他的名。”

这种情况屡见不鲜,但我们也要换位思考,当那个教授在做研究生的时候,是不是也曾经帮他的教授作研究呢?

有一些默定俗成的道理是长期发展出来的,看似不合理,其中却有一定的道理。

“一将功成万骨枯”,小兵可以说“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仗是我们在打,为什么成名的都是将军?”

当他说这句话时,应该想想:

第一,哪个将军不是从下层升上去的?

第二,当仗打败了,譬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上绞刑台的,是那些将军战犯,为什么不是杀人的小兵?

曾有一个博士论文答辩之后,指导教授对通过答辩的学生,很客气地说:“讲实在话,这方面,你研究这么多年,你才是专家,我们不但是在考你、在指导你,也是在向你请教。”

学生则再三鞠躬说:“是老师指导我方向,也给我找机会,没有这个机会,我又怎么表现呢?”

譬如,当古代皇帝御驾亲征的时候,即使正与敌人对阵的将军,可以一举把敌人击溃,不必再劳动皇帝,但是只要听说御驾要亲征,就常常按兵不动。等着皇帝来,再打着皇帝的旗子,把敌人征服。

这按兵不动,可能姑息养奸,让敌人缓口气,而造成很大的损失,为什么不一鼓作气,把他打下来呢?

此外,御驾亲征,劳师动众,要浪费多少钱财?何不免掉皇帝的麻烦,皇帝岂不更高兴吗?

如果武将这么想,就错了,甚至错得可能有一天莫名其妙地贬了职,甚至掉了脑袋。

皇帝御驾亲征是为什么?里面难道不存有“好大喜功”吗?他会不会根本知道敌人已经马上要投降,才御驾亲征。他不是“亲征”,是亲自来“拿功”啊!

所以就算皇帝只是袖手旁观,由武将打败敌人,武将也得高喊“吾皇万岁万万岁!”都是皇上的天威,震慑了顽敌,而皇帝也不会亏待了武将,免不了还要加爵封赏。

因此,成大事者要懂得不过度张扬自己,锋芒过健,遭受他人嫉妒、打击,会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9.王翦“昏头”保安全

有时候清廉认之人会做出“腐败”之举,有时候正直之人会有偏颇之为。这不是一时的昏头,而是为了不被比自己更强的势力打压,从而保证自己的安全。

战国末年秦王政准备吞并楚国,完成他统一中国的大业,他召集大臣和将领们商议此事。

青年将领李信,在攻打燕国的时候,曾率数千秦军击溃了数万燕军,逼得燕王姬喜走投无路,只好杀了专与秦王政作对的太子姬丹,向秦王谢罪求和。秦王政想让李信做灭楚的秦军统帅,就问李信,攻灭楚国需要多少军队,年轻气盛的李信不假思索地说:“有大王的英明决策,挟秦军胜利之师的雄威,灭楚20万军队足矣。”

秦王政听了大喜,心中暗暗称赞李信果然是个少年英雄,有万丈豪气。因为事关重大,秦王想再听听他人的意见。他把目光停在鬓眉皆白、身形已有些佝偻的老将王翦身上,徐徐问道:“王将军,你的意见呢?”

王翦久经沙场,身经百战,追随秦王多年,十分了解他的心性和为人,见秦王政听了李信的话后面露喜色,就知道他有轻敌之心。但这等大事是不能阿谀讨好的,于是王翦神色凝重地对秦王政说:“大王,楚国原是个幅员数千里、军队数百万的大国,这些年来,楚国虽屡遭挫折,但一来其实力仍十分可观,二来楚人十分仇视秦国,楚军与秦军作战时,士卒凶悍不畏死。所以,仅20万人去攻打楚国是远远不够的。依臣之见,恐怕要……”王翦原想说20万人出兵必败无疑,但想到这不吉利的预言会触怒日渐骄狂的秦王政,所以改口说:“60万大军不可。”

秦王政听了,毫不掩饰自己对王翦见解的失望,他口气冰冷地说:“看来,王将军果真老矣,胆子怎么这样小?还是李将军有魄力,20万军队一定能够踏平楚境!”于是,秦王政派李信率20万军队去攻打楚国。

王翦料定李信必败,秦王政现在虽听不进他的意见,将来一定会采用。不过秦王政现在既已认为自己老朽无能了,如果继续赖着不走,恐怕会被秦王政随意找个罪名,加以罢斥,弄不好还会丢失性命。想到这里,王翦马上告病辞官,回老家休养去了。面对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能被采纳,老将王翦不是气愤不已,而是忍对他人的误解嘲笑,不去计较。

果然不出王翦所料,李信带领20万秦军攻打楚国,被楚军连破二阵,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秦国。

秦王政盛怒之下,把李信革职查办。秦王政毕竟是成大事之人,能屈能伸,他后悔当初自己轻率,随即下令备车驾,放下架子,亲自去王翦的家乡,请王翦复出,带兵攻楚。

秦王政见到王翦,恭恭敬敬地向王翦赔罪,说:“上次是寡人错了,没听王将军的话,轻信李信,误了国家大事,为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务必请王将军抱病出马,出任灭楚大军的统帅。”

王翦并没有因秦王政的赔罪而忘乎所以,他冷静地说:“我身受大王的大恩,理应誓死相报,大王若要我带兵灭楚,那我仍然需要60万军队,楚国地广人众,他们可以很容易地组织起100万军队,秦军必须要有60万才能勉强应付。少于此数,我们的胜算就很小了。”

秦王政连忙说道:“寡人现在是惟将军之计是从。”随后秦王在全国征集60万军队交给王翦指挥,出兵之日,秦王政亲率文武百官到灞上为王翦摆酒送行。

饮了饯行酒后,王翦向秦王政辞行。秦王政见王翦唇齿翕动,似有话要说,赶忙问道:“王将军心中有何事?不妨对寡人讲一讲”。王翦装出一副惶恐的样子说:“请大王恩赐些良田、美宅与园林给臣下。”

秦王政听了,心中有些好笑,说:“王将军是寡人的肱股之臣,日下国家对将军依赖甚重,寡人富有四海,将军还担心贫穷吗?”

王翦却好像多余地又分辩了几句:“大王废除三代的裂土分封制度,臣等身为大王的将领,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侯,所指望的只有大王的赏赐了。臣下已年老,不得不为子孙着想,所以希望大王能恩赐一些,作为子孙日后衣食的保障。”秦王政哈哈大笑,满口答应:“好说,好说,这是件很容易的事,王将军就为此出征吧。”

自大军出发至抵秦国东部边境为止,王翦先后派回五位使者,向秦王政要求:多多赏赐些良田给他的儿孙后辈。

王翦的部将们都认为将军老昏头了,胸无大志,整天只想着替儿孙置办产业。面对众人不理解,王翦说:“你们怎么才能知道我的良苦用心啊!我这样做是为了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大王生性多疑,为了灭楚,他不得不把秦国全部的精锐部队都交给我,但他并不是对我深信不疑。一旦他产生了疑念,轻者,剥夺我的兵权,这将破坏了我们灭楚的大计;重者,不仅灭楚大计成为泡影,恐怕我和诸位的性命也将难保。所以,我不断向他要求赏赐,让他觉得,我绝无政治野心。因为一个贪求财物,一心想为子孙积聚良田美宅的人,是不会想到要去谋反叛乱的。”秦王政果然是这样想的,他因此而相信王翦没有异心,放心让他指挥60万大军,发动灭楚战争。仅用了一年多时间,王翦就攻下了楚国的最后一个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熊负刍,兼并了秦国最大的对手楚国。

王翦为打消秦王政的疑心,貌似“昏头”,不惜自损其名,伸手向秦王要求赏赐,使部将以为他老昏了头,但却使秦王更加深信他不会造反,从而全力支持他对楚作战,从而使王翦无后顾之忧,一举灭楚。

无独有偶,汉朝开国大臣萧何在汉高祖刘邦外出勤政,自己监国之时,也采用了王翦的做法,他收敛钱财,放高利贷,租售地地,民声怨道而高祖独喜,为什么呢?因为刘邦善疑,萧何的行为,让他深信,一个大贪官是不会有心思去谋权篡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