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经典4
8634000000016

第16章 《红楼梦》(2)

“堪怜咏絮才”是作者为林黛玉的怀才不遇而生发的同情。东晋女诗人谢道韫少年时,和她的堂哥同时被要求对出“白雪纷纷何所似”的下句,她的堂哥对以“撒盐空中差可拟”,而她则答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其气势意境远胜于前者,因此被人称为有“咏絮才”。林黛玉和谢道韫一样雅人深致、有捷才。大观园当中的姐妹们凝神苦思、寻章觅句之时,她往往悠游自在,到时一挥而就,而诗句往往超迈绝尘、高于众人。大观园内的生活,可称为“嘉年华会”的要数几次诗会。才女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和史湘云同“无事忙”的公子贾宝玉共同结成海棠诗社,吟诗斗才。咏海棠花、咏菊花,实际上是用诗来各展才华、各言其志。黛玉咏海棠花——“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追问菊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些诗句显示了她的逸才仙品,也使她在斗诗中夺魁。林黛玉的精神气质更为接近中国文人中耿介清正的高人隐士一脉,她咏菊花时点到的人物是陶渊明,陶渊明一生躬耕垄亩,安于贫困,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也因此,对于贾宝玉的厌恶人世,林黛玉有着最深刻而又自然的同情感。林黛玉对于物质的享受似乎也不很在意,她的居处号为“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这里的环境并不富丽堂皇,有苍苔、石子,但是幽静清雅,室内更弥漫着浓浓的书卷气:“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这完全不像普通的习于针线的少女居处,而是一个文人雅士的所在。

林黛玉固然格调高雅,但她的身世并不幸福,父母双亡,来到外祖母家。贾母对她十分疼爱,表哥贾宝玉与她一见投缘,这多少安慰了少女寄人篱下的心理。但一个孤单年幼的少女,在大家族中的生活并不容易,以林黛玉的早慧敏感,她时时有如履薄冰之感,她在《葬花词》中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她知道大家族生活的种种规矩,也常担心自己因不能合规矩而惹人笑话,但她仅是自己观察揣摩而已,并不刻意讨好长辈、结交同辈。相反,由于嘴尖舌利,她还常常得罪人。林黛玉和薛宝钗在贾府中的处境有相似之处,她俩都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来投奔亲戚的,都意识到大家庭内部生活的复杂性。不同的是,宝钗尽力去适应、遵守规则,而黛玉则更随心所欲。两人的家庭背景也很不一样,薛宝钗的舅舅是京中高官,后来又提升到外地任职。这都使得贾家在权衡宝玉未来的婚姻方面发生变化,也在两人心理上构成不同的影响。笼统地说,薛宝钗的办法是通过顺从来进入家族以及社会的秩序中,而林黛玉则是以戒备的态度尽量保持自己必要的精神自由的空间。但是两人同样都没有善果。

小说中还有一个突出的女性是史湘云,她潇洒豪放,既不多愁善感,也不耐于周旋;既不愤世嫉俗,却也不随波逐流,常常能沉醉于生命的大欢喜中。书中有一回写史湘云饮酒赋诗,划拳行令,醉卧于芍药花丛中,“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她”。《红楼梦》写女性的才华、女性的脱俗,然而这红楼梦插图些女性大多数时候还是被束缚的,只有湘云有过放浪形骸的偶然的机会。她的精神境界,或正如她所引用的诗文“奔腾而澎湃,江间波浪兼天涌”。其结局则“湘江水逝楚云飞”,尚有飞翔的余地。

《红楼梦》也写到了精明干练的女性,贾赦的儿媳妇王熙凤泼辣能干,“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王熙凤不识字,没文化,但聪明过人,有管理的才能,协理宁国府就表现了她的才干;口才伶俐,善讲笑话逗趣,又泼辣干练,深得最高权威贾母的喜爱。贾探春,是贾宝玉的同父异母妹妹,“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她和王熙风一般有治理家事的能力,又兼具文采,没有私心。

较之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等女性在贾府艳辉四射,贾迎春和贾惜春作为贾家的女儿,反因个性和才能较弱,而几近于无声。贾迎春是贾赦与妾所生的女儿,她寄住在叔叔贾政家里,过了几年清静日子。后被父亲强嫁给兵部指挥孙绍祖,因贾赦欠了孙五千两银子,实际是拿女儿抵债。迎春在夫家很快被折磨致死。宁府贾珍的妹妹贾惜春,刚刚出生就被贾母接到荣府,惜春擅长画画,后来遁入空门,与“古佛青灯”为伴。

《红楼梦》曾以谐音表示书中写的是“千红一哭(窟)”,“万艳同悲(杯)”,写的是女性的悲哀命运。林黛玉吐血而亡,薛宝钗独守空房,贾探春远嫁、不知所终,王熙凤弄权过度,伤了身体,又为丈夫冷落,郁郁而死。作者有心写到这些人的悲惨结局,与其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联。

中国社会进入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尚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然而也已经埋伏下覆灭的根子了。此时,在文学上,产生了震烁古今的巨作《红楼梦》。《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出生于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是康熙朝江宁织造署的长官,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后四次住在曹家,可见曹家和康熙皇帝的密切关系。曹雪芹大约出生于公元1715年,这是康熙朝的末期了。

皇帝驻跸曹家,虽使曹家声名远播,然而大兴土木,落下巨大的亏空,这已伏下危机。雍正元年,曹雪芹八岁,他的舅爷爷李煦被抄家,波及曹家。雍正五年,曹家也被抄,从此衰落。曹雪芹虽然仅在少不更事时经历了家族的奢靡繁华,记忆有限,但从家族的口口相传中还是听到了不少故事。所以《红楼梦》写大家族的排场,并非全凭作者的想象,而有生活的实据,这也是《红楼梦》可以当作18世纪中期中国上层社会生活的大百科全书的原因。曹雪芹生活于18世纪,而西方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多活跃于18世纪后半期和19世纪,比曹雪芹略晚。

《红楼梦》的作者要挑战的对象也很多,首先是盛行于明清的言情通俗小说,他批评这些作品:“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他在小说中,要写“真情”,同时写日常生活的“一饮一食”,这确实是《红楼梦》的最大特点。其次,对既有的对女性的评价,既有的对男性功名仕途社会责任的要求,对儒家的传统观念,曹雪芹都有批判性的意见。而其时社会思想,也非铁板一块,已出现了许多灵动的新思潮,从顾炎武、黄宗羲到王夫之,再到李贽等人,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传统,而几乎到了颠覆传统的程度。曹雪芹在思想上深受这些风潮的影响。

然而在这一切背后,却是作者广大的同情和勘破。百年望族败落的个人遭际,少时富足与成年窘困的对比,曹雪芹于人生的虚无有着较之常人更为彻骨的体验,有如《好了歌》所唱: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在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富贵如浮云,功名、儿孙皆不足凭,一切繁华俱是前尘往事,作者是梦醒之人。然而看透则看透矣,曹雪芹的一腔热情却并不消泯,否则他也不会以十年的时间将自己的生命全部灌注于《红楼梦》的写作中,“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对笔下人物并非无价值判断,只因有着深刻的同情,也因而在“恶人”、“坏人”那里,他也能发现其瞬时的可爱可亲之处,或者体贴其作恶的不得已处——哪怕是受制于自身人性的弱点。再者,曹雪芹所处的时代,是文网深密、文字狱盛行的时代,他不得不十分小心以避祸。这也是《红楼梦》不多作褒贬判断的一个原因。曹雪芹的号是梦阮,他的朋友们称他“步兵白眼向人斜”,“狂于阮步兵”。阮步兵就是阮籍,他是魏晋之际文人,对不喜欢的人,他就翻白眼。但是阮籍在文字上是非常小心的,“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下难以情测。”曹雪芹写《红楼梦》,用心与苦心都接近于阮籍,所以“百代”之后的人们对《红楼梦》就各有见解,因为“文多隐避”,今天中国的“红学”规模和西方的“莎学”可以媲美。