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大事必具的10种性格
8670100000015

第15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谦虚(1)

骄傲的人士不受欢迎的,吹嘘自己的人更会令人生厌。谦虚不等于贬低自己,而是用另一种更好的方式表达自己。

孙叔敖说:“我的爵位日益升高,我的志气日益下降。我的官越大,我的心越小;我的俸禄越丰富,我施舍的越广大。”所以,“能够谦虚恭下,归附我的人就多。距骄傲慢,离去的人跑得就快,”“居在高位的人骄傲,灭亡的日子就快到了。”

1.谦虚礼让,谨防功高震主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的绝命诗被后世人引用千年。可这位英雄至死大概都不明白刘邦杀他的真正原因——功高震主。

对于许多类似韩信的聪明人来说,人生的最大害处不在外部,而在自己。“韩信们”一旦做出一番事业,就难免要居功自傲,而这样做的下场往往比无所作为的人更惨。所以,一个成熟的人,应该知道居功之害。因此古人讲求明哲保身,不论任何好事,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绝对不可以功高震主,否则轻的招致他人怒恨,重的甚至惹来杀身之祸。自古以来,如果能与别人共同拥有完善名节,就可以避免意想不到的加害,事实证明,只有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善于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于未然。

韩信可谓功高盖世,但因为其声名显赫位高震主,最终下场悲惨。秦末韩信从项梁、项羽起义,为郎中。其献策屡不被采用,投奔刘邦,被萧何荐为大将。楚汉战时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奇兵占领关中。后来,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间,他被委为左丞相,领兵破魏、代,平定赵、齐,被封为齐王。后与刘邦会于垓下,击灭项羽。汉朝建立,改封楚王。因受人诬告谋反,降为淮阴侯。陈貊叛乱时,有人告韩信与其同谋,欲起兵长安,刘邦先前因韩信功大,曾许诺他:“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刀不杀。”所以,吕后诱杀韩信于未央宫密室,不见天;吊于半空,不见地;用竹矛刺死,不见刀。

汉代的晃错自认为其才智超过文帝,更是远远在朝廷诸大臣之上,他暗示自己是五伯时期的佐命大臣,想让文帝把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全部委托给自己。这正是功高震主的表现。唐宣宗初即位,看到功高权重的李德裕,心里忌惮,很不平衡,以至头发被汗水浸透了,这与汉大将军霍光为汉宣帝护卫车乘,而宣帝严惮心畏,像有芒刺在背有什么区别?功劳高了,功臣当然会有自我矜傲的表现。

如何使自己避免功高震主呢?

1.要守法。

从历史上看,循吏最易保全。《史记·循吏列传》中,司马迁所说的循吏,就是遵循法规,忠实执行命令,能知时务大体的臣子。

后世人以为只有慈爱仁惠、和善愉快,以仁义为准则的官吏,才称得上“循吏”,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应该是遵守法令,严格地约束自己,这才是循吏的作为。

2.不参与。

即不把自己的私利参与在自己所执掌的权力中去加以实现。《论语》中有“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即舜和禹真是很崇高啊,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一点也不为自己。把自己的私利参与在政事之中是很不廉洁的举动,似乎可得一时之利,但最终为人们所厌恶,他的功劳再多,苦劳再大也终会抵消。

3.不长久。

古人说:“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终。”如果身居高位时一天应比一天更谨慎,如同行走在危险的高崖之上,即使自己注意了,能得到善终的人也太少了。所以,位置越高,权力越大,怀疑猜忌的人越多,不可不防,不可不早做撤退的打算。

4.不胜任。

古人说:“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栗栗危惧,若将殒于深渊。”即身居高位所面临的危险惊心动魄得就像以腐朽的缰驾驭着六匹烈马,万分危惧,所以千万不要居功自傲,要时时谦让,功成身退,可得善始善终。

5.不重兵。

在古代,功高的臣子如果能够主动交出兵权,那么对君主的威胁就减少了,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就是为了防止有武将同他一样拥兵自立。所以“不重兵”,就是自我裁军,以求自保的意思。在当代,此话的意思就是手下不要聚集太多贤能之才,因为这些人都是上司的“人”。

6.多请教。

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矣。上司,必然有其独到之处,所以一旦在做事之前一定要主动向你的上司请教,参考他的意见,这样在办事时就有所凭借。

除此以外,谦虚礼让还在于对有损名誉之事不应全部推诿给别人,主动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具备这样德行的人才算完善之人。

2.以礼待人,依礼而立

中华民族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从古至今,礼仪规范随时代发展而有所改变,但是“礼”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是超时代的,是永恒不变的。即使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军队路过早已名存实亡的东周国都,依然要卸甲下马缓步行过。

但是,在我们生活的今天的周围,不讲礼貌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

一个新生来到北京大学报到,由于要到别处填表,随身的行李没地方放,他非常着急。这时,他忽然看到一位踽踽独行的老人,于是,直呼一句,“帮我看着行李”。老人就这么看着这行李直到这个小伙子回来。没想到他轻松地拎起了行李就走,连个“谢”字都没对老人说。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在开学典礼上,他又看到了这位老人,老人在台上看着莘莘学子们,主持人介绍说:这就是我国文学泰斗季羡林先生。

这样的事据说还有清华版本。这一次简直都有点近乎粗暴了,一个大学生骑着车在校园里横逛,不慎碰倒了一位老人。年轻人当场就一句:你长眼睛了吗?一句话把老人骂懵了,教了一辈子书的他说什么也不敢相信清华的学生竟然粗鲁,且不讲道理到这种程度。当然,类似的故事由于流传得过于频繁,具体细节走样也是难免的,而且,这个无“礼”的事情并不是北大清华的专利,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是想说明,连中国高校的两个璀璨的明珠都难弃糟粕,更何况其他地方呢?

如果说在象牙塔某种无“礼”可以被宽容的话,走上工作岗位,再习惯地做令人讨厌的事儿,恐怕就没有那么好运了。礼貌是一种柔韧的智慧,这种平和和内敛表达着对别人的尊重的方式,会激起对方的好感,也就自然地给自己扩宽了很大回旋空间,这就是君子生活在人性丛林中必须遵守的法则,“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成就越高的人越让人感到平易近人,打招呼必先鞠躬,说话轻声和气。一位学生曾经在辽宁大学的校园里遇到著名经济学家宋则行先生,宋先生是英国剑桥大学的校园博士,回国之后,一直从事凯恩斯经济理论研究,一生著述颇丰,其学术成果享誉国内外。如今已经是耄耋老人的他,每天都绕着校园的广场散步,当时这位学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先生问好,不料,先生停止了蹒跚的脚步,做了一个将近90度的鞠躬礼,学生不知所措,直至先生走远,才回过神来,有醍醐灌顶之感,“不学礼,何以立?”孔夫子的话开始在他的耳边回绕。

但是,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人每天讲的“礼”应该有质量,不诚恳的虚伪做作只能让人感到无聊:比如说整天假客套、恭维都是令人乏味的,这样的礼节还不如没有的好,因为这透露给别人一个信息:对方只是在客套而已。于是,他人也回应你客套,这样,无形中竟做了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浪费时间、感情。

诗经说:“谦谦君子,赐我百朋”,礼多不怪,原是人之常情。

某君是机关的最高领导,高级职员去见他,他不但坐着不动,也不屑回一声,而且不肯注视对方,对方只好站在旁边说话,真是架子十足。有时不高兴,认为对方的话说的不对,他竟始终不开口,听而不闻,始终不看对方,好像视而不见,对方顿感没趣,只好颓然退出。他对高级职员如此,对其他下属和朋友,古人说:“施绝然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某君正是如此,当他得势的时候,大家只好背后批评,当面还是恭维,还是奉承,心里都是反对他,他种了这样的恶因,后来形势逆转,一时攻击他的人,非常的多,当然还有其他重要原因,而待人傲慢,至少是一个方面。多礼是一件必要的工具,礼是人为的,是后天的,必须要用心去学习,学习成为习惯,多礼便能行无所事,十分自然了。

学者王先生是以多礼出名的人,他见人必先招呼,招呼必先鞠躬,对朋友如此,对学生也是如此。说话轻而和气,点头不替,笑容可掬。你如到他卧室或办公室,请他写字,他虽写得一手很好的十七帖,还是很谦虚,请你坐下来谈,你如不坐,他始终立着。无论是谁,与王先生相交,如饮醇礼,无不心醉,所以他的人缘特别好。凡是他的学生,一见他来,立即鞠躬,让立一旁,等他过,这不是怕他,而是敬他,敬他完全是由于他的多礼。

但是多礼尤须诚恳,多礼而不能诚恳,反而使人讨厌。交际场中,见人握手,说几句客套话,最无聊的,说之者也未必不觉得无聊。能诚恳,才能恭敬,能恭敬,才是真的礼貌。俗语说:“人熟礼不熟。这就是表示你对于熟人,也要有礼貌。”“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平仲所以能够久而敬之,必先他对人能够久敬。久而敬之是指双方面而言,久而敬之,更须先从自身始。

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礼节中尤为重要。一个人给人的初次印象几乎都是视觉上的,如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装等方面。在人们真正了解一个人之前,早在第一眼看到他时,形成了对他的初步看法,即所谓先入为主。所以,有礼貌的人都很重视自己给别人的第一印象。

怎样塑造自己很好的第一印象呢?

1.留意自己的穿着

留意你的穿着,并不是叫你穿上最流行、最时髦的衣服,而是要求你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至于衣服是新是旧,质料是好是坏,都不是主要问题。

美国有许多家大公司对所属雇员的装扮都有“规格”,这规格不是指要穿得怎么好看,而是人们观感的水准。有一本书叫《应酬之道》,书中提出,在与人见面前衣饰应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鞋擦过了没有?

·裤管有没有痕?

·衬衣的扣子扣好了没有?

·胡须刮了没有?

·梳好头没有?

·衣服的皱褶是否注意到?

这些小细节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整洁的着装总是给人一种信赖感和尊重感。

2.展现自己的风度

如果说衣着是一个人的审美力的反映的话,那么风度则是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的反映。属于一个人的外部形态,是由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所构成的。与心灵相对而言,风度是人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所最先接触的。因此,从风度的好坏,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文明程度,而且也可以部分地看到一个人的美丑。

风度不是摹拟,更不是装腔作势,而是一个人的心灵美的外在表现,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好的性格、气质的自然流露。要有美的风度,关键在于各人在实践中培养自身的美的本质,形成美的心灵。古人早就说过:“诚于中而形于外。”心里诚实,才有老实的样子。心不诚实迟早要被人看破的,更何况风度这种人的外在美是没法装得像的。当然,人的风度是多样的,不能强求一律。人的风度的多样性,是为人的性格、气质的多样性所决定的。但是,无论性格、气质的多样性也好,还是风度的多样性也好,都应当体现出人的美的本质。只有美的心灵,美的性格、气质,才能有美的风度。

3.提高自己的修养

我们强调“第一印象”在取悦中的重要作用,但这仅仅是一种首要效应,并不是本质的、内在的、不可改变的。

双方初次见面所获得的印象只是一些表面特征,不是内在的本质特征,所以单凭第一印象做为继续交往的基础是不牢固的。如一些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往往是凭仪表、长相而一见钟情,而不考虑对方的人性态度、个性品质而草率结婚。事实证明,这是靠不住的,往往会留下后患,最后甚至导致感情破裂。

第一印象不是无法改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增加,对一个人的各方面情况会愈来愈清楚,从而可以改变第一次见面时留下的印象。

即使是第一印象的展示,也反映了人的个性品质,归根结底,它是一个人平时长期修养的结果。没有平时良好的修养,即使主观上想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也往往是东施效颦,装模作样,反而令人生厌。

中国古人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礼是立身之本,又是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如果人只会享受安乐而抛弃礼仪,那就像想长寿却用刀抹脖子一样的危险。

3.自夸是为了掩饰失败

一个胜利和成功的人,其成就足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他们有这种资本——他们的成就自然会替他们宣扬。如果你对自己能不能取得成就,或者能取得多大的成就还是有疑问的,还不知能否得到别人的称赞,就开始自吹自擂无疑就是在吹牛了。

换而言之,吹牛、自负、自夸自大、倨傲等等,实际上是未能成功或者完全失败心态的一种掩饰。相反,谦卑才是对于成功十分有信心的一种表现。

如果你有一种自傲的、飘飘然的感觉,很容易接受别人的称赞,那就说明你有危险了。

那意味着你在欺骗自己,把自己捧得太高,因为对于自己的能力你还不十分自信,还需要别人的证明。这种虚假的自负,会使你下次更加难以胜利。你在哄骗自己:以为一切成功都是依靠你自己的力量,而不愿承认事实并非如此。于是,将来发生同样的情形时,你就不知究竟如何才能取得成功了。几乎人人对于那些自己不会的事,都有一种天生的虚荣之心,而对于自己会做的,却并不十分在意。

一个人升职的时候,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趾高气昂,这只有少数人才做得到。

鲁意·佐治便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在下议院有一个老仆人这样说:“在这30年中,我知道只有一个议员当了部长之后,丝毫没有改变他那种说话的态度和语气。这位议员便是鲁意·佐治。”

迪普对于这种爱奉承的习气,也是极其不感冒的:当他把议长之职让出来,以拥护林肯的政府的时候,许多人不知该如何热烈地欢呼、称赞他才好。他说:“傍晚我当选为纽约州州长,一小时之后又被推选为上议院议员。不到第二天早晨,好像美国大总统的位置,便等不及让我的年纪足够后就落到了我头上了。”他用这种调侃,善意地批评了别人对他的夸大赞扬。

虽然迪普那时很年轻,但是头脑却很清醒,并不因为别人对他的那种夸张的称赞而自高自大起来。即使在那时,他还是能保持他那种伟大的特性——不因为别人的奉承而趾高气扬。

福特说:“那些自以为做了很多事的人,便不会再有奋斗的决心了。有许多人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够,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非常成功了。他们努力奋斗过,战胜过了不知多少的艰难困苦、流血牺牲,凭着自己的意志和努力,使许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都成了现实;然后他们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功,便经受不住考验了。他们懒怠起来,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往后慢慢地下滑,最后跌倒了。古往今来的历史上,被荣誉和奖赏冲昏了头脑,而从此懈怠懒散下去,终至一无所成的人,真不知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