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大事必具的10种性格
8670100000011

第11章 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勤勉(2)

而那些成功的人物,对于过去他们的种种作为不太有兴趣谈论,却对将来所要做的事情,不但兴趣浓厚,还努力刻意经营。就如一个好的运动员,他不会总沉醉于我过去某一场拿了金奖,却曾经拿过多少奖,而是想“我如何在下一届的大赛中有更好的表现”。真正的好演员,也不会被过去自己曾得过“金鸡”或“金鸭”奖冲昏了头,而不再追求演技的提高。

千万不要活在过去的荣耀之中!

换个角度说,你也千万不要活在对过去的懊悔之中。

这两种“活法”,都不利于你的人生。只有你抓住今天,你才可能成功。

人都是有惰性的,惰性就具体表现在做事拖拖拉拉和贪求安逸上。做事拖拖拉拉,既包含制订了成功的计划不去采取行动,也包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而不去改变。安逸则是事事与己无关,什么者不想做。

做事情拖拖拉拉,就是指把不愉快或者已经成为负担的事情推迟到将来再做的行为,更严重的是,久而久之,拖拖拉拉就成为了习惯。不管做什么,如果不拖拖拉拉,反而不习惯了。所以,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从今天开始,你就应该意识到,这样做是在浪费你的生命。

做事拖拉的人,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要花很多时间思考要做的事情,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找借口推迟行动,同时,又因为自己没有完成任务或者没有改变某个缺点而懊悔。本来,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完全有时间把自己担心没有做的事情做完,或者把没有改变的缺点改变过来。

面对着日渐增长的开支,他们会对自己的妻子或丈夫说:“我们非得要节约开支不可。我们只能这样做,此外别无选择。”

养成节约的习惯当然好,但如果我们能把用于考虑“如何能够节约开支”的时间,用来考虑“如何增加收入”,即采取积极的行动的话,效果可能要好的多。

治疗所有问题的法宝就是:立刻采取行动。

确定一项任务是否非做不可。如果这项任务真的不重要,就干脆把它取消好了,而不是搁置起来以后又后悔。

把任务委托给其他人。你不喜欢做,就把它委托给一个更适合做、更乐意做的人,你和他就都成了赢家。

弄清楚到底有什么好处,然后行动起来。从你的目标与理想的角度去分析这个任务,如果事关重大,对你的大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你就拿出你全部的干劲去做。

养成今日事今日做的好习惯。重新训练自己,用好习惯来代替坏习惯。这一方法屡试不爽。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明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把握今天,抓住今天,行动在今天,成功也就会在今天。

4.一勤天下无难事

曾有记者问李嘉诚的成功秘诀。李嘉诚讲了一则故事:

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在69岁时的一次演讲会上,当有人问他推销的秘诀时,他当场脱掉鞋袜,将提问者请上台,说:“请您摸摸我的脚板。”

提问者摸了摸,十分惊讶地说:“您脚底的老茧好厚呀!”

原一平说:“因为我走的路比别人多,跑得比别人勤。”

提问者略一沉思,顿然醒悟。

李嘉诚讲完故事后,微笑着说:“我没有资格让你来摸我的脚板,但可以告诉你,我脚底的老茧也很厚。”

李嘉诚的意思很明显,人生中任何一种成功的获取,都始之于勤而且成之于勤。也就是说,勤奋是成功的根本,是基础,也是秘诀。

勤劳和奋发向上,是成为杰出人士所必需的,勤奋就是一个人的财富,它是点燃智慧的火把,是检验成功的试金石,即使资质平平,只要勤奋地工作,也能弥补自身的缺陷,使成功可望可及,最终事业有成。反之,如果自恃“聪明”、天才,不把勤勉努力放在眼里,日后必然难有作为。因为每一点财富都是来之不易的,任何一项成功都不可能轻易得到。而失去它们,往往只需要一瞬间的懈怠。

一位成功人士曾经说过:“我不知道有谁能够不经过勤奋工作而获得成功。”守株待兔的人曾经不费吹灰之力地得到一只兔子,但此后他就只有两手空空了。所以,谁也不要指望永远不要指望不劳而获的生活。

白手起家不易,拥有一定的事业后想再发展更加不易,方知“业精于勤,荒于嬉”,在商海中搏杀的人务必终生牢记这个“勤”字,方能有大的成就。

被称为“塑胶大王”的台湾塑胶企业首脑王永庆是台湾的巨富之一。他拥有的塑胶、纤维和合板等行业共有11家分公司,资产总值已达10亿美元。但在50年前,王永庆只不过是一家米房的小工,家贫如洗。他如何发迹成为台湾的传奇性人物,台湾报刊屡有介绍,王永庆本人也常常提及“一勤天下无难事”的道理。有一次他在美国华盛顿企业学院演讲时,谈到了他一生的坎坷经历,他说:“先天环境优越,并不足夸,成功的关键完全在于自己的努力。”

1916年,王永庆生于台湾嘉义县一个闭塞的村庄。家中贫困不堪,除了几间仅供遮避风雨的茅屋外几乎一无所有。当王永庆忍饥挨饿勉强活到7岁时,父亲东借西凑了几个钱送他上学,那时他只希望王永庆学会记账就可以了。

王永庆15岁小学毕业时被迫辍学,只身背井离乡远到台湾南部一家米店当小工。聪明伶俐的王永庆除了完成送米工作外,还悄悄观察生意人怎样经营米店,学习做生意的本领。第二年,王永庆请求父亲帮他借了200元台币作本钱,自己在嘉义开了家小米店。开张时困难重重,因为附近的居民食用的米都有固定的米店供应,王永庆只好一家家去走访,好不容易才争取到几家住户同意试用他的米。他知道,如果服务质量比不上别人,自己的米店就要关门。于是,他特别在“勤”字上下功夫,他把米中的杂物一粒粒拣干净,有时为了一分钱的利润宁愿深夜冒雨把米送到用户家中。他的服务态度使客户感到满意,主动替他宣传,介绍新客户。接着,王永庆为了改善纯粹卖米的苦境,自己开设了一家碾米厂。当时他的隔壁也有一家碾米厂,条件比他的优越。为了同这家碾米厂竞争,他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克勤克俭,业务上终于胜过那家碾米厂。后来资金有余时,他又开办了一家制砖厂。

1943年,王永庆眼看自己勤勉操办的米、砖生意渐不如意,便转向木材业。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建筑业逐渐景气,王永庆的木材生意也跟着蒸蒸日上。50年代初期,王永庆已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但他并不满足。1954年,他看到烧碱生产过程中有70%的氯气弃而不用,为之可惜,便打算废物利用。于是就筹集50万美元,创建了台湾第一家塑胶公司。

塑胶这一新兴行业对王永庆来说完全是陌生的,当时有一个化学家甚至讥笑他要破产。王永庆认准的事情绝不回头,他发誓要把塑胶事业办成功。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永庆在不懈地努力之下,终于将塑胶业发展壮大起来。

台塑企业成名后,王永庆已是世人皆知称羡的大企业家了。他的创业之道和财富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台湾塑胶大王”的名声不胫而走,人们满以为他该坐享清福了。没想到,在发展了塑胶工业的基础上,他又先后创建了台湾化学纤维工业公司、台旭纤维工业公司、台湾化学染整公司等。

许多人都对王永庆在成为台湾大富豪以后,仍然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艰苦节俭表示不理解,但是王永庆对此却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1975年,王永庆在接受美国圣若望大学赠授荣誉博士学位的典礼上所说的一段话发人深省。王永庆说:“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时必须做工谋生,也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像我这样的一个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自身的不足。而且,出身在一个近乎赤贫的环境中,如果不能刻苦耐穷,简直就无法生存下去。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想到由于生活的困苦,才产生了我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许是上帝对我的赐福。”可见,刻苦耐劳不仅是王永庆的座右铭,而且也是促使他成功的主要动力。

王永庆的成功,离不开他坚韧不拔的努力。在无数次的困难面前,逐渐形成了王永庆坚强的毅力,这一点从王永庆每天的晨跑就可以看出来。从1978年8月起,王永庆坚持每天清晨4点钟起床晨跑,不论再冷的天或者刮风下雨,都从来没有间断过,即使他身在国外,甚至生病也不例外。王永庆自己也说跑步很苦也很枯燥,但是,为了拥有强健的体魄,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久而久之,就会感觉像是日常的工作之一,而不觉得辛苦了。他认为人生也像跑步一样,要每天不断地练习。对于跑在你前面的人,不要去羡慕他,更不要去嫉妒他,而是应尊敬他,因为他比你更努力。我们所要做的是,向他学习,坚持下去,与他比耐力,比意志,争取最终能赶上并超过他。正是凭借这惊人的毅力,王永庆超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对手,获得了成功。

通往成功的路有很多,但不管多么聪明的人,要想从中找到捷径,都少不了一个“勤”字。俗语说:“勤奋是金。”大凡有作为的人,无不与勤奋有着难解难分的缘分。勤奋是根治贫穷、获得财富的最有效方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每一个成功者都付出过许多的艰辛。播下希望的种子,以勤奋耕耘的汗水来浇灌它,才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5.为山九仞,功亏于懈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唉,算了吧,我不想再这么拼命干下去了”。

这是产生松懈情绪的明显前兆。这种抱怨实际上是对自己此前努力拼搏的怀疑和否定。不再认为此前为事业的奋斗的乐趣存在,人的精神就会迅速松弛乃至崩溃下来。

在人生的征途中,懒惰总会冷不防地侵袭你,干扰你,让你奋进的脚步停滞不前,甚至让你的事业功亏一篑,半途而废。

其实只要再坚持一刻,熬过难关,也许就到了成功的时候了。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成功在于坚持,失败在于松懈。

有一位年轻人,数年前他曾豪言万丈地说:“我要写出一篇可以产生轰动效应的小说来。”当时他的确有一股火热的激情,一气便写了2万多字,她颇为自信地拿给朋友看,朋友觉得他的文学感受很好,语言技巧也不错。但故事构架平平淡淡,落入俗套,情节也有些不伦不类,不但不能产生轰动效应,甚至一般的杂志都难以接受。但在指出其缺点后,朋友仍怀极大的热情鼓励他,希望他打破现有构架,重新设计故事中的某些细节。他却好似泄了气的皮球彻底瘪了,不想重新构思。他把这篇小说投了两家杂志均被退回。从此对写小说不再有强烈的兴趣,自信心也消失了。自那以后虽然也有过几次冲动,写过几篇小说的开头,都没有结果。后来便放弃了从文之路。

以这位年轻人的文学基础及他的创造条件而论,他完全有才能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成就,但可悲的是他缺乏耐性,缺乏坚韧的意志,松懈情绪窒息了他的创造才能。

《尚书·旅獒》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一堆九仞之高的土山,待接近完工之时,只因松懈情绪的产生,差了那么一筐土的功夫而没有完成,岂不遗憾!

任何人要成就一件事业,都需要付出坚强的心力和耐性,付出十年、几十年甚至一生的心血。

裁判员并不以运动员起跑时的速度来判定他的成绩和名次。要想取得冠军,必须坚持到底,冲刺到最后一瞬。丝毫的松懈,都会前功尽弃。

另一类产生松懈情绪的人们,他们过去辉煌过,或曾经一时在某一方面取得过成功,于是准备躺在辉煌的光环里不再动弹,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不再奋斗。

有人对美国43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作了跟踪调查,结果如下:获奖前平均每人年发表的论文数为5~9篇,获奖后则下降为4篇。是荣誉后的松懈情绪使他们裹足不前甚至倒退。

凭过去夺取荣誉,获得成功的才华和能力,今天如果继续发挥,乘胜前进,本来可以夺取更高的荣誉,获得更大的成功,拥有更加辉煌的人生。却因目光浅薄、固步自封,停滞在了原来已经到达的途中,结果丧失了更高的荣誉和更大的成功。

可见,如果不持之以恒地保持勤奋,即使制定了更远大的目标也难以实现。不是因挫折而怠惰,就是因成功而松弛。难怪肖伯纳要说:“人生有两出悲剧:一出是万念俱灰;另一出是踌躇满志。”

要知道勤奋是人的良好的天性。人一旦松懈,就有了安逸的感觉,也就意味着这个人宣判了自己的死刑。此后的生命就如同行尸走肉,不再有意义。活一天与活十年二十年已没有区别。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应该是每个人生存的原则。战胜了惰性,便是战胜了自己。

正因为这样,有自知之明的人总是对成功的美酒漠然置之,生怕妨碍了自己继续前进的道路,不让自己的生活沉迷于安逸,以保持勤奋进取的精神境界。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金之后,照样钻进实验室埋头苦干,而把代表荣誉与成功的奖杯丢给小女儿当玩具。她的人生理论和对于科学的信念就是:人生最美妙的时刻是在勤奋努力和艰苦探索之中,而不是在摆庆功宴席的豪华大厅里。

也许有人会说,有的人勤奋一生,也不见得会成功。但他却忽视了这样一个道理:勤奋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他使人奋勇向前,对失败不屑一顾,乐观积极,对人生充满希望,即使终其一生未达到目标,他的生命也会因此闪耀不已。

6.管理时间,管理自己

人所患有的疾病有许多种,在今天,高血压、冠心病,各种癌症都是人类的致使杀手,它们大多由紧张和压力而引起的,并加重。然而,心理专家指出,如果懂得时间管理,这些压力就可以减轻甚至消失。同时,时间管理做得好,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你完成工作与生活计划。

时间一分一秒地走掉了,怎么管理?的确,时间是不等人的,没有人能“控制”时间,真正能控制的,是自己。而所谓的时间管理,依照专家的说法,最准确的定义应该是“自我管理”。

那些口里经常喊“忙”的人,就是失落“心”的人,因为,“忙”字拆开来,就是“心亡”。有心的人,永远不会喊忙,他的生活方向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要管理时间,就需要先管理自我,发现自己浪费时间的毛病,才能对症下药。调查表明,人们最容易犯的毛病,包括拖延、能力低下、缺乏计划、沟通不良、授权不当、犹豫不决、缺乏远见与无法贯彻始终等等。换句话说,大多数浪费时间的毛病都是自找的。

有句话说得好:“有效的时间管理,就是一种追求改变和学习的过程。”时间是公平的,不管是谁,一个人一天永远只有24小时,你可以过得很从容,你也可以把自己弄得凌乱不堪,“没有时间”绝对不是借口。

确立态度,再排定先后顺序,订出远期和近期目标,是时间管理的必要步骤。这个原则,大至拟定人生方向,小至每天、每月、每年的行事日程,都应谨守。譬如,你发觉自己一天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是在上午,就把最重要的事排在这段时间内处理。一天中精力最差的时段,如果是在下午五六点,那就去做些无关紧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