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生活中的博弈
8654500000004

第4章 博弈论的诡计(1)

有人说21世纪最缺人才,而人才就是善于博弈的人。策略运用得正确你就会“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策略运用得失误,你便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如果你可以用博弈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博弈的策略来武装自己,那么你就是一个睿智的人。

背叛还是坚持——囚徒的抉择

两个人因为触犯了法律,被警察发现后抓了起来,并分别关在两间独立的房间,无法互通信息,等着接受审讯。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人都有两种选择:一是供出同伙(即与警察合作,背叛同伙),二是保持沉默(即与同伙合作)。其实两个人都知道,如果都保持沉默,拒不开口,就都会被释放,因为这样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但警方比他们更为聪明,所以就施行了这么一种办法刺激: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告发同伙,那么就可以宣布无罪释放;另外还可以拿到一笔数目很大的奖金。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最重的罪名来量刑,还要对他施以罚款。当然,有一点需要明白的是:如果这两个人互相背叛的话,他们都会被按最重的罪名来量刑,更不会得到奖赏。

那么,这两个人应该怎么办呢?是选择背叛还是合作?他们如果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就能得到对于他们最有利的结果:无罪释放。但必须考虑一个问题:即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A犯不是个傻子,他马上意识到,他的同伙可能会背叛他,然后无罪释放,并带走一笔数目巨大的奖赏,而让他独自坐牢。这种想法是非常有可能的。但他清楚,同伙也明白这一点。所以A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因为如果他的同伙选择沉默,那么他是那个带奖出狱的幸运者了。而如果他的同伙也选择背叛,那么,A犯反正也得服刑,并不会损失什么。所以选择了背叛,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两个囚犯都受到了应得的惩罚——坐牢。

这是1950年数学家塔克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在一次讲演时举的一个十分形象的例子,对博弈论的一些问题做出了十分贴切的诠释。

在博弈中,囚徒们虽然彼此合作,坚不吐实,可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两人均得到无罪开释,但在信息不明的情况下,因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利益,也因为同伙把自己招出来可为他带来利益,为自己带来不良的后果,因此,彼此出卖虽违反最佳共同利益,但却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

可见,囚徒双方都是基于自私的角度考虑,本想获得利益,却换来合作失败、双方都坐牢的结果。其实客观地分析,无论如何,出卖对方都会对自己有利,都会是你最好的选择,但正是这种想法使双方均陷入了困境。

有两位出去旅行的女孩小李与小张,她们彼此并不认识,但审美眼光颇为相似,都在景德镇同一个瓷器店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瓷器。当她们在首都国际机场离机后,发现她们托运的瓷器在运输途中意外破碎,于是向航空公司提出索赔。但不巧的是物品没有发票等证明价格的凭证,但航空公司评估人员估算瓷器的价值应该在1000元以内。于是,航空公司想了这么一招:分别告诉这两位小姐,让她们购买的价格分别写出来,然后告诉航空公司。

航空公司认为,如果这两位小姐都是诚实可信的,那么她们写下来的价格应该一样,否则必然有人说谎。而说谎的人目的很明确,为了获得更多的赔偿。所以这样一来,申报价格较低的那位小姐应该相对可信。此时,公司按低价赔偿,并额外支付给那个报价较低的小姐200元奖金。

这时,两位小姐都会想到,航空公司估算瓷器价值在1000元以内,如果自己给出的损失价格比另一个人低的话,就可以额外再得到200元,而瓷器的实际价格是888元。

小李姑娘想,“航空公司不知道具体价格,小张肯定会认为多报损失多得益,只要不超过1000元即可,那么她最有可能报的价格是900元到1000元之间的某一个价格。所以,我就报890元,这样航空公司肯定采取我的价格,奖励我200元,我实际就可以获得1090元,而她就只能拿到890元。”

小张姑娘也想,“小李是个精明的姑娘,我绝不能上当,所以我就报原价。”

而小李姑娘又想,“那个家伙肯定不简单,我应该来个以退为攻的战略,我填880元,她肯定想不到了吧!”

而小张却报了个800元的价格。这样想来想去,最后她们却一致填了689元,因为她们认为再加上200元奖金,正好是原价,不会吃亏。

她们都暗自为自己最终填了689元而兴奋不已。结果,航空公司收到她们的申报损失,发现两个人都填了689元,航空公司于是按每人689元进行赔偿。

而这两位超级聪明的姑娘最后各自只能拿到689元,还不够原价。本来她们俩可以商量好都填1000元,这样她们各自都可以拿到1000元的赔偿金,但因为算计对方,结果搞得自己吃亏,最后搞得大家都不得益。

显然,这个故事也是“囚徒困境”带给博弈双方的负面结局,博弈者都在为自己的利益策划。就好像下棋一样,如果你想赢得最后的胜利,就必须学会考虑对方的想法与决策,然后再灵活应对。而此时对方也在揣测你的心理,于是在两个聪明绝顶的人之间展开了一场硝烟弥漫的博弈战,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双方皆为此付出代价。

所以,在生活中要尽量避免自己走入“囚徒困境”之中,在没有与他人合作的情况下,你不可能摆脱悲惨的结局。

蒙牛与伊利——现实中的囚徒困境

2005年12月28日晚7点,“2005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饭店举行。

伊利集团的新帅潘刚是揭晓的第一位年度经济人物。当他走上领奖台时,主持人介绍说,“‘伊利’把很多精彩留在了2005年,这一年,‘伊利’的销售突破了100亿元,而且成为2008年奥运会乳制品业的唯一赞助商。”

这个话题让潘刚很感兴趣,他满怀激情接着讲:“从现在开始,所有的运动员都要喝伊利牛奶。牵手奥运是伊利一小步,但它是中国奶制品企业的一大步!”

就在他讲话的那一刻,摄影师却把镜头对准了‘伊利’的“冤家”——此时正作为嘉宾而坐在台下的蒙牛总裁牛根生,并且给了牛根生一个大大的面部特写,纤毫毕现。

于是,所有观看颁奖典礼现场直播的观众在电视画面上看到,牛根生黝黑、粗犷的脸上,在足足十多秒内毫无表情。

因为这背后,有段刚发生的故事。此时此刻,没有人知道牛根生的苦楚。

我们知道,‘伊利’和‘蒙牛’同在呼和浩特,历来是“冤家”。中国有句古话:不是冤家不聚头。这次,他们又相遇了——他们都想借赞助奥运,提升品牌,打压对手。

早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伊利雪糕就作为奥运特许产品,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体育营销。但富有戏剧性的是,那次伊利的功臣,如今都在蒙牛,一个是牛根生,另一个是蒙牛副总裁孙先红。

如今,奥运会来到了中国,来到了北京,对两家来说,自然都是不容错过的机会。

2004年,蒙牛集团为每一位国家队运动员都配置了“牛奶套餐”,开始为竞标做热身运动。

2005年,蒙牛集团宣布,从9月1日起,北京市民每购买一袋蒙牛牛奶,蒙牛就捐赠一分钱,这笔钱主要用于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选拔和培训。在这件事情之前,蒙牛就曾给北京申奥捐款1000万元。

这边,蒙牛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另一边,伊利也没有闲着。

2005年11月初,伊利出资3000万元支持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文化、体育事业建设。其中,500万元用于为参加北京奥运会和下届全运会的内蒙古籍运动员提供补贴、奖励。

伊利和蒙牛为竞标奥运,都花费了数目巨大的金钱,显然,他们正一步步陷入囚徒困境。此时,蒙牛占据着优势。

2005年10月9日,对‘蒙牛’和‘伊利’来说,是个转折点。

这天上午,呼和浩特市政府召开市长办公会议。“鉴于呼和浩特市几十万奶农通过奶协向政府反映,蒙牛与伊利在竞争成为奥运赞助商过程中,花钱太多,代价太大,将来不是变相增加农民负担,便是间接波及奶农生计;又鉴于乳品行业原料涨价、产品降价,已经进入微利时代——为此,市委、市政府认为同城伙伴,不宜过分相争,建议两家一起退出北京奥运赞助商的申请活动。”

在市政府的斡旋下,当天,牛根生与潘刚共同在《关于退出北京奥运合作伙伴申请活动的函》上签上了大名。此函是写给北京奥组委的,主要内容为:根据呼和浩特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议精神,‘蒙牛’与‘伊利’“思之再三,决定共同退出此次奥运合作伙伴申请活动”。

双方当面将此退出申请函发送给了奥组委,而且同时发出了两份。

然而,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蒙牛没想到,事情还是节外生枝了。奥组委在收到两家的退出申请函之后,又意外地收到了伊利再次申请成为赞助商的函件。没有了竞争对手,伊利没有不赢的道理,而蒙牛却是这场战争的输家。

此时,我们终于可以多少揣摩出,电视上牛根生看着潘刚慷慨陈词时的万般感受。

为什么蒙牛会在这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呢?关键就是它在博弈中违背了“囚徒困境”,放弃了继续竞争。竞标就是一场博弈,‘蒙牛’和‘伊利’都处在“囚徒困境”之中,坚持下去对任何一方都是占优策略。谁放弃,便会让对手捡大便宜。

商业不相信誓言。1999年中国彩电企业峰会,2000年汽车价格同盟,2003年空调价格同盟……企业无数次信誓旦旦地结盟,但哪次不是结盟时大家把胸口拍得乱响,转过头就唯恐降价比对手慢呢?

这只是生活中一个最普遍的例子,现实中还有很多很多诸如此类的事情。由此可见,在囚徒困境中坚持到底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朋友和熊——两害相权取其轻

两个朋友一起去深山中旅游度假,他们正走在一片原始森林中,忽然遇到了一只熊,两个人都十分害怕。

其中一个人弯下腰去换上跑鞋,作好逃跑的准备。

另一个人对他说:“你这样是没有用的,你不可能跑得比熊快。”

那个准备逃跑的人回答说:“没关系,我不需要比熊跑得快,我只要比你跑得快就可以了。”

故事虽然短,但也无形中暴露出“囚徒困境”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在故事里,面临逃跑的人有以下的选择:

不逃跑——被熊吃掉;

逃跑——被熊吃掉;

逃跑——幸运生还。

在这些选择里面,留下来不逃跑只会是死路一条,而逃跑虽然也有失败的概率,但至少也有成功生还的希望。当人们处于困境时,会不自觉地产生自私心理,他们可以不顾他人安危,为自己的利益而拼命。有时候可能会两败俱伤,但有时候却是成全了强者,淘汰了弱者。

所以,在博弈中,我们应该像逃跑的人一样,只要拼命去跑就有生的希望,不可放弃自己的梦想,任现实摆布。

下面是一则关于朋友与熊的故事。

两个关系要好的朋友在一道旅行,当他们穿过一片森林时,其中一人说:“如果碰到野兽,我们就互相帮助。”

“好的”,他的朋友爽快地回答说。于是他们继续往前走。

他们刚刚走进森林时,一只大熊从旁边一条小道里跑了出来。那个承诺要帮助朋友的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度爬到树上,躲了起来。另一个人不会爬树,慌忙之中只能躺在地上装死。

熊走过来,闻闻躺着的这个人嘴和耳朵。这个人屏住呼吸,一点儿气也不敢出。熊以为他已经死去,便走开了(我们知道熊从来不碰死人)。

熊走了,所有的危险也都过去了。树上的人爬下来,充满好奇地问他朋友:“熊刚才和你那么亲近,跟你说了些什么?”

“噢”,他的朋友淡淡地答道,“熊说,不要信任背信弃义的人。”

同样是朋友与熊的故事,同样是一方逃跑,留下另一方,但我们需要对其中的细节进行深入的思考。虽然在“囚徒困境”中有这样一条规则——处于囚徒困境的时候,只能尽量做到使自己不受侵害,正是所谓的“两者相权取其轻”。但在现实生活中,“囚徒困境”中的双方往往会背叛道德,以伤害对方为代价来保全自己。

在科学研究中,囚徒困境对我们每一个个体来说的确是一种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但若从生活角度来衡量,“囚徒困境”却是一种自私且有违道德的作法。

故事中的前者违背先前说过的誓言独自逃生,把危险留给后者,如果后者不是随机应变的话,肯定会搭上自己的一条性命。所以,最后他说:“不要信任那些一遇到困难就背弃朋友的人。”

在囚徒困境中,一方可能会获得自己的利益,保全自己,但换来的却是与对方的反目成仇。可见,囚徒困境在生活中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处事策略,积极地博弈,达到双方的合作与共赢才是最有效、最完美的方法。

信任与威胁——让人走出困境

“囚徒困境”会经常伴随我们的生活,如何走出“囚徒困境”,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一、在“囚徒困境”中博弈双方欲取得一个都比较满意的结果,首先要保证自己对对方的忠诚。有时候,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文化氛围可以帮助人们走出困境。

三国时期,审配是袁绍手下的一名很忠诚的将领。袁绍死后,他开始辅佐袁尚。后来,袁尚在城外被曹操击败,只想着逃命准备放弃邺城,可是审配打算坚持到最后。因为他知道邺城是袁军的大本营,也是河北的门户与命门,一旦失守,袁军就会彻底失败。所以他带领城中的残兵坚持守城,任凭曹操大军多次攻城,都没有退却。

后来他的侄子审荣贪图荣华富贵,背叛了他,打开了城门。当时曹操极度欣赏审配,想要重用,可是他誓死不降。后来曹操要杀他的时候,他说:“我主公(袁绍)的坟墓在北方,千万不能使我面南死而!”

后来还有好多诗歌写他,其中有一首是:

河北多名士,谁如审正南,

命因昏主丧,心与古人参。

忠直言无隐,廉能志不贪。

临亡犹北面,降者尽羞惭。

忠诚是支撑博弈者面对困境不退缩的信念。很多忠诚的人都会为同伴赴汤蹈火,如果把忠诚引入到“囚徒困境”中来,那么囚徒双方都会为对方利益着想,从而收到一个最佳的结果。在军队中,战士们也都是通过忠诚来克服囚徒困境的。在战斗中,冲在最前面是最危险的,在队伍最后方应该是最安全的,因为前边的战士在用身体为你作挡箭牌。如果用“囚徒困境”来分析战场的情况,我们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没有人愿意冲在前边,每个战士都希望别人去冲锋,而自己躲在后方。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正是因为有了相互间的忠诚,战士们总是在前线勇往直前,前仆后继,这才是我们渴望的合作精神。

二、若想走出“囚徒困境”还需要放弃自私的心理,争取博弈双方的团结。

一座正在夜间连续作业的煤矿在凌晨突然停电,井下的9名矿工被迫停止作业,他们不得不在漆黑的深井中等待。但他们等来的不是光明,而是可怕的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