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生活中的博弈
8654500000005

第5章 博弈论的诡计(2)

当可怕的泥石流轰隆隆涌向他们时,本能的求生欲望驱使他们拼命往主巷道跑,慌乱中一名矿工被矿车夹住,动弹不得,还有一名矿工则陷入泥中。此时其余7名矿工也停了下来,异口同声地说:“不能丢下同伴,救人要紧!”他们齐心协力把两名同伴拽了出来,使他俩与死神擦肩而过。

但是在距主巷道50多米处他们又遇到了死神的威胁。泥石流滚滚向前,随时有可能淹没他们。他们不得不齐心协力用煤块、石块和矿车等垒起一道厚厚的墙,用来阻挡泥石流,然后退到主巷道110米处,找到了通风巷。

他们都知道在这种极度危险的处境下仅仅只有氧气是根本不足以维持生命的。

矿井中没有任何食物,唯一的选择是吃树皮。这样下去不知要等多久,而且每个人都很疲劳,集体出动寻找树皮肯定会浪费有限的精力。一个经历过多次生死考验的矿工决定将大伙分成三组,轮流到不远处扒柳木矿柱的树皮。没有水也是不行的,幸运的是一个年轻的矿工在通风巷附近找到了一个水坑,里面的水足可以让他们喝很长时间,这一喜讯让准备坚持到底的他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期间,他们互相帮助和照顾,但饥饿和黑暗依旧像猛兽一样威胁着他们,使他们的身体越来越虚弱,然而他们有生存下去的信念。一名老矿工说:“我经历过多次比这更危险的大风大浪,人生的路还很长,眼前的危险只是上天跟我们开的玩笑!坚持下去,我们肯定会得救。不放弃才有希望!”长者的鼓励使那些虚弱的矿工信心陡增。他们又开始了与死神新一轮的抗争……

矿工的合作源自他们的无私,当同伴被车卡住的时候,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停下来相救;当大家都没有体力的时候,他们互相搀扶,互相关怀,最终走出了威胁他们生命的险境,也走出囚徒困境。

所以,驱逐自私是合作的前提,当众人都没有了私心,那么将会组成一个坚固的团体。

三、在“囚徒困境”中,博弈双方之所以选择两败俱伤,是因为他们考虑到自己的个人利益,只有揭发对方才能对自己最有利。但当他们获悉自己背叛了对方会导致自己的间接利益受损就会三思而后行了。这就出现了一种“人质方案”。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希望结盟,但又怕对方背叛自己,于是各国陷入了囚徒困境。为了改变这一弊端,各国采取了互派人质的方法来克服囚徒困境。

大家都听说过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实际上这个故事的背景就是盟国要求赵国长安君当人质。

当时,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大军便来攻打。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提出要以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相救。作为母亲,赵太后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当人质,这也是人之常情。因而,对于大臣们的反复劝说,太后大怒,表示永远不要别人来规劝。左师触龙却采用以情感人的办法对太后进行说服。最后,太后终于被触龙情真意切的话打动,派长安君去齐做人质。于是促成了赵齐的联盟。

可见,“人质方案”也是促成“囚徒困境”瓦解的一种强制性的方法。当博弈双方的切身利益或是间接利益受到威胁时,他们就会考虑是不是该陷对方于绝境了。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在处理事情的时候顾虑到事情的结果是否会使别人受伤,从而在事后遭到别人的报复。这种思想对走出“囚徒困境”也有一定的帮助。

假设在“囚徒困境”中的博弈双方,一方拒供而另一方却做了背叛者,但在刑满出狱后拒供者可能会对背叛者进行报复,那么背叛者在日后的行动与决策中就不得不考虑报复这一因素。

如果每一个囚徒都猜到对方会在自己背叛后做出报复,那么在他们博弈的过程中就会竭力去避免这一后果,除非对方会被判处死刑,于是在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默契,那就是双方拒不承认。客观上,担心报复也会让人们走出囚徒困境。

化困境为优势——巧用“囚徒困境”

《战国策》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楚国的杰出军事家伍子胥,性格十分刚强,而且颇有智谋。周景王二十三年,楚平王怀义太子“外交诸侯,将入为乱”,遂迁怒于太子太傅伍奢,将伍奢和伍尚骗到郢都杀害了,伍子胥只身逃往吴国。

伍子胥出逃时,在边境上被守关的斥候抓住了,斥候对他说:“你是逃犯,我必须带你去面见楚王。”

伍子胥说:“楚王的确正在抓我,但你知道他为什么要抓我吗?是因为有人告诉楚王说我有一颗宝珠。楚王一心想得到我的宝珠,但我的宝珠已经丢失了,他不相信,以为我一直在欺骗他,所以我只有逃跑了。”

斥候似懂非懂地看了看伍子胥示意他继续讲。

“现在你抓住了我,还要把我交给楚王,如果我在楚王面前说你已经夺取了我的宝珠,并且吞进了你的肚子,楚王为了得到宝珠,一定会剖开你的肚子,把你的肠子一节一节地剪断寻找宝珠。这样的话,虽然我活不成,你也会死的。”斥候信以为真,非常害怕,于是赶紧放走伍子胥,伍子胥趁机逃出了楚国。

这就是“囚徒困境”在生活中的妙用,我们可以通过巧妙地布局,把对方引入到自己的圈套中来,让对方陷入“囚徒困境”,迫使他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行动。因为人们常常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所以在引诱对方的过程中会简单得多。因此伍子胥可以三言两语就把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让对方和自己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致使斥候做出放走伍子胥的决定。

一家公司有30个业务员在推销本公司刚开发出来的产品。如果你是这家公司的管理者,那么你该如何决定每一位员工的工作量呢?

解决的办法是根据近期的业绩比较来评估员工的工作量,相对的工作业绩会使员工陷入到“囚徒困境”中。用两个员工的博弈为例,两人都可以选择一个月工作20天或者是30天,虽然管理者不能断定员工具体的工作时间,但他们的业绩足可以反映出他们的工作时间,一般来说工作30天的员工会比工作20天的员工所卖出的东西多。

作为一名公司的管理者,要学会对工作出色的员工进行奖励,这样就会把员工引入一场“囚徒困境”中。如果一个人工作了20天,而你工作了30天,那么你会得到公司的嘉奖;而对方如果工作了30天,你只工作了20天,那么你就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挽回自己与对方的差距,否则对方会得到嘉奖,而你却会面临失业。久而久之,工作30天就成了员工在工作博弈中的最优选择。

这就是“囚徒困境”在激励员工方面的妙用,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博弈中化困境为优势。

总的来说,当人们处于“囚徒困境”中时,都会面对利与弊的抉择,我们可以把囚徒困境作为自己的一种策略,不仅可以帮助自己解围,更可以帮助自己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

王与马,共天下——合作与共赢

刘聪占领长安之后,晋朝官员依旧掌控着南方。晋愍帝在被俘前曾留下诏书,让镇守建康的琅琊王司马睿继承皇位。

但是司马睿在西晋皇族中,并没有显赫的地位和名望。晋怀帝的时候,他被派遣镇守江南。司马睿对王导言听计从,两人不久即成知心朋友。

司马睿刚到建康的时候,因为地位低下,不被江南的一些大士族看好,更别提来拜见。于是王导给司马睿出了个主意。

王导有个在扬州做刺史,且有点势力的堂哥王敦。王导把王敦请到建康,两人一商量,想出一个主意来。这年三月初三,当地俗称禊节,按照风俗,百姓和官员都要到江边去“求福消灾”。这一天,王导让司马睿坐上华丽的轿子到江边去,前面有仪仗队鸣锣开道,王导、王敦和从北方来的大官、名士等,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跟在后面,使得队伍看起来威武雄壮。

这一天,在建康江边看热闹的人很多。但大家从来没见过的这么大的排场,因此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顾荣等听到这个消息,从门缝里偷偷张望。让他们吃惊的是,王导、王敦这些有声望的人对司马睿竟然如此尊敬,生怕自己怠慢了司马睿,都相继出来排在路旁,拜见司马睿。

这样一来,司马睿在江南士族地主中的威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王导接着就劝司马睿说:“顾荣、贺循是这一带的名士。只要这两人能够过来,别人肯定跟着我们走。”

司马睿派王导上门请顾荣、贺循出来做官,两个人都高兴地来拜见司马睿。

从此以后,有了江南大族的拥戴,司马睿很快就在建康站稳了脚跟。

后来,北方发生大乱,北方的士族地主纷纷逃到江南来避难。王导又劝说司马睿把他们中间有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来。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建议,前前后后吸收了一百零六个人,并安排他们在王府里做事。

此时,司马睿拉拢了江南的士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地位得到了巩固,心里十分感激王导。他对王导说:

“你真是我的萧何啊!”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重建晋朝,他就是晋元帝。在这以后,晋朝的国都在建康。为了和司马炎建立的晋朝(西晋)相区别,历史上称这个朝代为东晋。

晋元帝登基的那天,王导和文武官员都进宫来朝见司马睿。

晋元帝见到王导,立即从御座站了起来,要他一起坐在御座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

这个举动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因为在封建时代,绝对不允许有这样的事发生。王导忙不迭地推辞,他说:“这怎么可以?如果太阳跟普通的生物在一起,生物还怎么能得到阳光的照耀呢?”

听了他这一番吹捧,晋元帝十分高兴。但是他总认为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个皇位,全因为有王导、王敦兄弟的辅佐,所以,对他们特别尊重。他封王导担任尚书,掌管朝内的大权;又让王敦总管军事。之后,王家很多人都得到了重用。

当时,民间流传这么一句话,叫做“王与马,共天下”。意思就是说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着东晋的大权。

王氏兄弟与司马睿在外界的压力下实现了合作,从而打破了囚徒困境。

王氏兄弟在政治势力和社会地位上很有优势,司马睿拥有一个皇族身份,在当时的战乱局势下,无论哪一方都不可能很容易地靠自己的能力建立一个能足以同北方少数民族抗衡的政权。所以,他们选择联合,虽然在联合中王氏兄弟不能像皇帝一样高高在上,司马睿也不能掌控所有的政权,但合作仍为他们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

博弈双方都会为此付出代价,但换来的是因失小而博胜大局。

天堂与地狱——从“零和”走向“共赢”

现实生活,人人都在博弈中,也总会有输赢。但无论输家输多少,赢家赢多少,正负相加的结果总和为零,这种博弈就成为零和博弈。

在“零和博弈”中的双方实际上在从事着毫无意义的工作,不会创造出新的财富。赌场就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有的人赢,有的人输,但赌博结果就是把一个人的财富转移到另一个人的名下,根本没有生产出新的东西。

所以,我们要努力走出“零和博弈”的泥潭,从“零和”走向“共赢”。

有这么一位基督徒,他一生都在行善,临终前,一位天使来接引他上天堂。

天使说:“上帝知道你一生都在行善,功德极大,因此拜托我在你临终前帮你了却一个心愿。”

大善人说:“神圣的天使,我一生当中最大的遗憾就是从来没见过天堂与地狱究竟有什么差别?在我死之前,您可以带我去这两个地方参观一下吗?”

天使说:“当然没问题,不过因为你即将上天堂,我们还是去地狱参观一下吧。”

来到了地狱,大善人看到他们面前出现一张很大的餐桌,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丰盛的佳肴。

“地狱的生活还可以,没有想象中的悲惨!”大善人很疑惑地问天使。

“不用着急,一会儿你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过了一会儿,用餐的时间到了,只见一群骨瘦如柴的饿鬼鱼贯地入座。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一双长十几尺的筷子。但是每个人用尽了各种方法,可由于筷子实在是太长了,最后什么都吃不到。

“实在是太悲惨了,怎么可以这样对待这些人呢?给他们那么丰盛的食物,却又不让他们吃到嘴里。”

“你真觉得很悲惨吗?我再带你到天堂参观一下。”

到了天堂,同样的满桌佳肴,每个人同样用一双长十几尺的长筷子。但不同的是,围着餐桌吃饭的是一群洋溢欢笑,长得白白胖胖的可爱的人们。

因为,他们是用筷子喂对面的人吃菜。而对方也是如此。因此每个人都吃得很愉快。

这就是天堂与地狱的区别。

在地狱,人人都自私地为自己的利益而博弈,但长长的筷子无法使他们的目的实现,他们根本无法驾驭长筷子。

在天堂,虽然仍是这样的工具,但那里的人都懂得关爱与合作,互相喂食让他们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天堂的美好。

可见,不合作将一无所获,不仅得不到自己欲求的东西,有时候还会把自己原有的财富也消耗殆尽;而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达到共赢。

欧洲科学家埃博·爱布斯菲尔特曾讲过一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士兵的故事。

有一位专门深入敌后去抓俘虏回来审讯的特种兵。因为当时打的是堑壕战,大队人马要穿过两军对垒前沿的无人区是十分困难的。但一个士兵悄悄爬过去溜进敌人的战壕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了。参战双方常常派出特种兵去抓一个敌军的士兵,然后把他带回来审讯。

这位德国士兵以前曾经多次成功地完成过这样的任务,现在他又一次被遣往敌区。与以前多次做过的一样,他很熟练地穿过两军之间的地域,豁然出现在敌军战壕中一个“落单”士兵的面前。这个毫无警戒的敌兵正在吃东西,一下子就被这位德国士兵缴了械,手中只剩下一块面包。

但这位被俘者此刻的一个小小举动却挽救了他的生命。他分了一些面包给面前的德国兵。这个德国人被这一举动深深地感动了。虽然他知道上司会大发雷霆,但还是转身离开战壕,穿过无人区,两手空空地回到了自己的营地: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这个施恩于自己的人当作俘虏抓回去。

在战争中,面对弥漫的硝烟,战火随时都可能夺走你的生命,无论是战斗的哪一方都不想牺牲自己。在某种境遇下向敌人表示友好,很可能让敌我达成一种默契,换句话说也就是合作。

人们往往把对敌人表示友好当作一种愚蠢的行为。但战争双方的战士都是理性的,当他们明白对方的善意,就会消除敌意。上边的例子中,虽然只是半块小小的面包,却能传递无限的情感。当敌我双方明白对方的含义时,便会放弃争斗,友好地离开了,多一个朋友远远胜过多一个敌人。

在战争的博弈中,合作与共赢可以令双方走出“囚徒困境”,产生和平的契机。

再来看一则博弈小故事。

古时候,一个官差负责押送一个犯人,犯人脚上带着重重的脚镣,每走一步都很艰难。而官差则拎着重重的两个箱子,箱子几乎要把他压扁了,他只能左手换右手,右手换左手,刚走几步就累得气喘吁吁,几乎直不起身子。此外他还得严密注视着犯人,以防犯人逃跑,很是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